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公众舆论与北洋外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应俊豪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緒論
一、北洋外交的某些特质
二、外部场景与内在场景:国际政治与国内舆情
三、外交与舆论互动的两种模式:「两种战线」
四、两种外交:从「外交→舆论」到「舆论→外交」
五、外交、舆论与五四政治运动
六、美国的观察因应与后续影响
第一章 舆论与外交
第一节 公众舆论的形成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亲美」、「反日」舆论
小 结
第二章「反日」舆论与派系之争:「研究系」的外交要求
第一节 「大借款」风波
第二节 徐世昌与「研究系」
第三节 「国民外交」
第四节 「币制顾问」问题
小 结
第三章 「反日」舆论与山东问题:中国代表团内部问题
第一节、陆征祥「过日」风波
第二节 中国代表团的「反日」主张
第三节 梁启超、刘崇杰「亲日」风波
小 结
第四章 舆论宣传与和会外交(一):日使小幡酉吉恫吓事件
第一节 山东问题的开始
第二节 小幡酉吉公使恫吓事件
第三节 后续发展
小 结
第五章 舆论宣传与和会外交(二):中国代表团的舆论宣传与国际现实
第一节 中国代表团的舆论宣传
第二节 「四人会」与「五人会」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中国代表团舆论宣传的成与败
小 结
第六章 美国对「中日山东问题争议」后续效应的观察与评估
第一节 威罗贝对日本在华活动的观察报告
第二节 美国驻华使馆对于战后中国整体情况与群众运动发展的观察与评估
第三节 美国驻华海军与使领馆对于上海抵制日货与罢工运动的观察与反应
第四节 美国在华社群对山东问题争议的倾向
小 结
結論
一、北洋外交的某些特质
二、外部场景与内在场景:国际政治与国内舆情
三、外交与舆论互动的两种模式:「两种战线」
四、两种外交:从「外交→舆论」到「舆论→外交」
五、外交、舆论与五四政治运动
六、美国的观察因应与后续影响
參考書目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巴黎和会中有关山东问题的讨论,是北洋政府对外交涉中,相当引人注意,又值得争议的事件。除了在国际政治上造成震憾外,也刺激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引发影响后世深远的五四运动。本书以此(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切入点,探究北洋政府在处理此一事件时与当时公众舆论的互动关系,进而呈现 出有异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特别是中国公众在看待对外关系上的种种问题时,所抱持的态度与产生的舆论倾向,其中“反日”舆论与“亲美”舆论的产生与互动,则是本书的研究重心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地出版时少了原先的副标题“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评分

##北洋外交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评分

##北洋外交史研究必读书目,全书内容十分精彩。

评分

##三星半,tw学者写书,文气十足,偶尔显得晦涩,但终于还是不过分。民族主义情绪一但激起,便会超脱出当权者的控制,这点不假。搭配《中国与大战》阅读更佳

评分

##内地出版时少了原先的副标题“以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为中心的研究”。

评分

##舆论可以被利用以达成外交目标,但是当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发酵,舆论也具有了足以左右外交的力量,甚至能够制约决策的弹性程度。日使小幡酉吉恫吓事件中各方的反应和作者的推测比较有意思,努力给自己注入一些对政治和外交史的兴趣。

评分

##据作者2001年硕论修订,以评价一篇二十年多年前硕论的标准来看,堪称惊艳。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非常值得参考。以作为国内政治斗争利器的“反日”舆论为核心研究对象,着重勾勒该舆论从被不同派系政客反复利用到逐渐强大,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对内与对外、舆论与外交、外交与舆论多方面殊途同归,最终促成了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激进的学生与群众运动。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不再仅仅遵循威尔逊或西方民主主义模式,而是有部分走向马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合,舆论环境更趋复杂。作者并未聚焦某一报刊,而是从整体上关注社会舆论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问题:1、写作时北洋政府档案尚未开放,主要依赖美日档案,国内视角明显单薄。2、主要关注《晨报》和《申报》,报刊史料明显缺乏,且对于不同地域报界与政界关系的讨论较为薄弱。

评分

##据作者2001年硕论修订,以评价一篇二十年多年前硕论的标准来看,堪称惊艳。问题意识与研究路径非常值得参考。以作为国内政治斗争利器的“反日”舆论为核心研究对象,着重勾勒该舆论从被不同派系政客反复利用到逐渐强大,成为一种普遍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对内与对外、舆论与外交、外交与舆论多方面殊途同归,最终促成了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激进的学生与群众运动。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不再仅仅遵循威尔逊或西方民主主义模式,而是有部分走向马列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合,舆论环境更趋复杂。作者并未聚焦某一报刊,而是从整体上关注社会舆论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问题:1、写作时北洋政府档案尚未开放,主要依赖美日档案,国内视角明显单薄。2、主要关注《晨报》和《申报》,报刊史料明显缺乏,且对于不同地域报界与政界关系的讨论较为薄弱。

评分

##舆论可以被利用以达成外交目标,但是当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发酵,舆论也具有了足以左右外交的力量,甚至能够制约决策的弹性程度。日使小幡酉吉恫吓事件中各方的反应和作者的推测比较有意思,努力给自己注入一些对政治和外交史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