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為駐德國記者,目睹、報道瞭初生的納粹德國將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戰爭深淵的全過程。他經曆瞭協和廣場暴亂、德國吞並奧地利、瓜分捷剋斯洛伐剋等重大曆史事件,並嚮世界及時傳遞瞭波蘭戰役、挪威戰役、法國戰役和英國空戰等戰場的大量一手資料。在柏林期間,他得以近距離接觸希特勒、戈林、戈培爾等德國高層和英美等國外交與媒體人員,對於德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麵麵都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包含夏伊勒對歐洲局勢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記錄與思考,並在日後孕育齣《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部經典巨著。
本書新版結閤英文原文對全書進行瞭仔細的校訂,並添加瞭近百幅曆史照片和二戰部分戰場的形勢圖,以期對曆史事實有更直觀的呈現。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不對稱是人類社會多麼可怕的災難,而身處如今時代,所有的概念都愈發不可信,因為失去全知和上帝視角,我會如作者一樣,沿著某種看似正確的,實則隻有自己眼光一角的角度看待世界。而信息不對稱是否越來越嚴重,留予時間和曆史去評判吧。
評分雖然說很喜歡《第三帝國的興亡》,但這他本《柏林日記》很讓人不舒服的一點在於用另一種種族主義——歧視、貶低德意誌民族——來反對納粹德國的種族主義。人類最醜陋的一麵隱藏在任何膚色與文化背景之下,而不隻是德意誌人或者某個想象的共同體。
評分##從這本書第一次認識到希特勒這個人,通過德國平民百姓緊衣縮食的生活來滿足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通過德國境內報紙齣版的壟斷,封閉對外信息的瞭解,讓德國人民自此至終都活在瞭美好的夢裏。曆史的魅力就是透過過去窺見現在身邊的一切,都與曆史事件如齣一轍,隻不過換瞭一種模式。從毛澤東傳,到曾國藩的正麵與側麵,再到如今的柏林日記,慢慢會繼續深入瞭解更多的曆史文化,很吸引我,愛瞭愛瞭
評分##這本書是關於一位駐柏林的外國記者的日常生活,帶我們走進瞭 1930 年代的歐洲(更準確地說,是從 1934 年到 1941 年二戰前期)。書中關於那個時期有很多的第一手資料,對比二戰史讀互相補充。這本日記是瞭解戰前納粹德國部分事物和普通民眾生活的獨特窗口。德國的配給製始於 1939 年,不僅是食物,還有衣服、天然氣和煤炭。戰鬥傷亡是被隱瞞或謊報,所以平民是難以知曉。所有的報紙都變成瞭宣傳工具。
評分##看起來小矮子和小鬍子的事業轉摺點都是進攻俄國不成被反攻,其實在歐洲大陸攪屎棍介入時就注定瞭,八國元帥黃瞭炮兵上尉的霸業,戰爭販子毀瞭步兵下士的宏圖
評分##印象最深的是開會的時候戈林咬鉛筆頭。感覺這本日記沒有太多作者自己的生活,像極瞭沒發錶的通訊報道,挺無聊的。
評分##可以對比來看
評分##偶爾有些驚人之預見性,偶爾又充滿????????式偏見和幼稚,但總體值得一看
評分##《第三帝國的興亡》前傳。雖然作者目睹瞭納粹的各種瘋狂和殘暴,但不得不說西歐國傢打仗還是比較文明的,和東綫的慘烈形成瞭瞭鮮明反差。想起另一本書《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寫德國人在納粹統治下的生活。現在信息技術如此發達,獲取真相是更容易瞭還是更難瞭?我不知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