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代

反思現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剋武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 錄
典範轉移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現代化研究範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現代性的反思 ………………………………………………… 019
結 語 ……………………………………………………………… 025
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
一個重要轉摺……………………………………………………… 027
前 言 ……………………………………………………………… 027
“文明”與“文明史” …………………………………………… 031
“文化”與“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與科玄論戰 …………………………………………… 044
結 論 ……………………………………………………………… 047
翻譯、啓濛與中國現代性………………………………………… 049
前 言 ……………………………………………………………… 049
翻譯研究的兩種取徑 ……………………………………………… 051
廣告與翻譯 ………………………………………………………… 053
翻譯與啓濛:魯迅 ………………………………………………… 059
翻譯與啓濛:梁啓超 ……………………………………………… 061
翻譯與啓濛:嚴復與新觀念、新語匯的譯介 …………………… 063
結 語 ……………………………………………………………… 068
從“士大夫”“士紳”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紀
西方漢學界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070
前 言 ……………………………………………………………… 070
“東方專製論”下的國傢代理人 ………………………………… 073
艾伯華與士紳社會理論的建立 …………………………………… 075
對於明清士紳角色的辯論 ………………………………………… 076
施堅雅的理論架構與區域研究的興起 …………………………… 078
“孔飛力學派”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論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085
前 言 ……………………………………………………………… 086
何謂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 094
結 語 ……………………………………………………………… 104
建立史學典範的一個努力:論餘英時《史學評論》 “代發刊辭”……………………………………………………… 106
晚清史的反省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125
前 言 ……………………………………………………………… 125
“經世文編”簡介 ………………………………………………… 127
“經世文編”思想內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147
評介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1738—1801)》……………… 169
評柯文著《曆史中的三個基調:作為事件、經驗 與神話的義和團》………………………………………………… 182
前言:著述背景 …………………………………………………… 182
理論架構 …………………………………………………………… 188
實例展演 …………………………………………………………… 193
反省與評估 ………………………………………………………… 198
文格德與西方眼中的中國形象:論《一個騎士在中國》……… 206
評潘英著《革命與立憲》………………………………………… 214
民國史之檢討
從晚清看辛亥革命………………………………………………… 223
序 言 ……………………………………………………………… 224
思想動員: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 225
革命黨與立憲派共造共和大業 …………………………………… 232
辛亥革命的意義:代結論 ………………………………………… 237
評劉禾著《跨越語際的實踐:1900至1937年間
中國的文學、民族國傢文化與被翻譯的現代性》……………… 238
鬍適檔案與鬍適研究……………………………………………… 251
前 言 ……………………………………………………………… 251
鬍適紀念館藏檔案簡介 …………………………………………… 256
穿透迷霧:如何利用鬍適檔案從事鬍適研究 …………………… 264
以鬍適檔案解決問題的一個案例:陳之邁緻鬍適函 …………… 271
結 論 ……………………………………………………………… 277
記憶、認同與口述曆史…………………………………………… 279
前言:眾聲喧嘩的曆史場景 ……………………………………… 279
口述曆史所麵臨的睏難 …………………………………………… 281
口述訪問工作的社會麵嚮 ………………………………………… 283
集體記憶理論對口述工作之啓示 ………………………………… 284
曆史記憶與現實利益之乾擾 ……………………………………… 286
口述記錄之挑戰:從語言到文字 ………………………………… 287
結 語 ……………………………………………………………… 290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研究的推動需要深入的史學反思。本書為知名學者黃剋武深入反思探討近三十年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實踐,在近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方麵貢獻卓著。

◎本書涵及作者對從近代以來的史學研究典範轉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及其民國史研究路徑的檢討。所涉主題頗豐,視角新穎,打破學科壁壘,兼具思想性與方法論,展現作者深刻的邏輯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國的典範,而這個典範過一陣子就又會受到批判與反省。每一次批判與反省都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內容簡介】

上世紀90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啓濛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齣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曆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産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16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麵,期待由此産生齣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藉鑒。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一次讀颱灣(曆史)學者的著作。他們論述的特點是非常清晰,語言很簡單而結構又力求勻稱完整,感覺比看過的不少文學論著好讀。 比較喜歡第一部分“典範轉移”中對“現代論述”“文明與文化論述”的考察(這兩篇很全麵,記憶很深的還有從韋伯到福柯的研究轉型),以及談翻譯現代性的那篇(案例很有趣,尤其意外嚴復的翻譯並沒有想象中有影響力)。第二部分梳理晚清史研究,是我最陌生的部分,讀時感嘆串起瞭近現代史、古代文論、訓詁學、文獻學某些基礎知識(學科間到底是有勾連的),較喜歡義和團那篇,柯文的三分法很有趣、篇中作者的反思也還銳利。第三部分反思民國史研究,最喜歡評劉禾的那篇,大概也因劉本身的著作也水準極高。 本書也提供瞭一些學術史、書評的方法。不足在於有些評論文章套路相似,文章編排未考慮創作時序,顯得略微神散。

評分

##通俗易懂,點到即止,非常好。

評分

本作貌似閑雜,枝蔓亂引,卻未必掩飾地住作者自成典範之野望,在大陸齣版,尤為側目。不必撥亂反正,隻需自顧自發光,這世間便多亮瞭幾分。夫復何求?

評分

##“在中國近代史範疇之內,長期以來曆史書寫就受製於‘革命史觀’、‘五四話語’、‘國族建構’、‘現代化論述’、‘東方主義’、‘東方的東方主義’、‘西方主義’的影響,而由理念轉為行動,齣現‘以禮殺人’、‘以理殺人’之事,更是史不絕書。而然無論如何,在從事曆史生産之時,如何能多發掘齣一些自身不自覺的預設,再反復思索、多方溝通這些預設的閤理與否,應該是有其意義的。”本書以對“現代化”、“現代性”這一範式的反思為主綫,鬆散地串聯起不同主題的論文。《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一文發錶過早,略顯過時。《從“士大夫”、“士紳”到“地方精英”》一文清晰地梳理瞭西方漢學界從馬剋思到施堅雅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領導層的研究,讀起來很舒服。幾篇學術書評亦值得細讀。麵對日益增加的預設,我們更需要這種反思的意識與能力。

評分

##好書不必多言。

評分

##通俗易懂,點到即止,非常好。

評分

##略失望,和曆史書寫關係不大,學術史和書評為主,比較好的文章集中在典範轉移這部分,晚清和民國史基本是書評。作者指齣中國的現代性可以說是一種“翻譯的現代性”,本書分析瞭“現代”“文明”“文化”等詞匯引進的過程及其對近代知識與文化轉型的影響,“現代”的締造形成瞭與“傳統”的二元對立,又轉而産生強調特殊性、多元性與主體性,經曆瞭從追求“現代“到“後現代“的曆程。此外近代中國思想經曆瞭一個以西方中心、綫性進化論為基礎的“文明論述”到強調中國文化具有精神價值、民族個性的“文化論述“。關於日本“再造新詞”的傳播與影響也不算是新鮮的研究瞭,“翻譯即背叛“可謂一針見血,可惜嚴復譯詞被日譯名詞完全取代瞭,引發瞭那麼多望文生義與學術糾紛,約定成俗未必就是正確的。

評分

##本書收錄瞭作者於2017-2020年度曆史書寫領域研究的論文精華。書中指齣中國的現代性可以說是翻譯的現代性,而非中國原生性的文化理念。清末隨著新詞匯的引介,帶來瞭許多新的觀念,促進瞭近代中國知識與文化的轉型,文明與文化的影響有先後之彆,“文明”觀念源於西方中心曆史視野,而“文化論述”則是擺脫西方中心論,將焦點返迴中國特色,催生瞭近代中國的文化民族主義。

評分

##學術史迴顧與書評。發錶時間有點早,有些內容,感覺有點似曾相識。不過嚴復的主張傳世,而翻譯的詞流傳不多,倒是有點意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