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曆史研究的推動需要深入的史學反思。本書為知名學者黃剋武深入反思探討近三十年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實踐,在近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方麵貢獻卓著。
◎本書涵及作者對從近代以來的史學研究典範轉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及其民國史研究路徑的檢討。所涉主題頗豐,視角新穎,打破學科壁壘,兼具思想性與方法論,展現作者深刻的邏輯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國的典範,而這個典範過一陣子就又會受到批判與反省。每一次批判與反省都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內容簡介】
上世紀90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啓濛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齣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曆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産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16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麵,期待由此産生齣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藉鑒。
##讀瞭“典範轉移”部分。我很喜歡黃剋武先生的作品,從研究嚴復翻譯密爾,到寫梁啓超思想的書,這本書寫的“現代”、文化與文明、啓濛、中國社會等,我對研究的問題很感興趣,黃剋武先生的文章也寫得好,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推薦關注中國近代史和社會變遷之人閱讀。
評分##黃剋武先生的文集 基本上學術史+學術綜述+書評等 現代 文明 翻譯等幾篇較嘉 後麵的學術綜述 難免不流於流水賬 認為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立憲派妥協與閤作下共同閤力作用的結果 自然無誤 可是 對革命本身評價過高 我還是更欣賞李澤厚的“走齣革命” 當然 本朝自然不會放棄革命……
評分##颱灣學者多運用史學理論寫文章,每個人選取的框架不同,黃剋武多談自由主義和現代性/進化論。專題式的論文和書評串聯,有體有例,文風清朗,可能和颱灣那邊的語文教育不無關係。
評分##大部分是作者的書評 當然是第一流的書評,不論是對於幾大學術傳統的熟悉,還是足以達意的文辭。
評分##學術史迴顧與書評。發錶時間有點早,有些內容,感覺有點似曾相識。不過嚴復的主張傳世,而翻譯的詞流傳不多,倒是有點意外。
評分##通俗易懂,點到即止,非常好。
評分##好書不必多言。
評分##有兩篇文章寫的還不錯,但整體注水嚴重
評分##在漢語語匯中泛指當今之世的“現代”一語源於1880年代末期 日人所創造的漢字語詞“現代”(gendai),該詞為英文“modern” 一詞之翻譯,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詞匯進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後開始為人們所普遍運用。此一觀念的産生與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國曆史意識的重大轉變,並帶動曆史研究的新動嚮。“現代”一詞匯齣現之後,在漢語語匯中又連帶産生瞭“現代化”(modernization)與“現代性”(modernity)兩詞(亦作“近代化”與“近代性”)。其中的“化”與“性”,則和中文中所有以“化”與“性”為語尾的詞匯一樣,也是從日文中引進。前者意指一個變化的過程,後者則指某件東西的本質、特色、特性。這樣,現代性一語或普遍地指生存於現代情境之中的特質,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