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現代

反思現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黃剋武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目 錄
典範轉移
“現代”觀念之源起與曆史研究的本土反思…………………… 003
前 言 ……………………………………………………………… 003
近代中國“現代”概念之起源 …………………………………… 005
現代化研究範式的建立 …………………………………………… 012
多元現代性的反思 ………………………………………………… 019
結 語 ……………………………………………………………… 025
從“文明”論述到“文化”論述:清末民初中國思想界的
一個重要轉摺……………………………………………………… 027
前 言 ……………………………………………………………… 027
“文明”與“文明史” …………………………………………… 031
“文化”與“文化史” …………………………………………… 036
文明、文化與科玄論戰 …………………………………………… 044
結 論 ……………………………………………………………… 047
翻譯、啓濛與中國現代性………………………………………… 049
前 言 ……………………………………………………………… 049
翻譯研究的兩種取徑 ……………………………………………… 051
廣告與翻譯 ………………………………………………………… 053
翻譯與啓濛:魯迅 ………………………………………………… 059
翻譯與啓濛:梁啓超 ……………………………………………… 061
翻譯與啓濛:嚴復與新觀念、新語匯的譯介 …………………… 063
結 語 ……………………………………………………………… 068
從“士大夫”“士紳”到“地方精英”:二十世紀
西方漢學界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 070
前 言 ……………………………………………………………… 070
“東方專製論”下的國傢代理人 ………………………………… 073
艾伯華與士紳社會理論的建立 …………………………………… 075
對於明清士紳角色的辯論 ………………………………………… 076
施堅雅的理論架構與區域研究的興起 …………………………… 078
“孔飛力學派”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形成 ………………………… 079
Esherick、Rankin與地方精英典範的建立 ………………………… 082
世俗化理論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085
前 言 ……………………………………………………………… 086
何謂世俗化? ……………………………………………………… 088
世俗化概念是否適用於近代中國? ……………………………… 094
結 語 ……………………………………………………………… 104
建立史學典範的一個努力:論餘英時《史學評論》 “代發刊辭”……………………………………………………… 106
晚清史的反省
經世文編與中國近代經世思想研究……………………………… 125
前 言 ……………………………………………………………… 125
“經世文編”簡介 ………………………………………………… 127
“經世文編”思想內涵之分析 …………………………………… 135
研究方法的反省 …………………………………………………… 142
研究展望 …………………………………………………………… 145
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147
評介倪德衛《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1738—1801)》……………… 169
評柯文著《曆史中的三個基調:作為事件、經驗 與神話的義和團》………………………………………………… 182
前言:著述背景 …………………………………………………… 182
理論架構 …………………………………………………………… 188
實例展演 …………………………………………………………… 193
反省與評估 ………………………………………………………… 198
文格德與西方眼中的中國形象:論《一個騎士在中國》……… 206
評潘英著《革命與立憲》………………………………………… 214
民國史之檢討
從晚清看辛亥革命………………………………………………… 223
序 言 ……………………………………………………………… 224
思想動員:辛亥革命的思想根源 ………………………………… 225
革命黨與立憲派共造共和大業 …………………………………… 232
辛亥革命的意義:代結論 ………………………………………… 237
評劉禾著《跨越語際的實踐:1900至1937年間
中國的文學、民族國傢文化與被翻譯的現代性》……………… 238
鬍適檔案與鬍適研究……………………………………………… 251
前 言 ……………………………………………………………… 251
鬍適紀念館藏檔案簡介 …………………………………………… 256
穿透迷霧:如何利用鬍適檔案從事鬍適研究 …………………… 264
以鬍適檔案解決問題的一個案例:陳之邁緻鬍適函 …………… 271
結 論 ……………………………………………………………… 277
記憶、認同與口述曆史…………………………………………… 279
前言:眾聲喧嘩的曆史場景 ……………………………………… 279
口述曆史所麵臨的睏難 …………………………………………… 281
口述訪問工作的社會麵嚮 ………………………………………… 283
集體記憶理論對口述工作之啓示 ………………………………… 284
曆史記憶與現實利益之乾擾 ……………………………………… 286
口述記錄之挑戰:從語言到文字 ………………………………… 287
結 語 ……………………………………………………………… 290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研究的推動需要深入的史學反思。本書為知名學者黃剋武深入反思探討近三十年近代中國史學研究的精粹之作。著者具有豐富而深入的研究實踐,在近代中國思想史、文化史方麵貢獻卓著。

◎本書涵及作者對從近代以來的史學研究典範轉移,到晚清史研究方法論的再思考,及其民國史研究路徑的檢討。所涉主題頗豐,視角新穎,打破學科壁壘,兼具思想性與方法論,展現作者深刻的邏輯性和反思力。

◎正如作者所說:“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中國的典範,而這個典範過一陣子就又會受到批判與反省。每一次批判與反省都是一個提升的過程。”

【內容簡介】

上世紀90年代之後學界逐漸反思以西方為中心的範式,不再以啓濛運動以來西方的“現代性”當作唯一的、普遍的生活模式,進而提齣以中國為中心,探索現代性的他種可能。在此理念之下,中國現代性不但是一個現實的生活處境,有其內在的發展理路,也是中西曆史、文化交融互釋之産物。本書以此為軸心,從典範轉移到具體個案,反省近三十年來的近代中國史學研究。全書收編論文16篇,由有關中國近代史研究典範轉移、中外學界研究狀況的反省,以及幾本中英文史學著作的書評等集結而成,分為典範轉移、晚清史的檢討、民國史的反省等三個部分。以著作與議題作為切入點,本書通過觀察曆史研究的思路如何轉變,學者如何各顯神通拓展新局麵,期待由此産生齣新問題與新方法,為近代中國史研究提供藉鑒。

用戶評價

評分

##讀瞭“典範轉移”部分。我很喜歡黃剋武先生的作品,從研究嚴復翻譯密爾,到寫梁啓超思想的書,這本書寫的“現代”、文化與文明、啓濛、中國社會等,我對研究的問題很感興趣,黃剋武先生的文章也寫得好,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推薦關注中國近代史和社會變遷之人閱讀。

評分

##黃剋武先生的文集 基本上學術史+學術綜述+書評等 現代 文明 翻譯等幾篇較嘉 後麵的學術綜述 難免不流於流水賬 認為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立憲派妥協與閤作下共同閤力作用的結果 自然無誤 可是 對革命本身評價過高 我還是更欣賞李澤厚的“走齣革命” 當然 本朝自然不會放棄革命……

評分

##颱灣學者多運用史學理論寫文章,每個人選取的框架不同,黃剋武多談自由主義和現代性/進化論。專題式的論文和書評串聯,有體有例,文風清朗,可能和颱灣那邊的語文教育不無關係。

評分

##大部分是作者的書評 當然是第一流的書評,不論是對於幾大學術傳統的熟悉,還是足以達意的文辭。

評分

##學術史迴顧與書評。發錶時間有點早,有些內容,感覺有點似曾相識。不過嚴復的主張傳世,而翻譯的詞流傳不多,倒是有點意外。

評分

##通俗易懂,點到即止,非常好。

評分

##好書不必多言。

評分

##有兩篇文章寫的還不錯,但整體注水嚴重

評分

##在漢語語匯中泛指當今之世的“現代”一語源於1880年代末期 日人所創造的漢字語詞“現代”(gendai),該詞為英文“modern” 一詞之翻譯,而在1900年代初期此一詞匯進入中文世界,1920年代之後開始為人們所普遍運用。此一觀念的産生與流衍,曾造成近代中國曆史意識的重大轉變,並帶動曆史研究的新動嚮。“現代”一詞匯齣現之後,在漢語語匯中又連帶産生瞭“現代化”(modernization)與“現代性”(modernity)兩詞(亦作“近代化”與“近代性”)。其中的“化”與“性”,則和中文中所有以“化”與“性”為語尾的詞匯一樣,也是從日文中引進。前者意指一個變化的過程,後者則指某件東西的本質、特色、特性。這樣,現代性一語或普遍地指生存於現代情境之中的特質,或特定地指“近代西方文明的特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