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为驻德国记者,目睹、报道了初生的纳粹德国将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战争深渊的全过程。他经历了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吞并奥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历史事件,并向世界及时传递了波兰战役、挪威战役、法国战役和英国空战等战场的大量一手资料。在柏林期间,他得以近距离接触希特勒、戈林、戈培尔等德国高层和英美等国外交与媒体人员,对于德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柏林日记:二战驻德记者见闻,1934—1941》包含夏伊勒对欧洲局势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记录与思考,并在日后孕育出《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这部经典巨著。
本书新版结合英文原文对全书进行了仔细的校订,并添加了近百幅历史照片和二战部分战场的形势图,以期对历史事实有更直观的呈现。
##在通勤路上一点点看的,很适合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的读物,看完会记住一个个微小的历史瞬间,可能历史也就是由这些难忘的瞬间拼凑而成的吧 虽然说是作者个人的日记读物,但是可读性很强,结合着日期,看作者第一人称的叙述,感觉临境感十足,读着很爽。特别是作者多次近距离观察了希特勒,历史在眼前的感觉 很多场景的描述都画面感十足,在希特勒差点被暗杀的酒馆里;乘坐颠簸的飞机起飞逃离战争纷乱的德国,差点被气流搅乱坠毁山头的飞机上;还有在西欧海岸小镇里夜晚大家喝着酒,坐在窗边看着英国轰炸机在旁边丢下炸弹后的「烟火」
评分##终于,读完了!!
评分##这本书是关于一位驻柏林的外国记者的日常生活,带我们走进了 1930 年代的欧洲(更准确地说,是从 1934 年到 1941 年二战前期)。书中关于那个时期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对比二战史读互相补充。这本日记是了解战前纳粹德国部分事物和普通民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德国的配给制始于 1939 年,不仅是食物,还有衣服、天然气和煤炭。战斗伤亡是被隐瞒或谎报,所以平民是难以知晓。所有的报纸都变成了宣传工具。
评分##印象最深的是开会的时候戈林咬铅笔头。感觉这本日记没有太多作者自己的生活,像极了没发表的通讯报道,挺无聊的。
评分##这本书是关于一位驻柏林的外国记者的日常生活,带我们走进了 1930 年代的欧洲(更准确地说,是从 1934 年到 1941 年二战前期)。书中关于那个时期有很多的第一手资料,对比二战史读互相补充。这本日记是了解战前纳粹德国部分事物和普通民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德国的配给制始于 1939 年,不仅是食物,还有衣服、天然气和煤炭。战斗伤亡是被隐瞒或谎报,所以平民是难以知晓。所有的报纸都变成了宣传工具。
评分##可以对比来看
评分##略带偏见,贵在真实。
评分##愿有生之年能看到国内具有类似视野的记者/秘书出这样一部书
评分##略带偏见,贵在真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