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悠久的“良史”传统,有成熟的修史制度,中国史学可谓发达和厚重;即使这样,历史在中国也不能接近避免含混和疑难。一些貌似耳熟能详的 “已知”历史,有的还属热门,声名赫赫以至妇孺皆知,然而一旦深予案究,却意外地发现:有的余音未绝,有的疑点丛丛,有的聚讼不休,有的根本是悬案。 本书涉及的六案分别是:焚书坑儒与挟书律,建文皇帝朱允炆的失踪、下西洋、王安石变法、盐铁会议、《老子》作者及书。作者李洁非展开各案细节,搜其纷纭,呈其歧杂,从文献角度还原其复杂性,并进一步做出了新的发现。
##这么说吧,开启了一扇门。哈哈,读了一本,另添了六七本。书越读越多???? 其实也是一件开心事。明日广场。希望教皇同志没有远游,并到窗前来站一站!!
评分李洁非新作,选取了古史之中六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加以剖析。焚书坑儒梳理细致,可惜先秦史料缺乏,再精彩的分析都难逃过度想象之讥。建文帝一节比较有意思,可以和下西洋合起来读,不过下西洋一节用马可波罗的记载,未免不太慎重,我始终不认为此人到过中国。王安石变法和盐铁会议全是书中佳篇,最见李洁非文风和思想。老子一文则未免有阐发太过之嫌疑。附录的南唐悲歌梳理的倒不错,李洁非的附录总有让人兴趣盎然之处,像《黑洞》里的开封之战。总之可读性不错,但惯读李洁非的读者,一定意犹未尽,毕竟这几个事件都值得一本书来讲述。
评分##2022年闲读之4:春节假期期间读完,属于个人比较喜欢的类型。主题明确,逻辑清晰,论证扎实,行文流畅,文字简约,借史料讲事实谈观点,小切口进入发散性思维,给人以大空间的思考,并且这种思考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还有思维方法层面的收获。“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李先生辨析这所谓的“六案”以及附则的赵匡胤、南唐三王,论这些史评这些人,也是有条主线串起的,主线就是“治”,政治的治,也是治理的治。包括这六案的编排,初读时,觉得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没有按照历史的先后顺序来排,但读完第六篇《〈老子〉辨》后,再想想前面各篇所侧重谈的问题,发现这样的排列可能是李先生特意而为之,符合其对“治”层层解析、递进的逻辑。
评分##王安石一篇如老吏断案,醍醐灌顶,作者对史料之分析鞭辟入里,不乏真知灼见。
评分##有自己的观点,还能自圆其说,还句句有来历。
评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坑的是从博士转为方士的儒生。烧六国史书,使夏商史断绝。统一文字,使古文不复有人读,造成文化湮灭断代。建文帝大火之后不知所踪,朱棣派亲信国内海外私下搜罗打听,是对皇位得来不正的弥补,改史书诛灭十族以钳制言论正人视听。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以匡正永乐皇帝的合法身份,以郑和为统兵,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并作为穆罕默德的后裔,穿过阿拉伯人统治的印度洋,这样方便。王安石变法是因为神宗皇帝要用兵于外但苦于无钱,王安石的高调畅谈镇住了年少的神宗皇帝,沿着王莽复古的那一套,钳制言论党同伐异,致使引来一批祸乱小人,变法初心虽好,却走了样,也脱不了眼高手低。盐铁会议桑弘羊舌战群儒最后落败,轮台诏之后的改国策,不过是传袭秦霸道策略之后的反动,复归王道。老子是治乱兴衰的政治书,赵匡胤禁用兵,南唐重文。
评分##感觉言过其实,豆瓣评分虚高。作者还是做明史比较好。焚书坑儒:认为焚书主要是毁掉了早年历史书,坑儒外加博士罚做苦工,这个分析加一星。
评分##作者对引用较多的史料或经典理解比较深刻,但好像并不熟悉当代研究进展,造成篇目之间水平参差。
评分##作为睡前读物读完此书。书中所选六案,时间跨度自先秦,历汉,唐,宋,明的时间经线。六案皆非新案,历来就有各种解读。有些是悬案,有些是争说纷争的案子。但此书自有其侧重点,或者说是一家之言。 如焚书坑儒案,侧重书和儒的解读,盐铁案侧重渊源背景,述其汉家杂揉的王霸之道,而避谈盐铁案的内容。论熙宁变法则侧重批判,甚至直言王安石与王莽是同路数。比较起来与《王安石传》的侧重肯定不同,更与《宋徽宗》绯誉各半,完全不同,我对此书言及熙宁变法的观点,是不赞同的,虽是作者一家之言,但失公允。 但下南洋一案的解读。甚为新奇,侧重郑和的家族背景,展述自唐之后,阿拉伯人参与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历代海贸的进程,也让我更新认知。可以一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