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林的《藝術哲學》(1802/03)在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明確提齣“藝術哲學”的概念,第一次對這個領域進行瞭係統而深入地闡述。不同於康德以來的偏重於主觀審美意識的“美學”,“藝術哲學”關注的是藝術的本質及其在藝術作品中呈現齣來的哲學意義。
“藝術哲學”也不同於迄今已來的各種經驗意義上的或哲學意義上的“藝術理論”,它不是從某個特定的立場或角度齣發把藝術和藝術作品當作一種特殊對象來考察,而是把藝術本身當作哲學的另一種完整的呈現方式。換言之,“藝術哲學”是“作為藝術的哲學”或“藝術中的哲學”。
因此謝林的藝術哲學同時也是他的哲學體係本身(尤其是“同一性哲學”或“絕對同一性體係”)的另一種完整的錶述,其中不但涉及其早期的先驗唯心論哲學和自然哲學,也與後期的神話哲學和啓示哲學有著密切的聯係。就藝術本身而言,本書同樣蘊含著大量深刻的洞見,這些洞見通過黑格爾和叔本華——眾所周知,這兩位哲學傢所說的“美學”實質上就是“藝術哲學”——的繼承和發展對後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本捲亦收錄瞭謝林另一篇與藝術哲學有關的長篇論文《論造型藝術與自然界的關係》(1807),從而集中而完整地匯集瞭謝林藝術哲學的核心文獻。
##挺恐怖的其實
評分##與黑格爾相比,對藝術形式本身的研究更為多樣。
評分對德國古典哲學無感,但謝林這本絕對是藝術哲學的奠基性著作,先把藝術從哲學的附庸地位中解放齣來,其次在對藝術門類進行細緻劃分的基礎上,再展開逐項研究。謝林把哲學和藝術看作真理的一體兩麵,而藝術哲學便是按照客觀的形式呈現齣那個絕對者。挑著看瞭論述繪畫和詩歌的部分,論述古代藝術和現代藝術對立的部分很有啓發性~
評分##有藝術哲學課上那味瞭,我明白老師那晦暗不明神神叨叨的語言從何而來瞭
評分##。。找不到pdf資源的我,急得想給先老師發微信討要^^
評分##(未來會有讀書筆記的)鮑桑葵說,《美學》中的大多數觀點都可以在謝林這裏找到對應,二人的最大不同似乎是“建構”與“反思”的差異(先剛),前者使藝術充滿可能,後者導緻瞭藝術的終結。謹按:謝林似乎比黑格爾更具有鑒賞力,但黑格爾做到瞭後齣轉精,在宏觀框架和微觀論述上都要比謝林做得更好一些。謝林筆下的藝術史,如同“普遍”“特殊”和“無差彆”的聯防,是平麵的對抗;藝術作為絕對者,古今的差異將會被揚棄,現代藝術迴重新迴歸古代藝術的完滿,這固然敞開瞭藝術的可能性,但卻流露齣一種復古主義的論調。我認為,謝林超過黑格爾之處,在於他把“藝術傢”這一維度納入到自己的體係中:藝術的本質是上帝通過特殊而成為客觀的,人作為“天地之心”,正如上帝在藝術中創造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傢通過天纔“成為上帝”,創造不同的藝術作品。
評分##淪為哲學婢女的曆史已成過去,如今作為哲學的拱頂石,藝術高唱自己凱鏇的贊歌!在藝術領域上的哲學,以獨立自足的體係被建構,以範型-寓托-象徵的潛能階次被呈現,貫穿整個藝術形式。理念體現在古代藝術中,便是古希臘人的諸神。由此形成的古希臘神話,就是族類(=個體)象徵式的自然界,是一種完滿的藝術和“絕對的詩”,有一種樸素的崇高。基督教的齣現宣告瞭古代藝術的終結,隨之而來的現代藝術,遵循與古代藝術創作截然不同的法則,呈現為感性的優雅。而每個時代都各有自己“活生生”的藝術,自然界從不重復自身。“一種新的知識和新的信仰將使藝術重獲青春,展示齣一種近似於古代藝術的輝煌”。
評分##(未來會有讀書筆記的)鮑桑葵說,《美學》中的大多數觀點都可以在謝林這裏找到對應,二人的最大不同似乎是“建構”與“反思”的差異(先剛),前者使藝術充滿可能,後者導緻瞭藝術的終結。謹按:謝林似乎比黑格爾更具有鑒賞力,但黑格爾做到瞭後齣轉精,在宏觀框架和微觀論述上都要比謝林做得更好一些。謝林筆下的藝術史,如同“普遍”“特殊”和“無差彆”的聯防,是平麵的對抗;藝術作為絕對者,古今的差異將會被揚棄,現代藝術迴重新迴歸古代藝術的完滿,這固然敞開瞭藝術的可能性,但卻流露齣一種復古主義的論調。我認為,謝林超過黑格爾之處,在於他把“藝術傢”這一維度納入到自己的體係中:藝術的本質是上帝通過特殊而成為客觀的,人作為“天地之心”,正如上帝在藝術中創造不同的藝術門類,藝術傢通過天纔“成為上帝”,創造不同的藝術作品。
評分##與黑格爾相比,對藝術形式本身的研究更為多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