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學諸問題(增訂本)

康德哲學諸問題(增訂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鄧曉芒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再版序  01
初版前言  03
認識論問題
康德先驗邏輯對形式邏輯的奠基  002
康德的“先驗”與“超驗”之辨  014
在能力和形式之間——論康德和鬍塞爾先驗哲學的睏境與齣路  029
康德論因果性問題  041
康德的“智性直觀”探微  054
康德時間觀的睏境和啓示  067
康德空間觀的兩層含義  082
道德與宗教問題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個層次——《道德形而上學奠基》述評  094
從康德的道德哲學看儒傢的“鄉願”  110
康德道德宗教精義  122
康德自由概念的三個層次  139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中的自由範疇錶解讀  151
康德黑格爾論僞善  168
康德對道德神學的論證  194
審美與目的論問題
論康德的《判斷力批判》  206
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235
康德曆史哲學:“第四批判”和自由感——兼與何兆武先生商榷  250
康德《論俗語》從實踐理性嚮曆史理性的過渡  261
論康德對機械論自然觀的超越  279
康德哲學總論
“批判哲學”的歸宿——康德《實用人類學》的意義  294
康德和黑格爾的自由觀比較  309
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  326
讓哲學說漢語——從康德三大批判的翻譯說起  331
從康德的Faktum到海德格爾的Faktizität  347
重審“要康德,還是要黑格爾”問題  363
關於Person和Persönlichkeit的翻譯問題——以康德、黑格爾和馬剋思為例  375
閱讀與批評
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一)
——關於“先驗的”  390
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二)
——關於“智性直觀”  408
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三)
——關於“物自身”  427
牟宗三對康德之誤讀舉要(之四)
——關於自我及“心”  441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本書的寫作前後持續二十年,可算鄧曉芒先生的盛年之作,與康德三批判書“句讀”及《康德哲學講演錄》互為錶裏。由於我們的學術傳統素來缺乏理性思辨的訓練,加之多年來對西方學術研究的荒疏,以及近年學術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我們對康德哲學的認識往往存在太多的麯解與附會。本書對有誌於深入探討康德哲學的讀者當不無裨益。

內容簡介

本書分認識論、道德與宗教、審美與目的、哲學總論、閱讀與批評五個部分,收錄論文共30篇,對康德哲學的純粹理性、實踐理性、美學等各方麵的疑難和易緻混淆的問題分肌擘理,逐一辨析。本書首重學理,鄧曉芒先生將康德哲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其思辨的理路與國內學界的誤讀、錯謬小心剝離開來,努力用明白曉暢的語體將其批判哲學的精髓展露齣來,闡明康德哲學對大陸理性哲學、英國經驗論哲學的繼承、揚棄和發展,康德創立的先驗邏輯體係及實踐理性對黑格爾、馬剋思、鬍塞爾等人的深刻影響,並指齣康德對時間本質的深入思考事實上已打通認識論和本體論(存在論)的畛域,已隱隱顯露齣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先聲。

用戶評價

評分

##按鄧所說,關於康德入門,可先讀《康德哲學講演錄》,再讀《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和《冥河的擺渡者》,再讀各《句讀》和《康德哲學諸問題》。忘瞭說《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

評分

##我買的這本書紙張質量堪憂,鋼筆做筆記,分分鍾擴散。應該是國內康德權威解讀之一瞭,先讀讀導論,然後去啃康德原著。

評分

##我買的這本書紙張質量堪憂,鋼筆做筆記,分分鍾擴散。應該是國內康德權威解讀之一瞭,先讀讀導論,然後去啃康德原著。

評分

##常讀常新的文章。

評分

##經典作品。

評分

##按鄧所說,關於康德入門,可先讀《康德哲學講演錄》,再讀《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和《冥河的擺渡者》,再讀各《句讀》和《康德哲學諸問題》。忘瞭說《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

評分

##按鄧所說,關於康德入門,可先讀《康德哲學講演錄》,再讀《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和《冥河的擺渡者》,再讀各《句讀》和《康德哲學諸問題》。忘瞭說《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

評分

##我一直期待這本《康德哲學諸問題》再版。這個新版,收文30篇,在原書22篇的基礎上去掉瞭4篇,增加瞭12篇,文章的相互關係體例看上去更完善瞭。

評分

##按鄧所說,關於康德入門,可先讀《康德哲學講演錄》,再讀《純粹理性批判講演錄》和《冥河的擺渡者》,再讀各《句讀》和《康德哲學諸問題》。忘瞭說《康德判斷力批判釋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