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传统中国,国家礼制和日常生活中都不乏对天、天道以及无数人格神、鬼魂等神圣存在的信仰和敬畏。但从民国初年起,这些神圣存在基本上从中上层社会的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了,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不再自称受命于天,知识分子的公开言论多半也不再竭力证明天是值得敬畏和信仰的神圣存在,对人格神的信仰、对建基于阴阳五行法则之上的各种信仰形式,在公共言说中变得面目可疑。这一根本性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本书从思想史层面入手,考察晚清基督教自然神学及其中包含的近代科学知识对传统宇宙观的挑战,并考察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以生物进化论为基础的天演论来回应挑战,进而解释传统宇宙观的祛魅和信仰传统的正当性衰弱。
##宗教比较
评分##第六章第一节不错
评分##核心问题是宇宙论或者说宗教的实质。这会导致哪怕是有神,他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或者说,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多神论或者泛神论之类的套话。处理的关键在于秩序的来源、主宰者的实质,还有影响的阶层、理解的误区。比如「成化而不宰」、「万物一体之仁」,还有他们又如何重返主宰和分离的。最后,对灵魂和进化论等概念的梳理存在问题,不仅平添了许多东西,还不自觉受到某些科学史观的影响,比如“遭宗教界排斥”,并未考虑到科学界。比如“比附”,并未察觉到进化论的本质就是比附。至于近代史料……对天气和特殊生物的理解或许是更好的话题。由于只是略读,暂三星。
评分##资料极其扎实,对传教士背后基督信仰和近代科学的两重意旨和中国士人选择性的接受解释的非常清楚。本书不仅在晚清思想史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以深刻启发对中国宗教的研究。
评分##非常优秀且规整的博士论文。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学界既有对中国宗教的探讨,指出中国宗教系统所具有的“泛神论”及“多神论”特征,以及其所具有的“有机宇宙观”色彩。第二部分探讨了中国传统宇宙观与宗教观下对于彗星、求雨、地震、风水、疾病、灵魂的“普遍知识”以及西学东渐背景下外来知识的冲击与本土知识分子的回应。第三部分以“自然神学”与“机械宇宙观”为题眼揭示了中西两种不同的宇宙观与宗教思维的碰撞,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晚清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接纳仍然不出此中西宇宙观激烈碰撞的背景,发掘出为既往学界所忽视的一条知识线索。第二部分对中西知识资源内部的细致划分凸显出祛魅的过程并非简单的“中西之争”,而是中西内部不同知识资源的相互援引与角力,彰显出西潮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能动选择。
评分##Disenchantment,理性化,世俗化,非神秘化,去宗教化。新京报的访谈中提到一个有趣论题:在科学观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的21世纪,“复魅”现象有什么现实意义。
评分##受作者绪论启发,第一次尝试直接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阅读,似乎体验还不错。 非常标准优秀精深点面结合的学术专著。
评分##特别好懂
评分##特别好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