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对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化成一场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帝国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还行。只能说文笔好,读起来挺舒服。但是有些地方论述不够,且前后有点啰嗦不够。
评分##还行。只能说文笔好,读起来挺舒服。但是有些地方论述不够,且前后有点啰嗦不够。
评分##李泽厚说,人文学科的基础是史学,此书当之。
评分##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评分##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评分##如作者自言,这是一本述多于论的著作,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对载泽考察日记,达寿奏折,以及汪荣宝日记等重要材料的梳理,有力表明了清廷对于“宪法”功能的认知(巩固皇权),以及计划如何实现这种功能(钦定宪法),并生动展示了其他政治力量如何在这一问题上与清廷对抗。这种问题意识或许表明史学界对于预备立宪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突破既往的模式——即面面俱到的梳理,或对于某些特定问题,如出洋考察、责任内阁、国会请愿,弹劾军机等的关注,而逐渐转向宪法功能,立宪模式等更具理论性的讨论。作者在文末回到了清末立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大清学不了日本?作者的基本解释是,日本对于宪法功能的认识是变态的,不符合宪法原理。这一点恰恰值得宪法学者关注与思考。
评分##填补了一段历史史实
评分##清廷已知当日为危急存亡之日,应对却是将立宪如救命稻草般死抓不放,寄希望于纸面上的君主大权可以巩固统治,始终不愿直面危机,这岂非精神分析学的压抑表现吗。
评分##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