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协定与民定 : 清季制宪研究

钦定、协定与民定 : 清季制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剑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楔子:寻找《大清帝国宪法》
第一章 宪法可巩固君权
一、北京炸弹案:两种制宪方案的竞争
二、穗积博士:君主主权,初无所损
三、伊藤侯爵:不可旁落于臣民
四、载泽:宪法可巩固君权
第二章 巩固君权的妙法
一、袁世凯建议派员考察德、日两国宪法
二、三大臣出洋
三、大权政 治必用钦定宪法
四、钦定宪法可以巩固君权的五大理由
五、钦定注意事项
第三章 《宪法大纲》的体例创新
一、模仿日本宪法的“外记法”?
二、扩大阅读带来的困惑
三、《东方杂志》的删改
四、乃师并无“外记”说
五、“外记”与《宪法大纲》所列君上大权高度重合
六、如此创新
第四章 三个“附”字,两种心思
一、颁布之初的异见
二、且看官方怎么说
三、学术界的分歧
四、误人的“附”字
五、“制宪”的范围
第五章 钦定制宪原则
一、必用钦定宪法
二、先定宪法,后开国会
三、宪法的大义
四、将来要颁布钦定宪法
五、对其他制宪方式的排斥
六、达寿的功劳
第六章 钦定的《宪法大纲》
一、从起草者谈起
二、筹备议会与颁布《宪法大纲》的时机
三、达寿之前,官员中的几种“钦定”言说
第七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上)
——张謇“为圣主告”的努力与制宪主张
一、要设法让皇上知道宪法之益
二、直达内廷
三、与铁良谈宪法
四、翁同龢遗疏之谜
五、为江楚二督起草立宪疏
六、日本宪法“似可采择施行”
七、要小心“学术杀人”
八、张謇的努力与五大臣出洋
第八章 《宪法大纲》前民间的制宪主张(下)
一、康梁的海外呼声
二、呼吁行动
三、制宪法与开国会
四、评骘官方
五、制宪与革命
第九章 “钦定”源自“和文毒”
一、“宪法”一词是“和文毒”的结果?
二、“钦定宪法”也源自“和文毒”
第十章 肃王府的谋划
一、起草钦定宪法是基于督抚的请求?
二、王爷来电话了
三、宪法要“真正钦定”
四、捍卫钦定,撕破脸皮
五、改奏折为说帖
六、力主钦定宪法
七、最大的赢家
第十一章 制宪大臣的权限
一、钦派制宪大臣
二、与宪政编查馆划清权限
三、制宪大臣负责的事务
第十二章 制宪乃生死关头
一、生死关头
二、国会请愿代表:争取参预
三、争取资政院的协赞权
第十三章 制宪要秘密
一、派遣协纂人员
二、制宪场所
三、袁励准:制宪要严守秘密
第十四章 制宪开局
一、开始制宪
二、舆论:钦定之法不可取
三、咨议局联合会:资政院应该要求协议宪法
四、拒绝宪友会
第十五章 旅行与制宪(上)
一、岣岣崖之行
二、玉虚观归来:开始进呈钦定
第十六章 旅行与制宪(中)
一、上方山之行
二、兜率寺归来:百忧交集
第十七章 旅行与制宪(下)
一、泰山之行
二、后石邬归来:以日本宪法为据
第十八章 汪与李
一、密不透风
二、分工不同
三、主张略有分歧
四、心境小有差异
第十九章 钦定突变为民定
一、宪法交资政院协赞
二、资政院的“后援”
三、清廷放弃钦定
第二十章 信条渊源
一、十九信条问世
二、出台过程点滴
三、信条渊源
第二十一章 救命草
一、根据信条选举、任命内阁总理
二、袁世凯对信条的态度管窥
三、张謇拒绝就任农工商大臣
四、幻想最终破灭
结语
附录 《大清帝国宪法》草案若干识别点
征引文献
索引
跋:沟崖访古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通过对载泽的考察,清廷认识到宪法可以巩固君权;通过对达寿的考察,清廷认定用钦定的办法制宪是确保宪法巩固君权的不二法门。这与民间所主张的制宪方法冲突,预备立宪期间的制宪活动,遂演化成一场制宪权的争夺。从1908年的《宪法大纲》到1911年的大清帝国宪法草案,清廷均坚持钦定,牢牢控制制宪权。但在革命风暴的冲击下,清廷放弃钦定,并很快连协定也放弃,宣布帝国宪法全由民定。只是此时已经民心尽失,清廷非但未能巩固君权,且未能保住君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还行。只能说文笔好,读起来挺舒服。但是有些地方论述不够,且前后有点啰嗦不够。

评分

##还行。只能说文笔好,读起来挺舒服。但是有些地方论述不够,且前后有点啰嗦不够。

评分

##李泽厚说,人文学科的基础是史学,此书当之。

评分

##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评分

##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评分

##如作者自言,这是一本述多于论的著作,在可读性与学术性之间做出了很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对载泽考察日记,达寿奏折,以及汪荣宝日记等重要材料的梳理,有力表明了清廷对于“宪法”功能的认知(巩固皇权),以及计划如何实现这种功能(钦定宪法),并生动展示了其他政治力量如何在这一问题上与清廷对抗。这种问题意识或许表明史学界对于预备立宪的研究已经开始逐渐突破既往的模式——即面面俱到的梳理,或对于某些特定问题,如出洋考察、责任内阁、国会请愿,弹劾军机等的关注,而逐渐转向宪法功能,立宪模式等更具理论性的讨论。作者在文末回到了清末立宪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大清学不了日本?作者的基本解释是,日本对于宪法功能的认识是变态的,不符合宪法原理。这一点恰恰值得宪法学者关注与思考。

评分

##填补了一段历史史实

评分

##清廷已知当日为危急存亡之日,应对却是将立宪如救命稻草般死抓不放,寄希望于纸面上的君主大权可以巩固统治,始终不愿直面危机,这岂非精神分析学的压抑表现吗。

评分

##以制宪权为理路展开,大量使用《汪荣宝日记》还原这一过程,基本上还原了这一过程。清廷采用钦定的方式制定宪法来巩固皇权,目标是日本式的君主立宪,实际上是违背了立宪限制君权的原则,因而最后失败,从钦定走向民定。可能是史料运用的原因,大部分是从制定者的角度出发,当时的思想环境涉及不多,大量的归国日本留学生作为智囊对清廷的影响,日俄战争对社会心态的影响,以及对地方督抚、皇亲贵胄、知识分子、地方显贵、外国势力乃至因清末新政而利益受损的阶层(如旧式知识分子)的论述并不多,他们的立场、行动,乃至引发的舆论环境,还有待深入讨论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