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天生渴望知识。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它和纯粹的信念有何不同?在你声称知道某件事之前是否需要能够为其辩护?哲学上关于这些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本书不仅考察了哲学传统中的经典知识论问题,也对由现代逻辑学、语言学和心理学发现而衍生出的新的理论难题作了细致清晰的概述。从相对主义到怀疑论,再到互联网资源的可靠性,内格尔援引日常案例来解释知识论的关键主题和论争,说明我们是如何在理解知识之路上取得进展的。
##后面就有点儿无聊了。。。“译笔准确、平实。”
评分##这本看起来就很现代主义。
评分###购于三联韬奋# 我们应该认真地把知识同真理区别开来,后者是广泛的、公正的,不具有任何含糊性或不确定性。而知识则总是有限的、有偏见的、容易错误的和被怀疑的。知识由于针对着真理,便做出了关于存在的断言;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每一关于存在的断言至少都是依据于动物信仰的。因此,信仰蕴含在之中,由于这个原因,知识绝不会具有柏拉图和笛卡尔断定它有的那种确定性、自信性和不变性。这些崇高的各种性是辩证法和直觉专有的,辩证法和直觉只研究本质,但知识是对真理的追求。
评分##怀疑论和证言那部分看的抽离又痛苦。。倒不是枯燥 看到后边翻译腔好重,尤其是提出一个新论题后跳出来诡辩那部分,最后一章的“细节补充”缺乏背景说明的前提,加上翻译倒显得很怀疑论,用怀疑论的论调把几个历史上的学说分支摆出来但说明不太够深刻(虽然确实是通识),需要延伸阅读的部分填补空缺
评分##半夜无聊睡不着就翻完了。梳理得很简单,论证都比较初阶,但个别材料是较新的(温伯格2001),即便蜻蜓点水。部分章节有明显的文献断层,例如,Linda Zagzebski仅在讲如何构造JTB反例时被一笔带过,这让当代知识论直接缺了Virtue的一块儿,未免可惜。紧接着下文,在对reliabilism的批评和引述knowledge-first潮流之间,作者似乎是有想写swamping problem的意思,但好像不肯表白一样,就是不说。也避免再引入当代更多工具性概念与处理方案,一头扎进这些深坑。但作为通俗读物,这些都无所谓了,弱弱打个四星。一种观点是,对于本书来说,怎么处理洛克的“实体”(本书似乎混淆了实在和实体)也无所谓,因为这个形上概念有多复杂,不会影响整个认识论论证的效力。这个观点可靠吗?
评分##还是不错的
评分###购于三联韬奋# 我们应该认真地把知识同真理区别开来,后者是广泛的、公正的,不具有任何含糊性或不确定性。而知识则总是有限的、有偏见的、容易错误的和被怀疑的。知识由于针对着真理,便做出了关于存在的断言;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每一关于存在的断言至少都是依据于动物信仰的。因此,信仰蕴含在之中,由于这个原因,知识绝不会具有柏拉图和笛卡尔断定它有的那种确定性、自信性和不变性。这些崇高的各种性是辩证法和直觉专有的,辩证法和直觉只研究本质,但知识是对真理的追求。
评分##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词运用得极为广泛,然而,我们真的能说自己拥有知识吗?从古希腊的学院派到笛卡尔,怀疑论者的存在让人不得不严肃对待知识论。知识到底如何可能,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外在论与内外论等给出了很多富有启发的回答,尽管每一方都会依旧被人质疑。即便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充分享受思想实验的乐趣。
评分##在解决旧问题的时候,新问题出现了,而这些新问题越来越深奥、越来越复杂。要描述这些前所未有的东西,自然需要前所未有的概念。哲学并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凡是逻辑上可能的,哲学都会把它纳入考虑。正因如此,哲学闻名于明晰和深刻,哲学著作却常常显得晦涩和无谓。大多数时候,这对立的两面是一起降临的。本书对知识论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思路做了简明易懂的解读。你可能不会从本书中得到什么知识,但至少可以了解思考知识的方法。这也是哲学普及读物应该具备的特征,它总是无法提供答案,无法在某个观点上固定下来,无法确凿无疑地说:“哲学就是那样”。一本肯定地指出“知识就是经证成的真信念”的书或许更受欢迎,也显得更为清晰、稳定、可靠,但它恰恰偏离了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