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德关系长期以来就是哲学关系。——让-吕克·南希
*各个哲学时代是不连贯的……对我来说,20世纪有一个法德哲学的时代。——阿兰·巴迪欧
____
阿兰·巴迪欧和让-吕克·南希,这两位当代欧洲极具影响力的法兰西思想家,在柏林畅谈对他们影响至深的德国哲学:从康德到马克思,从阿多诺到海德格尔……这场交织着分歧与友爱的对话,不仅是德国哲学的极简入门,它更是一次哲学实践,引领读者重新迎回思想的活力。
##编者扬·沃尔克的后记比正文部分巴迪欧和南希的对话内容好多了。????????????
评分##这个后记是在嘲讽正文吧!
评分##Badiou:我更法国,你更德国? Nancy:更?Warum nicht?(为什么不呢?(笑
评分##重点还是南希,对康德崇高面前的止步、单纯宗教理性限度的阐释,对早期马克思的哲学阅读,对海德格尔存在问题重要性的再次声明(张志扬写差不多的观点,效果就是像个刺儿球),至于巴丢你就继续耍赖皮吧,“漠不关心的微分方程”……至于数学为何出场,却语焉不详了。另:没有感觉到后记有多好。
评分##两位法国哲学家的思想,巴迪欧的无关性形式以及数学形式架构的创生,南希的关系不可能性以及意义的创生,在德国进行了一次精彩交锋。他们不是在讨论德国哲学,而是讨论他们对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转化和再造。
评分##有点水的休闲读物。不过这两人唠嗑还是有点意思。 哲学家都是蘑菇,复杂的蘑菇。
评分##没啥内容。 一点摘录:世界的构成就是不断敞开,不断形成新的连接,不断产生新的意义的过程。 存在问题相当于最终要鼓起勇气,理性地去面对无意义的东西。 通过在世存在,通过被抛入世界,一切事物已经开始,并反复重新开始。
评分##书不厚。巴迪欧与南希之间的对话(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阿多诺—海德格尔)。在阿兰谈到古希腊之后,诸神已经不再死去。南希说“但这难道不是意味着,哲学的任务不能仅仅是重新发现或抵达‘它’会被再次给定点吗?‘它’就是真理。因为我【54】们那时就能知道它(新生的它)完全是被给定的?或者因为它——真实——会开始被再次给定?”阿兰说“哲学的任务就是发现理性的和可以共享的协议,让人类不再因哀悼诸神之死而蒙受毒害。”【55】并且他指出作为整体的人的创造性构成有赖于失却的因素。除了谈到海德格尔的存在、意义与真实(无关性)的问题外,因为只有在这里我才稍微摸到了他们思想的根源与脉络,我并不感到十分满足。在其他地方,我看到的只是哲学家的刀光剑影,而感觉不到暗地里的贴身肉搏,因此为找不到隐蔽着的思想出口而深感困惑。
评分##很大程度上我喜欢哲学带给我的思想活力,而非对黑话深入研究,尽管思考、界定、理解概念很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