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辱与恢复

耻辱与恢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丸尾常喜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文学史研究丛书”总序
第一部分 从耻辱感启程
一 从“耻辱”(“羞耻”)启程的契机
——作为民族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之一
二 “耻辱”的形象
——作为民族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之二
三 从“呐喊”到“彷徨”
——作为民族自我批评的鲁迅文学之三
第二部分 《野草》研究
《(野草)研究》序
一 《野草》与其背景
(一)彷徨
(二)“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
(三)苦闷的象征
二 《野草》注解
凡例
(一)秋夜
(二)影的告别
(三)求乞者
(四)我的失恋
——拟古的新打油诗
(五)复仇
(六)复仇(其二)
(七)希望
(八)雪
(九)风筝
(十)好的故事
(十一)过客
(十二)死火
(十三)狗的驳诘
(十四)失掉的好地狱
(十五)墓碣文
(十六)颓败线的颤动
(十七)立论
(十八)死后
(十九)这样的战士
(二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十一)腊叶
(二十二)淡淡的血痕中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
(二十三)一觉
(二十四)题辞
《(野草)研究》跋
1924-l927年鲁迅作品一览
《(野草)研究》中文要旨
《野草》相关日本语文献目录
(一)翻译
(二)论文及其他
其他参考文献
(一)日语文献(以作者姓名日文五十音图为序)
(二)中文文献
第三部分 恢复的希望
一 鲁迅:关于“人”与“鬼”
二 关于《药》的读解
——乌鸦象征什么
三 《阿Q正传》再考
——关于“类型”
编译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本书所收内容,第一部分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表的系列论文,第二部分为1997年出版的《(野草)研究》,第三部分为近年的学术报告。在翻译中,我对丸尾先生的研究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的方法或许可以称之为“历史还原法”,就是把鲁迅放回到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放回到鲁迅自身的精神发展脉络与作品生态群落中去。正是顺着这一思路,我加深了对鲁迅的理解,在方法论上亦有收获。我想,丸尾先生之所以一再自谦,也是因为他的学术方法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日本鲁迅研究学术传统的发扬光大,其中融会了增田涉对研究对象及其历史背景的深人体察,竹内好的思想史视角和以鲁迅自身作品来解释鲁迅的方法,丸山昇严谨的实证,伊藤虎丸绵密的思辨,木山英雄富于穿透力的哲学与诗性的交织……当然,丸尾先生在汲取传统的同时有着个人聪慧的感悟与灵性的发挥,至于扎扎实实的文本细读与历史追溯自不待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禁怀疑丸尾常喜先生身上具有诺斯替气质。

评分

##选读野草

评分

##本书的第一部分以鲁迅的“耻”为线索,梳理《呐喊》的创作动机和内容指涉,对研究鲁迅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评分

##虽然对鲁迅整体的看法无甚新意,但是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却给人颇多启示。对《野草》的分析,废话多多,灼见无几;而对《药》中乌鸦象征着“虽然背负着自身的不孝与母亲的悲哀,但仍坚韧地走向前方的‘不孝的孝子’们的革命意志”,而且“我以为”“可能”是目连戏的化用。这彻底消除了我对日本汉学家仅存的好感。

评分

##鲁迅的文字,野草是最迷人也最难解的,这本书恰恰是对野草的最好的解读之一。

评分

##隔靴搔痒。不给力。

评分

##按照本书的框架,副标题应是“《野草》与《呐喊》”才对,没有必要把文本创造时间与个人心理演绎一一对应。细处指摘能力很强,《死火》与爱情观、《颓败线的颤动》与《父母恩重经》,这种物物落实的态度,虽说用来做如“鲁迅与社戏”的影响研究是很了得的,但用来苛求象征主义诗情,就像给文本下了束缚的绳套,甚至将《药》中的乌鸦看做不孝的孝子的革命意志。主体在实证中是那么的轻,自省的冷与自噬的热,屈辱之后的暗淡、过敏、恶声也依次缺席,到《题辞》,作者仿佛笔墨将尽,只剩方法论之方法也。

评分

##按照本书的框架,副标题应是“《野草》与《呐喊》”才对,没有必要把文本创造时间与个人心理演绎一一对应。细处指摘能力很强,《死火》与爱情观、《颓败线的颤动》与《父母恩重经》,这种物物落实的态度,虽说用来做如“鲁迅与社戏”的影响研究是很了得的,但用来苛求象征主义诗情,就像给文本下了束缚的绳套,甚至将《药》中的乌鸦看做不孝的孝子的革命意志。主体在实证中是那么的轻,自省的冷与自噬的热,屈辱之后的暗淡、过敏、恶声也依次缺席,到《题辞》,作者仿佛笔墨将尽,只剩方法论之方法也。

评分

##作为一个外国学者,作者对鲁迅的研究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显然他的一些分析并不独到,远没有达到国内鲁迅学的前沿的程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