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寫作前後曆時十年之久,為利用齣土文獻研究思孟學派的一部專著。
內容簡介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以新齣土的郭店竹簡、上海博物館藏簡與《大學》、《中庸》、《禮運》、《孟子》等傳世文獻相結閤,對思孟學派的形成、演變、發展做瞭細緻的考察,對思孟學派的特點、內容做瞭概括、總結。《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對竹簡《五行》、《性自命齣》、《內禮》等篇做瞭深入的解讀,對《中庸》、《大學》、《禮運》、《大戴禮記》等傳世文獻的成書做瞭細緻的考察,對先秦儒學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如天人關係、心性論、仁內義外、仁與孝的關係等做瞭深入的探討,提齣瞭一係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對儒學的當代價值、現實意義提齣瞭富有建設性的構想。
作者簡介
梁濤,男,1965年6月齣生,陝西西安人。1996年於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獲博士學位,後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所做博士後研究,齣站後留曆史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2006年調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現為國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兼職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思想史、儒學思想史、經學思想史、齣土簡帛等,齣版《訄書評注》(陝西人民齣版社2002年)、《先秦學術思想史編年》(陝西師範大學齣皈社2005年,第一作者,撰寫春鞦戰國部分)等,在《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颱大曆史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三十餘篇。主編《中國思想史研究通訊》,曾為香港中文大學鄭裕隆訪問學人(2005)、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6-2007)等。
精彩書評
梁濤博士的《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一書,運用郭店竹簡的齣土文獻資料,對一個古老而有爭議的課題,進行瞭卓有成效的探討……梁濤博士的見識是精深的,解讀是公允的,分析是透徹的,結論是閤理的。在同輩人士中,梁濤博士是一位佼佼者。
龐樸(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學部委員,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主任)
此書的寫作曆時十年之久,圍繞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提齣一係列獨到的見解與看法,有些發前人所未發,有些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推進,且言之有理,持之有據。書中所舉史料翔實可靠,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佳作。
薑廣輝
目錄
第一章 竹簡、文獻與學派
第一節 郭店竹簡的發現與研究
第二節 郭店竹簡《子思》作品考
第三節 思孟學派考述
第二章 孔子的仁、禮思想與孔門後學的分化
第一節 郭店竹簡“身心”字與孔子仁學
第二節 孔子的禮學思想
第三節 孔子之後儒學的分化
第三章 思孟學派的醞釀:曾子、子遊學派研究
第一節 曾子與《大學》
第二節 《大學》的思想與影響
第三節 竹簡《性自命齣》與子遊心性論
第四節 《禮運》與子遊後學的“大同”、“小康”說
第四章 思孟學派的形成:子思學派研究(上)
第一節 子思《五行》新探
第二節 簡、帛《五行》“經文”比較
第三節 苟子對思孟“五行”說的批判
第五章 思孟學派的形成:子思學派研究(下)
第一節 子思《緇衣》、《錶記》、《坊記》試探
第二節 郭店竹簡與《中庸》
第三節 郭店竹簡與“君子慎獨”
第六章 思孟學派的完成:孟子學派研究(上)
第一節 孟子“四心”說的形成及其意義
第二節 即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
第三節 孟子“道性善”的內在理路及其思想意義
第七章 思孟學派的完成:孟子學派研究(下)
第一節 竹簡《性自命齣》與《孟子》“天下之言性”章
第二節 孟子的“仁義內在”說
第三節 孟子後學對子思“五行”說的繼承和發展
第八章 思孟學派與早期儒學
第一節 竹簡《魯穆公問子思》與早期儒學的政治理念
第二節 竹簡《窮達以時》與早期儒傢天人觀
第三節 “仁”與“孝”-思孟學派的一個詮釋嚮度
結語:迴到“子思”去-儒傢道統論的檢討與重構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從竹簡的內容來看,它主要繼承瞭古代“天地之性”的思想,認為“性自命齣,命自天降”,性是氣性,錶現為情,故是以情言性。竹簡的上篇主要談喜、怒、哀、悲、好惡之情,屬於自然人性論,心是認知心、理智心,內容主要是“交性”、“養性”、“長性”,等等,尤突齣《詩》、《書》、禮樂對性情的塑造、培養;竹簡的下篇主要談仁愛、忠、信之情,屬於道德人性論,與此相應,心具有瞭道德心的含義,並突齣瞭情在道德實踐中的作用,“苟以其情,雖過不惡”。而從以後心性論的發展來看,苟子顯然更接近竹簡的上篇但又有所改造,而孟子則繼承瞭下篇又有所發展。由於竹簡由上篇到下篇呈現齣思想的過渡,所以它更傾嚮以後的孟子而不是荀子。
對於竹簡論情的內容,學者給予極大關注,認為重情、以情為本是竹簡的一大特色,感嘆情得到前所未有的高揚等。其實,這種籠統的說法既不利於對竹簡的理解,也無助於對早期儒學思想的判斷和把握。從竹簡的內容來看,它對情實際是有所區彆,並分彆對待的。如果說竹簡突齣瞭人的自然情感,提倡自然情感的自由流露,那未免把古人想得過於浪漫;如果說竹簡突齣瞭道德情感尤其是仁在道德實踐中的地位和作用,那不過是儒傢尤其是思孟一係的一貫主張,也並非什麼新奇的東西。而從以後的發展來看,孟子突齣瞭道德情感,更接近竹簡的下篇,但又有所發展;荀子主要談自然情感,更接近竹簡的上篇,但在理解上又存在差異。
以往人們在研究中有這樣一種看法,認為孟子是反對“生之謂性”的,而荀子則繼承瞭這一傳統。其實,這一看法大有疑問。孟子固然反對過告子的“生之謂性”,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沒有受到即生言性傳統的影響。即生言性乃古人論性的一大傳統,當時許多學者都在這一命題下錶達自己的觀點、看法。就告子而言,他主張“食色,性也”,認為“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孟子·告子上》),把性僅僅理解為生理欲望,其所談僅僅是“生之然”之性,而不是“生之所以然”之性,並不完全符閤古代即生言性的傳統。
前言/序言
國學是中國傳統學術的簡稱,它應該是包羅宏富的。其中,以孔孟為代錶的儒學,以老莊為代錶的道傢以及諸子學,以屈宋為代錶的楚辭學,以左遷為代錶的史學,以韓柳歐蘇為代錶的文章學,以《詩經》、樂府、李杜韓白蘇辛周薑為代錶的詩詞學,以周程張硃為代錶的理學,以關王白馬高孔洪為代錶的麯學,以《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為代錶的小說學,還有其餘相關的如古文字、音韻、訓詁學、目錄版本學等諸種學問,應該是國學的主要內涵。我們的國傢是偉大的多民族團結融閤的國傢,我們不能把國學局限於某一局部,這是顯而易見的。同時,國學也不是凝固、僵化的,而是隨著曆史的進步在不斷豐富發展,唐代的國學總比秦漢要豐富,後代往往勝過前代,國學經典著作的解讀,也隨著時代的進展而有所深化、有所革新,國學的典籍、文獻資料也有所擴展增添。近百年來,大量甲骨文的發現,青銅銘文的發現,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簡牘、古籍的發現,敦煌寶藏大量經捲典籍的發現,西部大量古文書簡的發現,不是使我們的國學、我們傳統文化的內容都大大地豐富瞭嗎?使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傳統有瞭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瞭解嗎?所以,國學是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思想、民族意誌的共同載體,是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精神長城,是我們偉大民族頂天立地的思想根基、力量根基,也是我們不可被戰勝的強大自信力量的源泉。
郭店竹簡與思孟學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梁濤指齣,仁內義外說是儒傢思想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仁內義外說來源於孔子的仁和禮的關係問題。孔子談仁和禮的關係時,仁是內在的自覺,禮是外在的規範。如果給子思的思想定位的話,“仁內義外”更為接近,子思強調仁內和義外的統一,認為道德實踐應該從兩個方麵入手,內在的自覺和外在的培養。而告子提齣仁內義外說,強調的是二者之間的矛盾。孟子和告子辯論中,意識到瞭仁內義外說的矛盾,所以提齣瞭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樣一種最為普遍的道德情感,作為仁義禮智之端,而不用親親、孝悌等。孟子通過告子對儒傢的攻擊發現瞭仁內義外的矛盾,提齣瞭仁義內在說。另外一個問題是,孔子講仁和禮,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外在的規範的習俗。孔子認為人的道德規範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形於內心的,一個是普遍認可的規範。孔子沒說形於內和形於外,恰恰是把仁義禮智聖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套範疇體係。這種錶述方式有問題,聖隻能形於內,不可能形於外。竹簡改成“不形於內謂之行”,為何要這樣改?義是道德規定,不是內心的。
評分
☆☆☆☆☆
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
評分
☆☆☆☆☆
露似珍珠月似弓瀏覽聯絡聯絡聯絡聯絡聯絡
評分
☆☆☆☆☆
梁濤認為,“道始於情”有兩種發展路嚮。一種是道德形上學,即從人性視野理解情,將情賦予以道德,“天命之謂性”,《性自命齣》談性都是自然之性。一種是後人對情的理解,宋明理學將其歸到形而下層麵的氣質之性。荀子認為順情性為禮。《性自命齣》講性是天地和諧的狀態,能否依據郭店竹簡提齣情感形上學?王博認為,道並不包括仁在內,也不包括義在內,可能是《性自命齣》中的禮樂製度,與仁始於情是兩碼事。
評分
☆☆☆☆☆
內容不錯,資料翔實,描寫精彩。
評分
☆☆☆☆☆
梁濤認為,“道始於情”有兩種發展路嚮。一種是道德形上學,即從人性視野理解情,將情賦予以道德,“天命之謂性”,《性自命齣》談性都是自然之性。一種是後人對情的理解,宋明理學將其歸到形而下層麵的氣質之性。荀子認為順情性為禮。《性自命齣》講性是天地和諧的狀態,能否依據郭店竹簡提齣情感形上學?王博認為,道並不包括仁在內,也不包括義在內,可能是《性自命齣》中的禮樂製度,與仁始於情是兩碼事。
評分
☆☆☆☆☆
梁濤指齣,仁內義外說是儒傢思想一個普遍接受的觀點。仁內義外說來源於孔子的仁和禮的關係問題。孔子談仁和禮的關係時,仁是內在的自覺,禮是外在的規範。如果給子思的思想定位的話,“仁內義外”更為接近,子思強調仁內和義外的統一,認為道德實踐應該從兩個方麵入手,內在的自覺和外在的培養。而告子提齣仁內義外說,強調的是二者之間的矛盾。孟子和告子辯論中,意識到瞭仁內義外說的矛盾,所以提齣瞭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這樣一種最為普遍的道德情感,作為仁義禮智之端,而不用親親、孝悌等。孟子通過告子對儒傢的攻擊發現瞭仁內義外的矛盾,提齣瞭仁義內在說。另外一個問題是,孔子講仁和禮,一個是內在的,一個是外在的規範的習俗。孔子認為人的道德規範有兩個方麵,一個是形於內心的,一個是普遍認可的規範。孔子沒說形於內和形於外,恰恰是把仁義禮智聖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套範疇體係。這種錶述方式有問題,聖隻能形於內,不可能形於外。竹簡改成“不形於內謂之行”,為何要這樣改?義是道德規定,不是內心的。
評分
☆☆☆☆☆
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feichanghaodeshuzhideyikan!!!值得看啊!!!!
評分
☆☆☆☆☆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