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涛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咸同年间
  • 湘淮集团
  • 权力格局
  • 政治史
  • 近代史
  • 清朝
  • 地方权力
  • 中央地方关系
  • 晚清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
ISBN:9787303109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147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4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主要内容简介: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历史学科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北师大历史学院业已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家“211”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单位,首批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单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学术平台。科研实力颇为雄厚,在学术界声誉卓著。
  近年来,北师大历史学院的教师们潜心学术,以探索精神攻关,陆续完成了众多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在历史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上连创佳绩,始终处于学科前沿。特别是崭露头角的部分中青年学者的作品,已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为了集中展示北师大历史学院的这些探索性成果,也为了给中青年学者的后续发展创造更好条件,我们组编了这套“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希冀在促进北师大历史学科更好发展的同时,为学术界和全社会贡献一批真正立得住的学术力作。这些作品或为专题著作,或为论文结集,但内在的探索精神始终如一。
  当然,作为探索丛书,特别是以中青年学者作品为主的学术丛书,不成熟乃至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学界同仁不吝赐教。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一、缘起
二、学术史
三、本书的思路和突破

第一章 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清后期国内政治权力格局的走向
二、影响清后期权力格局演变的思想因素
三、制约清后期权力走向的体制因素

第二章 湘淮集团崛起初期清中央的主要对策及其演变过程
一、咸丰六年之前清廷对湘军集团利用和压制并重的政策
二、湘军集团争夺权位策略的变化和清廷政策的调整

第三章 清廷在湘淮集团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的政策
一、咸丰十年以后湘淮集团进一步向“封疆藩阜之任”冲击
二、清廷与湘淮首脑在湘淮督抚藩臬的安排、使用、调动上明争暗斗
三、清廷对湘淮集团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政策
四、清廷全面实施“众建督抚而分其力”政策后湘淮集团的分化状况

第四章 清廷在重点地区继续分化、牵制、挤压湘淮集团
一、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四年,后胡林翼、骆秉章时代湖广地区的争夺
二、清廷和湘军集团在两江地区的控制与反控制
三、清廷与湘军集团围绕鄂皖战区督抚和水陆统兵大员安排的斗争
四、咸丰十年至同治十三年湘淮督抚任职和清廷牵制部署情况

第五章 从湘淮集团内部分化的典型案例看清廷政策的成败得失
一、王鑫事件与地方督抚控制军队的需要:清中央政府的借鉴
二、罗泽南事件与清廷通过压制政策分解湘军控制权
三、沈葆桢厘金事件与清廷分解湘军集团行政财税权的策略
四、李元度案与清廷分化制约策略的深化

第六章 清廷与湘淮集团在重职重位安排上的明争暗斗
一、清廷在同治三一六年围绕湘淮督抚的一系列重大黜陟
二、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廷和湘淮集团权力斗争局面的变化

第七章 咸同年问清廷与湘淮集团围绕财税控制权力的争夺
一、咸同年间财税控制权力的走向
二、晚清奏销制度的演变
三、协饷制度和其他解协款专项制度
四、新增财税控制权问题

第八章 咸同年间围绕军队控制权力的斗争
一、考察咸同时期军队控制权的几项指标
二、围绕湘军水师和长江水师控制权的争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曾国藩很多意见,虽有利于湘淮集团,但同时对清廷、战局也都有利,因而被清廷采纳。这种情况给人一种清廷在督抚任命上为湘淮集团所控制的错觉;而实际上,清廷在督抚人员的任免上,驳斥湘淮集团奏荐的情况也很多,有的情况似乎是同意湘淮集团的推荐,而细究起来,实际上清廷自有主张,只不过双方主张相合而已。
  咸丰十一年十一、十二月间,新授安徽巡抚彭玉麟以自己专带水师、不习陆师,不长于吏治等情,自请开缺。十二月十二日,清廷上谕:“彭玉麟沥陈下情,请开缺专意剿贼一折。安徽巡抚现在简用乏人,着曾国藩于所属司道大员内,择其长于吏治、熟悉军情者,不必拘定资格,秉公保奏一二员,候旨简放。”①十二月十七日,曾国藩也奏称“彭玉麟难离水营,业于上年十二月十七日专折驰奏,请简员接任皖抚在案。彭玉麟迭次奏陈不能赴任,系属实情”。②为了掩盖双方在争夺水师方面的矛盾,清廷似乎也在考虑他们的请求,故在十二月二十日的上谕中,有“当此皖省军情万紧,着即会同曾国藩、李续宜等筹商人才,荐贤自代”这样的话。但同时又说:“提督杨载福请假回籍,行抵何处?著曾国藩催令该提督迅速回营.如果彭玉麟可以赴任,庶水师不至无人统带。”③仍然想让彭玉麟出任皖抚。由于彭玉麟确也是不习吏事,不谙陆师,而安徽军情紧急,且曾国藩也坚不令彭玉麟赴任。最后,清廷在自身安危所系的紧急情况下,不得不任命李续宜为安徽巡抚。

前言/序言

  晚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自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后至清末逐步形成的两大军政集团——湘淮集团、北洋集团,与清中央皇权之间权力关系的复杂演变过程,历来是学界瞩目的研究领域,经过百余年的研究,迄今仍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对于这一领域中若干核心问题,学界基本形成一些较为系统的看法,其中尤以晚清实力督抚专擅地方行政、财政和军政权力,逐步并最终形成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内轻外重”的政治权力格局的观点,最为盛行。大体而言,目前学界已有成果的总体取向,是着重对湘淮、北洋等地方集团分享中央权力的探讨,而对于清中央政府方面的应对和举措,较少着意。
  邱涛的《咸同年间清廷与湘淮集团权力格局之变迁》,正是对咸丰、同治时期清廷与湘淮系地方实力集团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战争过程中和战后时期的权力博弈,以及在地方实力集团强力冲击原有的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情况下,清廷逐步采取的反制措施的演变过程,作出深入、系统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咸同年间以至整个晚清时期,中央和地方权力格局变迁的大势是:政治权力格局的发展趋势总体上并没有呈现出中央权力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不断增强的单向度、直线式的走向,而是中央在不断受到冲击、有所削弱的过程中。
盐政、漕运与地方精英的权力博弈:晚清江南士绅的变迁 本书聚焦于晚清时期,在江南地区——一个传统上受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同时也是地方士绅力量最为深厚的区域——盐政与漕运体系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重塑了地方精英与中央政权之间的权力格局。 本书并非聚焦于清廷核心的政治决策,也未直接探讨湘淮集团的军事崛起或具体政治派系间的斗争。相反,它将目光投向了支撑清帝国运转的物质基础和权力中介——盐税和漕粮调运。通过对这两个核心领域的制度变迁、地方执行以及士绅阶层的参与进行细致的描摹,本书旨在揭示地方权力结构是如何在“不露声色”的经济改革中被潜移默化地改造的。 第一部分:重负下的体系:清初至中叶的盐政与漕运格局 本部分首先梳理了康乾盛世时期,清廷对江南盐政(特别是两淮盐务)与漕运体系的控制机制。重点分析了“纲法”体系的精妙之处:它如何通过授予特定商人(盐商)垄断权,同时又以严苛的规制和政治联姻的方式,将这些地方经济精英纳入中央的财政与人事网络。 核心议题包括: 1. 盐商的“准官僚化”: 分析了以徽商、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利益集团,如何利用其巨额财富介入地方行政事务,以及他们通过捐输、报效等方式与地方大员建立的复杂依附关系。这并非军事权力,而是基于财政输送的行政影响力。 2. 漕粮调运的行政压力: 漕运不仅仅是粮食运输,它构成了对江南地方政府(特别是江苏、浙江)人力和物力资源的高度吸纳。本书详细考察了黄河治理不善、河道官员的权力膨胀,以及地方绅士在保障漕粮安全运输中所扮演的隐形角色——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体系的维护者。 3. 地方士绅的“被动参与”: 在太平盛世的表象下,地方士绅精英(如乡绅、儒林人物)如何通过科举、地方公益事业(义仓、修堤)来维护其在乡里的声望和权力,这种权力基础与中央的盐漕系统既相互支持,又存在潜在的张力。 第二部分:制度的松动与地方精英的适应性转型(1840-1870年代)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它关注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原有的盐政与漕运制度是如何开始“松动”,以及地方精英如何利用这种松动实现自身的权力“重定位”。 重点考察对象是: 1. 海禁与盐法的渐进式放开: 太平天国运动对传统盐区和漕运路线的破坏,迫使清廷不得不寻求新的筹款和运输模式。本书通过对部分省份“开中法”的变体(非军事背景下的新法尝试)的考察,揭示了政府财政压力如何导致对旧有垄断的松懈。这不是湘淮集团的直接军事行动,而是财政制度层面的被动调整。 2. “厘金”体系的兴起与地方财政的碎片化: 厘金制度的出现,标志着中央对地方经济控制力的相对削弱。本书侧重分析,在厘金的征收、管理和截留过程中,地方士绅与新崛起的非传统精英(如开厘局的幕僚、地方士绅领袖)如何巧妙地介入,将财政权力从中央体系(如盐政司道)手中部分地转移到地方性的税收网络中。厘金的设立和管理,成为地方精英展示行政能力的新舞台。 3. 水利工程的“地方化”: 随着漕运的衰微和水患的加剧,水利事务的筹款和组织逐渐从中央或省级大员主导,转变为由地方士绅士绅与开明官员共同推动。这种合作模式,使得地方精英在具体事务上获得了更大的决策权和资源调动能力,培养了其组织大型工程项目的经验。 第三部分:权力中介的重塑:从“士”到“绅商”的灰色地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制度弹性增大的背景下,地方精英的身份认同与实际权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并非直接的政治反叛,而是权力行使方式的世故化。 1. 旧式士人的边缘化与新“通商”精英的崛起: 分析了那些严格恪守传统科举道路的士人(旧式儒林人物)在新的经济和行政格局中地位的下降,以及那些精通商业运作、能够与地方督抚进行有效“资源置换”的“绅商”阶层如何上位。他们掌握了现代商业资本运作和地方行政资源的对接能力,成为新的权力中介。 2. 地方公信力的转移: 考察了在中央信用下降时,地方士绅是如何通过主持赈灾、兴办教育、集资修缮地方水利等活动,成功地将民众的忠诚与资源导向地方的自主性组织,而非纯粹依赖中央官府的指令。 3. 对中央指令的“选择性服从”: 通过分析晚清时期对中央下达的漕粮定额、盐课摊派等指令在江南地区的实际执行情况,揭示了地方精英如何利用技术性拖延、数据造假或资源置换等方式,有效地弱化了来自中央的财政压力,使得中央的权力在不触动表面制度的前提下,被“稀释”了。 结论: 本书认为,晚清江南地区的权力格局变迁,并非完全由上层的军事或政治权力斗争决定,而是在中央财政压力和地方经济基础变化相互作用下,通过对盐政和漕运等核心经济制度的微调而实现的。地方精英通过对这些经济命脉的重新控制和资源的重组,在保持了对清廷表面的忠诚下,完成了自身权力基础的“去中央化”转型,为晚清地方行政的半自治化状态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本书旨在为理解清末中国政治变迁,提供一个立足于经济制度和地方精英行为视角的、更为细致和具象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刻的视角,剖析了晚清时期一个至关重要的权力结构变动。我原以为涉及这个时期的历史书籍都会是那种宏大叙事、堆砌史料的风格,但这本书完全不同。作者似乎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尤其是在描绘不同派系之间那种微妙的、基于个人关系和地方资源博弈的过程时,笔触极为细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哪些人掌握了什么权力,而是深入挖掘了权力是如何从传统结构中一点点被侵蚀、转移,并最终形成新的平衡点的。读着读着,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的政治人物的真实困境与抉择。书中对地方精英阶层,特别是那些崛起的地方实力派,在中央权威衰弱后的自我赋权路径分析,极具启发性。这种对“权力如何流动”的精妙捕捉,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动态的张力,绝非那种僵硬的历史教科书可比拟。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标题可能听起来有些艰涩,但实际阅读体验完全超出了预期。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晦涩的官僚制度术语,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变迁”的动态过程上,也就是权力是如何被地方力量成功地“吸走”的。作者对于这种权力转移的机制的阐述,简直像一个精密的工程分析报告,把那些看似随机的事件串联成了一个必然的趋势。我尤其喜欢它处理时间线的方式,那种在宏观趋势与微观案例之间灵活切换的能力,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绝不拖泥带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对于理解当代一些地方治理与中央关系的变化,也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绝非一本“故纸堆”里的陈旧之作。

评分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阅读体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功底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表现得相当出色。它的行文流畅却又不失学者的严谨性,在关键的转折点上,作者总能恰到好处地引入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或私人信件,让那些抽象的政治变动变得触手可及。特别欣赏它在处理复杂关系网时的清晰逻辑,即便涉及到多方势力的相互渗透与制衡,读者也不会感到迷失。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像剥洋葱一样,让你一步步接近核心的权力逻辑。比起那些只关注朝堂斗争的作品,这本书显然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基础层面,揭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让渡的内在机制,读完后我对晚清政治现实的理解深度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欢篇幅过长的学术著作,但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让你不知不觉就读到了深夜。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每一章的结尾似乎都在为下一章设置一个悬念,或者留下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迫使读者必须继续往下读才能找到解答。这种阅读上的“钩子”设计,在严肃的历史研究中是很难得的。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赋予了作品极强的可读性。此外,书中对特定历史人物的侧写,也十分精彩,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与挣扎,使得冰冷的权力游戏瞬间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冷静的史观。它没有简单地将那个时代定性为“衰落”或“挣扎”,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重塑”过程。作者似乎对任何一方的“高尚”或“卑劣”都保持着一种距离感,专注于描述“何以如此”而非“应不应该”。这种克制的叙事,反而让那些充满矛盾和非理性选择的历史场景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很多章节读起来,都像是在看一出精心编排的政治戏剧,充满了权谋的张力与人性的幽微。尤其是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切入点,常常出人意料,总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将原本分散的碎片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整体框架。

评分

非常新的角度,值得购买。

评分

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过

评分

以前罗尔纲等史家的观点,认为平定太平之乱造就湘淮兴起,以至于督抚权重,中央已不能有效控制,而这本博士论文通过详细的史料,得出结论并非如此,清廷运用众建督抚而分其力,人员调动,厘金核查等方式,对湘淮势力无论从用人还是经济上都实现了有效控制,咸同年间督抚在一地任职年限和嘉道年间差不多,清廷能有效的对督抚用人进行控制,并能随意调动。

评分

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过

评分

咸同年间的湘淮崛起。

评分

以前认为湘淮势力督抚占全国一半,然而本书通过论证得出,所谓占一半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得出这一结论是把跨度很长的一个时期进行综合统计,而事实上除了在平定太平之乱的高潮期外,湘淮督抚占据全国督抚比例并不具有多大优势。

评分

非常新的角度,值得购买。

评分

帮别人买的,自己没看过

评分

非常新的角度,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