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00个故事,带你进入考古学领域,领略考古学的神奇:让干涸的源泉恢复喷涌,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
内容简介
地球存在有46亿年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经有200万年,但人类文明开始发展仅仅是1万年前的事,而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只有五千年。物转星移,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的生命消亡,有多少的故事湮灭。历史在不安和骚动中前进,随着一个个王朝的更替,随着一代代人的消亡,多少往事烟消云散,口耳相传的故事在岁月中渐渐变形,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黯淡。当你在故纸堆中翻找着曾经的真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历史已经因一代代君主和文人的好恶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它们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它们是谄媚奉迎的宣言,它们是涂脂抹粉的修饰,它们的真容藏匿在层层的包裹之下。
难怪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找寻真实的过往?面对着虚无缥缈如未来一般的过去,谁能向我们重现曾经的真相?
幸好,还有考古学。你可曾想过,也许就在你的脚底下,埋藏着沉睡千年的秘密。也许人会撒谎、会虚伪、会作假,但有些东西不会,石头不会,树木不会,静静地躺在墓穴里的陪葬品不会,废墟中长埋千年的雕像也不会。
有了考古学,你就会发现,原来它们也会讲话。这尊雕像在告诉你:“我是埃及艳后克丽奥佩特拉的祭司。”那个头盖骨在倾诉:“我是50万年前艰难生存的北京猿人”,还有那不起眼的一块墙砖骄傲地说:“我是古老的特洛伊城墙,见证过海伦那惊世的容颜。”别怀疑,它们不会作伪、不会欺骗,只安静地等待在那里,等待你来仔细聆听它讲述的历史。
西拉姆在《神祗·坟墓·学者》一书里说,考古学可以“让干涸的泉源恢复喷涌,让被人忘却的东西为人理解,让死去的转世还魂,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可以说,考古是将过去呈现给未来的伟大事业。所以,我们只是想呈现给你——属于未来的你,属于过去那古老岁月中独有的辉煌与灿烂。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考古学概述
被掩埋的庞贝——现代考古学起源
文克尔曼的坚持——现代考古学定义
破译楔形文字——考古学简史
伍利的坚持——考古学原则
发现诺亚方舟——考古研究对象
阿拉伯的劳伦斯——遗迹研究
耶稣裹尸布——遗物
万年前的石斧——旧石器时代
奇怪的石头——新石器时代
饕餮铜尊——青铜器时代
仰韶文化遗址——考古学文化
殷墟层层探历史——考古学文化层
金石情缘李清照——中国古代考古
水下神殿——古雕像研究
科潘金字塔下的墓地——墓葬
佩特拉灭亡之谜——贝冢
古老的圣经泥版——楔形文字
普里阿摩斯财宝——文物
冰人奥兹——木乃伊
红色处女军——宝藏
陶碑证实赫梯文明——地层学原理
陶器整理——类型学作用
第二编 考古学方法
牧场主滥采废墟——发掘方法
惠勒发掘少女城堡——方格
埃及艳后的皇宫——水下考古
加迪夫巨人——文物鉴定
皮尔当人骗局——鉴定要求
博塔发掘尼尼微——记录
行伍中的画家——考古测绘
复活节岛上的秘密——碳一14年代测法
修道院里的福音经文——摄影记录
盗墓传家宝——洛阳铲
圣井中的祭品——潜水技术
皮亚奇神甫的奇妙手法——文物保护
消失的吾巴尔——遥感
神秘损坏的瓷器——室内整理
千载佳人现原貌——x射线
破译玛雅文字——文字释读
自家后院的宝藏——考古探测
考古少侠——拓片
第三编 考古学分支及相关学科
考古第一女性——田野考古学
纳斯卡高原上的巨画——航空考古学
高原奇观——考古天文学
尼罗河上的漫游——埃及学
波尼托村落的木梁——树轮年代学
打捞水底沉船——水下考古学
穿越两千年的完美音色——音乐考古学
史前的西斯廷教堂——美术考古学
刻着秘密的石头——铭刻学
解剖马王堆女尸——科技考古学
瓦罐中的圣经——宗教考古学
重现古老造纸术——纸草学
一枚独一无二的镍币——古钱学
水下居巢国——环境考古学
只属于女人的文字——古文字学
埃及艳后的签名——文物鉴定学
巨大的牙齿——古生物学
地质学之父——考古与地质学
头骨上的伤痕——动物学
千年莲藕忽化水——考古与植物学
第四编 中国考古发现
从牙齿到头骨——周口店遗址
丢失的头盖骨——北京猿人
变色的稻谷——河姆渡遗址
寻找南少林——南少林寺遗址
患病求医识龙骨——甲骨文
半个蚕茧——西阴村遗址
闪烁的蓝色火焰——马王堆遗址
千口棺材的墓地——楼兰
三尺青锋剑犹寒——越王勾践剑
孤奇怪异蜀文明——三星堆
斯坦因盗宝敦煌——莫高窟
地下的黑瓦人头——兵马俑
佛祖舍利现真身——法门寺
何处去寻古杭州——良渚遗址
熠熠中华第一龙——红山玉龙
牛河梁下积石冢——红山文化
不可靠近的海域——“南海一号”
精绝古城探迷踪——尼雅遗址
第五编 国外考古发现
从梦想走向现实——特洛伊古城
遍地黄金的古都——迈锡尼
消失的陆地——亚特兰蒂斯
印章背后的历史——迈诺斯文明
第一座女性发掘的古城——哥尔尼亚
捕蝶人密林探幽——吴哥古都
填补空白的探险——津巴布韦
矗立空中的花园——巴比伦古城
藏在高山上的废墟——马丘·比丘
玛雅文明的最后领地——科潘
阿拉伯禁地——佩特拉
偷偷发掘的秘境——亚述王宫
无所事事的发现——苏美尔
伍利推算历史——吾珥古城
刻在石柱上的法律——汉谟拉比法典
安纳托利亚高地上的废墟——赫梯人
死人之丘——摩亨佐·达罗城遗址
痴迷绘画的德农——古埃及
城墙倒塌之谜——耶利哥城
永不熄灭的灯火——古墓长明灯
千年前的血腥屠杀——丹漠洞遗址
最后一次发掘出的奇迹——图坦卡门陵墓
精彩书摘
馆长随即让保管部主任前去查看,他赶至废品收购站后,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公分、口径28.6公分、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了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于是,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铜器入住博物馆后,虽然逃脱了被焚化的厄运,却没有受到多大重视,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几年,默默无闻。直到1975年,国家文物局调集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著名青铜器专家、时任上海市博物馆馆长的马承源先生负责筹备,“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马承源在清除铜尊的锈蚀时,见其内胆底部平坦,便猜想可能会有铭文,经仔细观察,真的发现了笔道痕迹。对锈蚀清理后,果然在铜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而其中“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更是关于“中国”的最早文字记载。
这次再发现,使铜尊具有了无可比拟的价值,在国内外引起强烈震动。因考证该铜尊是一位姓何的人所制,故马承源将其命名为“何尊”。至此,何尊以其应有的身份面向公众,成为了中国青铜器家族中耀眼的一分子,也成为了考古学家们进一步了解青铜器时代的重要文物。
青铜器时代是考古学分期法的一个时期,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约在 公元前2 000年左右开始,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从使用石器到铸造青铜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飞跃,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巨大动力。
前言/序言
地球存在有46亿年了,人类在地球上生活已经有200万年,但人类文明开始发展仅仅是1万年前的事,而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只有五千年。物转星移,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的生命消亡,有多少的故事湮灭。
历史在不安和骚动中前进,随着一个个王朝的更替,随着一代代人的消亡,多少往事烟消云散,口耳相传的故事在岁月中渐渐变形,曾经鲜活的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黯淡。当你在故纸堆中翻找着曾经的真相,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历史已经因一代代君主和文人的好恶被修改得面目全非。它们是巩固统治的工具,它们是谄媚奉迎的宣言,它们是涂脂抹粉的修饰,它们的真容藏匿在层层的包裹之下。
难怪胡适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那么,我们要到哪里去找寻真实的过往?面对着虚无缥缈如未来一般的过去,谁能向我们重现曾经的真相?
《星辰之下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密码》 一部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史诗级探险手记,深入探索人类文明的起源、辉煌与骤然湮灭的未解之谜。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系统梳理,而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文明考古之旅。我们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对单一遗址或断代史的线性叙述,转而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却又因种种原因被时间洪流吞噬的伟大文明。全书以“密码破译”的视角,试图从残存的物质遗存、晦涩的文献片段、甚至未被充分理解的宇宙观测记录中,重建那些失落世界的真实面貌、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以及导致其衰亡的内在逻辑。 我们探索的足迹遍布全球,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深处的空中之城,到中东干燥的沙漠腹地,再到南太平洋深处的火山岛屿。这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田野调查报告、人类学观察笔记与哲学思考的有机结合体。 --- 第一部分:时间的迷宫——重构边缘的文明形态 本部分着眼于那些在主流历史叙事中被边缘化或记载稀疏的古代社会,它们的发展路径独特,提供了理解人类适应性与创造力的多元样本。 章节一:海洋的子嗣——尼科巴群岛的海洋技术与社会生态 深入研究印度洋上分散的岛屿社区,他们如何在缺乏金属工具和发达航海图示的情况下,发展出足以支撑跨洋交流的独特船只结构。重点分析其口述历史中关于海流、潮汐的精确记录,以及这些知识如何构建了其复杂的社会等级制度。我们探讨了他们在资源极度有限的环境下,如何维持物种多样性保护的独特实践。 章节二:高地的回响——帕拉卡斯文化中的天文历法与纺织密码 抛开更为人熟知的印加文明,我们将目光投向秘鲁海岸的帕拉卡斯文化。重点解析其出土文物——特别是那些保存完好的纺织品。这些纺织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可能是记录了复杂天文周期和农耕规划的“纤维代码”。我们将尝试运用现代模式识别技术,解读其中隐藏的数学关系与季节性预警系统。 章节三:盐与血的契约——撒哈拉腹地的加拉曼特人贸易网络 探究北非费赞盆地中,古老的加拉曼特人如何利用地下水系和绿洲,建立起横跨撒哈拉的奴隶、黄金和食盐的贸易路线。我们分析其复杂的灌溉系统——福格拉雷斯(Foggaras)——的设计原理,并将其置于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下,考察他们如何与地中海文明进行间接且微妙的权力博弈。 --- 第二部分:辉煌的崩塌——系统性衰亡的内在机制 本部分侧重于分析那些曾达到技术、艺术或社会组织顶峰,却最终未能避免衰亡的“超级文明”。我们不寻求单一的“天灾论”,而是深入挖掘其内部结构性矛盾如何积累并最终导致整体系统的崩溃。 章节四:神庙与熵增——玛雅古典期政治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 通过对蒂卡尔、帕伦克等核心城市的详细测绘数据,我们不再将玛雅的衰落简单归咎于干旱。本书提出“仪式性资源错配”理论:即统治阶层为维持其神授合法性,过度投入于宏大建筑和复杂祭祀活动,导致关键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当气候压力增大时,社会弹性丧失。 章节五:青铜时代的终结:地中海世界的“系统性震荡” 本书将分析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地中海地区多个文明(如迈锡尼、赫梯帝国)几乎同时崩溃的现象。我们整合了气候模型、火山喷发记录和考古发现的“战乱层”证据,构建了一个多因素耦合模型,展示了连锁反应如何使依赖于复杂贸易和专业分工的青铜时代体系迅速解体,而非简单的外族入侵。 章节六: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字陷阱”——苏美尔城邦的官僚主义冗余 探讨苏美尔楔形文字记录的爆炸性增长,如何从初期的高效管理工具,逐渐演变为一种限制创新、加剧官僚主义惰性的工具。通过对泥板档案的定量分析,我们揭示了早期国家如何因过度记录、复杂税收系统和解释权垄断而失去对快速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 第三部分:超越遗迹——文化精神的维度与未竟的遗产 最后一篇部分着眼于更形而上的层面,探讨这些文明留下的精神遗产,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世界观的潜在启示。 章节七:几何与宇宙观——古埃及大理石测绘中的非欧几里得暗示 对古埃及特定神庙(如卡尔纳克神庙部分区域)的精确测量数据进行重新分析。我们关注的不是其已知的数学成就,而是其中某些看似“不规则”的几何布局。本书提出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些布局是否暗示了一种与我们基于欧几里得几何的宇宙观截然不同的空间认知,或者说,它们是服务于某种我们尚未破译的“多维空间观测目标”? 章节八:无声的警告——对“完美社会”的迷恋与警惕 通过对比理想化的乌托邦叙事(如柏拉图的描述)与现实中被摧毁的完美化尝试(如某些新石器时代的巨石阵社区),反思人类对“永恒秩序”的追求。探讨了当一个社会将所有精力投入到维护其既定结构(无论是宗教的、政治的还是技术的)时,如何阻碍了必要的自我革新,最终导致僵化和覆灭。 章节九:遗失的连接点——全球文明的深层共性 本书的收尾将探讨那些在时间和空间上被隔绝的文明中,为何会反复出现相似的文化符号、神话母题和对“创世大洪水”的记忆。我们不探讨“史前接触”,而是从认知心理学和集体无意识的角度,审视人类面对自然界宏大力量时,必然会产生的几种基本思维模型。 --- 编者寄语 本书旨在挑战读者对“历史”的传统理解。我们相信,真正的考古学不是收集碎片,而是理解碎片背后的思维模式。每一座废墟,都是一个未完成的剧本,等待着我们以更开放的视角,去聆听那些被沉默掩盖了千年的低语。这是一次对人类想象力极限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自身文明未来的一次深刻反思。翻开此书,您将进入的不是一个关于过去的博物馆,而是一场关于可能性的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