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需要被“消化”而不是被“阅读”的书。它有着一种沉静的、不争的权威感。作者在阐述阿那般那念(呼吸禅)的细节时,那种一丝不苟的态度,让人深感敬畏。他没有将禅修描述成一种玄妙的体验,而是将其还原为一种极其精细的、需要长期训练的心智技能。书中对烦恼的分类和层级划分,精妙绝伦,简直是一部“负面情绪的百科全书”。当你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某种情绪时,作者会带你深入其下一层,揭示更深层的驱动力。这使得读者在面对自己的内在冲突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因为你已经有了一份详细的“故障排除手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和精确的,它避免了任何可能导致误解的修辞,确保了信息的纯粹性。对于任何想要真正建立稳固的佛法基础,而非仅仅停留在表层概念的求道者来说,这本书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也是最坚实的基石。
评分坦白讲,我是在寻找一本能让我“慢下来”的书时,偶然翻到《小乘佛学》的。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关于“吸引力法则”或“正念疗愈”的快餐式读物,它们往往承诺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根基不稳。这本书则完全相反,它像一本古老的地图集,细致地标明了每一个山头、每一条河流的精确位置。书中对“戒律”的解释,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我过去总觉得戒律是一种束缚,但作者却将其解读为“自由的先决条件”,是为心智搭建一个安全稳定的实验环境。这种视角上的转变,是极具冲击力的。阅读的节奏必须放慢,因为每一个章节都像是需要反复阅读和内化的“心法口诀”。我甚至会对照着书中的描述,去观察自己当下的每一个念头和情绪的生灭过程,那种清晰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你读得多快,而在于它能在你的意识中激起多少涟漪,并最终沉淀下来,成为你心性结构的一部分。
评分说实话,初捧《小乘佛学》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枯燥的术语堆砌,或者过于晦涩的哲学辩论,毕竟“小乘”这个词汇本身就带有某种特定的历史语境。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接地气”。它并没有过多纠缠于后期佛教庞杂的部派之争,而是聚焦于如何通过戒、定、慧的次第修行,实现内心的解脱。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他详细描绘了禅修中的各种心理状态,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念头波动,在书中被拆解得一清二楚,如同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特别是关于“无我”的论述,他没有采取那种空泛的否定,而是通过对五蕴的层层剥离,展示了“我”的构建过程是多么地依赖于条件和组合。这种具体的操作指南,对于正在进行内观练习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心智工程学”的指南,它告诉我们这座由业力构建的“自我大厦”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结构调整”。读完后,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烦恼,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距离感的观察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耐心的考古发掘。它没有炫目的色彩,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坚实的砖石和严谨的结构图。我对那些试图在佛法中寻求速成法门的读者表示理解,但这本书明确告诉你,通往究竟智慧的道路,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脚踏实地。作者在论述缘起性空时,那种近乎数学般的推演逻辑,体现了早期佛教思想的强大理性力量。它不像某些后世的论著那样充满了神秘色彩,而是强调一种可被验证的、可被观察的真理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平衡“理论深度”和“实践可行性”方面的努力。他既能深入探讨阿毗达摩中的复杂概念,又能迅速将其拉回到日常的止观练习中去。对我而言,这使得整本书的厚重感不再是压迫,而是一种可靠的支撑。它让你相信,你所学习的,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普适性的生命法则,而不是某位智者的个人感悟,虽然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洞察。
评分这本《小乘佛学》读来,仿佛走进了一片宁静而又充满思辨的丛林。它没有那种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反倒是以一种极为精微的角度,剖析着佛法的根基。书中对“四谛”的阐释,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教义,而是将其置于个体生命经验的框架下进行探讨。我尤其欣赏他对“苦”的理解,那不是一种消极的抱怨,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一种要求我们直面现实的清醒。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的词句,因为它们背后蕴含的逻辑链条极其严密,稍不留神便可能错失其精髓。书中对初期佛教经典的引用和解读,也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但这些学术性从未喧宾夺主,始终服务于对修行路径的清晰指引。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惘时,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递给你一把精巧的工具,让你自己去测量、去理解。这本书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佛教初始教义,并将其应用于自我觉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引。它要求耐心,但回报以深度。
评分终于看到舍本小乘,虽然争议不少,仍然是大家之作
评分经典活动系列购买佛教方面书籍,京东活动有力度。
评分专有名词索引
评分第四章 十八界——意识的基本元素
评分有点过于理论研究,不适合一般读者
评分精彩书摘
评分这是本经典的书,一版再版,很不错,该作者的书全买!极力推荐!
评分印度吠檀多哲学史(下卷)》主要内容包括:近代吠檀多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新吠植多哲学的先驱者——罗姆莫罕·罗易;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吠檀多与自然神论;罗摩克里希那的吠檀多与“人类宗教”说;新吠檀多理论奠基人——斯瓦米·维韦卡南达;斯瓦米·阿贝德南达的“万能吠檀多”;民族独立运动时期的社会与思想斗争;提拉克的“政治吠檀多”;甘地的哲学与吠檀多;奥罗宾多的“整体吠檀多”与“整体瑜伽”等。
评分作者依据印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和世友菩萨的注释本,按西方哲学的理路来转述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对于中国汉地和藏地的佛学思想发展都有着至关重大的影响。说一切有部哲学自身是一完整的佛学体系,在藏地和汉地都极受重视,它是修慧发智,步入佛学奥堂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