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小乘佛学》为世所公认的世界佛学名著,原书名为《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与原著者的另一重要作品《大乘佛学》同为姊妹篇。作者依据印度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和世友菩萨的注释本,按西方哲学的理路来转述小乘说一切有部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对于中国汉地和藏地的佛学思想发展都有着至关重大的影响。说一切有部哲学自身是一完整的佛学体系,在藏地和汉地都极受重视,它是修慧发智,步入佛学奥堂的阶梯。《小乘佛学》对有西学基础而不谙佛学术语的读者,尤为适合。
目录
原书序
第一章 序论
第二章 五蕴——存在的基本元素
第三章 十二处——认识的基本元素
第四章 十八界——意识的基本元素
第五章 物质基本元素
第六章 心理的基本元素
第七章 力
第八章 元素的非实体性
第九章 相依缘起——因果法则
第十章 业
第十一章 构成元素的非永恒性
第十二章 数论瑜伽中的非永恒性
第十三章 元素的不稳定性
第十四章 认识的理论
第十五章 佛陀之前的佛教
第十六章 总结
附录一 世亲论说一切有部的基本原理
附录二 说一切有部的一切诸法总览
所有一切诸法的分类
物质(rupa)、精神(citta-aitta)、力(viprayuktasamskara)及永恒不变性(asamskrta)的单独构成元素
专有名词索引
梵文术语索引
藏文术语索引
精彩书摘
对于佛教的有关遗传和业报观念——所有这些事实归在业异熟(karmavipaka)一类中——的意义,下面的这个经院式的疑问作出了极有意思的说明。声音是凭意志发动的,结果它却不可能是道德的先行条件,即业的产物。它不是异熟所生(vipakaja),因为所有遗传的事实是自动地(nisyanda)产生出来的。但我们知道,大士(mahapurusa亦即菩萨)如佛陀一样有着难以抵抗的美好的嗓音和高贵的雄辩力。这是佛陀的种种祥瑞天赋之一。同其他的高贵品性一样,它也是遗传而来的,应归功于历经多少世的长期的道德修养和进步。因而,佛的超凡音声及辩才必然也是其道德先行条件的结果(vipakaja异熟生)。这个疑难只有依据双重因果性才能解决。发音器官中的原子组合是受到遗传力即道德性原因(vipakaja)的影响的,但他实际所讲的话却是意志所为,不属自动的行动,因此并不能解释成其高贵秉性的直接产物或者其前世成就的后果。①
道德染污的元素(klesa烦恼)始终以一种或眠伏或显露的状态存在于生命(samtana相续)中。
前言/序言
本书原名《佛教的中心概念和法的意义》,其姊妹篇为《佛教的涅槃概念》,临发排付印前分别易名为《小乘佛学》与《大乘佛学》。
《小乘佛学》与《大乘佛学》是俄国著名佛教学者舍尔巴茨基(Th.Stcherbatsky,1866-1942年)的代表作品。与舍氏大部分著作一样,最初即以英文写成。这两部书出版七十余年来一直被西方的佛教学研究者、东方学学者视为不朽名著,代表了以西方比较语言学、比较哲学方法研究东方佛教的成果。舍氏本人也被认为是独辟蹊径的开拓性哲学史家。由于其特殊风格,舍氏同他的门下弟子被称为彼得堡学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西方佛学研究界可谓是独领风骚。
舍尔巴茨基出身于帝俄贵族家庭,从小即受良好的西欧标准的教育,少年时代,他便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
小乘佛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小乘佛学,哲学书
评分
☆☆☆☆☆
书的质量不错。书比较薄,但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了巴利教派的主要内容。但不知是我的理解能力问题还是翻译的问题,有些句子理解起来比较晦涩。
评分
☆☆☆☆☆
专有名词索引
评分
☆☆☆☆☆
速度比较快!速度比较快!
评分
☆☆☆☆☆
与汉文的佛教经典对比便可以看出,由于汉传佛教受到的影响十分复杂,因此作为核心的思辨往往已经泯灭不闻了,大量的知识和礼仪性的内容变成了重点。这也是我对身边的佛教感到一定的厌烦的原因,因为相比而言我更喜欢思辨而非仪式,即使是仪式,我也更喜欢秘传的那种。因此,西方和藏传佛教的著作可能对我更加有益。
评分
☆☆☆☆☆
正版 挺好的
评分
☆☆☆☆☆
第十章 业
评分
☆☆☆☆☆
佛教逻辑大致可称为因明。据舍尔巴茨基所代表的彼得堡学派的意见,佛教哲学的全部历程分为三期:始自小乘,走向大乘,最终在瑜伽行派的唯识哲学上达到圆成具足。佛教逻辑是佛学发展最高阶段的第三期成果,它从佛教的认识论出发,以其概念论和逻辑学追求和把握作为真如实相的本体,最终实现涅槃解脱。《佛教逻辑》充分讨论了佛教哲学大厦中的认识、实践与解脱三者彼此贯通,互融互具的原理。无论研究哲学,还是修习佛学,《佛教逻辑》都是学者必不可少的读本。本书是由三部著作所组成的丛书的最后一部。这套丛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亚洲史上堪称最为强有力的思想运动。这种思想运动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时的印度斯坦流域,逐渐地扩张到几乎整个亚洲大陆,以至日本和印度群岛。因此,这几部著作讨论的是中亚和东亚的主要思想的历史。 本书是关于佛教逻辑的一部权威性著作。作者通过对梵、藏原典的研究,并借助西方政治理论,对代表印度逻辑最高成就的晚期十乘佛教的逻辑理论作了系统的阐释和评价。第一部分 实在与知识
评分
☆☆☆☆☆
Chrjiygklng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