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伦理

记忆的伦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以色列]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Avishai Margalit) 著,贺海仁 译
图书标签:
  • 记忆
  • 伦理学
  • 哲学
  • 心理学
  • 认知科学
  • 道德
  • 个人身份
  • 社会记忆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89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40829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记忆的伦理》从一个看似简单却易忽视的问题——“人为什么记忆”出发,运用社会学、语言学和道德哲学等方法,讨论了“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问题以及“记忆和遗忘”在不同共同体中地位、作用和功能。具体而言,《记忆的伦理》提出了下列彼此相关的问题:我们有义务记住过去的人和事物吗?该义务的性质是什么?存在记住或忘记的道德赞美或道德谴责的适格主体吗?谁是哪个有记住义务的我们?作为集体或作为某种集体构成意识的我们有义务记住集体中的每一个人吗?
《记忆的伦理》:一段关于遗忘、选择与存在的深刻探寻 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记忆如同一条看不见的河流,塑造着我们的现在,也预示着我们的未来。然而,当记忆的洪流汹涌澎湃,承载了过多的伤痛、遗憾与不公时,我们是否拥有选择遗忘的权利?又该如何审视这种选择背后潜藏的伦理困境?《记忆的伦理》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也非严谨的学术论述,它是一场深入人心的思想实验,一次对个体与集体记忆的边界进行温柔 yet 锐利的拷问。 本书的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在这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人类已掌握了选择性遗忘和记忆重塑的技术。这项技术最初是为了帮助那些遭受创伤、活在痛苦回忆中的人们,让他们得以重获新生,摆脱阴影。然而,正如所有强大的技术都伴随着双刃剑,《记忆的伦理》则聚焦于这项技术带来的深刻伦理挑战。 作者以一种近乎私密的叙事口吻,铺陈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艾莉亚”的记忆工程师,她的工作是帮助客户“编辑”他们的过去。她见过太多因童年创伤而饱受折磨的成年人,也见过太多因失去亲人而难以自拔的个体。她怀着满腔的热忱,相信自己正在为人们减轻痛苦,为社会带来平静。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艾莉亚开始发现,遗忘并非总是解脱,有时,它也意味着遗弃,遗弃了真实,遗弃了责任,甚至遗弃了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根基。 书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是一位名叫“马丁”的老人。马丁年轻时曾参与过一场备受争议的战争,并犯下了无法弥补的错误。随着年事已高,他开始承受着巨大的罪恶感和悔恨。他找到了艾莉亚,希望将那段黑暗的记忆彻底抹去,以求得安宁。艾莉亚在执行这项操作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一面是老人此刻的痛苦,另一面是历史的真相,以及那段记忆可能对他人造成的警示。如果马丁忘记了自己的罪过,那么他是否就免去了对这段历史的责任?而社会又将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记忆的伦理》并没有提供简单直接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记忆、遗忘、责任与和解的复杂情感。书中探讨的伦理议题,并非仅限于未来科技下的情境,而是根植于人类存在的根本困境。 遗忘的诱惑与代价 书中对“遗忘”的探讨,绝非简单的“删除”或“抹去”。它揭示了遗忘背后隐藏的种种动机:逃避痛苦、减轻罪责、追求平静、渴望新生。艾莉亚在工作中,常常需要与客户进行深入的沟通,理解他们为何选择遗忘。有时,是因为某些记忆太过沉重,如同压在心口的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有时,是因为某些记忆,充满了羞耻与悔恨,让他们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现在的生活。 然而,书中也冷静地指出,遗忘并非万能药。当痛苦的记忆被强行压制,它并不会消失,而是可能以另一种形式,比如焦虑、抑郁、躯体症状,甚至是对他人的无端指责,重新浮现。更重要的是,遗忘可能让我们失去重要的“教训”。那些曾经的错误,正是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的宝贵财富。如果轻易放弃,我们便失去了反思和改变的机会。 例如,书中描绘了一位女性,她选择遗忘一段痛苦的恋情。初衷是为了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但几年后,她发现自己在新的感情中,反复重蹈覆辙,总是选择那些伤害自己的人。艾莉亚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她并没有真正“忘记”那段感情,而是选择性地忽略了其中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这种“选择性遗忘”反而让她无法真正理解这段关系的本质,也无法从中学习,从而陷入了更深的循环。 选择与责任的边界 《记忆的伦理》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选择”与“责任”的边界。在技术允许选择性遗忘的背景下,我们是否有权决定遗忘哪些记忆?这种选择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的责任? 书中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展现了这种界限的模糊性。一个家庭,因为一场意外事故,失去了孩子。父母无法承受巨大的悲痛,决定遗忘与孩子相关的所有记忆。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让他们继续生活下去。然而,当他们逐渐淡忘孩子的一切,也渐渐忘记了事故的真相,以及他们在事故发生时所扮演的角色。这种遗忘,并非仅仅是让他们自己获得了平静,也可能模糊了事故的责任归属,甚至让其他受害者家属感到痛苦和愤怒。 艾莉亚在工作中,常常需要面对这样的挑战:当遗忘一个人的记忆,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权益,甚至模糊历史的真相时,她该如何抉择?她能否以“个人的安宁”为由,去抹去那些可能对社会产生更大影响的“不愉快”的记忆?本书通过艾莉亚的视角,让我们审视了个人选择与集体责任之间的微妙关系。它提醒我们,我们的记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我们周围的世界,与历史,与他人,紧密相连。 个体与集体的记忆共振 《记忆的伦理》也深入探讨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互动。那些被历史铭记的重大事件,无论是光荣的成就,还是惨痛的悲剧,都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当个体选择遗忘,是否也在悄悄地侵蚀着集体的记忆? 书中有一个章节,讲述了一段被官方“选择性遗忘”的历史事件。在当地,这段历史成为了一个禁忌,被刻意地回避和抹去。然而,一些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依然背负着这段沉重的记忆。他们试图保留这段历史的痕迹,但却举步维艰。当集体的记忆被强制修正,个体的声音显得微弱而孤立。 艾莉亚的工作,有时候就成为了这种个体声音的传递者。她会帮助那些希望保留家族历史、不愿让真相被遗忘的客户,记录下他们的记忆,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有形的“纪念”。她相信,即使在科技能够抹去记忆的时代,那些珍贵的、具有警示意义的记忆,也应该被珍藏和传承。 存在的意义:在记忆与遗忘之间找到平衡 《记忆的伦理》最终指向了一个关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存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行为模式,都是由我们的记忆所塑造。如果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遗忘,那么我们是否还保有“真实的自我”? 书中,艾莉亚在一次次的选择与挣扎中,逐渐领悟到,记忆并非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赋能。那些痛苦的记忆,让我们学会同情,学会坚韧,学会珍惜。那些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感受到爱,感受到希望,感受到生命的温暖。遗忘,或许能够带来短暂的轻松,但它也可能让我们失去那些构成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宝贵部分。 最终,艾莉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不再仅仅扮演一个“记忆的工程师”,而是成为了一个“记忆的守护者”。她开始鼓励她的客户,与其彻底遗忘,不如尝试理解和接纳。她相信,真正的成长,并非在于抹去过去的伤痛,而在于如何在伤痛中找到力量,如何在遗憾中汲取智慧。 《记忆的伦理》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以一种温柔而深刻的方式,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对于记忆、遗忘、爱与失落的普遍情感。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过去”,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可能性,有了更深沉的思考。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场关于自我、关于人性、关于历史的哲学对话,一场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依然久久回味,并在心中种下更多问题的深刻旅程。它让我们明白,在记忆的河流中,或许最值得追求的,并非是遗忘的平静,而是在拥抱所有过往,无论喜悲,都能从中找到意义和力量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但真正翻开后,发现作者的笔触有着一种奇特的、近乎诗意的节制。他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精密的计算,恰到好处地嵌合在整体的论述框架中。这种阅读过程更像是在攀登一座设计精巧的阶梯,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但当你抬头望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比最初站立的地方高出了许多。我被其中关于“不可逆转性”的论述深深吸引,它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剖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选择”背后的真正代价。读完这一部分,我仿佛体验了一次精神上的“退烧”,那些曾经纠结不已的过往瞬间,在一种更宏大的、更抽离的视角下,显现出一种近乎宿命般的必然性。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习惯于快餐式阅读的人,因为这本书要求你放慢,真正地去“品尝”文字的质感和思想的密度。

评分

好的,这是一份以读者口吻撰写的,针对一本虚构书籍《记忆的伦理》的五段评价,每段都力求风格、内容和语气各异,且避免了任何直接提及该书内容的描述。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思想的重量感给压倒了。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试图用轻快的叙事引人入胜,反而更像是一次对认知边界的耐心而审慎的勘探。作者仿佛是一位深谙晦涩之美的匠人,他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而是搭建起一个迷宫般的逻辑结构,引导读者在其中迷失、徘徊,直至自发地找到出口。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连续性”这一概念的拆解,那种对时间流逝中自我同一性本质的拷问,读完后,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过去对“我是谁”的简单认知。那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心神的,但回报却是丰厚而深远的,它迫使你停下来,关掉外界的一切喧嚣,只专注于眼前那一行行铅字所构建的,难以撼动的思想殿堂。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合上书,去窗边站很久,试图消化那种渗透进骨子里的清醒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它的难度不是来源于生僻的词汇,而是源于它不断地挑战你既有的认知舒适区。作者对于某些基础概念的重新定义,非常尖锐且毫不留情,让你感到自己过去对世界的理解是多么的粗糙和未经打磨。我欣赏它不妥协的态度,它拒绝迎合大众的理解习惯,而是坚持自己的逻辑高地。特别是在处理那些关于“遗忘的必要性”的章节时,那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既感到恐惧又感到被理解。这种阅读体验就像是接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换血”,旧的、不适用的认知框架被剥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具韧性的、能够承受更大信息压力的思维结构。这本书不会让你开心,但它会让你变得更“清醒”,这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无疑是一种奢侈的馈赠。

评分

我很少读完一本书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世界观被修正”的感觉,但这次确实如此。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条直线叙事,更像是一张精密的网,各个章节之间相互钩连,形成了一种难以挣脱的思维闭环。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处理“缺失信息”的方式。他并没有试图填补所有空白,而是恰恰利用了那些未被言明的阴影地带,来凸显核心论点的力量。这需要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主动的参与性,你不能指望作者将一切喂到嘴边。有那么几个瞬间,我感觉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的、结构复杂的机械装置前,而作者则递给我工具,示意我必须亲自去理解那些齿轮是如何咬合的。读完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做了一个决定,那个决定是过去一年中我从未敢于做出的,这不能不说是这本书带来的深层影响。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内向化”的。它不是那种能让你在公共场合津津乐道的话题之源,它更像是你与自己灵魂深处进行的一场漫长、严肃的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带有明显的德式哲学的严谨性,句子往往很长,充满着从句和限定语,但奇怪的是,这种复杂的句法结构反而提供了一种深思熟虑的安全感,仿佛每一步推导都有着无可指摘的逻辑基础。我反复去琢磨其中关于“瞬间的永恒性”的论述,它探讨的并非时间本身,而是我们如何在使用时间中建构了自身的价值体系。读完后,我对“珍惜当下”这类口号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洞的励志,而变成了一种必须严肃面对的、具有实际操作困难的伦理责任。

评分

不错的书!!粗略看了下!很好!值得买!

评分

18、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还可以啊哈哈!

评分

脏,一点都不做保护措施,是本好书来的

评分

吴藕汀先生自幼家道殷实,过着左琴右书的生活,但成年之后,太半人生处动荡之世,个人命运便如一叶处江流之中。即便如此,先生仍能保持“自由之思想,人格之独立”,这于生者而言,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孤灯夜话》是吴藕汀先生的又一本随笔集。由于时代的原因,先生的大部分文字都是写在烟盒纸上,或小学生的方格本上,字体大小不一,他人难以辨认,整理这些文字的繁重任务,大部分由其哲嗣吴小汀先生承担。小汀先生说:“先父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曾表示,就这样随意地写,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为尊重藕公的想法,保持作品原貌,编辑只根据文字量的多少简单分了九卷,修正了一些整理稿中明显的错讹文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补充了一些整理稿中缺失的文字。《夜话》内容涉及金石书画、版本考据、填词赋诗、种药养虫、人物故实、京昆弹词、社会变迁,可谓琳琅满目。文字处处见性情,像日记,又像时评。面对这样一位知识渊博又有真知灼见的文化老人,就如同坐拥一座格调不俗、藏品丰富的图书馆,我们能做的,也许就是打开这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下去。

评分

书很不错,值得收藏和阅读。

评分

包装很好,物流也非常快!

评分

微博上多了有个副作用,长篇大论的文字看不大下去了。近日一直在读吴藕汀的《孤灯夜话》,小品文,多是短短几行,类微博。文字却相当有趣,地理风俗,典故食材,信笔写来。里面对一些书与前人的评价多与世俗迥异,如李清照晚年不曾改嫁,水浒诲盗诲淫,红楼,三国与封神作者问题等等,读来甚觉新鲜。

评分

不错的书,对我学习帮助很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