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志超 著
图书标签:
  • 画法几何
  • 透视
  • 阴影
  • 工程制图
  • 建筑制图
  • 设计
  • 美术
  • 绘画
  • 素描
  • 透视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046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28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精编版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是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学习本课程的生源多元化,以及业中已通行的电脑画图的现实需要而编写的“精编版”教材。其体系新颖简明,内容基本必要,取材余地适度,且为作者和同行教师多年应用型院校相关专业本专科教学的实践所认可。
本课程的原有教材,历来都是按单一生源(高中生理工类入学)的本科教学,以为手工画图提供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目的而编写的。目前国内有不少汇集图学理论成果、学术水平高的“传统版”教材,而面对生源多元化的教学需求,也必须有适用的本课程教材。
用电脑取代手工绘制建筑图和效果图,使得传统教材的主要目的有所变化,这是科学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时代演变的趋势所向。但电脑画图中对图形基本性质的理解,以及业中偶尔的手工画图和经常的手工草图能力,仍需要由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来提供。这样一来,为适应高教普及化和电脑画图需要的两个目的,就能统一体现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中。可见,科学发展新形势下对本课程重新定位的理念也同样体现在《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中。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除用于技术应用型院校有关专业的本科和专科,还应用于所有类型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本科,也可供其他类型院校中的相关专业教学选用。
与《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共同用于教学的还有司徒妙年、陈星铭编著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习题集》。

目录

上篇 画法几何
1 课程引论
1.1 画法几何引言
1.2 点、直线和平面的几何性质
1.3 投影

2 元素图示
2.1 点、直线和平面的正投影
2.2 投影图中的点
2.3 投影图中的直线
2.4 投影图中的平面

3 从属相交
3.1 直线上点和平面上点线
3.2 交点和交线

4 实长实形
4.1 辅助投影面法
4.2 直线的变换
4.3 平面的变换

5 同坡屋顶
5.1 屋面交线
5.2 投影图画法

6 平面立体
6.1 棱柱和棱锥:
6.2 棱柱、棱锥表面上的点线
6.3 多面体和组合体
6.4 截交体

7 曲面立体
7.1 曲线曲面概述0
7.2 球、圆锥和圆柱
7.3 曲面上的点
7.4 截交体

8 螺旋楼梯
8.1 圆柱螺旋线
8.2 平螺旋面和螺旋楼梯

9 轴测画法
9.1 轴测投影的基本知识
9.2 轴测图的画法

10 典型题解
10.1 点的投影
10.2 直线、平面的投影以及平面上的点和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交点
10.3 用辅助投影面法求直线实长和平面实形
10.4 同坡屋顶的投影
10.5 截交体的投影图
10.6 螺旋楼梯
10.7 轴测图画法

下篇 建筑透视和阴影
l 透视知识
1.1 透视及其作法
1.2 直线平面的透视性质

2 正视线法
2.1 正投影视线法的基本作图
2.2 平面体建筑轮廓透视画法举例

3 斜视线法
3.1 斜投影视线法的形成
3.2 斜投影视线法画透视举例

4 透视选择
4.1 画面位置
4.2 视点选定
4.3 透视形象的直接选定

5 透视增补
5.1 分比法
5.2 对角线法

6 圆和网格
6.1 圆的透视椭圆的画法
6.2 网格法

7 水中倒影
7.1 虚像
7.2 水中倒影

8 轴测阴影
8.1 阴影及直线的影子
8.2 轴测图中的阴影

9 透视阴影
9.1 光线类型及直线影子
9.2 作平面体影子的一般方法
9.3 全用直线影子的方向作影

10 作影方法
10.1 投影图中阴影的作用和光线方向
10.2 光线交点法作点的影子
10.3 反求法和交线法只与投影面垂直线有关
10.4 用直线影子的通性作影之例

11 平体阴影
11.1 棱面平行于投影面的长方体的阴影
11.2 棱面中有斜面的平面体的阴影

12 建筑阴影
12.1 屋顶挑檐的阴影
12.2 进门的阴影
12.3 台阶的阴影

前言/序言


《构筑世界的艺术:从点线面到空间意境》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具体绘图技巧或空间表现方式的教科书,也非一本专注于某一种绘画风格或艺术流派的理论专著。它是一次关于“看见”的深入探索,一次关于我们如何感知、理解并最终“建构”我们所处之世界的哲学式追寻。在这里,“画法几何”不再是冰冷的线条与角度的组合,而是一种理解事物结构与形态的思维模型;“阴影透视”也非简单的明暗变化与视觉聚焦,而是洞察光影背后隐藏的深度、体积以及情感投射的媒介。 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点”出发,但我们讨论的“点”不是几何学上的零维实体,而是“存在”的起点,是构成一切感知与意识的最小单位。每一个个体,每一次经历,每一个想法,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点”。我们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点”连接起来,形成意义的线条?这便是我们探讨的第一层维度。我们将会审视那些在我们生命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的“线条”——它们可以是人际关系的羁绊,可以是思想的逻辑链条,可以是情感的流动轨迹,甚至是梦想的蜿蜒路径。这些线条,将我们从孤立的“点”引向更广阔的感知空间。 “面”的生成,则是在线条交织中浮现的形态与轮廓。它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上的封闭区域,而是我们对事物边界的认知,对事物特征的归纳。一块画布,一张白纸,它们可以是“面”的物理载体,但我们更关注的是意识层面上的“面”——我们对一个概念的理解,我们对一个情感的定义,我们对一个经历的总结。这些“面”,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框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对这些“面”的细致描绘与理解,来构建我们内心世界的丰富图景。 当“面”开始拥有深度与厚度,便诞生了“体”。“体”是三维空间的实在,是具象世界的显现。但我们所说的“体”,远不止于物理上的长宽高。它包含了事物的内在逻辑,包含了其功能性与目的性,甚至包含了它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体”,不仅仅是外部的形态,更包括其内部的结构、运动的规律以及与其他“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对“存在”的更深层理解,是对现实世界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相互作用的洞察。 光影,是“体”得以显现并赋予生命的关键。我们并非研究简单的物理光学,而是深入探讨“光”与“影”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哲学含义。“光”代表着启迪、洞察、希望与真理,它照亮了事物的本质,揭示了隐藏的奥秘。“影”则代表着未知、神秘、阴影或被忽视的部分,它赋予了“体”立体感和空间感,也常常暗藏着情感的张力与故事的线索。我们将通过分析光影的对比、变化与流转,来理解事物的多面性,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现实。 “透视”在这里,也不是单纯的几何学原理,而是关于“视角”与“观看”的哲学。我们如何从一个特定的位置、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不同的视角会带来怎样的不同理解?一个事物的“真面目”是否只有一个?我们将探讨,当我们改变观看的角度时,事物的形态、关系乃至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是一种对主观性与客观性关系的审视,是对认知局限性的挑战。我们将学习如何超越单一视角,去拥抱多元的观看方式,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由内而外的“构筑”。它鼓励我们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用智慧和感悟去“勾勒”我们脑海中的世界,用理解和洞察去“塑造”我们内心的图景,用真诚和共情去“渲染”我们与世界的互动。我们不仅仅是在“看”,更是在“读懂”;我们不仅仅是在“画”,更是在“创造”。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思考实验和概念解析,来拆解我们对世界的固有认知,打破那些限制我们视野的思维壁垒。我们将会触及那些关于形态、结构、关系、意义以及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转化的根本性问题。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激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引导读者去发现那些属于自己的“构筑”方式。 想象一下,当我们不再仅仅看到一堆砖石,而是能“看”到它们如何被堆砌成一栋宏伟的建筑,感知其承载的历史与文化;当我们不再仅仅听到一段旋律,而是能“听”到音符之间的巧妙连接,感受其传递的情感与故事;当我们不再仅仅阅读一行文字,而是能“读”到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匠心与意图。这就是本书所追求的“构筑”能力——一种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的整体,将静态的认知转化为动态的理解,将表象的理解转化为深层感悟的能力。 最终,本书希望帮助读者培养一种“构建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不再感到茫然无措,而是能够清晰地辨析其构成要素,理解其内在逻辑,并从中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强大的心智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的各个领域,都能够以一种更具智慧、更富创造力的方式去应对与参与。 这并非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次长期的内在修行。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关于“看见”与“构筑”的精彩旅程,去探索那些构成我们世界、塑造我们认知、定义我们存在的无形力量。在这场旅程中,您将学会如何用更敏锐的目光去审视周遭,用更深刻的理解去解析万象,用更丰富的想象力去描绘未来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度的世界观,其中的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每一次情感的起伏都像是一次精密的仪器校准,毫厘不差地击中读者的内心深处。情节的推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像河流入海般,层层递进,暗流涌动。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喃那些充满哲思的对白,它们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在纷繁的思绪中找到一丝清晰的脉络。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几乎忘记了身处何地,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一员,亲身经历了主角的挣扎、抉择与最终的释然。尤其是关于“时间”与“记忆”的探讨,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的无力感,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留下了一片广阔的、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空白地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盛大的词汇狂欢,充斥着一种古典的韵律美,同时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疏离感。作者似乎对文字的运用有着近乎偏执的控制欲,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摆放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绝无半点冗余或敷衍。阅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幅用文字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的浓淡、光影的过渡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打破常规的句式结构,时而长句如瀑布倾泻而下,将纷繁的意象一股脑地抛向读者;时而短句如匕首般精准地刺入要害,带来瞬间的震撼。这种风格上的大胆创新,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沉闷的题材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让人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不禁对文字本身的力量产生敬畏。

评分

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社会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它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深层的焦虑与荒谬。作者没有直接进行道德审判,而是通过描绘那些在巨大社会机器下被异化、被边缘化的小人物的日常,来不动声色地揭示体制的冷漠与人性的脆弱。那些日常生活的细节被捕捉得如此精准和残酷,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不公与麻木。它迫使我跳出日常的舒适区,去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我们对“正常”的定义。读完后,心中萦绕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深沉的、带着理智分析的悲哀,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力感,在字里行间反复回响,非常具有现实批判的穿透力。

评分

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的布局堪称鬼斧神工。它不是那种线性叙事的老套路,而是采用了多重嵌套和碎片化叙事的复杂结构。作者将故事拆解成无数个看似不相关的片段,散落在不同的时间线和视角之间,需要读者主动去发掘其中的联系,拼凑出全貌。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挑战性,每一次成功地将一个线索与另一个线索对接起来,都会带来一种“啊哈!”的巨大满足感。这种故意设置的“迷宫”,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洞察力,但一旦走出迷宫,所见之景的壮阔与清晰,便远超线性叙事的平铺直叙。这种对叙事框架的颠覆,无疑是当代文学中的一次大胆尝试,值得深入研究。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就是“精神探险”。它完全不同于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入潜意识的潜水。作者构建的内部世界逻辑严密,充满了象征和隐喻,每一个场景的转换都可能暗含着对某种哲学命题的追问。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解密一份古老的卷轴,需要全神贯注地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暗示。它对读者的精神要求很高,需要读者放下既有的认知框架,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成年人般的严谨去对待每一个细节。这种高度的智力投入,带来的精神上的丰盈感,是任何肤浅的娱乐都无法比拟的,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边界被向外推挤了一大圈,视野豁然开朗。

评分

面对震惊的白璎,他摆出一脸无所谓的表情,他说:“那个鲛人还是个未变身的孩子,才能做什么?被亲一下又怎么了?太子我都不介意,他们抬出什么祖宗规矩来,居然要活活烧死你!那是什么狗屁道理!我就是要娶你,看他们敢动你一跟寒毛!”白璎问他:“真岚殿下不是一直反对这桩婚事吗?”他回答:“当然!我们俩以前谁都不认识谁!谁愿意接受一个被配给的女人啊?!太子我是那种任人摆布的人吗?!”他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人,他为了赌气用太子的权力赦免了白璎,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的请求——放了那个鲛人孩子。

评分

评分

白璎并没有死,云荒的三位女神救了她。然而,鲛人孩子的被叛让初恋的她已然心死,便用剑圣门下的‘灭’字诀沉睡了十年。她所不知道的是,那个让人一瞥惊鸿的鲛人孩子后来竟是为她变成了男子。

评分

可他没有时间再去思考——亡国之难已压顶而来——这个混合了帝王之血和西荒牧民之血的皇太子只得担起了护国的大任。

评分

七千年前被空桑的开国皇帝星尊帝逐出云荒大陆的沧流冰族自西海而来,在一位名为“智者”的圣人的带领下摧枯拉朽般地突破了空桑人的一道又一道防线。

评分

作为空桑的皇太子,他被指配了注定与他相伴一生的女人——白族的郡主,白璎,那个孤独安静清俊羞怯的贵族少女。他是不愿任人摆布的,所以为了这桩婚事和他父王大吵了无数回。然而就在他的未婚妻因向一个甚至还未分化出姓别、被派到她独居的塔顶用来解闷的鲛人孩子献出象征自己贞洁的眉心那一点朱砂而将被六王处以火刑时,他又出现在大殿里。他叱责:“你们怎敢这样对待你们未来的皇后!”——他说的是,他要娶她。

评分

作为空桑的皇太子,他被指配了注定与他相伴一生的女人——白族的郡主,白璎,那个孤独安静清俊羞怯的贵族少女。他是不愿任人摆布的,所以为了这桩婚事和他父王大吵了无数回。然而就在他的未婚妻因向一个甚至还未分化出姓别、被派到她独居的塔顶用来解闷的鲛人孩子献出象征自己贞洁的眉心那一点朱砂而将被六王处以火刑时,他又出现在大殿里。他叱责:“你们怎敢这样对待你们未来的皇后!”——他说的是,他要娶她。

评分

作为空桑的皇太子,他被指配了注定与他相伴一生的女人——白族的郡主,白璎,那个孤独安静清俊羞怯的贵族少女。他是不愿任人摆布的,所以为了这桩婚事和他父王大吵了无数回。然而就在他的未婚妻因向一个甚至还未分化出姓别、被派到她独居的塔顶用来解闷的鲛人孩子献出象征自己贞洁的眉心那一点朱砂而将被六王处以火刑时,他又出现在大殿里。他叱责:“你们怎敢这样对待你们未来的皇后!”——他说的是,他要娶她。

评分

其实,他是想过要复仇的——向这些逼他坐上太子之位的空桑人复仇——他要用这个国家的倾覆作为他们囚禁他一生的代价!所以刚开始的那几年,他有意纵容朝廷的腐败蔓延,甚至更不曾真正用心组织过抵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