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精)

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化桥 编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财富
  • 不平等
  • 社会问题
  • 历史
  • 全球化
  • 金融
  • 政策
  • 贫富差距
  • 发展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25579
商品编码:1026584364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精)
  • 作者:张化桥
  • 定价:45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
  • ISBN号:978730022557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209
  • 字数:130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为何越投资越贫穷? 股民的钱*终落进谁的口袋? 高通胀、资产泡沫爆破,已轻易让你的财富贬值;还有人静悄悄转走你的钱?要避免财富“被偷”,如何投资才是王道? *敢讲真话的分析师张化桥在《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精)》中深度剖析资产为何被吞噬,如何避免越投资越贫穷,并让财富不断增值!

内容提要

“*佳经济分析师”张化桥,秉持大胆敢言的作 风,在《谁偷走了我们的财富(精)》中揭示股市的真 相及投资者*易跌落的陷阱。他凭借多年来在投行及 小额贷款行业的经验,提出独到的投资智慧及寻找优 质股的法则:选择有“护城河”的公司、避免频繁交 易、小心看起来便宜的股票、H股比A股值得投资、放 弃私募股权市场、挑出有潜质的企业……本书中也提 及中国经济问题及观测中国股市的走向,不但让股民 稳守口袋里的财富,还让金钱持续创造价值!

作者简介

张化侨,“*敢讲真话的和有良知的分析员” 前瑞银中国投资银行部副主管,现任慢牛投资公司董事长。1963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县,中国湖北财经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后加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工作;并于1991~1994年间于澳洲堪培拉大学任金融讲师。 1994年,张化桥移居香港,先后于惠嘉、里昂及汇丰等多家外资银行担任经济师和股票分析师。1999~2006年,在他担任瑞银中国研究部主管、联席主管期间,他的团队连续五年被《机构投资者》杂志评选为“*佳中国研究团队”,他本人也连续四年被《亚洲货币》杂志评选为“*佳中国分析师”。 2000~2003年,他在瑞银大力推荐小型民营企业,并创立民企指数,被冠以“民企之父”之称;2003年,协助推进中国QFII(合资格境外投资者)机制;2006~2008年,担任上市公司深圳控股的首席营运官;2008年底,重回瑞银当投资银行家;2011年离开瑞银,转而从事小额贷款业务。

目录

**章 谁能战胜股市?
1.01 打工仔的发财梦
1.02 踏踏实实的个人投资
1.03 我的资产分布
1.04 国有企业好过民营企业
1.05 看好银行股的理由
1.06 老股民的新困惑
1.07 股市见底了吗?
1.08 债券与股市的关系
1.09 A和H,买哪个?
1.10 我们会犯的七大错误
1.11 我的选股路线图
第二章 股民要如何避免越来越穷?
2.01 “股市真便宜”是什么意思?
2.02 为什么中国股票不尽人意?
2.03 投资者需要安全感
2.04 股民怎样才能越来越富?
2.05 我们要与时俱进
2.06 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2.07 股票市场需要游说者吗?
2.08 摆脱流动性刺激,振兴股市
2.09 A股的未来十年
2.10 该控制货币供应了
2.11 中国股市需要QFII吗?
第三章 什么是能让你安枕的好公司?
3.01 你的钱属于谁?
3.02 董事长的业绩
3.03 董事被迫发大财
3.04 投资者踩着舞步去上班
3.05 企业执行力左右大局
3.06 好行业也有坏公司
3.07 高速公路公司H股的投资价值
3.08 看见魔鬼时,别吭声!
第四章 金融创新成了危机之源?
4.01 中国的银行不能再膨胀了
4.02 银行可以上市,但不得融资
4.03 中国银行股的黄金岁月
4.04 余额宝想动银行的奶酪?
4.05 政府必须奖励余额宝
4.06 开办民营银行的“捷径”
4.07 谈影子银行内幕
4.08 小微贷款的基础设施在哪里?
4.09 银行业的前景如何?
第五章 咱们的财富在哪里?
5.01 如果水价涨五倍……
5.02 咱们为什么都爱发改委?
5.03 *简单的政策就是不行!
5.04 谁夺走了企业家的快感?
5.05 企业的并购和噩梦
5.06 降低中小企业资金成本的关键
5.07 咱们天天被摊薄,还在傻乐
5.08 衡量通胀,看科长指数
5.09 “货币战争”的可笑
5.10 中国必须加息,而不是减息
5.11 我们的两个信贷市场
5.12 建议发行“中华地票”
附录A 投资要有护城河


《文明的巨轮:技术、贸易与全球秩序的演变》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追溯了自公元前人类社会萌芽以来,技术革新、全球贸易网络构建以及随之而来的地缘政治权力结构的深刻变迁。它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即技术扩散、资源分配效率与制度适应性之间的动态平衡。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空间分析,将东方的丝绸之路、西方的重商主义革命、工业化浪潮,直至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转型,编织成一张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 第一章:早期文明的地理基础与资源束缚 (公元前3000年 - 公元500年) 本章深入探讨了早期大河流域文明(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崛起的共同地理要素:水利灌溉技术与农业剩余的产生。重点分析了这些早期社会如何通过水利工程和早期的文字记录(如楔形文字、甲骨文)来管理复杂的人力资源和税收体系。 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长距离贸易的雏形,例如美索不达米亚与印度河流域之间的琥珀之路,以及地中海贸易圈的建立。这些贸易并非仅为交换奢侈品,更是技术知识(如冶金术、制陶术)和作物种植经验跨区域传播的关键媒介。本章强调,早期帝国的扩张(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本质上是对关键贸易路线和战略资源的控制,这奠定了“地缘政治”这一概念的原始形态。 此外,本章对比分析了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制度设计差异。秦汉侧重于高度集中的官僚体系和基础设施(如驰道、运河)建设以维护内部统一和资源调配效率;而罗马则更依赖于军事征服、法律体系的推广以及对地方精英的同化。两者在应对边疆压力和内部资源分配不均时展现出的不同脆弱性,为后续文明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中世纪的知识回流与跨区域连接 (公元500年 - 公元1450年) 中世纪常被误解为停滞的时代,但本书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知识中转站”时期。本章聚焦于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科学、数学和哲学成就,探讨了它们如何系统性地继承、发展了古希腊和印度的知识遗产。阿拉伯语翻译运动不仅保存了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商业实践的关注(如代数、复式记账法),推动了商业实践的理性化。 在东方,宋代的商业革命是本书的重点之一。火药、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等技术的成熟,结合日益发达的内河航运和海外贸易(如海上丝绸之路),使得宋朝的经济复杂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纸币的出现,是对资本流动效率的重大制度创新。 本章将视角投向欧亚大陆的连接点——蒙古帝国。尽管蒙古人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但其建立的“和平”环境(Pax Mongolica)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商品、疾病(如黑死病)和思想的快速流动。我们分析了这种“连接的代价”,即全球化早期阶段所固有的高风险性。 第三章:大航海时代的权力转移与经济重塑 (公元1450年 - 公元1800年) 本书将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视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范式转变之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并非偶然,而是欧洲内部对稀缺资源(尤其是贵金属和香料)的迫切需求以及技术(如造船、导航)积累的结果。 本章详细剖析了“哥伦布大交换”的深远影响。新旧大陆之间的生物、疾病和人口流动,彻底改变了全球的食物结构、劳动力市场和生态平衡。美洲白银流入欧洲,是早期全球通货膨胀和资本积累的关键驱动力,它直接为后来的商业革命提供了基础货币。 重点分析了重商主义的兴起和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模式。这些公司不仅仅是贸易实体,它们是国家权力在海外的延伸,具有军事、行政乃至主权职能。荷兰和英国的崛起,标志着海洋权力的重要性超越了传统的大陆帝国。此时,对海外殖民地的有效管理和资源榨取能力,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核心指标。 第四章:工业革命:能源的解放与生产力的几何级增长 (公元1800年 - 公元1914年) 工业革命的核心,在于对化石燃料的有效利用,实现了能量获取的“脱钩”——即生产力不再受限于生物能的循环周期。本章将重点放在英国独特的条件:完善的产权保护、充足的煤炭资源、相对宽松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初步重视。 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炼钢技术并非孤立的发明,它们是在特定经济激励下,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工程化应用的结果。本书认为,工业革命的成功传播,依赖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提供的原材料供应地(如印度的棉花)和广阔的市场腹地。 本章深入探讨了工业化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化进程。德国、美国等后发国家如何通过国家主导的教育体系、科研投入和战略性产业保护(如铁路建设),成功追赶并超越了先行者。这揭示了技术采纳并非被动接受,而是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战略和制度创新来配套。 第五章:全球体系的两次危机与战后秩序的构建 (公元1914年 - 公元1991年) 两次世界大战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剧烈休克期,是技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过时的权力结构和金融体系相互作用的灾难性后果。本章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如何摧毁了古典的国际金本位制和欧洲的经济霸权。 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尝试通过美元的中心地位和国际机构(IMF、世界银行)来规范资本流动和贸易规则,以避免重蹈1930年代保护主义的覆辙。冷战的意识形态对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经济组织模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展示。 本书特别关注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出现及其背后的经济理论。从依赖理论到“华盛顿共识”,不同时期对“发展”的定义和路径设计,深刻影响了全球资源和资本的流向。 第六章:信息时代、金融化与新的不平等 (公元1991年至今) 苏联解体标志着全球市场体系的最终确立,技术扩散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本章分析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革命如何重塑了全球价值链。知识产权和数据本身成为新的关键资源。 全球金融体系的深化——去监管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虽然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但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的加剧,表现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本书探讨了“金融化”如何使得经济增长的果实更多地流向金融和高技术部门,加剧了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 最后,本章讨论了当前地缘政治中的技术竞争新格局。数字主权、人工智能的战略价值以及供应链的“去风险化”趋势,预示着未来全球秩序可能从单一的、高度互联的体系,转向更加区域化、基于信任和安全考量的多极结构。 结论:持续的演进与制度的滞后性 本书总结认为,驱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始终是技术与资源的互动。然而,制度的演化速度往往落后于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从早期的水利组织到现代的跨国公司治理,成功的文明总能创造出更有效率的机制来管理稀缺性、分配剩余和应对外部冲击。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在全球性的技术变革和气候变化面前,建立起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来就忍不住心潮澎湃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直接且充满力量的方式,揭开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影响深远的“隐形”财富流失。它不像市面上大多数财经类书籍那样,堆砌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贴近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呐喊”的方式,将那些被忽视的经济真相一层层剥开。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醍醐灌顶的自我教育,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我们每天的辛勤付出,并非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个人收益,中间存在着太多的“漏斗”和“黑洞”。作者在书中提出的那些观点,既有宏观的洞察,也有微观的例证,总能触动你内心最敏感的那根弦。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财富偷窃者”时所使用的语言,既有对现象的犀利剖析,又不乏对普通大众的深切同情和鼓励。读完这本书,你不会感到沮丧,反而会有一种被唤醒的愤怒,以及一种想要改变现状的决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集体经济生活中的病灶,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侦探,带着读者一步步追踪那些“偷走”我们财富的“罪魁祸首”。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深入浅出的分析,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所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时间价值”的论述,作者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我们意识到,那些被浪费的时间,被低效利用的时间,实际上就是我们正在流失的财富。而且,书中的例子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比如工作中的无谓消耗,消费中的冲动决策,以及投资中的盲目跟风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过的场景。作者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判,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引导的方式,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逻辑。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经济学公开课,但又远比课堂上的知识来得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它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保护好属于自己的那份财富。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作者以一种近乎“控诉”的笔调,揭露了那些隐藏在经济运作中的不公与缺失。他并没有用大篇幅去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冷静而犀利的分析,让我们看到财富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从普通人手中溜走的。书中对于“被平均”的经济数据,以及那些隐藏在复杂金融体系背后的“猫腻”,都有着非常精彩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提出的关于“价值重估”的观点,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很多事物的认知,可能还停留在过时的层面,而这些过时的认知,恰恰是导致我们财富缩水的重要原因。读这本书,让我不再被动地接受现状,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探究背后的逻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应对之道。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明白为什么”的书,这种“明白”,才是改变的开始。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不像许多成功学书籍那样,给你虚无缥缈的承诺,而是直击我们经济生活的本质。作者以一种非常个人化,但又具有普遍性的视角,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普通人如何一步步地“失去”自己应得的财富。书中的许多观点,颠覆了我过往的一些认知,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因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缺乏对经济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作者对于那些“隐形”的财富流失途径的揭示,既有令人警醒的深刻性,又不失为一种振聋发聩的呼唤。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某些社会现象时所用的比喻,生动形象,一下子就能抓住问题的核心。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茫然,而是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识,也开始积极地去思考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得到更有效的增长。它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忍不住想要和身边的人分享,一起探讨的书。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来就热血沸腾的书,作者以一种非常激昂且充满洞察力的语言,直指当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核心问题。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敏感的议题,而是勇敢地将它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直面那些“偷走”我们财富的“黑手”。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分析,以及对“隐形税负”的揭示,都让我耳目一新。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力量,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对经济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在讲述那些“财富陷阱”时所用的案例,真实而具体,让我们能够感同身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问题,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在这个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守护好属于自己的那份“应得”。它是一本让人读完后,会久久不能平静,并且开始主动寻求改变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