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復、張嬰元主編的《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在**版的基礎上,*新和補充近期在本領域的新信息和新進展。在**篇總論中,*新補充病原微生物的分類、耐藥菌的檢測方法、細菌耐藥機製、抗菌藥物藥效學和藥動學的新理念等。第二篇抗感染藥各論中,補充各類藥物的臨床應用資料,並對新上市品種的作用特點、適應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進行係統敘述。第三篇抗感染藥的臨床應用中,補充和介紹近期國內外各種感染性疾病診治指南,並結閤國內臨床實踐,推薦閤理用藥方案。
 汪復、張嬰元主編的《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共分三篇,即總論 、抗感染藥各論和抗感染藥臨床應用,**篇中包括臨床微生物和抗菌藥 物的臨床藥理概要,抗感染藥的閤理應用原則以及特殊生理、病理情況下 抗感染藥的應用等。第二篇主要介紹各類常用抗感染藥的藥效學和藥動學 特點、適應證、用法用量、臨床應用及注意事項。第三篇敘述臨床常見感 染性疾病中抗感染藥的應用。本書撰寫力求達到內容新穎、簡明實用。
     《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可供臨床各科醫師、藥師、臨床微生物 研究機構等醫藥工作者和研究人員參考。
    
汪復,女,1931年5月20日生,教授、博士生導師。1953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係本科。現就職於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1980年4月至10月作為訪問學者在英國諾丁漢大學皇後醫學中心進修抗生素臨床藥理。1992年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Johns Hopkins醫院臨床藥理科及哈佛醫學院傳染病科參觀學習6個月。1986~1997年任上海醫科大學抗生素研究所所長,現任抗生素研究所名譽所長、科技部抗感染藥臨床試驗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感染與化療學會主任,顧問,任《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主編。長期從事感染性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抗菌藥物的臨床藥理研究、臨床應用以及細菌耐藥性研究。已發錶論文200餘篇。作為主編或副主編撰寫瞭《實用抗菌藥物學》等專著7部,參加編寫《實用內科學》、《現代臨床藥理學》等專著10餘部。曆年共獲***、部局級科技成果奬十餘項。1992年國務院授予“為發展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作齣突齣貢獻者”證書及特殊津貼。 張嬰元,女,1939年11月25日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2年7月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醫療係本科。1984年獲世界衛生組織奬學金並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醫院進修臨床藥理。現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抗生素研究所所長、衛生部抗生素臨床藥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十年來主要從事感染性疾病診斷和治療、抗感染藥臨床評價及臨床藥理學研究和細菌耐藥性防治研究等。擅長於細菌性感染等感染性疾病診治,包括疑難重危感染者的診治和救治。承擔並完成重大科研項目10餘項,包括**科技攻關、**自然科學基金、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項目、**教育部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等。近10餘年來,作為**完成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奬4項,1996年以來先後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感染化療學會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中國抗感染化療雜誌》副主編,《中華醫學雜誌》、《中國臨床藥理學雜誌》、《中國抗生素雜誌》等8本醫學和藥學雜誌編委。數十年來從事醫學本科生、研究生等的教學工作,培養博士及碩士研究生近20名,主編或編寫大型參考書10本,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以**作者或通信作者發錶論著80餘篇。
**篇 總論
 **章 臨床微生物學概論
 **節 人體正常菌群和臨床常見病原菌
 第二節 主要病原微生物的分類
 第三節 與抗菌藥物治療有關的實驗室檢查
 一、藥物敏感性試驗
 二、耐藥菌的檢測
 三、血清殺菌滴度
 第二章 抗菌藥物作用機製和細菌耐藥性
 **節 抗菌藥物的作用機製
 一、乾擾細菌細胞壁的閤成
 二、損傷細胞膜
 三、影響細菌蛋白質的閤成
 四、抑製細菌核酸的閤成
 五、其他
 第二節 細菌耐藥性和耐藥機製
 一、耐藥性的分子遺傳學基礎
 二、耐藥性的發生機製
 三、一些重要緻病茵的耐藥機製
 第三節 細菌耐藥性變遷及其防治
 第三章 抗菌藥物的臨床藥理
 ……
第二篇 抗感染藥各論
第三篇 抗感染藥的臨床應用
附錄
這本書的定價雖然不低,但我作為一名臨床一綫的醫生,總是希望自己的知識庫能夠與時俱進,特彆是對於抗感染治療這種日新月異的領域。我最近正在關注一些關於新型抗生素的研發進展,以及針對多重耐藥菌的治療策略。這本書裏對於一些新興的抗感染藥物,比如在耐藥菌感染治療中備受矚目的新成員,有相當深入的介紹,包括它們的研發背景、作用機製、臨床應用數據以及潛在的耐藥性問題。這對我理解和評估這些新藥的臨床價值非常有幫助。我經常會在查閱最新的期刊文獻時,對照著書裏的內容來加深理解,這本書就像是一個非常可靠的“背景資料庫”,能夠幫助我迅速掌握新知識的核心要點。而且,它對不同病原體在不同部位引起的感染,以及相應的治療經驗總結,也非常具有參考價值。有時候,我也會把書裏的某些臨床路徑和自己的實踐進行對比,看看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評分這本《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精)》我拿到手的時候,確實被它沉甸甸的質感給驚艷到瞭,封麵設計也相當專業,充滿瞭嚴謹學術的氣息。我最近正在深入研究一些罕見的真菌感染病例,特彆是那些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的復雜情況。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無疑是非常紮實的,它係統地梳理瞭各種抗感染藥物的作用機製,從分子層麵剖析瞭耐藥性的産生根源,這對於我理解為何某些藥物在特定患者身上效果不佳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支撐。我尤其欣賞它對不同病原體分類以及相應藥物選擇的詳細闡述,這使得我在麵對紛繁復雜的臨床情況時,能夠更加有條理地進行鑒彆診斷和治療方案的製定。書中引用的最新研究數據和臨床指南,也為我的實踐提供瞭堅實的證據基礎。有時候,我會反復閱讀其中關於藥物動力學和藥效學章節,試圖從中挖掘齣更優化的給藥方案,以期提高療效並減少不良反應。這本書的參考文獻列錶也非常詳盡,為我進一步深入學習和研究指明瞭方嚮,讓我能夠迅速找到相關的學術論文和文獻,這對於我保持知識的更新至關重要。
評分我本來想找一本關於普通感冒和流感治療的通俗讀物,結果不小心翻到瞭這本《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精)》,雖然感覺有點“大材小用”,但翻瞭幾頁後,還是被它的內容吸引瞭。我一直對人體免疫係統如何對抗病原體很感興趣,這本書裏關於免疫應答與抗感染藥物相互作用的章節,讓我對這一過程有瞭更深的認識。它詳細解釋瞭不同類型的免疫細胞在抵禦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感染中的作用,以及抗感染藥物是如何影響或輔助這些免疫過程的。這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理解瞭為什麼某些感染會發生,以及為什麼某些治療方案會奏效。雖然這本書的語言相對專業,但我通過反復閱讀和查閱一些基礎醫學資料,也慢慢地理解瞭其中的精髓。我發現,即使是對於常見的感染,背後也隱藏著復雜精妙的生物學機製,而這本書,正是解開這些謎團的鑰匙之一,讓我能夠更科學地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評分我購買這本《實用抗感染治療學(第2版)(精)》的初衷,更多是為瞭給我的臨床實踐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導,尤其是關於那些比較棘手的、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我最近在工作中遇到瞭一些復雜的敗血癥病例,病原體鑒定睏難,並且對常規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這本書裏關於經驗性治療的原則和策略,以及根據不同感染部位、患者基礎疾病和當地流行病學特點進行藥物選擇的詳細指導,對我非常有幫助。它不僅僅是列齣藥物名稱,而是詳細分析瞭選擇每種藥物的理由,以及在不同臨床場景下的注意事項,這使得我在麵臨不確定性時,能夠更加自信地做齣決策。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每種藥物時,都會附帶最新的臨床試驗數據和專傢共識,這為我的治療決策提供瞭堅實的證據支持。而且,書中的圖錶和流程圖也很多,能夠直觀地展示復雜的治療思路,這對於我這種習慣於圖文並茂學習的人來說,簡直太有用瞭。
評分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好奇,主要是被“精裝版”這三個字吸引,想著這麼厚一本,內容肯定也很實在。最近我正好在整理我以前收集的一些關於藥物不良反應的案例,尤其是那些比較難以解釋的、或者和常見文獻描述不符的情況。這本書裏關於藥物相互作用和潛在毒性的討論,給瞭我不少啓發。它詳細列舉瞭許多臨床上容易被忽視的藥物聯用禁忌,以及不同藥物在不同人群(比如老年人、孕婦、肝腎功能不全者)中的特殊代謝和排泄途徑。這讓我在迴顧我的案例時,能夠更全麵地考慮各種可能導緻不良反應的因素。有時候,我會把書裏的某些章節作為對照,來分析我遇到的案例,看看是否能找到書中提到的相似情況。我覺得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羅列藥物,更注重藥物在真實世界中的應用和潛在風險。而且,它的分章節組織也非常清晰,查找起來很方便,這一點對於我這種需要快速查閱信息的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評分書收到時已裂開瞭一角。賣傢僅使用軟包裝,一受壓,書當然就會變形,豈能不破?!沒有發票,第三方賣傢大多如此……
評分書質量不錯,而且比書店便宜,不錯
評分書質量不錯,而且比書店便宜,不錯
評分內容很實用很豐富,發貨很快。
評分書收到時已裂開瞭一角。賣傢僅使用軟包裝,一受壓,書當然就會變形,豈能不破?!沒有發票,第三方賣傢大多如此……
評分就是一本書 不是盜版的 就是一本書不是盜版的
評分很實用!很不錯,本地很難買到
評分書收到時已裂開瞭一角。賣傢僅使用軟包裝,一受壓,書當然就會變形,豈能不破?!沒有發票,第三方賣傢大多如此……
評分書收到時已裂開瞭一角。賣傢僅使用軟包裝,一受壓,書當然就會變形,豈能不破?!沒有發票,第三方賣傢大多如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