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2011)
原价:30.00元
作者:国务院研究室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3-01
ISBN:9787010097121
字数:426000
页码:5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为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由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编写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书收入《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对《报告》主要内容作了深入、翔实的解读,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十二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部署了2011年政府工作,是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辅导读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辨证论治”这一核心思想的贯穿与强调。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得了什么病就用什么方”,而是教会你如何“看一个人”——从他的整体状态、面色、舌苔、脉象、情志、饮食习惯等等,去体察身体发出的信号,然后从中找出“证”。书中关于“湿病”的讲解,就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简单地把“湿”作为一个病因,而是细致地分析了内生湿、外感湿的区别,以及湿邪如何影响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导致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同样是水肿,书中就区分了阳水、阴水,并分析了其不同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这种深入到“证”的本质的分析,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同样一种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什么同样的药物,对不同的人疗效差异会很大?这本书,就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更在于它所承载的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临床智慧。它不是一本追求新颖、追求与西医接轨的教材,而是忠实地保留了中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髓。在阅读“温病”章节时,我被书中关于“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细致分析所折服。它清晰地描绘了疾病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每个阶段的治疗要点。例如,在温热病初起,卫分证如何向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演变,以及每个阶段的用药原则。这种对疾病动态过程的精准把握,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魅力所在。书中的一些附方、验方,虽然看似简单,却凝聚了前人的丰富经验,对于临床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让我明白,中医的伟大,不在于有多少复杂的理论,而在于它能否真正解决病人的痛苦。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实用智慧的宝贵典籍。
评分拿到这本《中医内科学》,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我一直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总觉得古老的中医智慧能带来一份特别的宁静与疗愈。这套“中医老课本系列”的重刊,本身就充满了怀旧和传承的温度。书的封面设计朴实而典雅,翻开来,熟悉的排版和字体,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潜心研读的年代。内容方面,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枯燥地罗列疾病条目,而是循序渐进,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证”的概念,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辨证论治。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也让我这个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能够重新审视和巩固那些被我忽略的根本。书中关于阴阳五行、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章节,讲解得既严谨又生动,引用的古代医家论述也都恰到好处,让人感觉是在与大师对话。它不是一本简单罗列病症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你真正理解中医的思维模式。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我对于《中医内科学》的需求,更多的是在复杂疑难杂症的辨析和经典医案的借鉴上。这本书的重刊,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中医理论根基的“返璞归真”。它没有现代医学教材中那些详尽的西医病名分类和西药疗法,而是完全回归到中医的理论体系。在解读“杂病”部分时,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于“病机”的阐述。比如,对于“咳嗽”这一常见症状,它并没有简单地分为病毒性、过敏性等,而是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侵袭,以及脏腑失调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并给出了详实的辨证要点。这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症状的表象,深入探究其根本病因。书中的一些经典医案节选,虽然简练,却字字珠玑,充分体现了古人辨证的精妙之处。我常常会对照这些医案,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反思和学习。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医学面前,千万不要忘记中医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方法。
评分我是一位对中医理论颇感兴趣的学生,但苦于市面上很多教材过于学术化,或者偏重于现代医学的框架。而这本《中医内科学》的重刊,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个困扰。它保留了老教材那种质朴、严谨的风格,文字精炼,逻辑清晰。比如,在讲解“虚证”时,它不像有些书那样罗列一堆症状,而是从“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基础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脏腑虚损的病机。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情志致病”的部分。它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与肝、心、脾、肺、肾等脏腑的功能一一对应,并详细分析了情志失调如何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各种疾病。这种对人体身心一体化认识的强调,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真正开始理解中医的“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