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唐歐陽詢書化度寺碑(修訂版)》書法筆力雄強,夙稱楷法極則。明鬱逢慶《書畫題跋記》引趙孟頰評雲:“唐貞觀間能書者,歐陽率更為很善,而《邕師塔銘》又其很善者也”。清代金右學傢翁方綱對此碑評價很高,認為此碑勝於《九成宮醴泉銘》。敦煌石室所藏唐拓本,曾分彆為法人伯希和英人斯坦因所得,現存法國巴黎圖書館、英國倫敦博物院,惜俱屬殘頁。此冊即鬱氏所題之本,存字既多,拓墨又很清晰,便於初學者臨習。作為一名業餘書法愛好者,我最欣賞的還是這套選集在“係統性”上的布局。翻閱這本修訂版時,我注意到它對不同朝代、不同地域書風的代錶作進行瞭精心篩選和排布,使得學習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風格流變。比如,在唐代書傢的作品中,除瞭歐陽詢的“法度森嚴”,我還留意到顔真卿雄渾博大的氣象,以及柳公權那種瘦勁清挺的骨力,這幾位大傢的不同側重,通過他們的經典碑刻得以集中體現。這種對比學習法,對於理解什麼是“碑學”的雄強,什麼是“帖學”的妍美,有著直觀的幫助。而且,修訂版在拓本的選擇上似乎更加注重瞭清晰度和信息量,很多細節,比如墨痕的洇化、紙張的陳舊感,都被忠實地記錄瞭下來,這對於臨習者捕捉筆意的微妙變化至關重要,遠比那些過度“美化”或過於模糊的影印本要實用得多,體現瞭編輯者對書寫實踐的尊重。
評分這套書給我的另一個深刻感受是,它對“版本”的重視程度。我知道學習碑刻,拓本的選擇是決定性的,不同的拓本,哪怕是同一塊碑,其呈現齣的筆畫細節和氣韻也會有天壤之彆。光是看這本書裏收錄的幾篇署名清晰的唐代楷書碑,那種刀刻入木三分的質感,就已經讓人感到震撼。編輯組顯然在尋找和比對不同時代的拓本上下瞭大力氣,力求還原書法的原始風貌。這與市麵上很多隻求快速齣版、隨便選圖的法帖有著本質的區彆。這種對“真跡”的執著探尋,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臨摹用書,更像是藝術史研究的參考資料。它教會瞭我們,讀碑,就是要讀那些刀痕與筆意交織齣的復雜信息,而不是簡單地抄寫字形。
評分我對這套選集裏對於宋代行書的編排尤其贊賞。米芾那“刷字”的飄逸瀟灑,那種“八麵齣鋒”的動感,是需要極高的審美纔能捕捉和呈現的。這本書沒有僅僅停留在展示他的“米體”的怪異,而是深入到他那些尺牘之中,展現齣他如何在日常的書寫中,將“意在筆先”的哲學貫徹到底。那種一氣嗬成的氣勢,仿佛能聽到筆尖在紙上快速滑動的聲音。更妙的是,它還穿插瞭蘇軾的豐腴和黃庭堅的奇崛,三大傢那種“尚意”的書風,在各自不同的筆墨語言中得到瞭充分的闡釋。對於想從唐代楷書的規範中走齣來,想要探索個性化錶達的書友來說,這部分內容簡直是打開瞭一扇窗,它告訴我們,真正的“法度”不是束縛,而是基礎,隻有立足於此,纔能真正地“無法而法”。
評分從裝幀設計上來說,這本《曆代碑帖法書選》也體現瞭專業性。紙張的厚度和光澤度處理得非常得當,既能清晰展現墨色濃淡變化,又不易反光影響臨習時的觀察。整體排版疏密得宜,留白恰到好處,使得每一頁作品都有足夠的空間去呼吸,不會讓人産生擁擠和壓迫感。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考量,無疑是服務於學習者和鑒賞者的。它成功地平衡瞭學術的嚴謹性和藝術的感染力,讓人在翻閱過程中,能心無旁騖地沉浸在曆代書法大傢的筆墨世界中,去體會那種跨越韆年的藝術共鳴,而不是被粗糙的製作工藝所打擾。這絕對是一套值得反復摩挲、細細品味的精品係列。
評分這本《曆代碑帖法書選》選編的真是精妙絕倫,雖然我手裏這本是“唐歐陽詢書化度寺碑(修訂版)”,但就這冊所呈現齣的其他法書來看,其編輯團隊的眼光和功力絕對是頂尖的。我最近在研習魏晉風骨,尤其對王羲之和鍾繇那種內斂又蘊含磅礴力量的書法心嚮往之。這本書裏收錄的某些早期碑刻拓本,那種刀法的力度和筆意的古拙感,簡直能讓人穿越時空,感受到那個時代書傢對“筆端”的極緻追求。比如其中幾篇北魏時期的造像題記,綫條瘦硬遒勁,結構險峻欹側,充滿瞭金石氣,與我以往接觸的館閣體那種溫潤平正的路子完全不同,著實拓寬瞭我對書法審美範疇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把名傢作品羅列齣來,更像是一部濃縮的書法發展史的視覺教材,每一頁都蘊含著承啓轉閤的微妙變化,讓人在對比品鑒中領悟到“法”的演變,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某一特定字體的模仿上。這種選擇的深度和廣度,讓人對整個係列都充滿瞭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