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家族犯罪研究

秦汉家族犯罪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丽英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家族史
  • 犯罪史
  • 社会史
  • 法律史
  • 历史学
  • 古代史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937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6188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页数:31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家族犯罪研究》从四个方面对秦汉家族犯罪进行了剖析。一是以一百二十四个族刑案为基础对秦汉时期的族刑进行了考证。从法史角度对三族、五族、七族、九族等概念进行了辨析。二是对以家族为主体的犯罪进行了梳理。三是对妨害家族关系犯罪的研究。对不孝罪的起源、内容、背景、变迁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四是总结了秦汉政府对家族犯罪的控制措施。以考古发掘为依据。对家族集体性惩罚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家族的集体性惩罚不是由于古代统治者的野蛮和残暴所致,而是古代小政府控制大国土的有效手段。

作者简介

贾丽英,1970年12月生人,汉族,河北赵县人。历史学博士,石家庄学院历史文化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人员。研究方向为秦汉史、简牍学。主持完成及在研课题有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等。在《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简帛研究》《史学月刊》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先秦秦汉史》等转载数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一、通论性著述
二、秦汉断代性著述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选题确定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确定
二、基本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家与家族的说明

第二章 以家族为主体的犯罪
第一节 谋反罪
一、刘氏集团犯上
二、外戚集团夺权
三、战乱时期起兵
第二节 不道罪
一、宫廷斗争
二、无功封爵
三、违礼逾僭
第三节 豪猾罪
一、田宅逾制
二、武断乡曲
三、阿党朋比
四、豪猾罪的变化
第四节 窃盗罪
一、家人共盗及处刑特点
二、家人共盗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妨害家族关系的犯罪
第一节 不孝罪
一、刑法意义上的不孝罪
二、秦及两汉不孝罪的变迁
三、不孝入罪的社会背景
四、对后世立法的影响
第二节 奸罪
一、和奸罪
二、强奸罪
三、禽兽行
四、居丧奸
五、奴庶相奸
六、结论及原因
第三节 殴骂杀伤罪
一、父(母)与子
二、夫与妻
三、主与奴
第四节 敖悍罪
一、敖悍罪之成立
二、敖悍之罪状
三、悍妻与悍虏
四、敖悍之变迁
第五节 重婚罪
一、重婚罪的客体
二、重婚罪的主体
三、重婚行为与重婚罪
第六节 其他-
一、窃盗罪
二、妻妾失序
三、媚道

第四章 国家对家族犯罪的社会控制
第一节 德教控制
一、倡孝悌
二、褒贞顺
三、敦民风
第二节 法律控制
一、收孥
二、族刑

第五章 家族犯罪演变、特点及影响
第一节 家族犯罪的演变
一、家族形态的演变
二、家族犯罪主体的变化
三、家族长处刑权的变化
第二节 家族犯罪的特点
一、家族主义的价值观
二、同罪异罚的原则
三、家族伦理的维护
第三节 家族犯罪的影响
一、皇权结构的影响
二、伦理道德的导向
三、对后世法典的影响
征引文献
一、史料
二、著述
三、论文
后记

精彩书摘

不过,尽管这个案例没有被定为不孝罪,第一阶段的判决结果还是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居丧不谨为不孝罪的社会意识正慢慢为社会所接受。如景帝时就出现了楚王戊为从祖母薄太后服,“私奸服舍”,被削东海郡之事。
武帝时推崇儒术,以儒饰法,使先秦时期事死如生的儒学理论更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之后,一方面是丧期越来越长。春秋战国之时普遍实行的是“既葬除服”的短丧,汉文帝始诏既葬三十六日除服,并成为时人遵守的制度。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后母终,既葬三十六日,除服起视事,以为身备汉相,不敢逾国家之制”。后来随着以礼人法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汉末年,尤其是王莽时浮伪之气日盛,官僚士大夫多以行三年丧为荣,且成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另一方面是居丧不谨为罪越来越多,像居丧奸、居丧嫁娶、居丧生子、匿父母丧等,多发生在武帝以后,尤其是东汉为多。
由此,居丧不谨入于不孝罪,始于汉初,发展于武帝时期,到东汉成为不孝罪的重要内容。

前言/序言

瞿同祖先生曾将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质概括为家族主义和等级观念。这一归纳切中肯綮。事实上,这一概括不唯适用于法律,也适用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特质。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自古以来,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家族便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石。它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变迁,决定着人们的存在方式和思想观念,并由此形成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如此深远而持久,即便在近代化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国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中清晰地看到它的痕迹。
对于这样一个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课题,人们产生普遍的关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自现代科学在中国建立以来,便不断有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中国家族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成绩斐然。除了贯通性研究外,断代家族史研究更为兴盛。对于中国家族史的关注并非仅限于中国学者,日本对中国家族史的研究起步亦很早,并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论著。在这样一个有丰厚积累的领域如何开展和推动中国家族史研究,对于21世纪的史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新材料的运用、学科的进一步结合、研究的细化和深化无疑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刑法制度及其社会影响的著作的简介,它完全不涉及“秦汉家族犯罪研究”这一主题。 《魏晋风度与律令变迁:士族社会下的刑法秩序重塑(220-589年)》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至隋朝统一前夕,即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589年)这一漫长而动荡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刑法制度的深刻变革及其与当时社会结构、政治生态、思想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动荡与重组的关键阶段,中央集权的权威相对削弱,以“士族”为核心的门阀政治逐渐形成,这不仅影响了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也对以刑罚权为核心的司法实践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魏晋刑法的变迁并非简单的法条沿袭或断裂,而是士族阶层崛起背景下,国家权力、儒家伦理与地方势力角力下的复杂产物。它超越了以往将魏晋视为法律“黑暗时代”或仅关注《九品中正制》对法律人才选拔影响的传统研究范式,力图从刑罚的配置、量刑的尺度、审判的程序以及刑罚观念的演变等多个维度,重建这一时期司法实践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秩序的裂变与刑罚观念的重塑 魏晋更替之际,汉代严密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的刑罚体系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首先考察了曹魏时期“建始”以来,曹丕试图通过法制重建国家权威的努力,特别是对汉律中某些严苛条款的调整。然而,士族阶层的崛起,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国法”效力受到了限制。 重点分析了“刑罚的等级化”趋势。在士族社会中,身份地位(门第)开始渗透到刑法领域,形成了隐性的、甚至在特定时期显性的量刑差异。书稿详细梳理了对士族成员犯罪的特殊处理原则,探讨了“清议”和“乡望”在司法裁决中所扮演的非正式角色。这种身份化处理,标志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础的宗族权力对国家刑罚权的侵蚀。 此外,本书对魏晋时期思想界对刑罚的论辩进行了细致考察。玄学盛行,对儒家“礼”与法家“刑”的张力进行了深刻反思。从竹林七贤的某些行为体现出的对既有法律秩序的疏离,到王导、谢安等士族大家对“宽简”司法哲学的实践,都反映了在乱世中,人们对刑罚目的——是维护绝对的统治秩序,还是实现暂时的社会安定——的重新定义。 第二部分:律典的演进与地域的差异化实践 本书详细比对了《魏律摘要》、《唐律疏议》(参考部分)以及南方各政权(如东吴、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方政权(如北魏、东魏/西魏)在刑法典范上的继承与创新。 在曹魏,以郑冲、王肃等人参与的律令修订,体现了在汉代法律基础之上,试图融入更多维护士族利益的元素。然而,法律文本的权威性在地方上常常难以贯彻。本书通过对《晋律》的详细梳理,揭示了“八议”制度在这一时期的初步形态及其实质——即对特定阶层犯罪行为的合法化豁免倾向。 南北对峙的局面导致了刑法实践的显著分化。南方政权,尤其是在宋齐梁陈时期,虽然试图维持汉晋以来的法制传统,但由于士族势力过大,导致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的“以权压法”现象。例如,在田产、婚姻等涉及士族核心利益的案件中,刑罚的适用往往倾向于“教化”而非严惩。 北朝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北魏早期,受游牧民族法律传统的影响,刑罚往往更为简峻和直接,强调对统治阶级权威的绝对服从。孝文帝改革后,对汉族法律制度的学习和采纳,使得刑法体系逐渐向中原模式靠拢,但这种融合充满了张力,尤其是在如何处理涉及原籍汉人和鲜卑贵族的案件时,刑罚的差异性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三部分:具体犯罪类型的审视与社会控制的侧重 本书通过对具体犯罪类型的考察,揭示了当时社会控制的重点。 1. 对人身与财产犯罪的惩治: 乱世中盗窃和强盗犯罪激增,但对于大族内部成员的私刑或非正规处置现象增多。本书分析了官府对“盗贼”与“流民”的区分,以及在饥荒年代,对涉及生存权的轻微犯罪的量刑宽严不一。 2. 对政治犯罪(谋反、不道)的界定与适用: 魏晋时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对“不道”和“谋反”的定义变得模糊,常常成为打击政敌或地方豪强的工具。本书尤其关注了东晋“王与马共天下”时期,中央朝廷在处理异己或不服从的世族时的司法策略。 3. 伦理犯罪与“教化”的拉锯战: 谋杀尊长、不孝等严重违反儒家伦理的案件,在魏晋时期如何与士族阶层所推崇的“孝悌”观相平衡,是一个核心议题。本书认为,在士族主导的司法实践中,对涉及家族内部的伦理犯罪,往往通过家族和解或上层干预来“化解”,而非一律诉诸国家刑罚,这削弱了刑法的普遍性。 结论: 魏晋南北朝的刑法史,是一部关于权力结构变动与法律权威相对弱化的历史。士族阶层不仅是法律的被动接受者,更是积极的塑造者。他们利用其社会地位,将刑法从一个纯粹的、面向所有庶民的工具,转变为一个带有深刻身份烙印、强调礼仪规范多于严峻惩罚的复杂体系。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为隋唐律法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国家刑法权力的有效行使,必须与社会结构的基础达成某种程度的平衡,否则,法律将沦为特定阶层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 本书通过对大量史料,包括地方志、碑刻、出土简牍(非秦汉部分)以及后世法典的追溯性引文的细致考订,力求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转型期中的司法现实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观察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秦汉家族犯罪研究》我实在是不知从何说起。当初看到这个书名,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关于古代家族恩怨、权力斗争、甚至阴谋诡计的画面,想象着书中会铺陈开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家族案例,来解读秦汉时期社会秩序的建立、维护与失序。我甚至以为会读到一些惊心动魄的家族内部倾轧,比如为争夺家产而上演的骨肉相残,或是为了巩固家族地位而进行的政治联姻中的暗潮涌动,亦或是某些被掩盖在历史尘埃下的,关于家族成员之间因为利益、情感纠葛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出这些被忽略的细节,并且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勒出那个时代下,普通民众乃至显赫家族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道德选择。我设想着,也许书中会详细描写一些家族在特定历史时期,是如何应对外敌入侵、内部动荡,以及如何通过血缘纽带维系家族的延续,而犯罪,作为一种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在家族这个基本单元的视角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其动因又有哪些是超越时代、而又具有鲜明秦汉时代特征的。

评分

《秦汉家族犯罪研究》这本书,我以为会是一部关于古代社会阴暗面的记录。我一直觉得,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不为人知的角落,而家族,作为社会的细胞,更是隐藏了无数的秘密。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讲述一些关于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例如,为了争夺家主之位,兄弟之间反目成仇,甚至不惜设计陷害对方。又或者,家族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会选择掩盖某些成员犯下的罪行,采取私下解决的方式,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对法律的挑战。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家族成员之间因情感纠葛而引发的悲剧,比如,家族内部的乱伦、通奸,或是因为爱而产生的嫉妒和报复。这本书会不会也涉及一些家族成员利用家族势力进行犯罪活动,比如,欺压百姓、贪污受贿,甚至参与盗墓、走私等非法勾当?我对作者如何还原这些被时间掩埋的真相,以及如何从这些具体的犯罪案例中,分析出秦汉时期社会道德的沦丧,或者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行为的异化,感到非常期待。

评分

拿到《秦汉家族犯罪研究》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一定是一本极具学术深度的著作。我一直对古代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秦汉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想象中,这本书应该会深入探讨秦朝严苛的法制如何影响到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以及汉朝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后,家族伦理与国家法律之间的张力。我期待能读到关于家族内部如何处理纠纷的案例,比如涉及继承权的纷争,或者是在战乱年代,家族成员如何互相扶持,又或是因为恐惧、贪婪而产生的犯罪行为,例如伪造文书、侵吞家产,甚至更严重的,像是参与叛乱、通敌等。这本书会不会从不同社会阶层入手,分析贵族、平民以及奴隶家庭在犯罪行为上的差异?又或者,书中会对秦汉时期一些著名的家族,比如某个开国功臣的家族,进行个案分析,探讨其兴衰过程中,是否存在因犯罪行为而加速其灭亡的因素?我对如何从文献中梳理出清晰的犯罪脉络,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逻辑的叙事,充满好奇。

评分

当我看到《秦汉家族犯罪研究》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剧里的情节。我设想,这可能是一部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情味的著作,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家族故事,来展现秦汉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家族成员如何卷入政治漩涡,比如,为了家族的荣辱,参与党争,甚至被卷入谋反的阴谋中。又或者,书中会描绘一些家族成员,如何在战乱年代,为了生存而采取一些不光彩的手段,比如,落草为寇,或者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勒索。我设想,这本书会不会也探讨一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是如何被激化的,例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夫妻之间的感情危机,兄弟之间的猜忌等等,而这些矛盾最终又如何演变成了严重的犯罪。我对作者如何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以及如何从中提炼出关于人性善恶的深刻洞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秦汉家族犯罪研究》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古代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学术讨论。我以为,这本书会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入手,分析秦汉时期,家族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如何在国家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下运作的。我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家族成员之间,如何在继承、婚嫁、祭祀等一系列家族事务中,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甚至引发冲突。书中会不会涉及一些因为家族成员犯下罪行,而连累整个家族的案例?又或者,家族为了维护整体利益,会采取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来约束族人的行为,而这些手段在现代人看来,可能就会被视为压制和不人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家族犯罪”这一概念的,是仅仅指家族成员个体犯罪,还是也包括家族作为一个整体,通过集体行为进行的犯罪?我对书中对秦汉时期,家族内部权力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影响到犯罪的发生和处理,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评分

研究参考用,可惜的是出版社不咋样

评分

可作为历史学硕博士论文的格式规范

评分

还行吧,可以看看,具体如何等看后再说

评分

可作为历史学硕博士论文的格式规范

评分

内容还不错,等有时间再详细了解

评分

内容还不错,等有时间再详细了解

评分

内容还不错,等有时间再详细了解

评分

内容还不错,等有时间再详细了解

评分

内容还不错,等有时间再详细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