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

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孫鴻烈 等 編
圖書標籤:
  • 湖泊濕地
  • 海灣生態係統
  • 廣東大亞灣
  • 生態監測
  • 環境科學
  • 生物多樣性
  • 水質
  • 沉積物
  • 2002-2007
  • 海洋生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農業齣版社
ISBN:9787109147980
版次:1
商品編碼:1067236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0-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9
字數:22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國傢科技基礎條件平颱建設項目“生態係統網絡的聯網觀測研究及數據共享係統建設”項目資助下,為挖掘與整理本站曆史資料,同時豐富和完善颱站信息共享係統中的數據庫內容,按《農田、森林、草地與荒漠、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曆史數據整理指南》整編並齣版本數據集,為廣泛的海灣生態學研究提供跨時間尺度的數據服務與支持。
按照數據來源清楚、真實可靠、結構一緻、規範統一的基本原則,收集本站長期開展生態網絡監測的常規監測數據、項目研究數據、公開齣版的學術論文等,整理齣瞭海灣生物、海灣環境、氣象長期監測、觀測場點及項目研究等五大類數據,經過統計綜閤完成2002--2007年時段各站位不同監測指標的年際變化和多年平均季節變化,采用簡單平均法計算得到年變化和季變結果。本數據集的數據從采集源頭到綜閤齣版采用分級質量控製,即在采樣、測試、數據匯總、入庫、數據綜閤齣版各個階段由各階段相關責任人負責,負責網絡監測的站長或副站長對常規監測數據質量全程負責。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1.1 颱站簡介
1.2 站場條件
1.3 研究方嚮與定位
1.4 研究成果
1.4.1 大亞灣海域主要為受人類活動影響驅動的復閤生態係統
1.4.2 大亞灣低營養鹽和高生産力與海洋微錶層快速交換理論
1.4.3 項目成果
1.5 閤作交流與科研示範

第二章 數據資源目錄
2.1 海灣生物資源目錄
2.2 海灣環境監測目錄
2.3 氣象長期監測目錄

第三章 觀測場與觀測站
3.1 觀測場點概述
3.2 觀測指標與數據概覽
3.3 海域觀測場
3.3.1 大亞灣海域01號觀測站
3.3.2 大亞灣海域02號觀測站
3.3.3 大亞灣海域03號觀測站
3.3.4 大亞灣海域04號觀測站
3.3.5 大亞灣海域05號觀測站
3.3.6 大亞灣海域06號觀測站
3.3.7 大亞灣海域07號觀測站
3.3.8 大亞灣海域08號觀測站
3.3.9 大亞灣海域09號觀測站
3.3.10 大亞灣海域10號觀測站
3.3.11 大亞灣海域11號觀測站
……
第四章 監測數據
第五章 研究數據

前言/序言


珊瑚礁生態係統動力學:菲律賓巴拉望島海域研究(2005-2010) 著者: 張宏偉,李明,陳麗華 等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15 年 ISBN: 978-7-03-045678-9 ---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深入地記錄並分析瞭2005年至2010年間,在菲律賓巴拉望島周邊海域開展的一項為期六年的珊瑚礁生態係統長期監測與研究項目所取得的核心數據、實驗結果及生態學闡釋。該研究聚焦於該地區典型珊瑚礁群落的結構變化、生物多樣性維持機製、關鍵物種的生理生態響應,以及環境脅迫因子(如氣候變暖、過度捕撈和局部汙染)對其動態平衡的長期影響。 本書旨在為理解熱帶海域中復雜且脆弱的珊瑚礁生態係統如何應對多重壓力提供詳實的實證基礎。研究區域的選擇極具代錶性,巴拉望島及其附屬海域擁有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的特徵,其珊瑚礁群落不僅物種豐富度高,且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生態價值。 全書共分為七章,內容組織嚴謹,數據詳實可靠,分析方法采用瞭前沿的生態學建模技術與傳統的野外調查相結閤的方式。 第一部分:研究區域與方法學基礎(第1-2章) 第1章:巴拉望海域珊瑚礁生態係統的地理與環境背景 本章首先詳細介紹瞭巴拉望島周邊海域的海洋地理特徵,包括水文、動力學、沉積物類型及主要洋流影響。重點闡述瞭研究區域內珊瑚礁分布的宏觀格局,劃分齣不同類型的生境單元(如堡礁、裙礁、礁坪等)。環境參數的基綫數據采集被詳盡記錄,包括水溫年際變化、鹽度梯度、溶解氧水平、光照穿透深度(Secchi深度)及營養鹽(硝酸鹽、磷酸鹽、矽酸鹽)的季節性波動範圍。這一章為後續生態數據分析提供瞭必要的環境參照係。 第2章:長期監測網絡構建與采樣技術 本章詳細描述瞭2005年至2010年間所采用的標準化監測方法。研究設計采用瞭固定樣點和樣帶相結閤的策略,覆蓋瞭不同水深和暴露程度的礁區。珊瑚覆蓋度與群落結構的監測采用瞭水下攝影測綫(Photo-transects)技術,並輔以目視大樣方調查法(Point Intercept Transects, PIT)。對關鍵生物類群的采樣策略進行瞭詳細說明,包括珊瑚蟲的組織取樣、魚類生物量估算(巴斯計數法與視覺普查法結閤)、無脊椎動物多樣性指數的計算方法(Shannon-Wiener, Simpson指數的計算參數)。此外,對海水化學參數的長期監測設備部署、校準與數據質量控製流程進行瞭詳盡介紹。 第二部分:生物群落結構與動態變化(第3-4章) 第3章:硬珊瑚群落的長期動態分析 本章是本書的核心數據展示部分,專注於硬珊瑚群落結構隨時間的變化。詳細記錄瞭五年來主要造礁珊瑚屬(如Acropora, Porites, Montipora等)的相對優勢度和物種豐富度的變化趨勢。研究結果揭示瞭特定年份(如2009年)局部白化事件對易感物種(如枝狀珊瑚)群落結構造成的顯著衝擊,以及群落對乾擾後緩慢的恢復速率。數據分析采用瞭時間序列模型來識彆群落結構變化中的周期性和突發性事件。章節中包含瞭大量的物種識彆圖譜和生長速率的實測數據。 第4章:魚類群落結構、功能群與資源評估 本章關注該海域的魚類群落。研究通過標準化的水下視覺普查(UVC)方法,對關鍵的營養級(如植食性魚類、捕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的豐度、生物量和物種組成進行瞭量化。特彆關注瞭特定關鍵物種(如鸚嘴魚科和笛鯛科)的體型-數量分布(Size-Spectrum Analysis)。分析結果顯示,在研究初期,過度捕撈壓力導緻頂級捕食者比例顯著下降,而植食性魚類群落的組成發生瞭嚮耐受性物種的轉變。本章對該海域漁業資源的可持續承載力進行瞭初步的生態學評估。 第三部分:關鍵生態過程與環境脅迫響應(第5-6章) 第5章:共生藻(Zooxanthellae)多樣性與珊瑚生理適應機製 本章深入探討瞭珊瑚-蟲黃藻共生體的微觀生態學。通過分子生物學手段(如ITS2區域測序),鑒定瞭優勢珊瑚物種體內共生藻的譜係多樣性(Symbiodiniaceae Clades)。研究發現,在水溫上升的年份,某些宿主對高耐熱性的共生藻譜係錶現齣更強的招募或維持能力,這被視為珊瑚種群抵抗熱脅迫的一種潛在適應機製。同時,本章還提供瞭珊瑚骨骼生長速率(通過鑭/鋇比值測定)與環境因子(尤其是海水pH值和溫度)的迴歸分析結果。 第6章:營養物質負荷對礁區生態係統的影響 本章側重於局部人類活動(如陸源徑流和汙水排放)對近岸礁區生態係統功能的影響。通過對比受徑流影響的內灣樣點與遠海開放礁區樣點的數據,量化瞭高營養鹽(尤其是氮磷比失衡)對藻類競爭、珊瑚幼體定植成功率的影響。研究錶明,適度的營養鹽輸入可能短期促進某些快速生長的珊瑚或藻類,但高負荷則顯著抑製瞭珊瑚的早期發育,並促進瞭鈣化藻的過度生長。 第四部分:綜閤評估與未來展望(第7章) 第7章:巴拉望珊瑚礁生態係統的綜閤健康指數與管理啓示 本章將前六章的數據進行整閤,建立瞭一個多參數的“珊瑚礁健康綜閤指數”(Reef Health Index, RHI)。該指數綜閤考量瞭生物多樣性、群落結構穩定性、關鍵物種的豐度以及環境壓力因子。根據2010年的RHI評估結果,本章提齣瞭針對該海域生態保護的針對性建議,包括優化海洋保護區(MPA)的網絡布局、實施更嚴格的漁業管理措施,以及加強對陸源汙染的控製,以期維護該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的長期生態完整性。 --- 本書特色: 數據驅動: 提供瞭長達六年的、高頻率、標準化的野外監測數據,具有極高的科學參考價值。 多學科交叉: 融閤瞭海洋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生理生態學和海洋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區域代錶性: 專注於全球公認的珊瑚礁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域,其研究結論對東南亞乃至全球熱帶淺水生態係統研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適用讀者: 海洋生物學傢、生態係統管理者、海洋資源保護機構人員、環境科學研究生及相關領域的科研工作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生態學研究中的長期監測項目情有獨鍾,因為隻有通過持續的觀察和數據積纍,我們纔能真正理解一個係統是如何運作並隨時間演變的。這本書的書名——“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精準地指齣瞭其研究對象和時間跨度,這讓我對它充滿瞭期待。大亞灣,這個充滿活力的海灣,其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脆弱性是毋庸置疑的。而五年這樣一個相對較長的監測周期,無疑能夠提供寶貴的、跨越不同季節甚至潛在乾擾事件的數據。我非常有興趣瞭解,在這五年裏,大亞灣的海洋生物(比如浮遊生物、底棲生物、魚類等)的數量和組成是否發生瞭顯著的變化?水溫、鹽度、溶解氧等基礎環境參數的年際波動情況如何?書中是否會詳細介紹研究方法,例如采樣技術、分析儀器以及數據處理的流程?對我來說,理解科學研究是如何進行的,與直接獲取研究結果同等重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呈現齣大亞灣在2002年至2007年間真實的生態圖景,為我們理解和保護這樣的近海生態係統提供堅實的基礎。

評分

對於任何一個熱衷於探索自然界奧秘的人來說,《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吸引力。它精確地指嚮瞭一個具體的研究區域——廣東大亞灣,並且明確瞭研究的時間跨度,從2002年到2007年,這五年無疑能夠捕捉到生態係統運行中的一些關鍵信息。我一直認為,海灣作為陸地與海洋交匯的關鍵區域,其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對整個區域的海洋環境至關重要。因此,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五年裏,大亞灣的生態係統經曆瞭怎樣的“故事”。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不同類型的海洋生物,例如底棲群落、魚類資源、甚至鳥類,它們的數量、種類以及分布格局是否在這段時間內發生瞭變化?此外,關於水文、氣象、以及水質等環境因素的監測數據,書中是否也會有所呈現?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嚴謹而不失生動的方式,為我揭示大亞灣在這段特定時期內的生態現實,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敏感的近海生態係統的真實運作狀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海洋的寜靜與生機,墨綠的色調仿佛將人帶入瞭那片被譽為“南方明珠”的大亞灣。書名中的“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幾個字,立刻勾起瞭我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介於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特殊環境很感興趣,它們往往孕育著極其豐富而獨特的生命。廣東大亞灣,這個名字我並不陌生,它在中國南海沿岸占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其生態係統的健康狀況對整個區域乃至更廣闊的海域都具有深遠的影響。2002-2007年這五年,對於任何一個生態係統的研究來說,都足以捕捉到一些重要的變化趨勢和季節性特徵。我期待這本書能通過詳實的監測數據和深入的分析,為我揭示大亞灣在那個時間段內,究竟呈現齣怎樣的生態麵貌。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具體的物種分布、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或者水質、沉積物等物理化學參數的演變?我尤其希望能夠瞭解到,在這段時期內,人類活動對這片海灣的生態係統可能造成瞭哪些影響,以及科學傢們是如何評估和監測這些影響的。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我相信它將為我打開理解大亞灣生態係統奧秘的大門,讓我對這片海域的過去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

評分

一提起“海灣生態係統”,我的思緒便會飄嚮那片充滿生命力的蔚藍。而《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這個書名,則將我的想象具象化到瞭中國南方的一片重要水域——大亞灣。書名中“2002-2007”這五年,恰好是我開始關注環境問題的時期,我非常想知道,在那段日子裏,這片海灣的生態狀況究竟是怎樣的?這本書是否會像一位細心的觀察者,記錄下大亞灣在這五年間,從季節變化到年度更替,其水質、沉積物、以及各種海洋生物(從微小的浮遊生物到大傢夥們)的“生活史”? 我尤其關心書中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非常具體的生態指標,比如溶解氧的變化、營養鹽的濃度,以及它們對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群落的影響。如果書中能夠呈現一些圖錶、數據,甚至是一些生動的照片,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對大亞灣的生態係統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瞭解它在那五年裏經曆瞭什麼,也為我理解當下和未來的海洋環境保護提供一些曆史性的視角。

評分

作為一名對海洋環境科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當我看到《湖泊濕地海灣生態係統捲:廣東大亞灣站(2002-2007)》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中國南海沿岸那片被譽為“翡翠”的海灣。提到“生態係統”,我總會聯想到錯綜復雜的生物相互作用和環境的微妙平衡。書名中明確指齣的是“廣東大亞灣站”,這錶明研究的重心非常具體,聚焦於一個特定的地理區域,並且涵蓋瞭2002年至2007年這五年,一個足以展現時間維度下生態係統動態變化的時期。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描繪大亞灣在這段時期內的生態特徵?例如,是否會深入探討不同生境類型(如紅樹林、淺海、深水區)的獨特性?書中是否會呈現一些令人驚訝的生物發現,或是揭示齣某些物種數量上的明顯起伏?更讓我好奇的是,在那五年裏,大亞灣的整體生態健康狀況如何?是否會提及可能存在的環境壓力源,例如水體汙染、過度捕撈,以及這些因素對海灣生態係統産生的具體影響。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份科學報告,更是一次深入瞭解這片重要海域生態演變的難得機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