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韩非子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诸子经典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446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战国)韩非,著,申楠,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作者介绍 | |
韩非(约前280—前233),汉族,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为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zui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余万字。 |
| 目 录 | |
【韩非子 目录】 说难… …………………………005 说林上(节选)… ……………014 说林下(节选)… ……………024 内储说上七术(节选)… ……034 内储说下六微(节选)… ……053 外储说左上(节选)… ………070 外储说左下(节选)… ………091 外储说右上(节选)… ………107 外储说右下(节选)… ………120 五蠹… …………………………133 |
| 精彩书摘 | |
说难 【题解】 说(shuì)难,意指说服君主是一件困难的事 情。文章就向君主进言的困难进行了细致分析,强 调进言前要先弄清楚君主的心理;随后又介绍了进 言的实用方略,并列举了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予以 佐证。 【原文】 凡说之难:非吾知①之有以说之之难也,又非 吾辩之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②而能尽之难 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 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 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 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 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 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 可不察也。 【注释】 ①知:同“智”。 ②横失:指进言话语无所顾忌。失,通“佚”。 【译文】 一般来讲,进说的困难不在于我的才智能否向 君主进说,也不在于我的口才能否阐明我的观点, 也不在于我是否敢毫无顾忌地讲清楚我的看法。进 说的困难一般在于了解进说对象的心理,以便我用 恰当的说法去适应他。向那些追求名望的人进言, 却用厚利去说服他,进言者就会被视为节操低下, 并受到卑贱待遇,必然会遭人抛弃、被人疏远。向 那些追求厚利的人进言,却用高尚的名声去说服 他,进言者就会显得没有心计,而且脱离实际,其 建议也必然不会被采纳。对那些实为追求厚利而表 面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声向他进说,他 就会表面上采纳进言者的意见,而在实际上疏远进 言者;如果用厚利向他进说,他会在实际上采纳进 言者的主张,却在表面上疏远进言者。这些都是明 面上难以觉察的东西。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显有所出事,而 乃以成他故,说者不徒知所出而已矣,又知其所 以为,如此者身危。规异事而当,知者揣之外而得 之,事泄于外,必以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泽未 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忘;说不行而 有败,则见疑,如此者身危。贵人①有过端,而说者 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贵人或得计而欲 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如此者身危。强以其所不 能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与之论大 人,则以为间己矣;与之论细人②,则以为卖重。论 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也。 径省其说,则以为不智而拙之;米盐③博辩,则以 为多而久之。略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 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贵人:文中指君主,后文“贵人或得计”亦同。 ②细人:与前文“大人”相对,指君主近侍。 ③米盐:泛指日常琐事。 【译文】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谈话因泄密而失败。进 说者本人或许并没有泄露机密,谈话中却触及君 主心中的秘密,进言者可能就会因此身陷险境。 从表面上看,君主在做这件事,心里却可能想借 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时如果进说者不但知道君主 所做的事,还知道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可能也会 因此身陷险境。君主筹划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 情,而进言者的意见也刚好迎合君主心意,此时 如果有聪明人从外部迹象上揣测出了这件事并泄 露出来,君主一定会认为是进说者泄露的,如此 就会身陷险境。君主对进言者的恩泽尚不深厚, 而进言者却知无不言,倘若他的说词得以施行并 取得成功,功德就会被君主忘记;倘若他的说词 行不通而遭到失败,君主就会对他起疑心,此时 进言者就会身陷险境。君主有过错,若进说者只 顾倡言礼义来指出君主的毛病,进言者就会身陷 险境。君主有时计谋得当而想独自揽下功绩,若 进言者同样知道这条计谋,可能就会身陷险境。 勉强君主去做他无法完成的事,强迫君主停止做 他不想停下来的事,进言者就会身遭危险。所以 进言者若与君主议论大臣,就会被视为试图离间 君臣关系;和君主谈论近侍小臣,就会被视为试 图卖弄身价。谈论受君主喜爱的人,就会被视为 在寻找靠山;谈论君主所厌恶的人,就会被视为 在刺探君主的内心。说话太过直白,就会被视为 不懂变通之人;进言琐碎详尽,则会被视为废话 连篇之人。简略陈述意见,就会被视为胆小怯懦 不敢谏言之人;考虑事情空泛而放任,就会被 视为粗野无礼之人。这些进言的困难,是不可不 知的。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彼 有私急也,必以公义示而强之。其意有下也,然而 不能已,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其心有 高也,而实不能及,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而 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 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 智。欲内①相存之言,则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见其合 于私利也。欲陈危害之事,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 于私患也。誉异人与同行者,规异事与同计者。有 与同污者,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有与同败者,则 必以明饰其无失也。彼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②之 也;自勇其断,则无以其谪怒之;自智其计,则毋 以其败穷之。大意无所拂悟③,辞言无所系縻,然 后极骋智辩焉。此道所得,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 伊尹为宰,百里奚为虏,皆所以干其上也。此二人 者,皆圣人也;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如此其污 也!今以吾言为宰虏,而可以听用而振世,此非能 仕④之所耻也。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 疑,引争而不罪,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 以饰⑤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注释】 ①内:同“纳”,进献。 ②概:古代称量粮食时,用来刮平斗斛的工 具,此处引申为压抑、压平。 ③悟:通“忤”,违逆、忤逆。 ④能仕:指“智能之士”。仕:通“士”。 ⑤饰:通“饬”,整饬、修治。 【译文】 一般而言,进言的要领在于懂得粉饰进言对象 自以为得意的事,并掩盖他自以为羞耻的事。君主 有要紧的私事,进言者一定要指明这是合乎公明大 义的事情并鼓励他去做。君主有难以克制的卑下念 头,进言者就应把它粉饰成美好的事情并抱怨他迟 迟不去做。君主有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进言者就 要为他列出这件事的缺点、指明其中的坏处,并称 赞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夸耀自己的才能,进 言者就要替他举出其他事情中的类似情况,多给他 提供根据,使他能从“我”这里借用说法,但进言 者自己得假装毫不知情,用这样的方式来帮助他自 我夸耀。进言者要向君主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 须借用好的名义来进行阐明,并要暗示这么做也符 合君主的私人利益。进言者若想陈述有害的事,就 要直言这么做会招致诽谤,并要暗示它会对君主不 利。进言者要称赞与君主举止相似的另一个人,规 划与君主思路相似的另一件事。对与君主有相同劣 行的人,就必须对其加以粉饰,说这样的人没有什 么害处;对与君主有相同失败经历的人,就必须对 其予以掩盖,表明他没有什么过失。君主在夸耀自 己的能力时,就不要用他难以完成的事去压抑他; 君主自以为处事果断时,就不要用他的过失去激怒 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就不要用他的失败经 历让他难堪。进说的主题不忤逆,言辞不与君主的 想法相抵触,这样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 才了。由此而得到的是君主对进言者的亲近不疑以 及进言者对君王的畅所欲言。伊尹曾为厨师,百里 奚曾为奴隶,都是为了求得君主重用。这两个人都 是圣人,但还是不能避免通过做低贱的事来换得重 用,他们是多么卑下啊!现在如果因为我的这番话 被用为厨师和奴隶,而被听从并采用就能拯救天 下,那么智能之士也不会以此为耻辱。长此以往, 君主的恩泽已经深厚,进言者说出再深入的谋划也 不会被怀疑,再据理力争也不会遭受罪罚,此时便 能明确剖析利害来成就君主的功业,直接指明是非 来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这样的方式相互对待,便 是成功的进言。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 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 大夫关其思①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 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 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 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 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故 绕朝②之言当矣,其为圣人于晋,而为戮于秦也,此 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 者罪刖③。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 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 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围,食桃而甘,不 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 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 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 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 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 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 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 鳞径尺,若人有婴④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 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释】 ①关其思:郑国大夫。 |
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精粹”这类标题的书持谨慎态度,总觉得很多时候“精粹”就意味着“删减”或者“过度解读”,尤其是面对像诸子百家这种思想体系庞杂的领域。然而,这本《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在处理经典文本时,展现出了一种令人信服的专业度。它选材的取舍标准似乎非常清晰:保留那些对后世影响深远、思想内核最为核心的片段,剔除那些因时代背景过于遥远或论述过于偏僻而可能分散读者注意力的部分。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聚焦,每读完一个章节,都能清晰地把握住作者构建其思想大厦的关键几块砖头。特别是那种“一脉相承”的编排方式,让你在阅读完甲的思想后,能立刻看到乙的思想是如何回应或批判甲的,这种对话式的呈现,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历史的纵深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孤立的古代文献集,而是在旁听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思想辩论会。这种结构上的巧妙设计,让原本可能枯燥晦涩的古代哲学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这些现代人理解古代思想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知识的密度和准确性。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冲着它的“系列名气”去的,但实际阅读体验远超预期。首先从实体书的触感说起,纸张的选用非常考究,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反光感,墨色浓淡适中,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我们这种沉浸式阅读爱好者来说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释系统非常人性化。很多老旧的文本阅读障碍,往往来自于对古代称谓、官职或者特定历史事件的陌生感。这本书的注解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把所有的解释都堆砌在页脚或页末,而是采用了一种流动的、嵌入式的注释方式,通常用更小的字体或不同的颜色标识出来。这使得我们阅读时可以自然地顺着思路往下走,遇到生僻之处,视线稍微一瞥就能得到解释,马上就能衔接上原文的语境,而不会因为频繁翻页而打断思维的连贯性。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让人感觉这本书是为真正想“读进去”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摆放在书架上充当装饰品。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领会国学精髓,不能只停留在碎片化的名言警句上,而是要把握住思想家的整体逻辑链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把那些流传最广的金句罗列出来,而是非常有条理地重构了每位思想家在其主要著作中阐述其核心理念的完整过程。比如,对于强调“法治”或者“德治”的篇章,它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现状—确立原则—设计方案—预见后果”的逻辑顺序来编排选文,即便是经过精选和提炼,那种严谨的论辩结构依然清晰可见。这种“结构导向”的选材,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清晰地看到一位古代智者是如何运用当时的工具和语言来构建一个影响后世的宏大体系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也大有裨益。它教会的不仅仅是“他们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如何思考的”。相比市面上很多只挑选华丽辞藻的选本,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思想家的“操作手册”,指导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运用古老的智慧进行分析和决策。
评分这套书系整体的装帧设计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感,那种不事雕琢却自成高格的韵味,与所收录的经典内容气质十分契合。我注意到,它在字体选择上做了非常精心的处理,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韵味,又确保了现代印刷的清晰度,选择的字体风格沉稳大气,让人一接触到书页,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思想勃发的时代。特别是对于那些涉及哲学思辨的篇章,书中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把页面挤得满满当当,这种“呼吸感”让读者在面对深度思考的内容时,不会感到压迫,反而能留出足够的空间进行消化和回味。这种对阅读环境的整体营造,无疑是提升国学学习体验的关键一环。它不仅仅是一套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精神道场”,引导我们放下外界的喧嚣,专注于与这些古代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细致入微的品质把控,让我对整个“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都充满了信赖,也让我对后续阅读其他诸子经典抱有极大的期待。
评分这套《中华国学经典精粹》系列书名看着就很有分量,尤其对咱们这些想系统了解传统文化精髓的人来说,简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最近刚好淘到了这个系列里头关于先秦诸子的部分,这套书的排版和装帧做得相当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看着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就觉得里头的内容非同小可。我之前也看过一些零散的古代典籍选本,但往往是挑选的篇章比较随意,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这套书的编纂思路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汇编,更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图。比如,它在每篇重要的论述前,都会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背景介绍和核心思想提炼,这对于我们这些半路出家的“国学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尤其欣赏它对文言文的注释处理方式,既没有过度简化导致原意失真,也没有长篇大论的学术堆砌,而是恰到好处地在不影响阅读流畅性的前提下,点明关键的词义和典故出处。这种平衡感,是很多同类出版物难以做到的。光是翻阅目录,我就能感受到编者对于如何展现中华思想源流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经典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感,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让人迫不及待想深入挖掘每一个字背后的智慧光芒。
评分好看
评分可以
评分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一本好书,又是超值,收藏了……
评分做工可以。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不值
评分不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