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俊坤 著
图书标签:
  • 中庸
  • 哲学
  • 中国文化
  • 性格
  • 心理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维方式
  • 人生智慧
  • 修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935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8192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6
字数:22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庸是中国自古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积淀,在中国入的潜意识中生了根,成为一种微妙的自发的心理力。中国人性格的秘密,中国民族性的复杂性.中国历吏的复杂性,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其机理藏于中庸。中国人的中庸,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生过不同的作用,可谓“成也中庸,败也中庸”,“美也中庸,丑也中庸”。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揭示了中庸这一中国人性格的秘密,全面、深入、细致、客观地解读了中庸之道,对中庸与中国人的关系、中庸的哲学机理、《周易》《中庸》《菜根谭》这些中庸文化元典的哲学关联、儒释道文化风格中的中庸智慧,以及自5000年前的黄帝、伏羲一至于今日的中庸文化源流,
作了深入浅出的解说。

作者简介

刘俊坤(194-),湖南长沙县人,湖南工业大学退休教授,先后从事过汉语言文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云南科技出版社)、《素质自育百科》(湖南科技出版社)、《就业全程指导》(湖南人民出版社)和《毛泽东独立人格》(红旗出版社)等十种。 退休后居上海,以“外聘教授”资格讲授过文化学;2006年起号往于中庸文化研究。

目录

前言:知其要者,可以通神
序篇 中庸和中国人
一、中华民族的“中和”理念
二、中国人性格的最深秘密
三、中国历史绵延不绝的筋节
四、中国人文文化的一大难题

机理篇 博厚、高明、悠久
一、天地有中和之道
二、“阴阳”、“五行”哲学
三、人性的弱点与救失
四、相安与和谐,平衡与超平衡
五、“圆”、“水”、“玉”、“0”:中庸意象种种

元典篇 《中庸》《周易》、《菜根谭》
一、关于子思作《中庸》
二、中庸伦理观
三、中庸之道主题词
四、中庸之德主题词
五、从《周易》、《中庸》到《菜根谭》
六、中国与日本及西方中庸思想比较

智慧篇 极高明而道中庸
一、“天人合一”的智慧
二、“相观对治”的智慧
三、“性偏救失”的智慧
四、“设身处地”的智慧
五、“执两用中”的智慧
六、“空生妙有”的智慧
七、“随缘自得”的智慧
八、如何走好人生之路

源流篇 知远之近,知微之最
一、中庸文化的源头
二、上古人的中庸思想
三、 绸易》的中庸思想
四、老庄的中庸思想
五、中庸伦理是孔子的一大发现
六、《黄老帛书》的中庸思想
七、儒释道融合与中庸
八、半殖民地文化与中庸

时代篇 刷新中庸
一、走出历史的歧途
二、走出文化的负面
三、走出心理的误区
四、时代主题下的中庸文化
五、在公民社会建设中刷新中庸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序篇 中庸和中国人
二、中国人性格的最深秘密
民族性是民族成员之间共通的思想感情、意志,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另一个民族的“个性”、“根性”,、因为文化积淀的根深蒂固,所以,从整体上说,民族性是很难改变的。如果那么容易改变,世界上就不可能有林林总总的民族了。
中国文化是早熟的,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也是早熟的。中国人性格既见之于孔子的精神和老子的精神,又见之于一代一代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既见之于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理想,也见之于成年中国人对待人生、对待人际关系、对待社会生活的态度。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在上世纪末的著作《中国民族性》一书中用“复杂”、“深刻”、“宽厚”、“圆熟”四个词概括中国的民族性。他说,这种性格到了不以为然、左右自如的成熟程度、深刻程度、宽厚程度、复杂程度,如同一个精神境界很高、造诣很深的人不觉其高、其深,能够己立立人,已达达人。
(一)中国民族性格的“理想层”
《论语》中孔子说到他的治国方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均”、“和”、“安”是治国的总方针,并且从“均”、“和”、“安”出发建设“精神文明”,修文德,悦近来远。远方的人——其他民族的人和外国人——来了又怎么办呢?“既来之,则安之”,使之安居乐业。

前言/序言

null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位列“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是阐释儒家思想精髓的关键著作。它篇幅不长,却博大精深,如同点缀在中国智慧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本书《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旨在深入挖掘《中庸》中所蕴含的关于中国人性格形成与发展的独特智慧,揭示其如何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社会治理乃至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从而勾勒出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中国人性格图谱。 一、 “中庸”之道: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共生 《中庸》的核心思想,顾名思义,便是“中庸”。这个词语并非指平庸、保守或无所作为,而是强调一种恰到好处、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境界。“中”是指事物的适度,是事物存在的合理范围;“庸”是指平常、持久,是事物应有的常态。因此,“中庸”之道,便是追求一种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那个最合乎情理、最能体现事物本真状态的“度”。 这种“度”体现在中国人性格中,便是理性与情感的精妙平衡。中国人并非一味地压抑情感,也并非任由情感泛滥。在《中庸》的智慧引导下,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对情感的深度理解与审慎表达。喜怒哀乐,人皆有之,但关键在于“未发”之时的“中”,以及“已发”之后的“节”。“未发”是指情感尚未显露,此时的状态是宁静、平和,是一种内在的稳定与自持。“已发”是指情感已经显露,此时则需要“合乎节度”,即不过分,不失态。 这种对情感的“节制”并非冷漠,而是智慧的运用。它使得中国人在面对困境时,能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被情绪左右,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在与人交往时,能体察对方的情感,表达恰当的关心与尊重,而非冒失唐突。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和谐共生,塑造了中国人沉稳、内敛,同时又充满温情与人情味的性格特质。 二、 “诚”之精神:真实与担当的内在驱动 “诚”是《中庸》中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其含义远超一般的“诚实”。《中庸》中的“诚”是一种“自诚而发,自发而生”的内在力量,是一种“天道也,思诚者,人的道也”的宇宙性原则。它是指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恳切,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事物本源的绝对忠诚与担当。 “诚”之精神,体现在中国人性格中,便是他们对真实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承担。中国人相信“天道不言而可度,至诚而不已而可形”,认为“诚”是事物得以实现、得以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在为人处世上,中国人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不轻易许诺,一旦许诺则必会践行。这种对“信”的重视,是“诚”的直接体现,也构成了中国人可靠、值得信赖的品格。 更深层次的“诚”,则是一种对自身使命与社会责任的担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这意味着,一个人要真正认识自我,就要诚实面对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要真正认识事物,就要诚实地去探索和理解其本质。这种内在的“诚”,促使中国人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也促使他们勇于承担起作为社会一份子的责任。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诚”的驱动。这种内在的真实与担当,构成了中国人坚韧不拔、力求卓越的民族精神。 三、 “慎独”功夫:修养与自律的深层体现 《中庸》所倡导的“慎独”功夫,是修身养性、提升个人道德境界的至高境界。所谓“慎独”,就是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约束自己的言行,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这是一种高度的自律,一种对内心最真实的我负责的精神。 “慎独”之功,塑造了中国人内省、自律的性格特点。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真正的品德,并非表现在众人面前的表演,而是体现在一个人独处时的真实状态。因此,中国人历来重视“吾日三省吾身”,强调内心的修养。“慎独”正是这种内省功夫的实践。它要求个体在独处时,不放纵私欲,不违背道义,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坦荡。 这种“慎独”的内在自律,使得中国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我,不随波逐流。他们不追求虚名浮利,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内心的修炼和能力的提升上。这种沉静的自我超越,是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大家、名士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保持高尚品格的重要原因。这种“慎独”的品格,也体现在中国人对“戒律”的遵守,对“规矩”的尊重,以及在个人生活中的克制与节制。 四、 “知命”智慧:顺势与进取的辩证统一 《中庸》中的“知命”并非宿命论,而是对人生规律的深刻洞察与对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在此基础上所展现出的顺势而为、积极进取的智慧。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里的“命”,既包括客观的自然规律,也包括人生际遇的偶然性,更包括自身禀赋的局限性。 “知命”的智慧,体现在中国人性格中,便是一种既能顺应大势、不强求,又能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的辩证态度。中国人并非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在理解了“天命”与“人道”的关系后,做出最恰当的选择。他们深谙“事不可为而强为之,则愈不可为”的道理,懂得在不利的时势下,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然而,“知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知命”之后,更重要的是“尽人事”。中国人相信“尽人事,听天命”。在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之后,他们会全力以赴,去争取最好的结果。这种“尽人事”的精神,体现在中国人勤奋刻苦、坚韧不拔的品质上。他们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在挑战面前不退缩,而是以一种从容而坚定的姿态,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知命”与“尽人事”的辩证统一,塑造了中国人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面向未来的创造力的性格。 五、 “仁爱”情怀:和谐与共存的普世价值 虽然《中庸》的重点在于“中庸”之道,但其贯穿的“仁爱”精神,同样是中国人性格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儒家将“仁”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情感纽带和道德要求。《中庸》虽然不直接以“仁”为核心篇章,但其所倡导的“致中和”,其所追求的“协和万邦”,都离不开“仁爱”的情怀。 “仁爱”情怀,体现在中国人性格中,便是对家国天下、对他人社群的深切关怀。中国人重视家庭,尊老爱幼,血脉亲情是他们情感的重要寄托。同时,这种“仁爱”也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他们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同理心和换位思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中国人倾向于“和为贵”,努力寻求理解与包容,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仁爱”也体现在中国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上。“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人理想人格的重要体现。当有能力之时,他们会主动承担起回馈社会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仁爱”的情怀,使得中国人能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并在集体的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它构成了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品格,也构成了中国人维护社会和谐、追求共同繁荣的内在动力。 结语: 《中庸》所揭示的“中庸”之道、“诚”之精神、“慎独”功夫、“知命”智慧以及“仁爱”情怀,共同交织,构成了中国人性格的底色,也为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提供了深刻的洞察。本书《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正是试图通过对这些儒家经典智慧的现代解读,去阐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性格特质在当今时代所焕发出的生命力。这并非是对中国人性格的简单标签化,而是对一种深刻而悠久的文化传统与精神基因的探索与呈现,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也理解这片古老土地上人民的智慧与品格。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妙,完全没有传统学术著作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架势。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人生导师,在你耳边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如何平衡内心与外界冲突的秘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文化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和审慎。他并没有简单地对所谓的“民族性”进行盖棺定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观察角度和分析工具,鼓励读者自己去建构理解。比如,书中对“慎独”这一概念的解读,就远超出了字面上的“独处时要谨慎”,它延伸到了个人道德体系如何在无人监督时维持其完整性的深刻命题。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就好像书中的某些段落被时间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甚至开始尝试将书中的某些理念应用到我的工作沟通中,发现原本那些卡住的局面,竟然因为理解了对方潜在的“中庸”诉求而迎刃而解。它提供了一种更具弹性和适应性的思维框架,而非僵硬的教条。

评分

这本书的震撼之处,在于它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方神韵。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特质,是外人难以理解的,而这本书似乎拥有某种“解码器”,将这些无形的力量实体化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古籍时,总能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不堆砌辞藻,直击核心。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文化中对“关系”的无限推崇,以及这种推崇如何在塑造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构成了集体的韧性。读到关于“时中”的部分,我简直想拍案叫绝,那不是教人墨守成规,而是强调在变动不居的世界中,找到那个动态的平衡点,这对于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面对全球化冲击时的反应,提供了绝佳的注脚。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它带着强烈的现代关怀,探讨着古老的智慧如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依然发挥着指导作用。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动脑,更要用心去感受那种流淌在文化血脉中的微妙张力。

评分

这本《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读起来,简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没有过多地去阐述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概念,而是以一种极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深藏在中华民族血液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一一剖析开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身边很多看似寻常却难以解释的社会现象,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理解。比如,为什么在很多关键时刻,中国人倾向于选择“和光同尘”而非激烈的对抗?为什么我们如此重视“人情”和“面子”的微妙平衡?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东方集体意识的一扇窗户。它不只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追溯到历史的深处,去探寻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性格的底层逻辑。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宏大的文化命题,落脚到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抉择之中,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体验。尤其是一些关于“中道”的阐释,让我对那种看似平庸实则蕴含着巨大智慧的处世哲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和稀泥”,而是一种对复杂性保持敬畏的生存之道。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让我有些吃惊,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文化普及读物,结果发现它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完全可以与严肃的学术著作媲美,但阅读体验却舒适得多。作者的叙事结构非常成熟,他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园丁,知道在什么时候浇水,什么时候修剪,引导读者自然而然地走向他对“中庸”的终极阐释——那不是平庸,而是对复杂性的极致驾驭。这本书让我对很多历史事件的解读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的动机,现在都变得清晰起来。特别是书中对“诚”的论述,没有落入传统美德的说教窠臼,而是将其置于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持续校准的过程中加以考察,显得异常立体和可信。它鼓励的不是盲从,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自觉选择,这才是真正高级的文化传承。这本书无疑是了解中国人“内里运行机制”的必备指南。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文化“扫描”。它没有使用复杂的学术术语来构建壁垒,而是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解构了那些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却从未深思的文化代码。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节制”这一观念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简单的克制欲望,而是一种对“度”的精准把握,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预判能力。这种对“度”的敏感性,渗透到了中国艺术、政治、乃至日常礼仪的方方面面。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周围的目光都变得更加有层次了,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象,而是试图去探寻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那股看不见的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更能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与我们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因为掌握了这种“中庸”的思维模型,也就掌握了理解人类社会中大部分微妙互动的基础逻辑。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的著作,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洞察浮现。

评分

好评

评分

书是好好东西,多攒有好处;进了学校,总有很多知识要学习;处世之道

评分

价格便宜,物流快速,非常满意。

评分

东西很实惠,比想象中好。值得信赖的。

评分

书是正版。印刷质量好,可以放心购买。

评分

好书好人,当然指的是我@

评分

质量好,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评分

书是正版。印刷质量好,可以放心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