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心法浅谈

针灸心法浅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真 著
图书标签:
  • 针灸
  • 中医
  • 心法
  • 养生
  • 健康
  • 传统医学
  • 经络
  • 穴位
  • 医学
  • 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77062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033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针灸心法核心之核心,关键之关键,在于认识到气在针灸心法中的重大意义,在于针灸施治过程中神意的运用。“用针之本,在于调气”,而调气之要在于神意。人体生命的本质是在意识主导下的形气神三位一体,人的意识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生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意识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中介恰恰是人体之气,因此明晰气和意的关系及其对人生命的作用,是针灸心法之根本。

内容简介

  我国针灸于2010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人对针灸尤其对于针灸治病的神奇效应,知之甚少,或者说是一点也不知。
  本书对针灸取穴配穴规律、持针操作练习、行针调气技巧、临证调神要领等,都做了独特而精要的介绍和论述,其中不乏有许多是秘而不宣的绝招。使学习者能明晰针刺“全神养针”、“修养和神”之旨,把握针灸“补神固根”、“神守天息”之道,追求针灸“守神”、“守机”之境界,掌握针灸“以意和之”之妙法。

作者简介

  尹真,独立学者。

前言/序言

  我国针灸于2010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国人对针灸尤其对于针灸治病的神奇效应,知之甚少,或者说是一点也不知。为此,我在这篇序言里,引录一些文献中的奇人奇事,以便引起读者对针灸的兴趣。
  明朝针灸大家杨继洲对针灸名著《标幽赋》开头两句“拯救之法,妙用者针”,做了如下注解:
  劫病之功,莫捷于针灸,故《素问》诸书,为之首载,缓、和、扁、华,俱以此称神医。盖一针中穴,病者应手而起,诚医家之所先也。近世此术绝传,良为可叹!经云:“拘于鬼神者,不可言至德;恶于砭石者,不可言至巧”,此之谓也。又语云,一针、二灸、三服药。则针灸为妙用可知,业医者,奈之何不亟讲乎。
  对《通玄指要赋》中的“文伯泻死胎于阴交,应针而陨”,做了如下阐释:
  昔宋太子善医术,出苑游,适一怀娠女人,太子诊之曰:是一女子。令文伯诊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视之。文伯止之曰:臣请针之。于是泻足三阴交,补手阳明合谷,其胎应针而落。果如文伯言。
  ——《针灸大成》
  窦材的《扁鹊心书》中载:
  一人患脑衄(口鼻出血皆称脑衄——笔者注),日夜有数升,诸药不效,余为针关元穴,入二寸留二十呼,问病人曰:针下觉热否?曰:热矣。乃令吸气出针,其血立止。
  在本书第六章“针灸医案选”所选诸多案例,皆类乎此。为了进一步加深对针灸治病的认识,再引录一段当代扶阳派传人卢崇汉教授在第五次“扶阳论坛”讲述的针灸奇闻:
  我想起了一件事情,过去我从没对外跟任何人讲过,我怕讲了不好。1962年我向祖父提出用针治病这个问题。……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这个治法是1962年的夏天,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到我们家来,祖父要我称呼他二爷。……二爷跟我讲他用的针,是“万病一针好”,听起来太玄了,每次他为一个病人只扎一针。我有幸跟他学了三个星期,三个星期他一共扎了100多个病人,我们都看到了在施针后立竿见影的效果。当时有个4岁多的小孩发烧,烧得相当高,摸着相当烫手,他就在小孩手上扎了一针。那个小孩当时在我们家里待了不到半小时,扎针后,身上就出汗,汗一出烧就退了。他在短时间内,可以同时连续为七八个病人扎针,他留针的时间很短,扎到第八个病人,第一个病人的针就取下了。他还跟我讲,如果是冬天,针就不要扎躯干上,扎躯干上太麻烦,扎四肢就行了,留针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分钟。还有一个是黄疸的病人,是急性黄疸性肝炎,就是甲肝。我问他这个病可不可以扎针,他说也可以,也是只在脚上扎了一针,扎在脚上,但病人没有马上退黄,他让病人第二天再来,这个病人到第二天来我家时黄疸已经没有了,一共给他扎了三针,所有的症状就都没有了。有9个中风半身不遂的病人,扎针的疗程最长的用了一个半星期,共扎了10针,最短的还不到一个星期,共扎了6针,其中8个病人后来都可以活动和走路了,这些都是我亲眼见到的。口眼歪斜病来得很快……也是扎一针,上午扎的,晚上病人歪斜的嘴巴就正了,眼睛也合上了。其他的病人分别是风寒湿痹、胃痛、咳嗽、胸痹、肋痛、癃闭等病症,扎针后都有很好的效果,没有吃药。我祖父卢铸之说让我见识一下,这就是针灸,我当时问二爷爷,为什么有这么好的治疗效果,他告诉我用太乙神针把病邪切断了,化解了,症状消失了,病就自然好了。我立即提出要学,要拜二爷为师,但是他跟我祖父讲有条件,要崇汉终身不娶,他的师父就是这么教他的,学祝由的人必须终身不娶。他从来不示人,他没有一个传人,为什么会不示人呢?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他的回答也很忠恳、很实在,他说他的师父是这样教他的:如果以后你拿去大量地、公开地用,就会把其他靠针灸谋生的人的饭碗给抢了。所以他的师父不让他那样做。这是我第一次把这个事情讲出来,是千真万确的……,不管他是祝由也好,还是其他的也好,它也是中医的范畴,这就是中医神奇的地方。
  ——引自《扶阳论坛》⑤第26~28页
  附带说一下,扶阳派由蜀中名医郑钦安创立,至今四代,该派享誉国内外,是近年之事。作为当代传人的卢崇汉教授,能在国际扶阳论坛讲述扶阳派诊疗用药特点时,对不属于该门的针灸大加赞誉,实属难能可贵。卢教授的“二爷”所说的祝由,在《素问·移精变气论》有所记载:“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灵枢·贼风篇》也有:“岐伯曰:先巫者,因知百病之胜,先知其病所从生者,可祝而己也。”由是而知,巫、祝由在古人那里是一种特殊的治病方法。古时醫(医)毉通用,可知在古代巫就是医,只是由于后世逐渐与道教的符箓、念咒等结合,使巫医蒙上了迷信的面纱而被取缔。实际上,巫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作的,孔子就曾说过:“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像卢教授他“二爷”的“终身不娶”(有的门派,36岁前不结婚),没有一定的抱负而树立起以针灸治病救人的宏大志愿,是不可能舍弃夫妻之欢的;没有学习过程中坚持不懈的恒心与刻苦修炼,也是难以达到神乎其技的水平的。若能明了这一精神而实地践履,是否“终身不娶”并无关紧要。引录以上内容,是让读者了解,针灸也罢,祝由也罢,正像卢崇汉教授所说的,“中医很妙,我们祖先的东西博大精深,我们现在开发出来的可能只有一点点,中国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这个宝库还欠开发”(《扶阳论坛》⑤第28页)。
  下面简单说说《针灸心法浅谈》这个小册子。
  第一,所谓“针灸心法”,杨继洲说:“按经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就是说,掌握经络、腧穴等内容是法,而运用这些内容于实际,则是由心的灵活运用。这样运用的法,就是心法。杨氏指出:“今人徒曰:吾能按经,吾能取穴,而不于心焉求之,譬如刻舟而求剑,胶柱而鼓瑟,其疗人之所不能疗者,吾见亦罕矣。”杨氏所谓求之心的“心”,是怎样的心呢?杨氏曾有这样的阐释:“然则善灸者奈何?静养以虚此心,观变以运此心,旁求博采以旷此心,使吾心与造化相通,而于病之隐显无遁情焉。”这里所述之心是多层面的,可谓博大精深,尤其“使吾心与造化相通”一句,指自身修为——“静养以虚此心”对“天人合一”高深境界的体悟而言。达此境界,人的各种功能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所以能够做到,“夫医者意也,默识心通,贯融神会,外感内伤,自然觉悟”。对心的修养达此境界,其心则是“所以神明之者”,有了这样的基础,对“法”的运用就不同凡响了。杨氏说:“由是而求孔穴之开合,由是而察气候之疾徐,由是而明呼吸补泻之宜,由是而达迎随出入之机,由是而酌从卫取气,从荣置气之要,……从心应手……,此又岐黄之秘术,所谓百尺竿头进一步者。”由是而知,杨氏所述的“针灸心法”,恢宏而精到。我们这个小册所述,是通俗化、浅显化了的“针灸心法”。所以不敢直称“针灸心法”,而取名“针灸心法浅谈”。
  第二,这个小册子所述内容是我于2007~2010年间,为给跟我练功的学生及其学医的子女们讲的几次课的录音整理材料。其中,有的是为了满足出国行医的需要,有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有的则是为了端正学习针灸应持的态度与心理准备。其内容是我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针灸临床的经验与体会,未必像卢“二爷”那么高超,而只是“愚者一得”之见。鉴于当时是随便聊天式的讲述(也没想到要出版),过于口语化,造成后来整理录音难以摆脱俗里俗气的言词,难以删削冗繁拉杂的语句(尤其是第三章)。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针灸心法综述”,着重讲述针灸心法重在神、气的调整与施术者的治神,阐述了“医者,意也”在针灸心法中的重要意义与应用,针灸不仅可以用以治病,还可用于健身、修道。第二章“针刺治病的基本要素”,是根据本人的多年心得,从认穴、操针补泻技术以及操针功力训练等方面做了明晰表述。第三章“针灸临床提要”,对数十种(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针灸腧穴(其中多有特效穴)及取穴技术做了简要阐述。第四章“针灸医生的修炼”,主要是对自身经脉的修炼,这对体认经络的真实性颇为重要。第五、第六两章是附录,第五章“气功与中医”是我20世纪撰写的文稿。讲气功是中医的基础与精华,从而加深对内功修炼与针灸心法的依存关系的领会与理解。第六章“针灸医案选”,主要是选择古人的神奇验案以及本人的医案。前面的四章内容是前后不同时间段讲述的(第三章内容是第一时段讲的,第二章是第二时段讲的,第一、第四两章是第三时段讲的)。尽管所述自认为属于针灸心法而非一般针灸知识,但文字水平却在“下里巴人”层面,现在我又无精力对文字进行全面修饰,颇觉有愧读者,恭请体谅!观是书能不以词害意则幸甚!

《针灸心法浅谈》:点拨针道,洞悉奥秘 《针灸心法浅谈》一书,并非一本简单的穴位图谱或操作指南,而是作者历经数十载临床实践与理论钻研,凝结而成的一部关于针灸“心法”的深刻探讨。本书致力于拨开笼罩在针灸技艺之上的神秘面纱,将那些被经验传承、难以言传的精髓,以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旨在为有志于探究针灸深层奥秘的医者、学徒,乃至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他们进入一个更广阔、更具智慧的针灸世界。 全书围绕“心法”二字展开,但此“心法”并非虚无缥缈的玄学,而是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一种高度提炼、触类旁通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原则。作者认为,针灸之效,非仅在于穴位之准、手法之巧,更在于施术者之心神合一、意念与气的同步流转。因此,本书的叙事逻辑,也从宏观的哲学思考,逐渐深入到微观的操作技巧,力求做到形神兼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 第一篇:针灸的哲学根基——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 本书开篇,作者并未急于讲解具体的针刺手法,而是从针灸赖以生存的哲学土壤——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出发,深入阐释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贯穿于针灸的理论体系之中。作者强调,人并非孤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体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自然界的节律息息相关。认识到这一点,方能理解为何四季气候、昼夜变化、地域环境会对人体产生影响,也才能在针灸治疗时,顺应天时,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紧接着,作者对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中的应用进行了精辟的论述。阴阳是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也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根本。五行则代表了事物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关系,是理解人体脏腑功能、病变传变的精妙模型。本书不会简单罗列五行相生相克的图表,而是通过大量经典案例和临床观察,揭示了如何在针灸取穴、配伍、补泻等环节,巧妙地运用阴阳五行原理,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目的。例如,如何在疾病初期,通过补益阳气来振奋体能;如何在热盛之时,通过泻火来平息亢进的阴阳;如何通过五行生克关系,来治疗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作者的讲解,充满了辩证思维,让读者不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理解,体会到阴阳五行学说在针灸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篇:精气神——针灸治疗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导向 人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精、气、神这三个核心要素。本书的第二篇,将重点聚焦于精、气、神在针灸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先天禀赋与后天水谷精微的聚合;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动力,是物质的活力表现;神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意识精神活动,是气的升华。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整体。 在针灸治疗中,如何激发、调整和升华精气神,是达到治病强身目的的关键。作者详细阐述了不同针刺手法和穴位选择,对精、气、神所产生的不同影响。例如,某些穴位具有补益精血的功效,能够滋养身体;另一些穴位则侧重于行气活血,能够畅通气机,驱散瘀滞;而一些特定的手法,更能直接安神定志,平复心绪。本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将抽象的“神”的概念,与具体的临床操作相结合,阐述了如何在施针时,通过自身意念的专注、平静,来引导患者的“神”,从而提升针灸的整体疗效。他强调,医者自身的精神状态,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心神宁静、专注投入的医者,其针刺的“气”也更加纯粹,对患者的“神”也更具引导性。 第三篇:意念与气的流转——针灸操作的精微之处 本书的核心章节,也是最能体现“心法”精髓的部分,便是对“意念与气的流转”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针灸的许多奥妙,就隐藏在医者与患者之间微妙的能量交换过程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意念的引导和气的感知。 作者首先介绍了“意守”的概念,即在针刺过程中,医者如何通过高度集中的意念,将关注点集中在所要刺激的穴位、以及针刺所要达到的治疗目标上。这种意念的集中,并非简单的“想”,而是包含了一种对人体经络、穴位、气机运行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接着,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在行针过程中,通过“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配合意念的引导,使针下的“得气”感更加清晰、真切。他会描述不同“得气”的感觉,例如,酸、麻、胀、重,以及这些感觉在经络中循行的轨迹,并教导读者如何通过“寻气”、“随气”来更有效地激发和引导患者体内的气机。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并非止步于描述“得气”的感官体验,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在“得气”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手法和意念的配合,来达到“补”、“泻”的目的。“补”并非简单的注入“气”,而是通过平缓、持续的手法,将体内的阳气导向不足之处,以温和的方式滋养;“泻”则是在气机壅滞之处,通过快速、有力的手法,疏通经络,排出邪气。作者强调,这种补泻,更多的是一种对人体阴阳失衡状态的“校准”和“引导”,而非简单的增减。他会通过大量图示和文字描述,来展示不同手法下,针体在穴位中的细微运动,以及这种运动如何影响周围的组织和气机。 第四篇:辨证施针——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针灸治疗的精髓在于“辨证施针”,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病程等,灵活选取穴位,调整手法,配伍针药。本书的第四篇,便是对这一核心理念的详细阐释。 作者会首先梳理和回顾常见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并重点强调这些方法如何应用于针灸的取穴和处方。他不会简单地给出“某病取某穴”的固定模式,而是教导读者如何根据辨证结果,推导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例如,面对一位因肝气郁结而导致失眠的患者,医者需要辨别其肝气郁结的轻重程度、是否兼有血虚或痰湿等,然后选择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穴位,并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作者会分享他多年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方”,并深入剖析这些经验方背后的辨证思路和针法要领。他会通过大量具体的病案,来展示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如何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他也会提醒读者,即使是经典的穴位配伍,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第五篇: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针灸的整体观与长远益处 除了治疗疾病,《针灸心法浅谈》还着重强调了针灸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的巨大潜力。作者认为,针灸并非只是在疾病发生后才使用的手段,而是一种能够提升人体整体健康水平,预防未病发生的积极干预方式。 本书的第五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养生穴位和保健手法,例如,如何通过调理脾胃来增强消化吸收功能,如何通过疏通经络来促进气血循环,如何通过安神定志来改善睡眠质量。作者还会分享一些关于“治未病”的理念,例如,如何在季节交替时,通过针灸来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避免疾病的发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简单的穴位按摩,来缓解疲劳,保持身心健康。 作者的讲解,充满了智慧和远见。他鼓励读者将针灸融入日常生活,将其视为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他相信,通过对针灸“心法”的理解和实践,每个人都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健康,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结语: 《针灸心法浅谈》一书,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针灸技艺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对生命健康的深刻关怀。它并非一本急功近利的速成教材,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实践的智慧宝典。本书所倡导的“心法”,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修为,一种对生命规律的尊重,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通过本书的引领,读者将不再仅仅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是能够逐渐触及到针灸“道”的精髓,从而在针灸的道路上,行得更远,看得更深。这本书,将是所有热爱针灸,追求针灸真谛的医者与学者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现代感的排版,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对这个领域抱持着一种既好奇又有些敬畏的心态,毕竟“心法”二字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学问。拿到书后,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揭开那些看似神秘的篇章。读进去之后,我发现它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做得非常扎实,但又巧妙地避开了冗长枯燥的引经据典,而是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关于经络运行的描述,我仿佛能“看见”气血在体内流动的轨迹,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背诵书本上的文字要有效得多。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对中医的整体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探索下去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治学态度。看得出来,作者在组织这些材料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结构布局堪称匠心独白。它不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体系。从宏观的理论框架到微观的实践指导,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顺理成章,没有任何突兀之处。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在不同知识点之间搭建了坚实的桥梁,让读者能够平稳地从一个认知阶段迈入下一个。这种精心雕琢的结构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避免了读者在庞杂的信息中迷失方向,让人对作者的专业素养深信不疑。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那一定是“启迪”。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读者内在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被引导去反思和检验自己过去对相关事物的理解。作者提出的视角往往是那么独特而深刻,能够瞬间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让人茅塞顿开。这种被挑战和被提升的感觉,是任何一本平庸之作都无法给予的。它像是一面镜子,不仅照亮了书中的内容,也反过来映照出读者自身的认知盲区,促使我们主动去探寻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让人在阅读后产生积极变化的著作。

评分

我通常是一个比较挑剔的读者,尤其在涉及传统文化和实操技术类的书籍时,常常会遇到一些夸大其词或者过于玄乎的描述。然而,这本书的表现令人耳目一新。它在探讨那些看似飘渺的“心法”时,始终保持着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作者将理论的阐述与临床实践中的观察紧密结合,使得所有的论述都有着坚实的现实基础作为支撑。你不会读到任何天马行空、缺乏佐证的臆断。这种科学的审慎态度,让这本书的信服力大大增强。它既保留了传统智慧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人可以理解和接受的逻辑框架,平衡得恰到好处。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文字驾驭上的功力实在令人佩服。它的语言流畅自然,行文间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可以说是享受。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专业术语时那种克制而精准的拿捏分寸。他从不堆砌那些拗口的词汇来炫耀学识,而是将复杂的内涵压缩进最精炼的句子中。比如,书中对某个特定穴位的功效描述,简短几句,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种细微的、作用于身体深层的力量。这种文字的力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内容变得清晰可辨,让人感觉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种美学的体验。我甚至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一下某一段措辞的精妙,那种感觉就像是品尝一杯上好的清茶,回味无穷,层次丰富。

评分

相当好,宗师力作,当年也是风流人物!可惜!

评分

节选于前贤著作并有作者深度思考的 治病 调气 治神要点阐释,很是用心!

评分

好东西,推荐大家购买!

评分

正版,收藏了,内容给力,惊喜不断

评分

评分

尹真先生并不隐真,而是传授诸多不传之秘。

评分

要认真学习,都是过去不外传的知识。

评分

相当好,宗师力作,当年也是风流人物!可惜!

评分

冲着作者买的,不过这本书太专业了,非中医专业的人可能用处不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