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商品名稱: | 韓非子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諸子經典必讀本) |
| ISBN: | 9787550243446 |
| 齣 版 社: |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
| 定 價: | 12 元 |
| 作 者: | (戰國)韓非,著,申楠,譯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 語種:中文 |
| 齣版時間:2015-07-01 | 版次:1 | 頁數:160 |
| 印刷時間:2015-07-01 | 印次:1 | 字數:130韆 |
| 作者介紹 | |
韓非(約前280—前233),漢族,是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傢、法傢代錶人物,為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被譽為得老子思想精髓zui多的二人之一,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餘萬字。 |
| 目 錄 | |
【韓非子 目錄】 說難… …………………………005 說林上(節選)… ……………014 說林下(節選)… ……………024 內儲說上七術(節選)… ……034 內儲說下六微(節選)… ……053 外儲說左上(節選)… ………070 外儲說左下(節選)… ………091 外儲說右上(節選)… ………107 外儲說右下(節選)… ………120 五蠹… …………………………133 |
| 精彩書摘 | |
說難 【題解】 說(shuì)難,意指說服君主是一件睏難的事 情。文章就嚮君主進言的睏難進行瞭細緻分析,強 調進言前要先弄清楚君主的心理;隨後又介紹瞭進 言的實用方略,並列舉瞭民間故事和曆史傳說予以 佐證。 【原文】 凡說之難:非吾知①之有以說之之難也,又非 吾辯之能明吾意之難也,又非吾敢橫失②而能盡之難 也。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所 說齣於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 卑賤,必棄遠矣。所說齣於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 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 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 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此不 可不察也。 【注釋】 ①知:同“智”。 ②橫失:指進言話語無所顧忌。失,通“佚”。 【譯文】 一般來講,進說的睏難不在於我的纔智能否嚮 君主進說,也不在於我的口纔能否闡明我的觀點, 也不在於我是否敢毫無顧忌地講清楚我的看法。進 說的睏難一般在於瞭解進說對象的心理,以便我用 恰當的說法去適應他。嚮那些追求名望的人進言, 卻用厚利去說服他,進言者就會被視為節操低下, 並受到卑賤待遇,必然會遭人拋棄、被人疏遠。嚮 那些追求厚利的人進言,卻用高尚的名聲去說服 他,進言者就會顯得沒有心計,而且脫離實際,其 建議也必然不會被采納。對那些實為追求厚利而錶 麵追求美名的人,如果用高尚的名聲嚮他進說,他 就會錶麵上采納進言者的意見,而在實際上疏遠進 言者;如果用厚利嚮他進說,他會在實際上采納進 言者的主張,卻在錶麵上疏遠進言者。這些都是明 麵上難以覺察的東西。 夫事以密成,語以泄敗。未必其身泄之也, 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彼顯有所齣事,而 乃以成他故,說者不徒知所齣而已矣,又知其所 以為,如此者身危。規異事而當,知者揣之外而得 之,事泄於外,必以為己也,如此者身危。周澤未 渥也,而語極知,說行而有功,則德忘;說不行而 有敗,則見疑,如此者身危。貴人①有過端,而說者 明言禮義以挑其惡,如此者身危。貴人或得計而欲 自以為功,說者與知焉,如此者身危。強以其所不 能為,止以其所不能已,如此者身危。故與之論大 人,則以為間己矣;與之論細人②,則以為賣重。論 其所愛,則以為藉資;論其所憎,則以為嘗己也。 徑省其說,則以為不智而拙之;米鹽③博辯,則以 為多而久之。略事陳意,則曰怯懦而不盡;慮事廣 肆,則曰草野而倨侮。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 【注釋】 ①貴人:文中指君主,後文“貴人或得計”亦同。 ②細人:與前文“大人”相對,指君主近侍。 ③米鹽:泛指日常瑣事。 【譯文】 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泄密而失敗。進 說者本人或許並沒有泄露機密,談話中卻觸及君 主心中的秘密,進言者可能就會因此身陷險境。 從錶麵上看,君主在做這件事,心裏卻可能想藉 此做成其他的事,此時如果進說者不但知道君主 所做的事,還知道他要這樣做的原因,可能也會 因此身陷險境。君主籌劃瞭一件非同尋常的事 情,而進言者的意見也剛好迎閤君主心意,此時 如果有聰明人從外部跡象上揣測齣瞭這件事並泄 露齣來,君主一定會認為是進說者泄露的,如此 就會身陷險境。君主對進言者的恩澤尚不深厚, 而進言者卻知無不言,倘若他的說詞得以施行並 取得成功,功德就會被君主忘記;倘若他的說詞 行不通而遭到失敗,君主就會對他起疑心,此時 進言者就會身陷險境。君主有過錯,若進說者隻 顧倡言禮義來指齣君主的毛病,進言者就會身陷 險境。君主有時計謀得當而想獨自攬下功績,若 進言者同樣知道這條計謀,可能就會身陷險境。 勉強君主去做他無法完成的事,強迫君主停止做 他不想停下來的事,進言者就會身遭危險。所以 進言者若與君主議論大臣,就會被視為試圖離間 君臣關係;和君主談論近侍小臣,就會被視為試 圖賣弄身價。談論受君主喜愛的人,就會被視為 在尋找靠山;談論君主所厭惡的人,就會被視為 在刺探君主的內心。說話太過直白,就會被視為 不懂變通之人;進言瑣碎詳盡,則會被視為廢話 連篇之人。簡略陳述意見,就會被視為膽小怯懦 不敢諫言之人;考慮事情空泛而放任,就會被 視為粗野無禮之人。這些進言的睏難,是不可不 知的。 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而滅其所恥。彼 有私急也,必以公義示而強之。其意有下也,然而 不能已,說者因為之飾其美而少其不為也。其心有 高也,而實不能及,說者為之舉其過而見其惡,而 多其不行也。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 者,多為之地,使之資說於我,而佯不知也以資其 智。欲內①相存之言,則必以美名明之,而微見其閤 於私利也。欲陳危害之事,則顯其毀誹而微見其閤 於私患也。譽異人與同行者,規異事與同計者。有 與同汙者,則必以大飾其無傷也;有與同敗者,則 必以明飾其無失也。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②之 也;自勇其斷,則無以其謫怒之;自智其計,則毋 以其敗窮之。大意無所拂悟③,辭言無所係縻,然 後極騁智辯焉。此道所得,親近不疑而得盡辭也。 伊尹為宰,百裏奚為虜,皆所以乾其上也。此二人 者,皆聖人也;然猶不能無役身以進,如此其汙 也!今以吾言為宰虜,而可以聽用而振世,此非能 仕④之所恥也。夫曠日離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 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緻其功,直指是非 以飾⑤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注釋】 ①內:同“納”,進獻。 ②概:古代稱量糧食時,用來颳平鬥斛的工 具,此處引申為壓抑、壓平。 ③悟:通“忤”,違逆、忤逆。 ④能仕:指“智能之士”。仕:通“士”。 ⑤飾:通“飭”,整飭、修治。 【譯文】 一般而言,進言的要領在於懂得粉飾進言對象 自以為得意的事,並掩蓋他自以為羞恥的事。君主 有要緊的私事,進言者一定要指明這是閤乎公明大 義的事情並鼓勵他去做。君主有難以剋製的卑下念 頭,進言者就應把它粉飾成美好的事情並抱怨他遲 遲不去做。君主有過於不切實際的想法,進言者就 要為他列齣這件事的缺點、指明其中的壞處,並稱 贊他不去做是明智的。君主想誇耀自己的纔能,進 言者就要替他舉齣其他事情中的類似情況,多給他 提供根據,使他能從“我”這裏藉用說法,但進言 者自己得假裝毫不知情,用這樣的方式來幫助他自 我誇耀。進言者要嚮君主進獻與人相安的話,就必 須藉用好的名義來進行闡明,並要暗示這麼做也符 閤君主的私人利益。進言者若想陳述有害的事,就 要直言這麼做會招緻誹謗,並要暗示它會對君主不 利。進言者要稱贊與君主舉止相似的另一個人,規 劃與君主思路相似的另一件事。對與君主有相同劣 行的人,就必須對其加以粉飾,說這樣的人沒有什 麼害處;對與君主有相同失敗經曆的人,就必須對 其予以掩蓋,錶明他沒有什麼過失。君主在誇耀自 己的能力時,就不要用他難以完成的事去壓抑他; 君主自以為處事果斷時,就不要用他的過失去激怒 他;君主自以為計謀高明時,就不要用他的失敗經 曆讓他難堪。進說的主題不忤逆,言辭不與君主的 想法相抵觸,這樣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辯 纔瞭。由此而得到的是君主對進言者的親近不疑以 及進言者對君王的暢所欲言。伊尹曾為廚師,百裏 奚曾為奴隸,都是為瞭求得君主重用。這兩個人都 是聖人,但還是不能避免通過做低賤的事來換得重 用,他們是多麼卑下啊!現在如果因為我的這番話 被用為廚師和奴隸,而被聽從並采用就能拯救天 下,那麼智能之士也不會以此為恥辱。長此以往, 君主的恩澤已經深厚,進言者說齣再深入的謀劃也 不會被懷疑,再據理力爭也不會遭受罪罰,此時便 能明確剖析利害來成就君主的功業,直接指明是非 來端正君主的言行,能按這樣的方式相互對待,便 是成功的進言。 昔者鄭武公欲伐鬍,故先以其女妻鬍君以娛 其意。因問於群臣:“吾欲用兵,誰可伐者?” 大夫關其思①對曰:“鬍可伐。”武公怒而戮之, 曰:“鬍,兄弟之國也。子言伐之,何也?”鬍君 聞之,以鄭為親己,遂不備鄭。鄭人襲鬍,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 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傢甚 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此二人說者皆當矣,厚者 為戮,薄者見疑,則非知之難也,處知則難也。故 繞朝②之言當矣,其為聖人於晉,而為戮於秦也,此 不可不察。 昔者彌子瑕有寵於衛君。衛國之法:竊駕君車 者罪刖③。彌子瑕母病,人間往夜告彌子,彌子矯駕 君車以齣。君聞而賢之,曰:“孝哉!為母之故, 忘其刖罪。”異日,與君遊於果圍,食桃而甘,不 盡,以其半啖君。君曰:“愛我哉!忘其口味以啖 寡人。”及彌子色衰愛弛,得罪於君,君曰:“是 固嘗矯駕吾車,又嘗啖我以餘桃。”故彌子之行未 變於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見賢而後獲罪者,愛憎之 變也。故有愛於主,則智當而加親;有憎於主,則 智不當見罪而加疏。故諫說談論之士,不可不察愛 憎之主而後說焉。 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 鱗徑尺,若人有嬰④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 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 【注釋】 ①關其思:鄭國大夫。 |
我必須承認,我原本對“精粹”這類標題的書持謹慎態度,總覺得很多時候“精粹”就意味著“刪減”或者“過度解讀”,尤其是麵對像諸子百傢這種思想體係龐雜的領域。然而,這本《中華國學經典精粹》係列在處理經典文本時,展現齣瞭一種令人信服的專業度。它選材的取捨標準似乎非常清晰:保留那些對後世影響深遠、思想內核最為核心的片段,剔除那些因時代背景過於遙遠或論述過於偏僻而可能分散讀者注意力的部分。這使得閱讀體驗非常聚焦,每讀完一個章節,都能清晰地把握住作者構建其思想大廈的關鍵幾塊磚頭。特彆是那種“一脈相承”的編排方式,讓你在閱讀完甲的思想後,能立刻看到乙的思想是如何迴應或批判甲的,這種對話式的呈現,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和曆史的縱深感。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讀一本孤立的古代文獻集,而是在旁聽一場持續瞭數百年的思想辯論會。這種結構上的巧妙設計,讓原本可能枯燥晦澀的古代哲學變得鮮活起來,極大地降低瞭我們這些現代人理解古代思想的門檻,同時又保證瞭知識的密度和準確性。
評分這套《中華國學經典精粹》係列書名看著就很有分量,尤其對咱們這些想係統瞭解傳統文化精髓的人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最近剛好淘到瞭這個係列裏頭關於先秦諸子的部分,這套書的排版和裝幀做得相當講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光是看著書脊上的燙金字體,就覺得裏頭的內容非同小可。我之前也看過一些零散的古代典籍選本,但往往是挑選的篇章比較隨意,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而這套書的編纂思路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匯編,更像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學習路徑圖。比如,它在每篇重要的論述前,都會有一個簡明扼要的背景介紹和核心思想提煉,這對於我們這些半路齣傢的“國學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我尤其欣賞它對文言文的注釋處理方式,既沒有過度簡化導緻原意失真,也沒有長篇大論的學術堆砌,而是恰到好處地在不影響閱讀流暢性的前提下,點明關鍵的詞義和典故齣處。這種平衡感,是很多同類齣版物難以做到的。光是翻閱目錄,我就能感受到編者對於如何展現中華思想源流的深刻理解,這種對經典的敬畏與傳承的使命感,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挖掘每一個字背後的智慧光芒。
評分這套書係整體的裝幀設計有一種返璞歸真的美感,那種不事雕琢卻自成高格的韻味,與所收錄的經典內容氣質十分契閤。我注意到,它在字體選擇上做瞭非常精心的處理,既保留瞭傳統書法的韻味,又確保瞭現代印刷的清晰度,選擇的字體風格沉穩大氣,讓人一接觸到書頁,就仿佛穿越到瞭那個思想勃發的時代。特彆是對於那些涉及哲學思辨的篇章,書中的留白處理得恰到好處,沒有把頁麵擠得滿滿當當,這種“呼吸感”讓讀者在麵對深度思考的內容時,不會感到壓迫,反而能留齣足夠的空間進行消化和迴味。這種對閱讀環境的整體營造,無疑是提升國學學習體驗的關鍵一環。它不僅僅是一套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個精心布置的“精神道場”,引導我們放下外界的喧囂,專注於與這些古代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細緻入微的品質把控,讓我對整個“中華國學經典精粹”係列都充滿瞭信賴,也讓我對後續閱讀其他諸子經典抱有極大的期待。
評分說實話,我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的“係列名氣”去的,但實際閱讀體驗遠超預期。首先從實體書的觸感說起,紙張的選用非常考究,沒有那種廉價印刷品的反光感,墨色濃淡適中,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我們這種沉浸式閱讀愛好者來說至關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注釋係統非常人性化。很多老舊的文本閱讀障礙,往往來自於對古代稱謂、官職或者特定曆史事件的陌生感。這本書的注解處理得非常高明,它沒有把所有的解釋都堆砌在頁腳或頁末,而是采用瞭一種流動的、嵌入式的注釋方式,通常用更小的字體或不同的顔色標識齣來。這使得我們閱讀時可以自然地順著思路往下走,遇到生僻之處,視綫稍微一瞥就能得到解釋,馬上就能銜接上原文的語境,而不會因為頻繁翻頁而打斷思維的連貫性。這種對閱讀體驗的細緻關懷,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讓人感覺這本書是為真正想“讀進去”的人準備的,而不是僅僅為瞭擺放在書架上充當裝飾品。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領會國學精髓,不能隻停留在碎片化的名言警句上,而是要把握住思想傢的整體邏輯鏈條。《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把那些流傳最廣的金句羅列齣來,而是非常有條理地重構瞭每位思想傢在其主要著作中闡述其核心理念的完整過程。比如,對於強調“法治”或者“德治”的篇章,它會按照“提齣問題—分析現狀—確立原則—設計方案—預見後果”的邏輯順序來編排選文,即便是經過精選和提煉,那種嚴謹的論辯結構依然清晰可見。這種“結構導嚮”的選材,讓讀者在閱讀時能清晰地看到一位古代智者是如何運用當時的工具和語言來構建一個影響後世的宏大體係的。這對於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也大有裨益。它教會的不僅僅是“他們說瞭什麼”,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如何思考的”。相比市麵上很多隻挑選華麗辭藻的選本,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思想傢的“操作手冊”,指導我們如何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中,運用古老的智慧進行分析和決策。
評分不值
評分不錯,拿在手裏有古書的感覺,很方便攜帶
評分可以
評分不值
評分可以的,就是小瞭點
評分東西不錯
評分一本好書,又是超值,收藏瞭……
評分可以
評分不錯,拿在手裏有古書的感覺,很方便攜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