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经典研究著作译丛: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古希腊哲学经典研究著作译丛: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大卫·罗斯 著,徐开来 译
图书标签:
  • 亚里士多德
  • 形而上学
  • 古希腊哲学
  • 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古典哲学
  • 译丛
  • 学术著作
  • 导论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8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337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希腊哲学经典研究著作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斯的这部著作,是世界公认的学术经典,从1924年出版以来,已再版6次,任何国家的任何学者,只要真正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都必须作为重要参考文献。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一是“《形而上学》的结构”。由于该书是后人编撰而成的,所以,作者在考证的基础上,对该书的总体结构(包括时间先后和内在关系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作者以《形而上学》为背景,清理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三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作者分形而上学的方法、形而上学的主题、形而上学主题的进一步确立、范畴、实体——形而上学的主要主题、载体、本质、普遍、本质是实体、个体性原则、生成分析、潜能与现实等12个问题,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述,提出了不少重要见解。四是“亚里士多德的神学”。作者结合《物理学》等著作,对《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作了深入分析。五是“《形而上学》的文本”。从文本学的角度,对于他自己的希腊文本与其它文本的一些关系作了说明。


作者简介

大卫·罗斯(1877-19671),牛津大学教授,20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20世纪全世界zui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专家。罗斯是牛津版亚里士多德英文全集的主编,并亲自翻译了其中zui为重要的两部作品――《形而上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

译者简介:徐开来,1955年生,重庆万州人。现为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四川大学古希腊哲学与欧洲中世纪哲学研究所所长。


目录

译者前言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结构
第一节 相关联的论文
第二节 外在的各卷
第三节 插入的残篇
第四节 《形而上学》的最早版本

第二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及柏拉图主义者
第一节 苏格拉底
第二节 柏拉图观点的来源
第三节 “较早的和较晚的理念论”
第四节 理念数和理念的空间量度
第五节 居间者
第六节 理念数源出于第一原理
第七节 理念的空间量度的由来及其在理论中的地位
第八节 理念与数目的同
第九节 斯彪西珀斯和克塞诺克拉特斯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学说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方法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主题
第三节 形而上学主题的进一步规定
第四节 范畴
第五节 形而上学的主要主题:实体
第六节 载体
第七节 本质
第八节 普遍
第九节 本质是实体
第十节 个体化原理
第十一节 生成分析
第十二节 潜能和现实
……

第四章 亚里士多德的神学
第五章 《形而上学》的文本

前言/序言

  为了有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阅读罗斯的这本著作,作为译者,有责任就有关问题做一些介绍和说明。在这篇“前言”里,我分三个部分简要叙述三个问题:关于罗斯的生平和著作①;关于罗斯这本书的整体概况;关于本书翻译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
  本书作者威廉·大卫·罗斯爵士(SirWilliam David Ross,1877-1971)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更是一致公认的20世纪全世界最为著名的亚里士多德研究专家之一。《斯坦福百科全书》在介绍他的词条中,一开始就高度概括了他在两个领域的学术地位:“威廉·大卫·罗斯爵士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翻译和阐释,以及对道德哲学,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古代哲学方面的著作,尤其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多种注解,至今仍被认为是具有最高水准的。许多人相信,罗斯在这个领域的工作,是他对哲学做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然而,他在道德哲学领域的主要著述,即使没达到同等的价值,也具有持久的意义。他的《正当与善》(TheRightandtheGood)②虽可争辩,却是二十世纪已经出版的最为重要的道德哲学著作之一。”我认为,该书对罗斯所做贡献的上述评价,是客观准确的。至少在我所从事并因而熟悉的古希腊哲学研究领域,他受此赞誉当之无愧。
  罗斯于1877年4月15日出生于苏格兰。由于他的父亲约翰·罗斯在印度的马哈那伽学院(Maharaja's College)当院长,他也随家庭在印度度过了童年的6年时光,后回到苏格兰以接受正规系统的教育。他先后在爱丁堡的皇家高级学校(the Royal High School)和爱丁堡大学就读。1895年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牛津大学的巴力奥尔(Balliol)学院深造五年。然后,他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奥利尔(Oriel)学院的讲师,同时经过考试,被选为该大学墨顿(Merton)学院的研究员。1902年,当他在奥利尔学院被选为哲学导师和团体成员时(直到1929年,他还保持着这个位置),就不在墨顿学院任职了。他在1915年到部队服役(虽然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结束),做过代理秘书,后退伍在公共部门任职。1923-1928年,由于约翰·亚历山大·斯特瓦特(John Alexander Stewart)有病,他成为道德哲学的代理怀特教授(the Deputy White's Professor),在1927年,当这个职位空缺出来时,他拒绝了参加候选,其理由有二,一是他认为H.A.普里查德(Prichard)是一位更好的道德哲学家,二是他宣称自己更加喜欢在形而上学、古代和最现代的哲学领域工作。但两年后的1929年,他就成为了奥利尔学院的院长,且一直干到1947年退休。
智慧的探寻: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入门 在人类思想的浩瀚星空中,亚里士多德无疑是最耀眼的星辰之一。他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构建了影响西方思想两千多年的宏伟体系。而在他众多划时代的著作中,《形而上学》更是被誉为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石。本书并非直接翻译或解读亚里士多德的原著,而是旨在为那些渴望深入探究这位伟大哲学家核心思想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严谨且富有启发性的入门向导。 我们都知道,《形而上学》并非亚里士多德的原名,而是后人为了便于理解其著作而加上的标签,意为“在《物理学》之后”或“超越物理学”。这恰恰点出了本书的核心主题:亚里士多德所探寻的,是超越感官世界、超越具体事物的、关于存在本身最根本、最普遍的原理。他试图回答那些最基本的问题:什么是真实存在的?事物的本质是什么?原因是什么?运动是什么?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我们去探究这些看似抽象的问题呢? 本书将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智慧的旅程,从亚里士多德的时代背景和哲学渊源出发,勾勒出他思想形成的土壤。我们会简要回顾苏格拉底的求知精神,柏拉图的“理念论”及其对亚里士多德的启发与挑战。理解了这些,我们便能更好地把握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独特贡献和深远意义。 本书的核心内容将围绕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几个关键概念展开。我们将首先聚焦于“本体”或“实体”(ousia)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的事物多种多样,但真正具有“实体性”的,是那些能够独立存在的、个别的、具体的“此一物”。这与他反对柏拉图认为普遍的“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是如何区分“物质”与“形式”、“潜能”与“现实”,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生成、变化和存在。 接着,我们将重点解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这是理解事物之所以为事物,以及其产生和运动原因的经典理论。这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分别回答了“是什么构成的?”、“是什么使其成为它?”、“是什么使其发生?”以及“是为了什么而发生?”。通过对这四因说的细致梳理,读者将能深刻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因果观,以及其在解释世界万物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运动”和“变化”的哲学。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并非仅仅是位置的改变,而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他区分了不同种类的运动,并提出了“不动之动者”的概念,试图解释一切运动的终极源头。这一思想对于理解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将触及亚里士多德关于“神”的哲学。他所说的“神”,并非人格化的造物主,而是纯粹的“现实”或“思想的思想”,是宇宙万物的最终动力因,是永恒不变的存在。理解亚里士多德的“神”,对于理解其宇宙论和目的论至关重要。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知识”的分类和层次。他区分了实践知识、生产知识和理论知识,并将对“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的探究置于最高层次,认为它是通往一切知识的源头。我们将追随亚里士多德的思路,理解他为何认为对“存在”的探究是所有学科中最根本、最值得追求的。 在展开这些核心概念的同时,本书还将穿插介绍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提出的其他重要观点,例如关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关于“同一性”的哲学,以及他对逻辑学发展的奠基性贡献。我们会力求在保持哲学深度的同时,运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并辅以恰当的例子进行说明,使得初学者也能逐步领略《形而上学》的博大精深。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做到: 严谨求实: 忠实于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原貌,不随意解读或添加个人臆测。 逻辑清晰: 遵循亚里士多德的论证逻辑,层层递进,条理分明。 语言流畅: 避免生涩难懂的哲学术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复杂的哲学概念。 启发思考: 引导读者主动思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引导,读者不仅能够初步理解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起对哲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一种审视世界、探究本质的思维方式。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并非尘封的历史,而是至今仍在激发我们思考的重要资源。正如他所言,“求知是所有人的天性。”而对存在的追问,正是这场永恒求知之旅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本书,便是你踏入这场追问的可靠起点。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接触了不少关于早期西方思想流派的入门读物,但坦白说,很多作品的语言都显得过于晦涩或者过于“通俗化”,失去了原著那种思辨的深度和严谨性。我希望找到一本既能准确传达原著的逻辑脉络,又不至于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的译本。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从目录结构和前言的字里行间,就能察觉到译者在努力搭建一座从古希腊到现代读者的桥梁,试图在保持哲学概念纯粹性的同时,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阐释。这需要极高的文字功底和对哲学史的深厚理解,我非常期待它如何在复杂的概念——比如“实体”、“潜能与实现”这些核心议题——的处理上展现出它的独到之处。如果能做到既忠实于原意,又兼具可读性,那么它将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体系性”知识建构的渴望。我们常常在零散的二手资料中听到只言片语,对那些奠定西方理性思维基础的宏大框架感到模糊不清。我希望通过一本权威的导论,能够系统地梳理出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整个思考宇宙是如何运作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这部巨著在整个哲学史上的定位,以及它与其他早期思想流派(比如柏拉图主义)之间深刻的对话关系。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真正理解西方文明内核的人来说,掌握这种从基础公理出发,层层递进构建论证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我期待的是那种“顿悟”的感觉,即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原本混沌的哲学图景能够瞬间变得清晰、有序,让我能掌握其主要的逻辑骨架。

评分

坦白讲,选择这本导论,其实也是对我自身学习耐心的考验。哲学经典往往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消化的,它需要反复的咀嚼和沉淀。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激发我主动思考,而非仅仅被动接受结论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的“导论”部分,不仅仅是对内容的概括介绍,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方法论”引导。比如,它会如何建议我们去阅读那些充满悖论和循环论证的部分?它是否会提供不同历史时期对该著作的解读脉络,让我们能更全面地看待一个文本的生命力?一本好的导论,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它指引你穿过密林,让你知道哪些是关键路标,哪些是可以暂且放下的细节,从而让整个探索过程充满乐趣而非挫败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太棒了,那种典雅复古的感觉扑面而来,拿到手里就让人有一种庄重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智慧火花的时代。纸张的质感也很考究,印刷清晰,排版疏密得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个人尤其欣赏封面设计,那种简约又不失深度的构图,仅仅是放在书架上,就让人觉得整个书房的品味都提升了一个层次。虽然我还没深入阅读内文,但仅仅是初步翻阅,就能感受到译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良苦。对于一个对西方思想史抱有敬意的读者来说,这套丛书的整体呈现,就已经成功地勾勒出了对原著的尊重和敬畏。好的书籍首先要能“悦目”,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对书籍物质形态的重视,往往预示着内容质量也同样值得信赖,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和仪式感。

评分

从我过去阅读其他哲学译著的经验来看,一套丛书的质量往往取决于其整体的学术水准和译者群体的协作性。这本《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论》作为这个宏大译丛中的一员,其背后所依托的学术共同体的声誉是吸引我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关注译者团队是否具有跨学科的视野,毕竟形而上学的影响力渗透到了逻辑学、伦理学乃至后来的科学领域。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术语的精准翻译上,更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刻洞察力上。如果导论能够有效地将文本的古代语境与现代哲学问题对接起来,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译介”层面,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激发新一轮的研究和讨论,这才是经典著作应有的生命力。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哈哈哈哈哈哈哈呵呵红红火火

评分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佳入门书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书品很好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购买!

评分

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书品很好很满意

评分

好书推荐,质量保证,还会再来

评分

徐开来老师尊师重道,讲到老师苗力田,一度哽咽。

评分

只是个导论,原文没翻译,凑乎看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