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理查德·克劳特 著,刘玮,陈玮 译
图书标签:
  • 伦理学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亚里士多德
  • 尼各马可伦理学
  • 布莱克维尔指南
  • 道德哲学
  • 幸福论
  • 实践智慧
  • 政治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5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10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古典学研究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为西方古典学研究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学术价值很高,值得出版。

内容简介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由当代重要的亚里士多德伦学者克劳特主编,收录了16位一流古典哲学家撰写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方方面面,堪称目前最理想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导论。
这本《指南》的结构和《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结构一一对应。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善,美德的普遍性质,特殊德行的特殊性,意愿,自我控制及自我满足。

作者简介

  (美)理查德·克劳特,Kraut Richard,美国西北大学哲学教授。

目录

目录


“西方古典学研究”总序Ⅰ

作者简介1

致谢1

缩写对照表1
导论

理查德·克劳特
第一章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著作

克里斯·鲍勃尼奇
第二章人的好与人的功能

加文·劳伦斯
第三章如何证成伦理命题: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理查德·克劳特
第四章中道的核心学说

罗萨琳·赫斯特豪斯
第五章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与美好

加布里埃尔·理查森·李尔
第六章亚里士多德论自愿

苏珊·索维·梅耶尔
第七章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伟大

罗杰·克里斯普
第八章亚里士多德的正义

查尔斯·杨
第九章亚里士多德论理智德性

C. D. C. 里夫
第十章实践三段论

宝拉·高特里布
第十一章不自制与自制

A. W. 普莱斯
第十二章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快乐与痛苦

多罗西娅·弗雷德
第十三章《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友爱论

珍妮弗·怀廷
第十四章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伦理学

马尔科姆·斯科菲尔德
第十五章阿奎那、自然法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幸福论

T.H.埃尔文
第十六章亚里士多德与当代伦理学

萨拉·布罗迪
亚里士多德文本索引
索引
译后记

前言/序言







布莱克维尔《尼各马可伦理学》指南 导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不仅奠定了伦理学的研究框架,更深入探讨了人类追求幸福、德性以及理想生活的本质。本书旨在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亚里士多德复杂而精妙伦理思想的钥匙。本书并非对《尼各马可伦理学》原文的逐字逐句的复述,而是致力于剥离其表层含义,挖掘其核心论点,并梳理其内在逻辑,帮助读者构建起对亚里士多德伦理体系的清晰认知。 我们将从亚里士多德关于“善”的根本问题出发,探讨他如何将“善”置于一切事物追求的目标和目的性的基础上。读者将了解到,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的最高善即是“幸福”(eudaimonia),而幸福并非简单的快乐或物质享受,而是一种基于德性活动的、符合理性原则的生活。本书将引导读者深入探究亚里士多德对德性的定义及其分类,理解智德与体德的区别,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习惯和实践得以培养。 第一部分:幸福的本质与目的 本书的开篇将聚焦于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独特阐释。他认为,任何技艺、探究,乃至行动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然而,这些善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一个层级关系,其中必然存在一个最高的善,它之所以是善,并非为了其他事物的善,而是它自身就是目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人类活动的普遍目标,确立了“幸福”作为此最高善的地位。 读者将深入理解“幸福”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更是一种与人相称的、高尚的活动,是一种“合乎德性的灵魂活动”。本书将详细阐述亚里士多德如何区分幸福与偶然的幸运,强调幸福的内在性和持续性。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人的功能”(ergon)概念,并以此为基础,论证幸福是人在其独特功能,即理性的活动中达到的圆满状态。 第二部分:德性:实现幸福的基石 《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核心在于对“德性”(arete)的探讨。本书将系统梳理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的理论,首先区分了两种主要德性:智德(intellectual virtues)与体德(moral virtues)。 智德: 涉及理性能力的卓越,包括科学的知识(episteme)、技艺(techne)、智慧(sophia)、明智(phronesis)和理解力(nous)。本书将解析这些智德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尤其会深入探讨“明智”(phronesis)在伦理生活中的关键作用。明智并非仅指理论上的知识,而是一种实践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具体情境中辨别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体德: 涉及行为和情感的适度,是性情上的卓越。亚里士多德认为,体德并非天生,而是通过反复实践和习惯养成。本书将详细阐释体德的“中道”(mesotes)理论,即每种体德都居于两种极端(过度与不及)之间。例如,勇敢是鲁莽与怯懦之间的中道,慷慨是挥霍与吝啬之间的中道。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中道,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它们。 本书还将探讨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品格。我们将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产生原因的论述,强调环境、教育和个人努力在培养德性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行动、选择与责任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体系中,行动与选择是理解德性与幸福不可或缺的环节。本书将深入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自愿”(voluntary)与“非自愿”(involuntary)行动的区分。他认为,只有对于自愿的行动,我们才能施加赞扬或谴责,也只有它们才能构成我们道德责任的基础。 我们将详细考察亚里士多德对“选择”(prohairesis)的论述。选择并非简单的欲望或意见,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意愿。本书将阐明,选择是理性的产物,是意志与理智结合的体现,并且它直接关联着个体的德性水平。通过分析“意图”(boulesis)、“欲望”(epithymia)和“同意”(synkatathesis)等概念,读者将更清晰地理解选择的复杂过程。 本书还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过失”(hamartia)和“非正义”(adikia)的观点,以及它们与个体责任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分析,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个体对于自己的行为拥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因此,对自身行为的后果也负有相应的责任。 第四部分:友谊与社群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友谊(philia)在人类幸福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深入探讨他关于友谊的经典分类:基于功利、基于快乐以及基于德性的友谊。 功利之友: 这种友谊建立在双方能从彼此那里获得实际利益的基础上,一旦利益消失,友谊也随之结束。 快乐之友: 这种友谊建立在双方能从彼此那里获得愉悦感的基础上,同样具有易逝性。 德性之友: 这是亚里士多德最为推崇的友谊形式。这种友谊建立在双方都拥有良好的品格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其基础是对方自身的优秀品质,因此这种友谊最为稳固和持久,并且能够促进双方德性的成长。 本书将深入分析德性之友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意义,以及这种友谊是如何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理想。同时,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关于社群生活和政治生活(polis)与个人幸福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zoon politikon),个体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其全部潜能。本书将考察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体的评价,以及他如何将德性伦理与政治哲学相结合,论证一个良好的政体对于培养公民的德性、从而促进全体幸福的重要性。 第五部分:实践的反思与当代意义 《尼各马可伦理学》并非陈旧的哲学理论,而是对人类生活实践的深刻反思。本书的最后一篇将引导读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置于当代语境下进行审视。我们将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观如何挑战了现代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等伦理思潮,并提供一种不同于规则导向的、更加关注个体品格塑造的伦理视角。 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亚里士多德关于追求卓越、培养理性、以及建立真诚友谊的理念,如何依然能够为我们提供深刻的启示。我们将讨论如何理解和践行“中道”原则,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审慎和反思,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习惯养成来构建更加充实和幸福的人生。 本书旨在成为读者探索亚里士多德深邃伦理世界的可靠向导,帮助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把握“为什么”和“如何做”,最终启迪读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段评价: 对于哲学初学者而言,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常会产生一种“敬畏”乃至“畏惧”的情绪。这本书恰恰解决了这种心理障碍。它的编排结构非常人性化,不是按照书卷的顺序堆砌理论,而是根据主题的逻辑关联进行了重组。这使得读者可以先建立起对核心概念的整体认知,再逐步深入到细节的辩论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幸福”(Eudaimonia)概念的阐述,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快乐”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作为一种持续的、理性的生命活动这一深层含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对照案例与我自身生活经验的契合度。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冷峻的哲学思辨,转化为对个人如何过好一生的实用性反思,它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行为准则,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

第五段评价: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作者的叙述口吻是极其谦逊而又自信的,他似乎深知自己正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思想的宝库,因此措辞极其审慎。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对其他古希腊思想家(如柏拉图)观点的对比分析,这种横向的比较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独特性的理解。例如,当讨论到德性作为习性的培养时,书中对“习惯养成”过程的描绘,细致到令人动容,仿佛亲身经历了美德的塑造过程。这本书的排版和引文标注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使得读者在需要回溯原著进行核对时,能够非常顺畅地完成。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扎根于文本、面向未来的伦理学导读,它成功地将一部数千年前的经典,变得既鲜活又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评分

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所有对古典伦理学感兴趣的严肃读者送上了一份厚礼。它的写作质量达到了教科书与学术专著之间的完美平衡点。我注意到,作者在阐释一些关键术语时,非常注重历史语境,这对于避免将古代概念用现代的、扭曲的视角去误读至关重要。例如,书中对“友爱”(Philia)的层级划分和意义探讨,就处理得极为审慎和细致,区分了不同类型友谊在德性实现中的角色差异。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很好,既有深入的哲学论证,也有恰到好处的总结和提炼,不会让人在冗长的论述中感到疲惫。对我而言,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种“批判性阅读”的工具,让我不仅能理解亚里士多德说了什么,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这么说,以及他的论证在逻辑上是如何建构起来的,这对于提升哲学思辨能力极为有益。

评分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全新大门。我之前在阅读原著时,总是感觉那些概念太过于抽象和古老,常常迷失在对“至善”和“德性”的讨论中,抓不住重点。但是这本指南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或解释,而是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认知框架。比如,它对“中道”的阐释,不再仅仅是数学上的中点,而是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用非常生动的案例来展示如何在激情和冷漠之间找到平衡。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觉到作者在努力架起古希腊哲学与当代伦理困境之间的桥梁。对于那些想要深入理解亚里士多德,但又苦于原著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这本指南提供的结构化思维和深入剖析,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帮手。它让你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对伦理难题的思辨之中。

评分

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指南”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会为了追求易读性而牺牲掉原著的深度和复杂性。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没有试图把《尼各马可伦理学》“简化”成一本速食读物,反而是在保持其思想原貌的同时,提供了一套极其清晰的导航系统。作者对文本的细读功力令人印象深刻,很多我以前读过但一扫而过的地方,在这里都得到了详尽的挖掘和梳理。特别是对于“实践智慧”(Phronesis)的探讨,我感觉作者下了大功夫,将它放在整个德性论的逻辑核心进行展示,使得整本书的脉络豁然开朗。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带着一种学者特有的冷静和洞察力,读起来虽然需要集中精神,但那种智力上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探索哲学迷宫时,为你指出每一步的理论依据和潜在的陷阱。

评分

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方便自己的生活。物美价廉。

评分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白痴》情节紧张、曲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特别是其中的心理描写,深刻剖析了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俄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一位小说家,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齐名,三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的&ldquo;三巨头&rdquo;。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与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有《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死屋手记》、《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地下室手记》等。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白痴》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重返文坛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写于1867年秋至1869年1月,显示出作者高度的艺术才华。

评分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白痴》情节紧张、曲折,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特别是其中的心理描写,深刻剖析了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外国文学名著名译丛书:白痴》中主人公梅什金公爵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年轻人。正因为其善良,被人目为&ldquo;白痴&rdquo;。他从瑞士的某个&ldquo;世外桃源&rdquo;回国,被卷进彼得堡的生活漩涡。他同时被两个风华绝代的女人爱上:将军的女儿阿格拉娅,和父母双亡、经历坎坷的纳斯塔西娅·菲利波芙娜。由此引起一连串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冲突斗争,乃至凶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