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平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工程
  • 摩擦学
  • 研究生教学
  • 教学用书
  • 机械设计
  • 材料力学
  • 表面工程
  • 润滑
  • 磨损
  • 工程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335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765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2
字数:76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系统地介绍了摩擦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分为摩擦理论、磨损理论与润滑理论三篇,共十章。第一篇摩擦理论包括摩擦表面分析、润滑剂和固体摩擦三章,详细讨论了表面形貌参数、表面结构、表面性质、润滑剂及其特性、添加剂、摩擦基本理论和摩擦测量方法等。第二篇磨损理论包括磨损机理、磨损规律和磨损检测与抗磨损设计三章,内容涵盖磨损分类、磨损机理和理论、磨损过程与规律、磨损的转化、磨损计算以及摩擦磨损实验方法与测量装置,还介绍了摩擦状态分析、磨损失效分析以及减摩抗磨的常用方法。第三篇润滑理论包括四章,给出润滑理论中著名的Reynolds方程的推导后,对典型零件润滑设计作了详细介绍,并介绍了常用润滑计算数值方法。本篇还分析了润滑状态转化,包括流体润滑向弹流润滑的转化、弹流润滑向薄膜润滑的转变、稀薄气体效应、润滑失效和边界润滑等。
   本书各章都配备了习题,并给出了主要推导题和计算题的参考答案或/和解题步骤,还提供了径向滑动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和线接触弹流动力润滑两个数值计算源程序。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摩擦学课程研究生教材和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及科研参考书,也可作为从事摩擦学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第一篇 摩擦理论
第一章 摩擦表面分析
1.1 表面形貌参数及统计
1.2 摩擦表面与内部结构
1.3 摩擦表面性质
1.4 粗糙表面的接触
1.5 摩擦状态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润滑剂
2.1 润滑剂的作用与类型
2.2 润滑油密度
2.3 流体粘度
2.4 非牛顿流体
2.5 润滑油的表面张力
2.6 润滑油添加剂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固体摩擦
3.1 摩擦的基本特性
3.2 摩擦理论
3.3 滑动摩擦
3.4 滚动摩擦
3.5 摩擦的其他问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磨损理论
第四章 磨损机理
4.1 磨损概述
4.2 磨粒磨损
4.3 粘着磨损
4.4 疲劳磨损
4.5 腐蚀磨损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磨损规律
5.1 磨损过程曲线
5.2 影响磨损的因素
5.3 磨损的转化
5.4 非金属摩擦材料
5.5 磨损计算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磨损检测与抗磨损设计
6.1 摩擦磨损实验方法与装置
6.2 磨损量的测量方法
6.3 机械系统摩擦状态监测技术
6.4 零件磨损失效分析
6.5 润滑油、润滑脂和固体润滑剂的合理选用
6.6 摩擦副材料配伍
6.7 表面涂层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篇 润滑理论
第七章 润滑原理
7.1 流体润滑的形式与状态
7.2 流体润滑的基本方程
7.3 Reynolds方程
7.4 求解润滑问题的其他方程
7.5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理论
7.6 润滑脂的润滑简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典型零件润滑设计
8.1 常见摩擦副的几何和运动关系以及边界条件
8.2 滑块与止推轴承
8.3 径向滑动轴承
8.4 挤压膜轴承
8.5 动载荷轴承
8.6 气体轴承
8.7 流体静压润滑
8.8 滚动轴承
8.9 齿轮传动中的润滑
8.10 轮机构的润滑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 润滑分析常用数值方法
9.1 Reynolds方程的数值解法
9.2 能量方程的数值解法
9.3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数值解法
9.4 超薄气体润滑数值解法
9.5 多重网格法求解润滑问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 润滑状态转化
10.1 润滑状态的转化
10.2 连续介质气体向稀薄气体转化
10.3 混合润滑状态
10.4 润滑失效
10.5 边界润滑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与解答
附录二 径向轴承流体动力润滑分析程序
附录三 线接触弹流润滑计算程序(多重网格积分)
索引
好的,以下是一份图书简介,旨在全面介绍《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这本书的内核与价值,同时避免提及任何与该书内容无关的信息。 --- 《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图书简介 学科前沿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在现代机械工程领域,摩擦、磨损与润滑(摩擦学)是决定设备可靠性、能源效率和使用寿命的核心科学问题。随着精密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等高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摩擦学理论的深度理解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教学用书:摩擦学教程》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编写的权威性研究生教材。本书旨在系统、深入地构建起摩擦学领域的理论框架,并紧密结合当前工业界面临的实际工程挑战,为培养具备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机械工程师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 体系完备: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 本书的结构设计充分体现了研究生教学的特点,遵循“理论必需、循序渐进、突出重点、面向应用”的原则,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的夯实 教程伊始,即对摩擦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清晰界定。重点阐述了接触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宏观接触、微观接触及真实接触面积的计算模型。在理论深度上,本书深入剖析了固体表面形貌对摩擦学行为的根本影响,详细介绍了表面粗糙度参数的统计学描述及其在摩擦接触过程中的物理意义。 摩擦的本质性问题——摩擦机理,是本书的基础核心。教程全面梳理了现有主流的摩擦学理论模型,包括黏附理论、表面形貌匹配理论以及界面化学动力学理论。通过对这些模型的精细化解读,使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机制和数学表述。 第二部分:磨损的分类与机制 磨损是工程系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书对磨损现象进行了系统化的分类,涵盖了常见的机械磨损、化学磨损和热磨损等类型。 机械磨损: 详细分析了磨粒磨损(三体和两体)、粘着磨损和疲劳磨损的发生条件、演化规律及定量描述方法。特别关注了不同载荷和速度条件下,磨损速率与材料性质、表面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环境对磨损的影响: 深入探讨了温度、湿度、腐蚀性介质等环境因素如何耦合作用于磨损过程,形成了腐蚀磨损、冲蚀磨损等复杂失效模式,强调了在特定工况下建立多因素耦合磨损模型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润滑理论与技术 润滑是控制摩擦和磨损的最有效手段。本书对润滑学进行了全面覆盖,从流体力学基础出发,系统阐述了液体润滑、边界润滑和固体润滑的理论基础。 流体润滑理论: 严格推导了雷诺方程(Reynolds Equation),并针对不同几何形状(如轴承、齿轮)的工况,讲解了静液压、动液压润滑的计算方法及油膜厚度的预测。同时,对特种润滑体系(如气体润滑、磁流体润滑)的特殊性进行了介绍。 边界与混合润滑: 阐释了在高载荷、低速工况下,润滑剂分子层吸附在固体表面的物理化学过程,重点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和添加剂对润滑膜性能的调控效应。 先进润滑材料: 详细介绍了高性能润滑脂、固体润滑膜(如二硫化钼、石墨烯基材料)的制备技术、结构特性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潜力。 第四部分:先进摩擦学技术与前沿研究 作为研究生教材,本书高度重视学科的前沿发展和先进测试技术。 摩擦学测量与表征: 详细介绍了摩擦与磨损实验系统的构型、参数选择及数据可靠性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表面形貌(AFM/STM)、界面化学成分(XPS/AES)和原位监测技术在揭示摩擦学机理中的关键作用。 功能性表面设计: 探讨了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如激光熔覆、PVD/CVD涂层技术)来赋予材料特定的摩擦学性能,包括超低摩擦、自修复和抗疲劳能力。 新型摩擦学研究方向: 引入了智能摩擦学、生物摩擦学等新兴交叉领域的内容,展望了在微纳尺度、极端条件(如深空、深海)下摩擦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教学特色与目标读者 本书的编写风格严谨、论述清晰,每章后都附有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和工程案例分析,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编,更是一本思维方法的引导工具。 本书适合作为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硕士、博士)的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或参考书。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摩擦学理论、从事摩擦副设计、润滑材料开发以及机械系统可靠性研究的青年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本书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工具书。通过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熟练掌握摩擦学领域的分析工具,具备设计高性能、长寿命摩擦系统的能力。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需要撰写大量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的研究生,我对教材的逻辑组织和引用规范性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本好的研究生教材,其行文风格应当是严谨而不失清晰度的。我希望这本书在阐述复杂概念时,能够采用多层次的解释结构:首先给出清晰的物理图像或数学定义,随后立即通过一个简短而典型的工程案例来固化读者的理解。此外,高质量的参考文献引用是学术著作的生命线。我非常关注其引文列表中是否囊括了近五年内国际顶级期刊上关于特定子领域的突破性成果,并且作者的论述是否能够对这些最新研究形成批判性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如果书中的图表不仅美观专业,而且能够独立说明问题,不需要读者反复查阅正文就能理解其核心信息,那这本书在辅助我们快速学习和高效备考方面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

评分

这本《摩擦学教程》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硬朗的机械风格配色和精确的图表排版,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为严谨的学术研究者准备的教材。我特地去图书馆借阅了其他几本同主题的著作进行对比,发现市面上很多摩擦学方面的书籍往往过于侧重于基础理论的罗列,对前沿的应用案例挖掘得不够深入。而我最期待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在分析高低温环境下的表面改性技术时,我希望它能提供更细致的微观结构演变模型,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宏观性能描述上。特别是对于新型复合材料在极端工况下的摩擦副失效机制,如果能引用最新的实验数据和多尺度模拟结果,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另外,对非传统润滑介质的研究,如离子液体或超临界流体在精密机械中的应用前景,如果能有专门的章节进行系统梳理,对于我们这些关注未来工业升级的研究生来说,无疑是及时雨。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理解和攻克现代工程难题的强大工具,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

评分

从教学大纲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学科教程需要平衡历史经典和未来趋势。我对这本书中关于“智能摩擦学与自适应系统”的部分格外感兴趣。我们都知道,未来的机械系统将越来越依赖于实时反馈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如果《摩擦学教程》能够涵盖诸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摩擦预测模型、利用电化学或压电效应实现润滑膜厚度的主动控制,或者在摩擦学中引入物联网(IoT)概念的初步探讨,那无疑会使其立刻超越同期出版的普通参考书。这种前瞻性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堆砌,更需要有支撑这些概念的数学框架和工程实例来论证其可行性和潜在的颠覆性。我希望看到它能引导我们思考: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在未知工况下自动优化其摩擦性能的“聪明”表面或润滑系统。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不仅仅是“教程”,而是一份指向下一代工程技术的路线图。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目录时,我首先注意到它对“表面工程”与“润滑理论”的交叉融合处理得相当到位。很多教材往往将这两块内容割裂开来,使得读者难以建立起材料表面形貌、化学成分与实际摩擦行为之间的动态联系。我对其中关于“表面粗糙度对磨损模式的影响”这一章节抱有极高的期望。我希望它不仅仅是讲解经典赫兹接触理论的修正,更重要的是能深入探讨在纳米尺度下,表面形貌如何通过影响局部应力集中点和污染物吸附层,从而主导初始磨合阶段乃至稳定运行阶段的磨损机制。如果作者能引入一些先进的表征技术,比如原子力显微镜(AFM)在原位摩擦测试中的应用案例,并结合有限元分析(FEA)模拟结果进行佐证,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实用价值将大大提升。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设计高性能轴承和密封件的研究生而言,这种细致入微的力学-材料学结合的阐述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我阅读了一些关于摩擦学高级主题的教材,往往发现它们在“实验技术与数据分析”这一块显得有些单薄,往往只列举了标准化的测试方法。我非常期待这本《摩擦学教程》能在这一点上做得更加专业和贴近实际科研工作。例如,在测量摩擦系数时,除了标准的三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外,是否能详细介绍如高真空环境下摩擦测量、或者在腐蚀介质中摩擦学行为评估的特殊装置设计和参数控制的难点?更进一步,如果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处理和解释复杂的摩擦学测试数据(比如如何从振动信号中识别磨损模式的转变,或者如何利用光谱分析来确认摩擦化学反应的产物)的指导性章节,那简直是太棒了。我们研究生阶段最缺少的往往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转化为可靠实验数据的“工程直觉”和数据解读能力。一本好的教程应该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们完成一个完整的科研循环。

评分

物美价廉,推荐购买,好,满意

评分

经典,给力

评分

摩擦学教学用的参考书,质量不错,内容也比较全面,可以一看。

评分

送货及时

评分

正版的书。还不错,用得着

评分

经典,给力

评分

正版的书。还不错,用得着

评分

书纸张发黄,07年的书,还比较贵。

评分

书纸张发黄,07年的书,还比较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