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荣辉 等 著,黄荣辉 编
图书标签:
  • 陆气相互作用
  • 西北干旱区
  • 东亚气候
  • 气候变化
  • 干旱区生态
  • 水文过程
  • 气候模型
  • 荒漠化
  • 气候影响
  • 环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2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090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9-01
页数:3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介绍了我国西北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及有关分析和模拟研究的多项科学成果和许多干旱区陆面过程参数。

目录


前言
第1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和环境状况
1.1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地理和地貌特征
1.2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气候概况
1.3 中国西北干旱区近50年来气候的变化状况
1.4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环境变化状况
1.5 中国西北干旱区的沙尘暴变化状况
1.6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在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重要性及观测试验的科学意义
2.1 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及其成员
2.2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在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2.3 关于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2.4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的科学意义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敦煌观测试验概况与质量评价
3.1 观测试验区的地理、地貌和气候状况
3.2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的内容、仪器与标定
3.3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的常规观测与加强观测
3.4 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的资料数据库与数据整编
3.5 敦煌戈壁站的塔站资料质量评价
3.6 敦煌戈壁站湍流通量的观测与订正
3.7 敦煌戈壁站湍流通量的质量评价和代表性评价
3.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的陆面过程观测分析
4.1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的地表辐射收支的日变化特征
4.2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地表热量平衡的日变化特征
4.3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辐射收支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4.4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气象要素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4.5 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能量通量的年际变化
4.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的地表参数特征
5.1 戈壁下垫面的动量、热量总体输送系数
5.2 戈壁下垫面地表特征参数
5.3 戈壁下垫面地表湍流通量参数化
5.4 戈壁下垫面土壤的热力参数
5.5 戈壁下垫面土壤一大气水分传输特征
5.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敦煌试验区沙尘暴发生时地表附近的气象特征与陆面过程
6.1 21世纪初中国西北干旱区沙尘暴的发生情况
6.2 敦煌戈壁区沙尘暴发生的天气过程背景
6.3 敦煌戈壁区沙尘暴发生的气象特征
6.4 沙尘暴的“阳伞效应”
6.5 沙尘暴发生时戈壁下垫面的地表能量收支
6.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敦煌地区陆面参数及地表通量的卫星遥感反演
7.1 敦煌地区的地表反射率
7.2 敦煌地区的地表温度
7.3 敦煌地区的植被分布
7.4 敦煌地区的地表能量平衡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戈壁下垫面陆-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8.1 土壤-植被-大气模式对戈壁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模拟
8.2 NCAR/LSM模式对戈壁站陆-气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拟
8.3 CoLM模式对戈壁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模拟
8.4 BATS模式对戈壁下垫面陆面过程的模拟
8.5 模式模拟结果比较
参考文献

第9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边界层特征及区域能量平衡的数值模拟研究
9.1 敦煌地区边界层结构特征的观测事实
9.2 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NCAR/MM5V3.6对干旱区边界层特征的模拟
9.3 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NCAR/MM5V3.6对干旱区沙漠一绿洲大气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9.4 区域大气模式系统(RAMS)对干旱区区域地表能量平衡的模拟
9.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感热变化及其对气候异常的影响
10.1 中国西北干旱区感热与中亚干旱区的关联
10.2 中国西北干旱区地气温差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10.3 中国西北干旱区春季地气温差变化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10.4 中国西北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10.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1章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
11.1 西北干旱区热力变化对东亚夏季风环流的机理研究
11.2 西北干旱区热力变化对华北干旱影响的机理研究
11.3 西北干旱区地面感热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模拟研究
11.4 干旱区地面感热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敏感性试验研究
11.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总结
12.1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在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中的作用
12.2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观测试验的主要科学意义
12.3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内容及观测数据的质量评价
12.4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科学成果I: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陆-气相互作用主要特征
12.5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科学成果Ⅱ:西北敦煌戈壁区沙尘暴发生时陆面过程的变化
12.6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科学成果Ⅲ:敦煌地区陆面过程参数的卫星遥感反演
12.7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科学成果Ⅳ:关于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
12.8 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科学成果V: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气候影响的机理
12.9 今后的研究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干旱、季风与气候变异:现代与古老的视角 本书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尤其聚焦于地球表面能量、水汽和物质传输的动态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区域乃至全球的气候格局。全书围绕几个核心主题展开:大气环流的驱动机制、陆地表面过程在气候反馈中的角色、极端气候事件的成因分析,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预测与评估。 第一部分:大气环流的驱动力与全球耦合 本部分首先建立了一个关于地球大尺度环流的理论框架。我们将详细剖析驱动全球风系和洋流系统的基本物理原理,包括科里奥利力、地转平衡、以及热力学驱动力(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季节性太阳辐射变化)。 章节一:行星边界层与大气能量收支 本章着重于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我们考察了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的收支平衡,并深入分析了潜热、感热通量在不同下垫面(如海洋、森林、冰雪覆盖区)上的差异。重点讨论了中纬度地区和热带地区能量再分配的机制,以及地表反照率变化对区域增温或降温的反馈作用。例如,森林砍伐如何通过改变地表粗糙度和水分蒸发,进而影响局域积云的形成和降水分布。 章节二:中尺度环流与天气系统的生成 从全球尺度转向中等尺度,本章探讨了影响天气系统的关键动力学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锋面系统的结构、台风和气旋的生命周期及其能量来源。特别关注了地形抬升作用在激发和维持中尺度对流系统中的重要性。此外,还引入了地球流体力学(GDF)的最新进展,用以模拟和预测中尺度扰动的演变轨迹。 章节三:大洋在气候系统中的调控作用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量和碳的“蓄水池”。本章深入研究了海洋环流系统,如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我们利用观测数据和耦合模式模拟,阐释了ENSO如何通过大气环流的遥相关(Teleconnection)机制,影响从太平洋西岸到北美大陆的降水和温度分布。同时,分析了海洋热容量变化对长期气候趋势的贡献。 第二部分:陆地表面过程与水文气候反馈 气候变化并非单纯的大气现象,陆地表面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决定区域气候特征的关键环节。本部分聚焦于植被、土壤水分、积雪和冰川如何反作用于大气。 章节四:土壤水分与蒸散发的双向反馈 土壤水分状态直接控制了地表向大气释放的能量形式。当地表土壤干燥时,大部分太阳能转化为感热加热近地面空气,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而在湿润条件下,能量主要以潜热(蒸发/蒸腾)的形式耗散。本章通过半干旱到半湿润过渡带的案例研究,量化了土壤湿度异常对夏季地表温度的敏感性,并讨论了植被冠层如何通过调节气孔导度来影响区域水循环。 章节五:冰雪覆盖的辐射强迫效应 冰雪具有高反照率的特性,是重要的气候调节器。本章详细分析了积雪和冰川融化如何降低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从而加速当地升温(冰雪-反照率反馈)。我们评估了季节性积雪覆盖时长对春季径流模式的影响,并探讨了永久冻土融化释放甲烷和二氧化碳对温室气体浓度的潜在贡献。 章节六:地表粗糙度与大气动量传输 地表异质性(如山脉、植被冠层、城市区域)会显著改变地表与上层大气的动量、热量和水分传输效率。本章采用涡度协方差法和梯度法,量化了不同下垫面(如针叶林与草地)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长度,并研究了这种差异如何影响大气边界层的高度和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区域污染物和水汽的垂直输送。 第三部分:古气候证据与未来趋势模拟 要理解未来气候走向,必须回溯到过去并建立可靠的模拟工具。本部分结合了地质学记录和先进的气候模型。 章节七:末次冰期以来的气候重建 本章审视了来自冰芯、湖泊沉积物和树木年轮提供的古气候代理数据。我们重点分析了末次冰期(LGM)到全新世的过渡期,气候系统是如何在轨道强迫、温室气体浓度变化以及冰盖消融的共同作用下,重塑全球环流的。对古季风的强度和范围的重建,为理解现代季风系统对海陆热力对比的敏感性提供了历史参照。 章节八:气候模型的不确定性与归因分析 本章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气候模式(CMIP系列)的结构和局限性。我们重点讨论了云反馈、气溶胶辐射效应以及陆地水文过程参数化在模型中的不确定性来源。随后,运用最新的气候归因方法,分离出人类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和自然变率(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对近百年温度上升趋势的相对贡献。 章节九:极端事件的频率与强度变化 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方面——极端天气。本章应用统计学方法(如极值理论),分析了热浪、强降水事件和干旱持续时间的统计特征变化。我们区分了“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加剧的灾害”,探讨了全球变暖背景下,不同区域极端事件的频率和空间分布如何演变,并评估了未来几十年内极端气候事件可能达到的临界阈值。 全书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视角,将大气物理、水文学、地质学和计算科学相结合,以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地球气候系统的内在联系及其对未来挑战的响应机制。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字,我立刻被一种科学探索的魅力所吸引。中国西北的干旱区,一直是我地理知识盲区的一部分,只知道那里地域辽阔,气候干旱,但具体是如何运作的,我却知之甚少。书中提到的“陆:气相互作用”,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描述。它让我联想到,干旱的土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吸热器”或“散热器”,不断地向大气中释放或吸收能量。而大气,又像一个巨大的“搬运工”,将这些能量和水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输送。我特别好奇的是,在如此干旱的环境下,这种相互作用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是更加剧烈,还是更加微妙?而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书中将这种局部的陆气过程,与东亚整体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这就好像在说,西北的干旱区,可能隐藏着影响我们生活的天气密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那些看似遥远的地理现象,是如何在我们所在的区域内,引发一场场气候的涟漪。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与探索性,我一直对中国西北广袤的干旱地区充满了好奇。那里独特的地理环境,比如连绵的戈壁、巨大的沙漠以及稀疏的植被,究竟是如何孕育出如此复杂的气候现象?书中提到的“陆:气相互作用”,在我看来,就像是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动态画卷:干旱的陆地表面,比如土壤的温度、湿度、反射率,以及地表植被的状况,是如何与大气层中的空气流动、湿度、温度等因素进行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这种对话又会产生怎样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而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将这种局部的陆气相互作用上升到了对东亚地区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层面。这意味着,在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上,远在西北的干旱区,竟然扮演着一个如此重要的“气候操盘手”的角色。这种跨越空间的连接,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天气变化,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或者一段持续的干旱,是否都可能在这片遥远的土地上找到了它的根源?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我们所处气候系统背后深层机制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地域之间微妙而深刻的联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乍一听,就让人联想到那片饱经风霜、一望无际的土地。我常常会在新闻中看到关于西北干旱区的信息,比如沙尘暴的肆虐,或者对那里极端干旱气候的报道,但始终缺乏一个系统性的了解。这次有幸接触到这本书,我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解答我的疑惑。特别是“陆:气相互作用”这个概念,我将其理解为陆地表层和大气层之间一种复杂而动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比如,在干旱的沙漠地区,炙热的地面会加热上方的空气,形成上升气流,从而影响大气的稳定性;而植被的稀疏,又会改变地表的能量平衡和水分蒸发。这些微小的变化,通过空气的流动,又会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书中将这种局部的影响放大到对整个东亚气候变化的研究,这一点尤其吸引我。想象一下,仅仅是几片沙丘的移动,或者一块绿洲的扩张,就可能像蝴蝶效应一样,在千里之外引发一场气候的巨变,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科学故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故事是如何被严谨的科学方法所揭示的。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演变充满了兴趣,而“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个书名,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常常想象,那片广袤的土地,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土地的温度如何飙升,空气又会如何翻涌?书中的“陆:气相互作用”这一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场地球表面与天空之间永不停歇的对话。陆地表面的物理特性,比如土壤的蒸发能力、岩石的反射率、以及稀疏植物的蒸腾作用,究竟是如何影响着上方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动量?而这些大气的变化,又会通过风力、水汽输送等途径,扩散到更远的地方。我尤其关注书中所探讨的,这种局部的陆气过程,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力量,最终影响到整个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化。这意味着,我们日常感受到的冷暖干湿,可能都与那片遥远的干旱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局部到整体理解我们气候系统演变的绝佳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沉甸甸的感觉,仿佛承载了无数关于那片充满挑战的土地的故事。中国西北的干旱区,在我脑海中一直是一个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地域,那里独特的自然景观,比如壮丽的雅丹地貌、辽阔的草原,以及严酷的自然条件,都让我心生敬畏。而“陆:气相互作用”这个词组,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会细致地描绘出,这片干旱的陆地表面,是如何通过蒸发、辐射、反射等多种方式,与大气层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博弈。土壤的干湿程度、地表的粗糙度、植被的覆盖率,这些看似细微的陆地特征,又会如何影响空气的流动、温度的分布,以及水汽的输送?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将这种区域性的陆气过程,与影响整个东亚地区的气候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气候变化,无论是异常的干旱还是频繁的洪水,其源头或许就隐藏在这片广袤的西北干旱区。这本书,无疑是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而相互关联的气候系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