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建构区)》幼儿园四大活动区材料投放秘籍。从兴趣习惯、知识经验到能力技能,把幼儿的行为问题透彻分析,细细解读。不用百度,不用谷歌,一书在手,孩子们各种天真、稀奇的提问迎刃而解。16所优质幼儿园、100余名优秀教师共同打造。                 
内容简介
       《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手册(建构区)》是一本老师们自己搜集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图书,基本上涵盖了区域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新教师可作教学参考,老教师可验证并提升以往的教学经验。区域活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是:孩子们常常作出不同寻常的举动,发出稀奇古怪的提问,老师们有时候却无计可施,无言以对。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理论篇
第一章 幼儿园建构区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二、帮助幼儿建立数概念
三、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五、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二章 教师在建构区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一、幼儿游戏环境的创造者
二、玩具材料的提供者
三、游戏活动的观察者
四、幼儿游戏的支持者
五、社会性发展的促进者
六、游戏现状的反思者
七、新意创作的欣赏者
八、游戏深入的推动者
九、游戏问题的发现者
十、幼儿建构游戏的合作者
实践篇
第三章 不同年龄班建构区的材料配置
(一)小班
(二)中班
(三)大班
第四章 各年龄班幼儿行为问题百问必答
小班
一、兴趣与态度
7.对自己不动手,喜欢看其他小朋友搭建的孩子怎么办?
2对搭建好了一样东西,马上到一旁玩喜欢的汽车或动物的幼儿,将如何引导?
3.对累了就喜欢趴在地上搭建的男孩子怎么办?
4.怎样关注喜欢动作轻、默默无闻自己搭建的女孩子?
5.孩子喜欢搭建贴近生活的建筑物给我们的启示?
6.对没有收拾完自己的玩具也跟着别人离开的幼儿怎样引导?
7.幼儿喜欢滚动圆形积木推着方形积木当小汽车该引导吗?
8.对幼儿总喜欢和老师一同搭建,特别愿意给老师做小助手,应该鼓励吗?
9.对拿着积木当棍子,自己变身成奥特曼的幼儿,该怎样引导?
70.对喜欢一会儿把汽车都摆放到公路上,一会儿把汽车都放到停车场里,怎么办?
11.对一个搭建主题持续时间很长,该怎样引导?
72.对建筑区男孩子居多现象,怎样办?
73.大多数女孩子对摆放树、花坛特别感兴趣,怎样引导?
74.对愿意在软垫上或地毯上坐着、躺着,不去搭建的幼儿怎么办?
15.如何引导喜欢一个人搭积木的幼儿?
16.怎样引导不太喜欢使用常见材料进行建构的幼儿?
17.总让别人表扬自己,而不关注搭积木该如何指导?
18.如何引导只对颜色鲜艳的、大块积木感兴趣的幼儿?
19.喜欢脱鞋在地毯上玩,不玩建筑游戏怎样解决?
20.怎样提醒在搭建区玩而忘记小便尿裤子的幼儿?      
精彩书摘
       一、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在建构活动中,幼儿不停进行的动作(堆、放、握、抓、拼插、整理等)提供了发展感知觉的机会,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平衡性等,同时也发展了身体各部分的大小肌肉群,提高了动作的精确性和灵活性。例如,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操作材料基本特征的理解和体验,在搭建设计的过程中发展了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建构活动中,幼儿为了将积木从架子上取下来要伸出胳膊,同时还要练习用手轻轻地把积木放稳在顶尖位置上,以上动作都对幼儿的身体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幼儿各项感知觉的发展。
    一、帮助幼儿建立数概念
    积木是现实生活中各种物体形状的再现,“是幼儿学习数学的理想材料,积木建构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建构关于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理想”。在日常区域活动中,幼儿在选择、辨认形体,搭建建筑物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并巩固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空间、数量关系、形状、长度、面积、体积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以及数量比较等相联系。例如,幼儿在搭建“房子”的时候,通过观察积木形状,触觉感知积木形状,并根据各种积木的互补特性,组合成别具风格的“房子”;在围合“停车场”时,能直接、具体地知觉和体验“里面”与“外面”、“前面”与“后面”等空间关系。
    三、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进行积木游戏时往往会出现各种“意外状况”。当他们发现问题所在时,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建构知识和经验,通过不断比较和摆弄、操作,最后调整出最合适的方案,如在积木搭建活动中,幼儿可能会面临积木数量不足的状况,他们会从四周搜寻其他相似的辅助材料作为替代品;当他们发现圆形的积木不能静止地停留在某一位置时,会利用两个方形或三角形分别置于两侧以阻挡它的移动;当他们发现搭好的作品会在拿取积木的过程中被碰倒时,他们马上会调整“建筑物”的位置,幼儿在不断解决突发问题的同时也拓展了他们发散性思维。
    ……      
前言/序言
       
				 
				
				
					创意无限,筑梦空间——幼儿园建构区活动实践指南  内容梗概  本书是一本聚焦于幼儿园建构区活动的深度实践指导手册,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科学、系统、易于操作的建构区活动设计、组织、支持与评价策略。全书紧密围绕“建构”这一核心概念,从儿童发展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建构活动在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和身体等多方面能力发展中的独特价值。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建构区活动指导体系。  第一篇:建构区的理论基石与教育价值  本篇将首先阐述建构区活动在幼儿教育中的理论基础。我们将追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深入剖析这些理论如何为建构区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建构区活动并非简单的“玩积木”,而是幼儿主动探索、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协同合作的复杂认知过程。我们将详细解读建构活动如何激发幼儿的内在驱动力,培养其独立思考、逻辑推理、空间想象、手眼协调等关键能力。  其次,本篇将深入探讨建构区活动的多元教育价值。在认知发展方面,建构活动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形状、大小、空间关系、平衡、重力等基本物理概念,发展其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认知技能。例如,幼儿在搭建高塔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探索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在拼搭复杂的模型时,会学习到对称、比例等概念。在情感发展方面,建构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耐心和毅力。当幼儿成功搭建出心仪的作品时,获得的满足感将极大地增强其自我效能感。面对搭建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幼儿需要学习如何调整策略、坚持不懈,从而培养其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解决问题的态度。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建构区活动是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协商与解决冲突的绝佳场所。当幼儿共同完成一个大型建构项目时,他们需要讨论分工、协商方案、共同协作,学习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想法,分享资源和空间,并在合作过程中处理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从而有效地发展其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在语言发展方面,建构活动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语言交流机会。在搭建过程中,幼儿会互相描述自己的想法,解释自己的操作,询问他人的建议,讨论作品的名称和功能,从而丰富其词汇量,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例如,幼儿可能会说:“我需要一块长方形的积木来做桥面”,“我们一起把这些圆柱形积木叠起来,看看能有多高?”。在身体发展方面,建构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精细动作发展,如抓握、摆放、堆叠、连接等,同时也能提升其大肌肉的协调性与力量,如搬运大型建构材料。  第二篇:建构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选择  本篇将聚焦于如何为建构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和丰富的材料。我们将详细介绍建构区的功能定位,如何根据幼儿园的场地条件、班级人数、幼儿年龄特点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划分建构区空间,确保其安全性、便捷性和开放性。我们将强调建构区应具有明确的标识,便于幼儿识别和自主进入,并应与休息区、阅读区等其他活动区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材料选择方面,我们将提供系统性的指导,从多种维度出发,建议教师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建构材料。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材料的特点及其在建构活动中的潜在价值。例如:     传统积木类: 如木质积木(规则积木、不规则积木)、塑料积木(大颗粒、小颗粒)、橡皮积木等。我们将分析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积木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具体启发,以及如何引导幼儿从简单的堆叠到复杂的结构搭建。    连接性建构材料: 如磁力棒、管道积木、连接片、齿轮积木、魔术贴积木等。这些材料能够帮助幼儿探索结构连接、力学原理、齿轮传动等,激发其对工程学和科学的初步兴趣。    自然材料与废旧材料: 如树枝、石块、树叶、纸板箱、塑料瓶、旧布料、竹筒等。我们将强调如何利用这些易于获取且具有独特触感和形态的材料,拓展幼儿的建构思路,鼓励其进行环保创意建构。    创意建构配件: 如小汽车、人偶、动物模型、旗帜、植物模型等。这些配件能够为幼儿的建构作品赋予生命,引导其进行情境化建构,开展角色扮演游戏,丰富故事性和想象力。    工具类材料: 如小铲子、夹子、剪刀(儿童安全型)、胶带、胶水(儿童安全型)等。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幼儿进行更精细的操作,提升其动手能力,但也需要根据幼儿年龄和教师指导情况谨慎使用。  我们将详细分析每类材料的特点,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进行梯度式提供,并强调材料的收纳与管理。同时,我们也将介绍如何根据特定的主题活动,有针对性地提供主题性建构材料,例如,围绕“交通工具”主题,可以提供车轮、方向盘模型;围绕“动物园”主题,可以提供动物模型和围栏材料。  第三篇:建构区活动的组织与支持  本篇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详细阐述教师在建构区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和应采取的策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活动前的准备与引导:        观察与了解: 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幼儿在建构区的兴趣点、已有经验和发展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活动。        情境创设: 如何通过故事、图片、音乐、提问等方式,为建构活动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关于“需要建造一座桥梁来帮助小动物过河”的故事,激发幼儿搭建桥梁的愿望。        提供支架: 在活动初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础性的建构范例或模型,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认识和操作方法,但要避免过度示范,以免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索。        明确规则: 引导幼儿了解建构区的基本规则,如爱护材料、保持整洁、与同伴协商等,为有序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中的支持与介入:        观察与记录: 教师应持续观察幼儿的建构过程、操作方式、语言交流和合作情况,并进行适时记录,以便后续的分析和评价。        提问与启发: 教师应采取“问而引导”的策略,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予答案。例如,“你的房子为什么会倒呢?”“你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让它更稳固?”“你觉得这座桥够长吗?能让小汽车开过去吗?”        提供策略: 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适时提供一些策略或建议,引导他们尝试新的方法。例如,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已有的成功建构,学习其搭建技巧;可以提示幼儿寻找更合适的材料,或尝试不同的连接方式。        鼓励合作与分享: 引导幼儿进行合作建构,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分享材料和想法,学习协商与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持个体化探索: 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索和表达,鼓励其发展独特的创意。     活动后的反思与延伸:        作品展示与分享: 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建构作品,并引导他们进行介绍,分享搭建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引导反思: 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建构过程进行简单反思,例如,他们学会了什么?哪些地方做得好?下次可以怎么改进?        故事创编与角色扮演: 鼓励幼儿围绕自己的建构作品,进行故事创编或角色扮演,进一步深化对建构活动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活动区整理与维护: 引导幼儿参与建构区的整理与材料的收纳,培养其爱护环境和物品的习惯。        教师的反思与调整: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表现和活动效果,对活动设计、材料提供、支持策略等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优化建构区活动。  第四篇:建构区活动的评价与发展  本篇将探讨如何对建构区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以及如何基于评价结果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共同发展。     多元评价视角:        过程性评价: 重点关注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参与度、操作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情况、情感投入等过程性表现。        结果性评价: 关注幼儿建构作品的创意性、结构性、完整性以及所展现出的对特定概念的理解。        个体化评价: 针对每个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兴趣特点,进行差异化评价,关注其个体进步。     评价方法与工具:        观察记录: 教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包括操作过程、语言交流、合作模式等。        作品分析: 对幼儿的建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其对材料的运用、结构的设计、创意的展现等。        谈话与访谈: 通过与幼儿的交流,了解他们对建构过程的理解、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以及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照片与视频记录: 利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的建构过程和成果,为评价提供直观的证据。        发展性评价量表: 借鉴或设计适宜的发展性评价量表,帮助教师系统地评估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各项能力的发展水平。     评价结果的应用:        为幼儿提供个性化支持: 根据评价结果,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展优势。        调整教学策略: 教师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建构区的环境创设、材料提供和活动支持策略。        促进家园共育: 将评价结果适当地与家长沟通,分享幼儿在建构区活动中的成长,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建构区活动的指导水平。  结语  本书旨在为幼儿园建构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指导方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建构活动的教育价值,科学地创设建构区环境,灵活地组织和支持建构活动,并有效地评价幼儿的发展。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指导和富有创意的实践,建构区将成为孩子们释放天性、挥洒想象、快乐学习的乐园,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