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塔根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地质学
  • 地质灾害
  • 环境地质
  • 工程地质
  • 地质环境
  • 水土保持
  • 地貌学
  • 地球科学
  • 资源环境
  • 污染地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534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849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矿工程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08-01
页数:2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地质学”就是人们在这种探索之中提出来的地质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专门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互相作用和相互影响,各类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人类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综合治理,地质环境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及环境地质质量评价,环境地质区划及编图等。《环境地质学》是地矿工程系列之一。本书共十三章节,内容包括活断层、地震、崩塌和滑坡、泥石流、海岸环境地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等。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目录

绪论
0.1 环境地质学的兴起及其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O.2 环境地质学概述
第一篇 典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
第1章 活断层
1.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
1.2 活断层的特性
1.3 活断层的调查
1.4 活断层的判别
第2章 地震
2.1 地震及其灾害
2.2 我国地震地质的基本特征
2.3 地震效应
2.4 地震的预测和防治
第3章 崩塌和滑坡
3.1 崩塌和滑坡灾害
3.2 滑坡的形态要素与滑波分类
3.3 影响滑坡的因素
3.4 滑坡的调查研究
3.5 滑坡的防治
第4章 泥石流
4.1 泥石流灾害特征
4.2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4.3 泥石流的分类
4.4 泥石流的调查研究
4.5 泥石流的判别
4.6 泥石流灾害的防治
第5章 海岸环境地质
5.1 概述
5.2 海岸侵蚀作用
5.3 海平面变化
5.4 海啸
5.5 风暴潮
5.6 其他海洋灾害

第二篇 人类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6章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
6.1 矿山地质环境及环境地质问题
6.2 矿山地下型环境地质问题
6.3 矿山地表型环境地质问题
6.4 矿山地上型环境地质问题
6.5 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的治理
第7章 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
7.1 地下水资源
7.2 地下水的赋存地质环境
7.3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
7.4 地面沉降
7.5 地下水污染
第8章 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
8.1 概述
8.2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
8.3 放射性废弃物处置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9章 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
9.1 水库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
9.2 跨区调水工程的环境地质问题
第10章 交通线路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
10.1 概述
10.2 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地质环境条件
10.3 交通线路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
10.4 交通线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预测和防治
第ll章 城镇建设的环境地质问题
11.1 城市环境地质学的发展
11.2 城市地质环境与城市地质作用
11.3 城市环境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11.4 城市地质环境的研究方法

第三篇 医学地质学暨环境地质评价与编图
第12章 医学地质
12.1 概述
12.2 环境生命元素与健康
12.3 地质环境与健康
12.4 地质环境与疾病
第13章 环境地质评价与编图
13.1 环境地质质量评价
13.2 环境地质区划
13.3 环境地质图的编制与组成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环境地质学》以外的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提供详尽的内容概述,并保持自然、专业的人文写作风格。 --- 图书名称:《深空回响:宇宙演化与人类文明的未来图景》 简介: 一部横跨天文物理、地质年代学、生命起源与未来工程学的宏大叙事,探索宇宙终极命运与人类在其中的位置。 《深空回响》并非一本专注于地球表层物质循环或人类活动对局部环境影响的著作。它是一次对时空尺度的极限挑战,引导读者离开熟悉的大气层和地壳,深入到宇宙洪荒的尺度去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存在。本书的核心在于解构宇宙的宏大历史——从普朗克时间到热寂的漫长预言——并考察这些物理法则如何塑造了我们理解生命、文明乃至时间本身的框架。 第一部分:时空的原初低语与星系的诞生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宇宙的黎明。我们摒弃了对日常地质过程的关注,转而聚焦于宇宙学模型的演进。我们将详尽探讨标准宇宙学模型(Lambda-CDM)的核心原理,解析暴胀理论如何解决了视界和平坦性问题,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蕴含的早期宇宙信息。这部分内容将深入剖析大爆炸后最初的几分钟内,基本粒子如何相互作用,形成氢和氦等轻元素的核合成过程,这是构建后续恒星和行星的基石。 随后,叙事转向宏观结构形成。我们将细致描绘引力如何在暗物质的“骨架”上,驱动早期气体云坍缩,点燃第一代恒星——那些短命、却富含重元素的“宇宙熔炉”。读者将跟随这些恒星的生命周期,理解超新星爆发如何将碳、氧、铁等对生命至关重要的元素抛洒至星际空间,为后续行星系统的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我们不会讨论地球上的沉积岩或构造板块,而是分析银河系盘面的化学演化轨迹,追溯从贫金属星系到富含生命潜能星系的漫长历程。 第二部分:极端环境下的生命契机与系外行星的筛选机制 在理解了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原料之后,本书将目光投向行星科学的前沿——系外行星的搜寻与特征分析。我们侧重于那些极端的、与地球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将系统梳理开普勒、TESS以及未来JWST等任务的数据,构建一个“宜居带”的广义概念,它不再仅仅是液态水存在的区域,而是延伸至冰封卫星的地下海洋、甚至是围绕红矮星的潮汐锁定行星。 本章的重点在于生命发生的极端限制条件。我们将分析“生命起源”不仅仅是化学偶联,更是特定物理环境的产物。这包括对地质活动(如潮汐力或放射性衰变)在非地球世界中驱动化学合成的作用的考察,例如木卫二和土卫二内部的热液活动如何模拟了地球早期海洋的环境。同时,本书将详细阐述恒星耀斑、宇宙射线以及行星磁场对生命演化施加的“辐射筛选压力”,以及生命体如何进化出对抗这些外部压力的机制。这与关注地球表层生态适应性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探讨的是超越光合作用的、更基础的能量获取路径。 第三部分:时间尺度与文明的耗散 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具哲学思辨性的部分,将视野拉远至数十亿年乃至万亿年后的未来。我们不再关注短期的地质年代,而是深入探讨宇宙的终极命运和“信息”的保存。 我们详细分析了三种主要的宇宙终结模型:大撕裂(Big Rip)、大挤压(Big Crunch)和热寂(Heat Death)。我们将用严谨的物理学推导,展示为什么热寂被认为是目前最可能的结局——一个熵值最大化、所有能量均匀分散、无法再进行任何有效功的状态。 在此背景下,我们探讨了“长远文明”(Long-term Civilization)的理论模型。如果宇宙终将归于寂静,那么一个先进文明能够延续信息的有效时间尺度是多少?这涉及到对退行性熵增(Degenerative Entropy)的计算,以及碳基生命形式在数十亿年后如何面对恒星的衰老和星系的瓦解。我们将审视理论物理学家提出的信息存储极限,例如利用黑洞的霍金辐射来尝试“编码”宇宙知识的可能性。 最后,本书回归到人类自身的定位:我们是否能够逃逸这种终极的“地质宿命”?我们将介绍星际旅行的物理极限,从曲速驱动(Warp Drive)的理论挑战到冯·诺依曼探测器的工程学可行性分析。这本书最终提出一个深刻的诘问: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衡量一个文明的成功与否,是其对短期环境的控制力,还是其跨越时间尺度延续自身存在的“回响”的深度与广度。 《深空回响》是一部为那些对地球内部和地表之上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的读者准备的深度读物,它将引导您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去体验一种真正宏大的、关于存在的思考。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宝藏!虽然我并非地质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但“环境地质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我们脚下的大地,不仅仅是简单的土壤和岩石,它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发现它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复杂的地球科学概念融入到我们日常所关心的“环境”问题中。比如,它会讲到地下水的污染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地质构造在地震灾害中的作用,这些都让我感觉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堆砌一堆枯燥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那些抽象的科学原理。例如,关于土壤侵蚀的章节,我不仅了解了其发生的机制,还看到了许多触目惊心的图片,这让我对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对地球家园的敬畏之情和责任感的唤醒。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地球、对环境感兴趣的读者,无论你是否是相关专业背景,都能从中受益匪浅。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地球的奥秘,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环境。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忐忑的心情翻开了这本书,担心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然而,《环境地质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地质学这座宏伟的知识殿堂里进行一次奇妙的探险。我从未想过,那些关于岩石形成、地层演变、甚至火山喷发和地震发生的背后原理,竟然可以如此引人入胜。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将科学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比如,在描绘古地质时,他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让我仿佛能看到数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那些消失的生命,那些壮丽的地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土壤形成和水土流失的章节,它让我深刻理解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不当的土地利用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这本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它还非常注重实际应用,比如在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每次阅读,都像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地球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也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评分

我必须承认,《环境地质学》这本书,从书名看,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偏向于学术研究、内容枯燥的专业书籍。但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新颖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地质学与环境之间的深刻联系。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娓娓道来,时而又充满激情。我特别喜欢他讲述一些宏观地质现象的时候,比如大陆漂移、山脉的形成,感觉就像在聆听地球本身的史诗。而且,书中对一些具体的环境问题,例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让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认识到地质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关键作用。书中穿插的许多案例分析,都非常有说服力,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地质学知识的价值。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的培养。它让我认识到,我们与地球的命运息息相关,保护地质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环境地质学》给我带来了非常独特而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系统的百科全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叙事。书中的内容,从板块构造的宏大叙事,到矿产资源勘探的细致分析,再到环境污染与修复的现实考量,都展现了地质学与我们生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地质现象时的清晰逻辑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例如,在介绍地质灾害的成因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插图,将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地质力学原理变得易于理解。我记得有一章详细讲述了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配以精美的图片,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些神奇的地下洞穴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此外,本书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观点,这让我对地质学在解决当代环境挑战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清醒的认识。这无疑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细细品味的佳作。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环境地质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我认识地球、理解环境的一扇神奇窗口。我一直对地球的形成和演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所有的求知欲。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别致,他能够将复杂的地质学原理,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地质遗迹的章节,那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些亿万年形成的壮丽景象,都被作者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时刻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而地质作用则是这一切演变的核心驱动力。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轻这些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地球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意识到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多么重要。它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