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言(1)
第一部第一次分裂
1.乔姆斯基主义:新疆界?
皈依
生成主义之始末
生成主义之原理
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反结构主义的吗?
乔姆斯基主义:结构主义再次崛起?
认知主义的起步
2.德里达或超结构主义
德里达,现象学家
结构主义的激进化
解构
解构福柯
论文字学
超越结构主义
解构列维-斯特劳斯
3.德里达式的历史化及其抹除
使结构历史化:延异
解构弗洛伊德
溶解主体
4.邦弗尼斯特:法国的例外
来自语言学之外的赏识
被压抑的主体
邦弗尼斯特的传人
5.科里斯蒂娃与巴特重获新生
米哈伊尔·巴赫金
罗兰·巴特的转折点
空洞的记号:日本
病句,或主体的隐秘回归
6.涂尔干再展雄风:皮埃尔·布尔迪厄
被挑战的哲学家
神奇的康复
布尔迪厄的结构主义
再生产之结构
对风格的关注
7.1967~1968:出版界一片沸腾
艾丽斯结构主义仙境奇遇记
在结构主义之下,在结构主义之外
单一的结构主义,多元的结构主义
“四个火枪手”
第七种艺术
8.结构主义和/或马克思主义
吕西安·塞巴热:极力调和
法共公开论战
结构主义和对理性主义的检验
以词语对抗事物
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结构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危机的应对
9.媒体功成名就:批判之油引发的腾腾烈焰
结构主义:“技术官僚的宗教”?
第二部1968年5月与结构主义;或者说,误解
10.南戴尔疯-疯癫
图雷纳和勒菲弗尔,结构主义的死对头
真正的痴迷
11.让-保罗·萨特复仇记
神圣的惊奇
乱作一团的结构主义者
结构不会走上街头
突发事件:虚惊接受教训
闹剧
威信扫地
终于不再遭受折磨的福柯
12.拉康:结构把他带上了大街!
话语性之奠基者
阿尔都塞-拉康式的时尚
对科学的热望
包扎失败的伤口
超结构主义的凯旋
13.制度大获全胜:大学被占领了
在南戴尔夺权
支离破碎的索尔邦
征服法兰西学院和美国
成功的异常性
14.樊尚:结构主义大学
塞纳河畔的哈佛?
生成主义在樊尚
福柯确立了拉康-阿尔都塞派的机制
跨学科性
疯癫在樊尚
15.期刊:持续走强
文学先锋与语言学先锋
书写与革命
缥渺的对抗
16.阿尔都塞坐标:绝对必要
阿尔都塞卷土重来
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结构-阿尔都塞式的人类学
阿尔都塞式的社会学
阿尔都塞式的认识论
渴望整体化
17.阿尔都塞坐标:半身雕像
自我批判
阿尔都塞的教训
神枪手瞄准了阿尔都塞
第三部居于科学主义、伦理学与历史之间的结构主义
18.形式化这个海市蜃楼
巴黎学派
数学式
模式化
19.从瞬间爆发的文学悲痛到文本的快乐
新批评与新小说:同生共死
人文科学的小说化
哲学话语的传播
欲望之哲学
20.哲学与结构:他者之形象
同一与他者的辩证关系
空间中的他者
自身中的他者
时间中的他者
21.历史与结构走向和解
新联盟
乔治·迪比与三足鼎立
22.福柯与对历史的解构(1):《知识考古学》
使结构主义历史化
福柯以分析哲学为标靶
考古学:中间地带
23.福柯与对历史的解构(2):《规训与惩罚》
从考古学到谱系学
将权力问题化
福柯,历史学家?
24.新史学的黄金时代
从单一历史到多元历史
历史学高歌猛进
第四部衰微
25.幻灭(1):古拉格效应
与民主价值言归于好
“新”哲学家
26.幻灭(2):为科学主义开脱罪责
阿尔都塞主义猝死
折中主义的胜利
从他者到同一:从无意识到意识
27.幻灭(3):伦理学的复归
责任伦理学
宗教的复归
哲学的复归
28.从再生产到调节
凯恩斯、阿尔都塞的传人及危机
历史和行动者再次现身
行政革新与大学边缘化
29.中间道路:习性
结构主义,或出路
专攻美学的社会学家
践行及其意义
30.地理学:后来者发现了认识论
失去研究目标的学科在沉睡
迟来的觉醒
《希罗多德》
《时空》
Chorématique:地理学的形式化
31.主体;或者说,被压抑者的回归
对话学与语用学
文学重新夺回了语言学这块失地
主体间性
罗兰·巴特:自我之悦
情感与体液
32.米歇尔·福柯:从生物权力到自我美学
为人权而战
哲学家对精神分析学家的抗辩
生物权力
自我管制
自我伦理学
性快感
自我之语体学
33.自治的主体
方法论个人主义
自我的游戏
传记偶像
人文主义地理学
社会行动者
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历史上早已确定的分裂主体
34.历史东山再起
渴望历史
发生批评
文学史的复归
事件的复归
35.思想大师们死了
巴特
备受争议的拉康
谈话疗法
一败涂地
死了两次的阿尔都塞
销声匿迹的福柯
36.普遍主义模型的危机与学科紧缩
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的衰落
摆脱了社会科学的哲学
学科孤立之风险
37.结构性的自然主义
自然结构
结构性的自然主义/文化分殊主义
认知主义:彻底的自然主义
神经元人?
38.吸纳结构主义这一宏图大业
持久的心态
弗朗索瓦丝·埃尔蒂热-奥热:超越列维-斯特劳斯
新的记号学生机
弗朗索瓦·埃瓦尔德与福柯的遗产
认识论的路线
自由派的衍生
马克思主义的衍生
全面扩张
第五部时间、空间与对话性
39.流亡中的历史女神克丽奥
历史的终结?
社会科学中的孔德主义
拉康式的反历史主义
一种非目的论的历史性
时间从静止到恢复常态
40.拓扑-逻辑
匮乏之位
福柯式地质学:一种视觉艺术
内部与外部
神经元场所
41.保卫对话性
从文本间性到对话性
意义与记号
接受访谈者名单
参考文献
姓名译名对照表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当高,如果你期待的是那种能轻松消化的知识快餐,那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有些恼火。它根本不打算迎合你的阅读习惯。我个人认为,它更像是一份写给业内人士的“暗号大全”,充满了只有深谙相关领域发展脉络的人才能瞬间领会的内部笑话和典故。作者的笔触异常精炼,几乎每一句话都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和多重的指涉。我需要频繁地停下来,查阅各种晦涩的术语和理论背景,否则就会感觉自己正在从飞驰的列车上掉下来。然而,正是这种高强度的智力投入,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当我终于理解了作者是如何用一种看似颠覆性的方式,实际上又巧妙地回归并批判了某个被遗忘已久的理论支点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它像是一座迷宫,入口被隐藏得极深,但一旦找到正确的入口,里面的结构会让你惊叹于设计者的精妙布局。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性”的颠覆性处理。我原本以为,历史题材的书籍必然要遵循时间线索,然而,作者似乎彻底打破了这一点,将过去、现在和理论上的未来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多维度的叙事空间。他讨论某个概念时,可能前一页还在引用二十世纪初的文献,后一页就跳跃到对一个尚未发生的文化现象的预判。这种时间上的“非线性”处理,使得读者无法用传统的“发展—高潮—结论”的模式来理解内容。它更像是一部交响乐,不同的乐章(时间段落)在不同的音域(理论层面)同时演奏,你需要用一种更广阔的听觉去捕捉整体的和谐与冲突。这种叙事手法,本身就是对线性思维的一种有力挑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进步”和“演化”这些概念的理解都被彻底打散了重组了。它迫使你接受,混乱本身也是一种组织形式,而破碎恰恰可能孕育着新的完整。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一种强烈的疏离感包围了。作者的文字风格极其冷静,像一台精准运转的仪器,不动声色地拆解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意义共同体”。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符号系统自我指涉的那几页,他似乎完全放弃了传统叙事中追求的逻辑连贯性和情感共鸣,而是像一个冷酷的工程师在分析一堆无用的零件。这种叙事策略带来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让你感到愉悦,而是让你感到一种清醒的、近乎痛苦的洞察力——原来我们所依赖的那些稳固的结构,从语言到社会规范,都建立在如此脆弱、如此偶然的基础上。这本书让我反复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没看懂,而是因为我被自己所产生的疑问所困住了:如果连最基本的构成单元都可以被拆解到这种程度,那么我们还剩下什么可以坚信不疑呢?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是当代社会中那种无所不在的焦虑和意义的匮乏。我很少在非虚构类书籍中体验到如此强烈的哲学思辨的压迫感,它不提供答案,只负责提出更尖锐的问题,逼迫你直面虚无的边缘。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反主流”。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极其怪异,有的地方大段留白,有的地方文字却密集到几乎要溢出边界,活像一张被故意裁剪过、或者经历过某种物理形变的图纸。这种视觉上的不适感,恰好呼应了书中所探讨的主题——对既有规范的破坏与重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其他思想家观点时的处理方式,他似乎非常热衷于“截胡”和“嫁接”。你会看到一段康德的论述突然被一个毫不相干的电影剧本对白无缝衔接,这种跳跃性极强,让人措手不及。这并非是低级的拼贴,而是一种高明的“错位”艺术。通过这种错位,作者成功地制造了一种张力,迫使读者去寻找那条隐藏在表面不协调之下的,全新的逻辑线索。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解谜游戏,你不能指望作者牵着你的手走,你必须自己去构建起那些被刻意切断的联系。对于喜欢挑战思维极限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酣畅淋漓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大胆的色彩碰撞和那种仿佛要冲破边界的字体排布,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领域。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那种思维异常跳跃,对既有形式有着强烈反叛精神的人。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那种结构被刻意打碎、意义被重新悬置的阅读体验所震撼。它不是那种温文尔雅地引导你进入一个新世界的向导,更像是一剂猛药,直接冲击你的认知框架。比如,在讨论某个经典理论的章节里,作者并没有用传统学术书籍那种平铺直叙的方式来梳理脉络,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述,每一段落都像是一块被打碎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光芒和角度,你必须自己动手将这些碎片拼凑起来,才能勉强看到一个轮廓,但这个轮廓往往又是暧昧不清的,充满了张力。这种阅读上的“困难”恰恰是它最迷人的地方,它拒绝被轻易理解,迫使读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主动的、甚至有些焦虑的意义制造者。我个人觉得,光是这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解构,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习惯的思维定式,并好奇地探索那些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表达方式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力量。
评分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时代,是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
评分书到的慢了,因为说是要从外地调货。内容还没看。
评分活动入,价格非常优惠,期待拜读
评分幸福,在路上。
评分虽然不是特别喜欢,但是还成。
评分物美价不贵,经典著作,常读常新,开拓视野,启迪智慧。赞!
评分好极了值得推荐认真看看
评分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是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从广义来看,建筑的目的是要控制经济,因此,他认为新的建筑,后现代的建筑应该是要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评分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