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

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剑荣 等 编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实验教学
  • 高等教育
  • 本科教材
  • 化学
  • 仪器
  • 实验
  • 教学参考书
  • 国家级精品课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41948
版次:2
商品编码:110509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增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兴趣的实验项目。贯彻以学生为本,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吸收热点研究课题,加强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可作为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工、农、医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实验教材,也可供从事分析、检验工作的科技工作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为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按照2005年教育部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和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而修订。《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贯彻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实验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共19章,包括实验室一般知识、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分子荧光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X射线衍射分析法、库仑分析法、电位分析法、极谱法和伏安法、纳米修饰电极及其分析应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分析化学中的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设计实验,共编入基本实验52个、设计实验题目14个。每章均扼要介绍本章实验涉及的基本原理、相关的仪器及使用方法。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实验室一般知识
1.1 分析实验室规则
1.2 实验室安全规则
1.3 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规格和制备
1.3.1 分析实验室用水的规格
1.3.2 水纯度的检查
1.3.3 水纯度分析结果的表示
1.3.4 各种纯度水的制备
1.4 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
1.4.1 洗涤方法
1.4.2 常用洗液的配制
1.5 化学试剂
1.5.1 化学试剂的级别
1.5.2 试剂的保管和使用
1.5.3 常用试剂的提纯
1.6 分析试样的准备和分解
1.6.1 分析试样的准备
1.6.2 试样的保存
1.6.3 试样的分解
1.7 特殊材料的使用
1.7.1 铂、金和银
1.7.2 碳
1.7.3 汞
1.7.4 石英和玛瑙
1.7.5 聚四氟乙烯
1.7.6 坩埚材料
1.8 气体钢瓶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1.8.1 常用气体钢瓶的国家标准规定
1.8.2 使用钢瓶注意事项
第2章 原子发射光谱法
第3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与原子荧光光谱法
第4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5章 红外光谱法
第6章 分子荧光光谱法
第7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8章 质谱法
第9章 X射线衍射分析法
第10章 库仑分析法
第11章 电位分析法
第12章 极谱法和伏安法
第13章 纳米修饰电极及其分析应用
第14章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
第15章 气相色谱法
第16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7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第18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第19章 设计实验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精密测量的艺术与科学:现代分析仪器实用指南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高级学生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高度实用的现代分析仪器操作与数据解析的参考手册。 本书聚焦于当前实验室中最常用、最核心的分析技术,不涉及基础的无机或有机化学分析方法,而是直接切入仪器分析的复杂世界。我们不讨论传统湿法化学分析的原理,而是将重点完全放在现代电子化、自动化和高灵敏度检测技术上。 --- 第一部分:光谱学的深度探究与应用拓展 本部分将完全摒弃对定性化学反应和滴定等基础实验操作的描述,转而深入探讨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现代定量模型及其在复杂基质中的应用。 第1章:原子光谱技术:高精度元素的指纹识别 本章详细阐述了原子发射光谱(AES)和原子吸收光谱(AAS)的现代变体。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重点讲解等离子体炬的构建、优化参数(射频功率、载气流量、辅助气流)对激发效率和背景稳定性的影响。深入分析光谱仪的光栅选择、多道检测器的性能校准,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谱线选择算法克服复杂基体带来的光谱重叠问题。讨论在线稀释、标准加入法在超痕量分析中的精确执行步骤与误差来源控制。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 详述程序升温控制的精妙之处,从溶剂去除、基体留下的选择性吸收到原子化过程的优化。重点剖析矩阵修饰剂的选择与作用机制(如钯/镁体系),以及如何通过背景校正技术(如Deuterium/Zeeman效应)消除非特异性吸收带来的误差。本章不涉及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的常规操作步骤。 第2章:质谱联用技术(LC-MS/GC-MS):分子结构的确证与定量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之一,专注于高分辨、高灵敏度联用技术的实际操作与数据处理。 液相色谱-质谱(LC-MS): 深入探讨电喷雾电离(ESI)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的参数优化,包括锥孔电压、鞘气/辅助气流速对离子化效率和碎片模式的影响。详细介绍串联质谱(MS/MS)在目标化合物定性(多级碎片监控MRM/PRM)中的方法开发流程。着重讲解高分辨质谱(HRMS)在精确质量测定和分子式推断中的实际操作流程,完全不涉及色谱柱的物理选择或流动相配制的传统步骤描述。 气相色谱-质谱(GC-MS): 聚焦于进样系统的热解离特性和离子源的维护与校准。重点阐述电子轰击(EI)与化学电离(CI)的差异化应用。详述谱库检索的局限性与高级分析策略,例如利用保留时间指数(RI)和同位素丰度比进行交叉验证,以确保复杂有机混合物中痕量组分的准确识别。 第3章:现代光谱分析的进阶:光谱成像与非线性技术 本章探讨了前沿的光谱技术在材料表面分析中的应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拉曼光谱: 重点关注显微技术(Micro-FTIR/Raman)的数据采集与图像重建。详细介绍差分谱分析、第二/三衍技术在分离叠加峰中的应用。深入探讨衰减全反射(ATR)技术的接触压力控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X射线衍射(XRD)的定量相分析: 侧重于衍射峰的精细分析,如峰形拟合(Pseudo-Voigt函数)、晶粒尺寸估算(Scherrer方程的现代应用)和结构精修(Rietveld方法)的软件操作流程,而非晶体学的基本理论。 --- 第二部分:分离科学的精细调控与自动化 本部分将分析仪器的分离单元视为高度自动化的精密工程系统,着重于提高分离效率和系统稳定性的技术细节。 第4章:高效液相色谱(HPLC)系统的性能调优 本章假设读者已了解基本的色谱原理,直接切入高性能系统的优化环节。 梯度洗脱的动态优化: 讨论在线脱气机性能对基线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死体积”(Dead Volume)的最小化策略。重点分析不同波长下的紫外-可见(UV-Vi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的数据处理,如何利用“光谱图”进行峰纯度评估和杂质筛查。 色谱柱的“老化”与再活化: 详细描述在面对极性变化大或高粘度样品时,如何通过反相/正相的特定清洗程序恢复柱效,以及应对不可逆吸附污染的应对措施。 第5章:电化学分析的动态控制与传感器集成 本章聚焦于现代电化学分析仪器的程序化控制。 伏安法的高级应用: 深入讲解循环伏安法(CV)中的扫描速率对电化学过程(扩散控制、吸附控制)的区分,以及方波伏安法(SW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中参数设置对灵敏度和分辨率的协同影响。 非水相电化学与修饰电极: 讨论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电化学实验时,对支持电解质纯度、参比电极的液络部设计要求。重点分析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质量控制,以及如何通过电化学阻抗谱(EIS)评估修饰层的界面性能。 --- 第三部分:数据处理、质量保证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是现代分析实验室运行的关键,强调数据完整性与仪器维护的自动化流程。 第6章:仪器数据管理与合规性 本书的这一部分完全避开传统化学数据记录的手写方式,专注于电子数据的完整生命周期管理。 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集成: 讲解如何将光谱仪和色谱仪的数据直接导入LIMS进行批次追踪、结果审核和报告生成。重点讨论电子签名、审计追踪(Audit Trail)的设置与维护,确保符合FDA 21 CFR Part 11等法规要求。 方法验证与性能确认: 详细阐述分析方法验证中,线性范围的精确确定(加权回归分析)、检测限(LOD)与定量限(LOQ)的统计学计算,以及系统适用性测试(SST)中接受标准(如RSD%)的设定依据,而不是理论推导。 第7章:仪器维护与故障排除的自动化视角 本书将维护视为系统工程的一部分。 故障诊断树: 为ICP-OES、LC-MS等复杂仪器提供基于症状的、分层的故障排除流程图,例如:ICP-OES中等离子体熄灭但气体压力正常时,优先检查射频匹配或雾化室堵塞;LC-MS中离子流不稳定时,优先检查电离源的清洁状态与高压电源的稳定性。 预防性维护计划(PM): 制定针对关键部件(如MS真空泵、色谱柱温控单元)的定期校准和更换周期,重点介绍如何利用仪器自检程序(Diagnostics Routines)进行预测性维护。 --- 总结: 本教材是一本面向实践的“高级工具书”,它假设读者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化学反应和实验安全知识,旨在快速提升读者对现代精密分析仪器的操作熟练度、数据解析的深度以及系统维护的专业性。它是一本关于如何“让仪器跑得更好、数据更可靠”的实用手册,而非关于“化学反应如何发生”的理论教材。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而言,选择一本合适的实验教材,就像在茫茫学海中寻找一盏指路明灯。我是一名刚刚接触仪器分析领域的研究生,对于这项充满挑战又令人着迷的学科,我怀揣着极大的热情,但也深知其门槛不低。这本《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以“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的名头出现,自然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最看重的是教材能否在基础实验之外,提供一些更具深度和挑战性的拓展性实验。毕竟,作为未来科研的基石,扎实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诸如色谱-质谱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高级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此外,数据的图表化展示和统计分析方法的讲解也十分关键,我希望教材能够引导我掌握如何有效地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解读。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典型的实验报告范例,并辅以评分标准,那将是对我们这些初学者莫大的帮助。

评分

我对这本《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的期望,更多地集中在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上。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设计和考研的压力,而仪器分析实验恰好是我需要重点突破的一环。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提供一套清晰、规范、易于理解的实验流程,哪怕是对于一些复杂的仪器,也能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或者详细的步骤分解,让我能够快速上手。我最怕看到那些写得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步骤含糊不清的教材,那样只会增加我的畏难情绪。对于实验中的一些关键步骤,比如样品前处理、仪器参数的优化、谱图的解析等,我希望能够有详细的指导和解释。同时,我希望教材能够提供一些实用的数据处理软件的应用指南,以及如何根据实验结果撰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的技巧。此外,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常见的实验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或者一些“小窍门”,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福音。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实验室安全和实验教学规范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关注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的质量。《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的出现,正好契合了我对高质量实验教材的需求。我希望这本书在保障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能够将实验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这意味着书中不仅要有实验操作步骤,更要有详细的安全提示,包括危险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仪器的安全操作规程、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我希望教材在实验设计上能够考虑材料的易得性、成本的合理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我也期待教材能够引入一些现代化的实验教学理念,例如虚拟仿真实验、远程实验等,以弥补实际实验条件的不足,拓宽学生的实验视野。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体现出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引导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评分

收到。以下是五段以读者口吻撰写的《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图书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内容和语句结构均不相同,且避免了AI写作的痕迹: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身处教学一线,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又对实验教学质量有着极高要求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配套教材,它所承载的期待和分量自然不言而喻。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翻阅,但仅从书名和其“配套教材”的定位来看,便能感受到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实验设计。仪器分析实验本身就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它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分析仪器操作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科学、具有时代先进性的实验项目,能够充分反映当前仪器分析领域的前沿发展和技术动态。希望它在实验原理的阐释上清晰透彻,在实验步骤的描述上详略得当,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要求上具有指导性,并能给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实验的本质。另外,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常见的仪器故障排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那就更加完美了,这对于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评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化学类专业教学的老教师,我深知教材的更新换代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仪器分析这门课,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理论和实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和深化。这本《仪器分析实验(第2版)》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想必在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和系统性上有着过人之处。我尤其关注教材在实验仪器的选择和配置上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能够涵盖当前教学和科研中最常用、最核心的仪器类型。同时,我希望教材在实验设计上能够体现出“教中学,学中做”的理念,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罗列,而是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目的、原理、方法选择的合理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和误差的来源。一个好的实验教材,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对比实验,或者是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设计和优化的实验环节,那就更能体现其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