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耳斯·玻尔集:第7卷·量子物理学的基础2(1933-1958)

尼耳斯·玻尔集:第7卷·量子物理学的基础2(1933-195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吕丁格尔,F·奥瑟若德,J·卡耳外尔 编,戈革 译
图书标签:
  • 尼尔斯·玻尔
  • 量子物理学
  • 物理学史
  • 科学史
  • 量子力学
  • 哥本哈根学派
  • 玻尔
  • 原子物理学
  • 理论物理
  • 科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606
商品编码:1109132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尼耳斯·玻尔集:第7卷·量子物理学的基础2(1933-1958)》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尼耳斯·玻尔集:第7卷·量子物理学的基础2(1933-1958)》收入作者1933至1958年间关于量子物理学基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文章。分“相对论式量子理论”等三编。各编前都有知名学者所撰介绍该编内容情况的引言。

作者简介

尼耳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玻尔为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PhD),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录

译者说明
主编序
第七卷前言
期刊名称缩写表
名词缩写表
致谢(中译本略)
第一编 相对论性量子理论
引言
1.论电磁场量的可测量性问题(1933)
2.论电子理论中的对应方法,索尔威1933
3.场测量和电荷测量
30年代中的序曲
完成(1949~1950)
4.基本粒子,思考的总结
I.电磁力场的有限可测量性(和L·罗森菲耳德合撰)(摘要)
Ⅱ.论电磁场量的可测量性问题(和L·罗森菲耳德合撰)
Ⅲ.第七届索尔威会议上的一般讨论论电子理论中的对应性方法
Ⅳ.量子理论中的场测量和电荷测量(未发表稿)
V.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场测量和电荷测量(和L·罗森菲耳德合撰)
Ⅵ.基本粒子物理学的问题
Ⅶ.第八届索尔威会议上的一般讨论关于原子物理学现状的几点一般评述
附录L·朗道和R·派尔斯:测不准原理向相对论性量子理论中的推广
(摘录)
J·林德哈德:用带电粒子进行的测量中的不准性(未发表稿,
摘录)
W·海森伯:论和物质自辐射中的产生相联系的电荷起伏
第二编 互补性:量子描述的基岩
引言
1.发荣滋长
2.决胜
3.最后的分析
4.静穆清澄
I.量子力学和物理实在
Ⅱ.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描述能不能被认为是完备的?
Ⅲ.原子物理学中的因果性问题
Ⅳ.原子物理学中的分析与综合(摘要)
V.论因果性和互补性的观念
Ⅵ.就原子物理学中的认识论问题和爱因斯坦进行的商榷
Ⅶ.自然科学的认识论问题(摘要)
Ⅷ.量子物理学和哲学——因果性和互补性
Ⅸ.原子和人类知识
附录A·爱因斯坦、B·波道耳斯基和N·罗森:物理实在的量子力学
描述能不能被认为是完备的?
第三编 通信选
引言
所收信件的目录
通信正文
阿耳伯特·爱因斯坦
沃尔纳·海森伯
奥斯卡·克莱恩
亨德瑞克·A·克喇摩斯
沃尔夫冈·泡利
雷昂·罗森菲耳德
厄尔温·薛定谔
维克多·外斯考普
尼耳斯·玻尔文献馆所藏有关稿本简目
引言
索引

前言/序言



《尼耳斯·玻尔文集:第1卷 早期物理学与哲学探索(1907-1921)》 内容简介 《尼耳斯·玻尔文集:第1卷 早期物理学与哲学探索(1907-1921)》收录了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在职业生涯初期,即1907年至1921年间,公开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演讲稿以及书信往来中涉及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发展。本卷是理解玻尔如何从一位充满抱负的年轻学者成长为量子革命奠基人的关键文献集。它聚焦于玻尔在量子理论萌芽阶段所做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他如何利用普朗克和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设,构建出第一个成功的原子结构模型。 早期思想的萌芽与量子革命的开端 玻尔的学术生涯始于对经典物理学局限性的深刻认识。本卷的开篇部分,主要围绕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早期学习经历展开。这些文献清晰地展示了玻尔如何接触到卢瑟福的原子核模型,并迅速意识到经典电磁学在解释原子稳定性与线光谱方面的彻底失败。 1907年至1912年间的文稿,展现了玻尔对固体电子论和表面张力等经典物理问题的深入研究。然而,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他对光电效应和黑体辐射的关注上。虽然这一时期玻尔尚未提出完整的量子化假设,但其探索方向已经明显偏离了当时主流的经典物理学轨道。 1913年:原子理论的里程碑 本卷的核心篇章无疑是1913年玻尔发表的划时代论文——《论原子及分子之构造》(On the Constitution of Atoms and Molecules)。此文的收录涵盖了其手稿的几个重要版本,以及随后对该理论的初步辩护和阐释。 玻尔的这篇论文以惊人的洞察力,将卢瑟福的行星式原子模型与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概念相结合,提出了著名的“玻尔模型”的三大基本假设: 1. 定态假设: 电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不辐射能量的稳定轨道上运行,这些轨道对应于特定的能量值。 2. 跃迁假设: 当电子从一个稳定轨道跃迁到另一个稳定轨道时,会吸收或发射频率与能级差成正比的电磁辐射(光子)。 3. 频率条件: $h u = E_i - E_f$。 文集中包含了玻尔如何利用这一模型成功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里德伯公式,并对氦原子的光谱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性计算。这些文件不仅是理论物理学的里程碑,更是科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 从原子到分子:早期量子力学的应用与局限性探讨 在1913年提出原子模型之后,玻尔并未停滞不前,而是致力于将其推广到更复杂的原子系统和分子结构中。本卷后续的文献展示了玻尔对以下领域的探索: 类氢离子: 如He$^{+}$等,玻尔展示了其模型在处理带电原子或离子时的有效性。 分子键的初步探讨: 玻尔开始思考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的过程,尽管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但为后来的量子化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塞曼效应与斯塔克效应的初步解释: 玻尔尝试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应用于这些外部场对光谱的影响,揭示了模型在处理角动量和空间取向时的内在不足,这为后续发展“旧量子论”的半经典方法提供了动力。 哲学思辨与哥本哈根学派的雏形 除了纯粹的物理学演算外,本卷的价值还体现在其对物理学基础的哲学反思上。在1915年至1921年间,玻尔愈发关注原子理论对实在观的冲击。此时期与马克斯·普朗克、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学派后继者的通信往来,尤其引人注目。 玻尔在此阶段开始明确提出,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如连续轨道和精确轨迹)在微观世界中不再适用。他强调了观测行为与被观测对象之间的关系,尽管“互补性”原则尚未正式提出,但其思想内核已然显现。他开始思考如何用一套全新的、能容纳“不连续性”和“对应原则”的框架来描述自然界。 文献价值与历史背景 本卷汇集了玻尔在相对孤立的丹麦王国,通过自学和与欧洲顶尖科学家的书信交流,完成的早期学术积累。这些文献大多以德语、英语或丹麦语写成,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注释的详尽程度,旨在帮助研究者重温量子力学诞生前夜的学术氛围。它不仅是研究玻尔思想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科学交流状态的宝贵窗口。通过阅读本卷,读者能够亲身体验玻尔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经典物理学的桎梏,为日后在哥本哈根建立的量子力学解释体系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坦率地说,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这对于理解那些跨越时空的物理学思想至关重要。玻尔的论述风格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色彩,文字的精确性与思想的抽象性并存,对译者的要求极高。我惊喜地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核心概念时,不仅准确传达了其物理含义,更保留了原著中那种谨慎而富有洞察力的语气。尤其是在涉及到互补性原理的阐释时,译者没有简单地套用生硬的术语,而是通过精妙的中文表达,让这些深奥的逻辑链条变得相对清晰可循。这种对学术语境的深刻理解和对语言艺术的娴熟驾驭,使得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摩擦”大大降低,读者可以更流畅地沉浸到玻尔构建的量子世界观中,而不是在翻译的别扭处停下来反复揣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那种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初拿到手就感觉分量十足,仿佛触摸到了知识的重量。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厚重感,很符合它作为经典文献集应有的气质。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油墨的清晰度极佳,即便是阅读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图表时,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我特别留意了排版细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使得长篇的论述和大量的公式得以井然有序地呈现。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放在书架中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实体书,那种指尖拂过书页的触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体验。可以看出出版社在编辑和制作这个系列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深知,对于严肃的物理学读者而言,阅读的载体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信息的容器,更是一种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参考。它提供了一种面对未知、构建新框架的方法论示范。玻尔的思维方式——那种坚持在对立面中寻找更高层次统一的努力——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在今天的科研环境中,我们习惯于快速迭代和解决“小问题”,但阅读这些奠基性的工作,能让人慢下来,去思考那些宏大而根本性的哲学命题。它迫使你跳出你所处的时代背景,去理解为什么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某些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比如波粒二象性)会成为物理学发展的核心挑战。这本书读完后,感觉上不仅仅是知识量增加了,更像是一种思维的“重塑”过程,那种对世界运作方式的理解维度被拓宽了。

评分

翻阅这本集子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时间跨度带来的震撼。这些论文和讲稿横跨了二十多年,记录的不仅是物理学理论的演进,更是玻尔本人心路历程的轨迹。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在那些年代里,物理学家们是如何在经典与现代物理的断裂点上挣扎、摸索和最终建立起新的范式。每一篇文章都像是历史的一个切片,它不是教科书上提炼出的完美结论,而是充满着当时前沿探索的真实温度和困惑。我尤其喜欢其中收录的一些相对不那么“正式”的会议记录或信件节选,它们提供了一种更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这位巨匠在面对科学革命时的怀疑、坚持与开放。这不仅仅是物理学的学习资料,它更像是一部关于科学精神如何锻造的历史文献。

评分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理论物理发展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启发性,它显然是经过精心编排的。这种“集”的形式,最大的好处就是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让你能把玻尔分散在不同时间点上的思考串联起来。它并非按照简单的时间顺序罗列,而是似乎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漫游。通过阅读不同年份对同一主题的反复审视和深化,我得以更直观地把握一个复杂理论体系是如何在不断的辩论、修正和完善中逐渐固化的。这对于任何试图理解量子力学深层哲学含义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的礼物,因为它展示了科学真理的动态构建过程,而非静止的成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