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自然史(汉译名著本15)

宗教的自然史(汉译名著本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休谟 著,曾晓平 译
图书标签:
  • 宗教
  • 自然史
  • 斯宾塞
  • 进化论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
  • 哲学
  • 经典
  • 汉译名著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2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634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第十五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休谟的《宗教的自然史》是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领域的开山之作,也是休谟宗教思想的代表著作。本书第yi次系统考察了宗教信念的起源和演变,标志着对宗教的科学研究的开端,被人们看作是一部关于宗教的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著作。虽然休谟哲学一向以知识论著名,他自称其目的在于发展道德哲学,但是其背后的动机却是宗教的,或者说是反传统宗教的。该书思想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两个不同方向,第yi,促进了“比较宗教学”的发展。第二,18世纪末给心理学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推动,促进了“宗教心理学”的研究。


作者简介

大卫·休谟,苏格兰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zui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zui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休谟基于经验主义的怀疑论、自然主义主张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中的认识论、伦理学研究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曾晓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译有《道德原则研究》等。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多神信仰是人类最初的宗教
第二章 多神信仰的起源
第三章 多神信仰的起源续
第四章 神没有被当作世界的创造者或塑造者
第五章 多神信仰的多样形式:寓意比拟和英雄崇拜
第六章 一神信仰起源于多神信仰
第七章 这个学说的确证
第八章 多神信仰和一神信仰的交替盛衰
第九章 这些宗教在迫害和宽容方面的比较
第十章 在勇敢或屈尊方面的比较
第十一章 在理性或荒谬方面的比较
第十二章 在怀疑或确信方面的比较
第十三章 两种最通俗的宗教中对神的本性的不虔敬的设想
第十四章 通俗宗教对道德性的不良影响
第十五章 一般的推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宗教的自然史(汉译名著本15)》:
  但是当人们进一步提升他们对他们的神的观念时,得到改善的只是他们对神的力量和知识的观念、而非他们对神的善的观念。相反,随着他们认定的神的科学和权威的范围的增大,他们的恐怖就自然增加,当他们相信,没有保密能力能够把他们隐藏起来而不受神的审查,甚至他们胸膛的最隐秘的心窝都敞开在神的面前时。那时,他们必定小心谨慎而不明确形成任何谴责和责难的情感。一切必定是喝彩、陶醉和出神。当他们的忧愁的担忧使他们把人类创造物中将会受到高度谴责的行为的标准归于神时,他们必定仍然假装称赞和钦敬他们虔减颂扬的这个对象的那种行为。因此,可以有把握地断言,通俗宗教在其较凡俗的信徒们的设想中其实是一种恶魔论;神在力量和知识方面被提升得愈高,他在善和仁爱方面当然就被压抑得愈低,无论他的感到惊异的崇拜者可能赋予他以什么称赞的辞藻。在偶像崇拜者中,语词可能是虚假的和掩饰着隐秘的意见;但是在更高级的宗教主义者中,意见本身招致一种虚假和掩饰着内心的情感。心隐秘憎恶这样一些残忍的和不可化解的复仇的标准;但是判断力只敢宣称它们是完善的和崇敬的。这种内心斗争的额外苦难加剧这些不幸的迷信牺牲品永远受其折磨的所有其他恐怖。
  ……
宗教的自然史 卡洛·金兹堡 译者: 冯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书: 汉译名著本15 简介 《宗教的自然史》并非一本对具体宗教进行教义梳理或信仰宣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史学家观察之旅,试图剥离宗教现象表层的神圣光环,深入其最根本的运作机制和历史演变。卡洛·金兹堡,这位享誉世界的微观史学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考证,将我们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场域,去审视宗教如何作为一种人类普遍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以何种形态出现、如何演变,又如何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和世界观。 这本书的“自然史”并非指代自然科学的意义,而是借用了自然史研究的范式,强调对宗教进行一种“去神秘化”的、基于历史事实和人类行为的考察。金兹堡关注的不是“什么是真理”,而是“宗教是如何被创造、被理解、被实践的”。他深入到历史的褶皱中,捕捉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细节,探寻宗教背后的人类心理、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以及经济因素的交织作用。 历史的尺度与微观的视角: 金兹堡的书写,一如既往地展现了他对历史的敏锐洞察和对微观史研究的精湛运用。他并非从某个宗教的起源开始,而是从更广泛的文化土壤中审视宗教的萌芽与生长。他会从古希腊的神秘主义仪式谈起,也会考察中世纪的异端运动,甚至深入到近代科学革命时期,宗教与科学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博弈。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使得宗教的演变呈现出一种连续而又充满张力的画卷。 他的目光常常聚焦于那些边缘的、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人物和事件。他可能会分析一个被教会判为异端的农民的祷告词,探讨其背后隐藏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想象;他可能会研究一个中世纪修道院的日常规章,分析其如何构建一种封闭而又高度秩序化的精神生活;他也会审视一次大规模的宗教狂热是如何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爆发,并迅速蔓延,影响着成千上万人的命运。这些微观的细节,恰恰是理解宏大历史趋势的关键。 人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融: 《宗教的自然史》的精髓在于其多学科的视野。金兹堡巧妙地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历史叙事中。他会考察不同文化中关于神圣、禁忌、仪式和神话的观念,并分析这些观念如何被整合进宗教体系。他关注宗教仪式的功能,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慰藉,更是社会凝聚、权力象征和身份认同的载体。 同时,他对社会学理论也有深刻的理解。他会分析宗教如何在社会分层、阶级矛盾和政治冲突中扮演角色。他会揭示宗教教义和组织是如何被统治阶级所利用,以维护其统治;他也关注被压迫群体如何通过宗教来表达反抗,并寻求精神上的解放。例如,他可能会探讨在中世纪农民起义中,宗教语言和符号是如何被赋予新的意义,并成为动员民众的强大力量。 此外,心理学也是金兹堡分析的重要维度。他会关注个体在宗教体验中的心理过程,例如信仰的形成、虔诚的体验、神秘的幻觉、以及罪恶感的产生和救赎的渴望。他试图理解为什么人类会产生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为什么会沉浸在仪式和冥想之中,以及这些心理活动如何塑造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宗教的“工具性”与“内在性”: 金兹堡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宗教的“工具性”和“内在性”两个层面。 工具性: 他毫不避讳地揭示了宗教在历史中扮演的工具角色。宗教常常被用作政治的拐杖,被统治者用来巩固权力,制造合法性,并控制民众的思想。例如,神圣的君权观念,宗教律法对社会秩序的约束,以及教会对教育和思想的垄断,都是宗教工具性最明显的体现。此外,宗教也被用来构建民族认同,发动战争,甚至进行殖民扩张。金兹堡会细致地分析这些过程中,宗教的教义是如何被扭曲、被解读,以服务于世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内在性: 然而,金兹堡并非仅仅将宗教视为一种纯粹的工具。他也深刻理解宗教作为一种人类内在的精神需求。他对那些虔诚的信徒,对那些为了信仰而承受苦难的人们,抱有同情和理解。他会考察宗教的教义、神话、象征和仪式,如何满足人类对意义、超越和终极关怀的渴望。他会分析宗教如何帮助个体应对生老病死,如何在人生的迷茫和痛苦中提供慰藉和希望。他会关注那些真正发自内心的虔诚,以及它如何驱动个体做出非凡的行为。 从“神圣”到“日常”: 《宗教的自然史》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它将宗教从高高在上的“神圣”领域拉回到“日常”的生活世界。金兹堡认为,宗教并非仅仅存在于教堂、寺庙或圣典之中,它渗透在人类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习俗之中。他会考察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民间信仰、巫术实践、以及被主流宗教所排斥的“异端”观念,并分析它们如何与主流宗教相互作用,甚至构成另一种意义上的宗教景观。 例如,他可能会研究中世纪的农民如何通过祈祷、符咒和各种民间仪式来应对疾病、歉收和人生的不幸。他会分析这些实践与官方教义之间的张力,以及它们如何成为普通民众理解世界、与命运抗争的独特方式。这种对“世俗的宗教性”的关注,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宗教的理解范畴。 历史的连续性与变革的动力: 金兹堡通过对宗教长时段的考察,揭示了历史的连续性。他展示了宗教的某些核心主题和模式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以延续,例如对原罪的认知、对末世的期待、以及对神圣秩序的追寻。然而,他同样强调了历史的变革。他会分析那些推动宗教发生重大变化的因素,例如哲学思潮的涌现、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他会探讨宗教改革是如何发生的,例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它如何挑战了既有的教会权威,并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他也会分析科学革命如何对宗教的解释体系提出了挑战,并引发了关于理性与信仰的深刻辩论。 结论: 《宗教的自然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洞见的著作。卡洛·金兹堡以其独特的史学眼光,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跨越时空的关于宗教的探索。他剥离了宗教的神圣外衣,将其置于历史、社会、文化和人类心理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他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宗教”这一现象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历史和社会文化的独特视角。它提醒我们,即使是最神圣的信仰,也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经验和历史的土壤之中。阅读《宗教的自然史》,如同站在一个高处,俯瞰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如何构建、实践、并被宗教所塑造的复杂而多样的精神世界。它是一本关于人类如何理解自身、理解世界、以及寻求意义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深沉的靛蓝色,配以烫金的文字,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仿佛刚从遥远的知识殿堂中被发掘出来一般。内页的纸张质感细腻,触感温润,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朗,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学术探讨,在视觉上变得更为亲和。书脊的工艺也相当扎实,拿在手中分量十足,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信赖感。对于我这种习惯于将心爱的书籍摆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读者来说,这本实体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阅读体验的延伸,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艺术品。初次翻阅时,那种墨香混合着新书特有的纸张气息,让人沉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宁静而又充满探索欲的空间。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代信仰与现代思辨的桥梁。它没有停留在对神话故事的简单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仪式、符号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域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实际功能。我常常被作者对人类集体心理的洞察力所折服。例如,书中对某些特定祭祀活动演变路径的分析,揭示了权力结构是如何巧妙地将原始的敬畏转化为组织化的社会控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阅读,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那些看似“自然”的社会规范,其根基究竟来源于何处。它迫使读者跳出狭隘的自我中心视角,去理解人类经验的广阔性与多样性,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是阅读一本优秀学术著作时最宝贵的收获。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功底,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一种极具克制感的、近乎冷静的客观叙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者的严谨态度,层层剥开复杂的历史肌理。这种风格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信息的密度非常高,每一个小小的注脚或引文,都可能指向一个更深远的文化根源。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对照着脑海中既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比对和消化。它不像某些通俗读物那样“平易近人”,而是更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用最精准的工具,雕琢着他想要呈现的那个宏大而又微妙的图景。这种阅读过程是辛苦的,但当你终于理清了某个复杂概念的来龙去脉时,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任何快速获取的结论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发现,本书在引用和参考资料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些看似不相关的交叉学科引用所吸引,它们横跨了考古学、社会学、语言学甚至早期地理学。这表明作者在构建其论证框架时,所下的研究功夫是何等深厚。每一次引用的背后,似乎都有一堆尚未被道尽的、更庞大的研究体系在支撑。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而言,这不仅提供了深度阅读的路径——每一个参考书目都像是一张通往新知识领域的地图,同时也建立了一种强烈的信任感:作者的结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且可验证的证据链之上的。这种严谨性,使得即使面对一些争议性的论点,读者也能保持开放但审慎的态度去接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巧妙,它仿佛是一部由多个宏大乐章组成的交响曲。开篇的铺垫如同一场低沉的大提琴序曲,缓缓引入主题,节奏看似缓慢,实则是在为后面高潮部分的爆发积蓄能量。随着章节的推进,论述的密度和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不同文化区域的叙事线索交织并行,读起来颇有一种在广袤的知识平原上进行战略部署的宏大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接近尾声时,作者总能用一种极其精炼的笔法,将之前所有分散的线索重新汇聚到几个核心的哲学命题上,形成强大的收束力。这种结构上的驾驭能力,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堆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自洽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体系框架,足以让人回味良久。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每次凑单都会买两本小册子,不错

评分

宗教应给人以敬畏而不是愚昧

评分

首先感谢快递小哥及相关物流工作人员的辛苦付出,我才能这么快收到心爱的宝贝。

评分

好书,最近天气好正好看书

评分

宗教应给人以敬畏而不是愚昧

评分

下次再来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