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规划学

城乡生态规划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光军,项文化 编
图书标签:
  • 城乡规划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区域发展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规划
  • 景观规划
  • 城市与乡村
  • 规划设计
  • 生态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780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897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5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乡生态规划学》是总结近年来我国城乡生态规划的*新研究成果,结合生态规划教学过程中经验编写而成,力图将国内外生态规划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经验编入教材中。全书共分10章,分别介绍了城乡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规划理论、规划技术与方法、生态功能区划分析、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城乡绿地生态规划、城乡景观生态规划、乡村生态规划、保护区生态规划和生态文化传承规划。
  《城乡生态规划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生态学、城乡规划与管理、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材,同时也可为园林、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的研究与技术人员的参考书籍。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生态规划概述
1.1.1 生态规划概念
1.1.2 生态规划的目标
1.1.3 与相关规划之间关系
1.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1.2.1 生态观念的自发阶段
1.2.2 生态规划的形成与发展
1.3 生态规划的内容与编制
1.3.1 生态规划的内容
1.3.2 生态规划方法和关键技术
1.3.3 生态规划的编制
1.4 城乡生态规划的发展趋势
1.4.1 城乡一体化规划
1.4.2 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1.4.3 低碳生态规划

第2章 生态规划基本理论
2.1 生态学基本理论
2.1.1 生态进化与生态适应
2.1.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1.3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4 生态位理论
2.1.5 环境容量理论
2.1.6 生态伦理与美学理论
2.2 生态规划基本原则
2.2.1 整体优化原则
2.2.2 协调共生原则
2.2.3 功能高效原则
2.2.4 区域分异原则
2.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2.3 生态规划的程序与步骤
2.3.1 生态规划大纲
2.3.2 生态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3.3 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2.3.4 生态规划指标体系

第3章 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
3.1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3.1.1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3.1.2 生态安全格局评估技术
3.1.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
3.2 生态健康体系构建
3.2.1 生态健康体系分析
3.2.2 生态健康体系评估技术
3.3 生态系统承载力理论(生态足迹)
3.3.1 生态足迹概念
3.3.2 生态足迹计算
3.3.3 崂山区生态足迹案例
3.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3.4.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概念
3.4.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
3.4.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算
3.5 生态系统活度生态位理论
3.5.1 生态系统活度生态位概念
3.5.2 生态系统活度生态位特征
3.5.3 生态系统活度生态位应用

第4章 生态功能区划分析
4.1 生态功能区划概念与原则
4.1.1 生态功能区划概念
4.1.2 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4.1.3 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4.2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与程序
4.2.1 生态功能区划内容
4.2.2 生态功能区划程序
4.3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
4.3.1 分区方法
4.3.2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
4.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4.4 生态适宜性分析
4.4.1 生态适宜性概念与内涵
4.4.2 生态适宜性分析内容与原则
4.4.3 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4.4.4 居住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4.4.5 港口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第5章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
5.1 低碳城市概念与内涵
5.1.1 低碳生态城市概念
5.1.2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
5.1.3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
5.2 目标、原理和策略
5.2.1 规划目标
5.2.2 规划原理
5.2.3 规划策略
5.3 规划方法
5.3.1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方法
5.3.2 功能安排与运行方法
5.3.3 空间布局与利用方法
5.3.4 城市规模与扩张方法
5.3.5 产业引导与持续方法

第6章 城乡绿地生态规划
6.1 城乡绿地系统概念及特性
6.1.1 城乡绿地系统概念
6.1.2 现代绿地规划的新进展
6.1.3 城乡绿地系统的特性
6.1.4 城乡绿地规划的问题及调控途径
6.2 城乡绿地系统分类
6.2.1 城乡绿地系统的结构
6.2.2 城乡绿地分类
6.3 城乡绿地规划的方法
6.3.1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定位
6.3.2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思路
6.3.3 城乡绿地规划原则
6.3.4 城乡绿地规划目标和途径
6.3.5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技术路线
6.3.6 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
6.4 宏观层面——绿地系统的布局
6.4.1 绿地系统的布局元素
6.4.2 城乡绿地系统空间布局方法
6.5 中观层面——绿地的分类规划
6.5.1 绿地指标体系
6.5.2 公园绿地规划
6.5.3 生态廊道规划
6.5.4 森林系统规划
6.5.5 湿地系统规划
6.5.6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6.6 微观层面——微观设计
6.6.1 树种规划
6.6.2 "近自然"景观调控
6.6.3 宫胁法造林

第7章 景观生态规划
7.1 景观生态规划概念和内容
7.1.1 景观生态规划概念
7.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7.1.3 景观生态规划目的和任务
7.1.4 号观生态规划内容与程序
7.2 景观生态规划途径与模型
7.2.1 景观生态规划主要途径
7.2.2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规划途径
7.2.3 系统分析与模拟的规划途径
7.2.4 基于格局分析的规划途径
7.2.5 "反规划"途径
7.3 景观生态规划
7.3.1 景观安全格局
7.3.2 景观绿色网络格局
7.3.3 水的景观格局
7.3.4 美化景观格局
7.4 景观管理、保护与恢复
7.4.1 景观管理的概念与内容
7.4.2 景观管理模型与方法
7.4.3 景观保护
7.4.4 景观恢复与重建

第8章 乡村生态规划
8.1 乡村生态规划的内涵和目标
8.1.1 乡村的概念与特征
8.1.2 乡村生态规划的内涵
8.1.3 乡村生态规划原则与目标
8.2 乡村生态规划过程
8.2.1 乡村生态要素
8.2.2 乡村生态类型
8.2.3 乡村生态规划体系
8.2.4 乡村生态规划内容与程序
8.3 乡村生态规划的方法
8.3.1 乡村生态格局规划
8.3.2 乡村人居环境规划
8.3.3 乡村生态产业规划

第9章 保护区生态规划
9.1 保护区规划内涵与目标
9.1.1 保护区生态系统特征
9.1.2 保护区规划的内涵
9.1.3 保护区规划的原则与目标-
9.2 保护区生态规划过程
9.2.1 保护区生态规划要素
9.2.2 保护区生态类型
9.2.3 保护区生态体系规划
9.2.4 保护区生态规划内容与程序
9.3 自然保护区生态规划的方法I
9.3.1 我国自然保护区概述
9.3.2 自然保护区格局与体系建设
9.3.3 自然保护区规划程序
9.3.4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9.4 湿地保护区生态规划
9.4.1 湿地保护区概念与类型
9.4.2 湿地保护区生态规划的原则与标准
9.4.3 湿地保护区规划程序
9.4.4 湿地保护区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第10章 生态文化规划
10.1 生态文化规划的概念
10.1.1 生态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10.1.2 生态文化规划的概念
10.1.3 生态文化规划原则与目标
10.2 生态文化规划的过程
10.2.1 生态文化特征分析
10.2.2 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
10.2.3 生态文化建设模式选择
10.2.4 生态文化规划内容与程序
10.3 生态文化规划的方法
10.3.1 生态文化规划的要素分析
10.3.2 生态文化规划的协同分析
10.3.3 弘扬生态文化的具体路径
10.3.4 新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前言/序言


《城市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空间形态、系统优化与社会公平》 图书简介 本书立足于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核心挑战——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率与空间活力的同时,实现生态韧性、社会包容与长远可持续性——旨在为城市设计领域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具有操作性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城乡规划教科书,而是聚焦于城市内部尺度的复杂互动性、设计干预的敏感性及其对未来城市形态与功能的长远影响。 第一部分:城市形态的演化逻辑与设计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在驱动力及其历史演变规律。我们摒弃了将城市视为静态蓝图的传统观念,强调其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动态特征。 第一章:从城市肌理到空间语汇 本章细致剖析了城市肌理(Urban Fabric)的概念,将其界定为物质形态、社会功能与历史记忆的复合体。研究从微观的街道尺度、街区结构,到中观的公共空间网络和功能分区,如何共同构建出城市的“可读性”和“可居性”。重点分析了密度、混合使用、街道断面设计等关键元素对步行友好性、社区活力和能源消耗的连锁反应。我们引入了形态学分析工具,如空间句法(Space Syntax)和形态指数,用以量化和比较不同城市形态的连通性与可达性特征。 第二章:历史沉淀与当代重塑 城市形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决策、技术革新与社会变迁的物质载体。本章回顾了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形态如何受到交通技术(如铁路、汽车)和规划思想(如功能分区、现代主义)的剧烈影响。在此基础上,本书着重探讨了“城市更新”与“遗产保护”在形态设计层面的冲突与融合。我们主张,对历史形态的理解,不应止于美学模仿,而应提炼其内在的适应性策略,并将其转化为应对当代高密度挑战的设计语言。讨论了“场所营造”(Placemaking)的核心原则,即如何通过精细化设计,赋予场所特定的身份感和归属感。 第三章:弹性设计与适应性规划 面对气候变化、技术颠覆和经济波动,现代城市设计必须具备“弹性”(Resilience)。本章聚焦于如何通过空间设计来增强城市应对冲击的能力。内容涵盖了“低影响开发”(LID)的场地设计应用、多重风险评估下的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如何设计具有“可转换性”(Transformability)的建筑和街区,使其能够在不同功能需求间灵活切换。强调了“冗余性”(Redundancy)在关键基础设施网络中的设计价值,而非一味追求效率最大化。 第二部分:功能系统优化与资源流管理 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土地利用规划,将城市视为一个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物质与能源循环系统。重点在于系统集成与跨学科的设计思维。 第四章:城市交通的场所化重构 本书认为,交通规划的终极目标是优化人的流动与场所体验,而非仅仅服务于车辆通行效率。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以汽车为中心的交通规划范式,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原则。详细阐述了“共享街道”(Shared Space)的设计策略、慢行系统的网络化构建、以及基于需求响应的公共交通整合。特别关注了“最后一公里”问题,及其与城市形态、就业分布的耦合关系,旨在减少不必要的出行需求,提升城市的可达性。 第五章:水文与绿色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 本章探讨了城市水循环管理的设计转向,从传统的“快速排除”转向“就地消纳与利用”。详细介绍了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渗透性铺装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城市尺度上的系统性应用。强调了将水安全、水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整合到城市设计决策中的必要性,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并探讨其对城市热岛效应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能源、废弃物与循环经济的空间体现 城市运营对资源的依赖性要求设计者必须考虑物质流的闭环。本章探讨了分布式能源系统(如社区微电网、地热利用)如何与特定的城市形态和街区布局相适应。对城市废弃物管理,特别是食物垃圾和建筑废弃物,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如社区堆肥点、区域回收中心)的优化来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进行了案例分析和设计指导。 第三部分:社会公平、治理与未来趋势 本部分关注设计决策背后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探讨如何通过更具包容性的设计流程实现“宜居”的真正含义。 第七章:空间正义与设计干预的伦理 城市设计活动往往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后果。本章聚焦于“空间正义”(Spatial Justice)的议题,分析了历史上设计决策如何加剧或缓解了隔离、边缘化和机会不均等。探讨了“绅士化”过程中的设计责任,并提出了包容性住房策略、可负担性空间保障机制在设计阶段的嵌入方法。重点讨论了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设计,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接触与理解。 第八章:公众参与的深化与协同设计模式 有效的城市设计必须是合作的结果。本章超越了传统的目标听取式公众咨询,探讨了更深层次的“协同设计”(Co-design)方法。介绍了数字化工具(如参数化建模、虚拟现实)在促进公众理解复杂设计方案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社区的在地知识(Indigenous Knowledge)有效地转化为规划设计参数。强调了设计流程的透明度、反馈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建立长期合作治理结构的重要性。 第九章:技术的赋能与审慎应用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城市管理和设计方法。本章讨论了传感器网络、大数据分析、城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等技术在精细化设计和实时反馈中的潜力。然而,本章也提出警示: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明确的城市目标,警惕“技术决定论”的陷阱。核心在于如何利用数据洞察来指导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空间干预,而非仅仅追求技术上的新奇。 结语:面向未来城市的系统性设计思维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将生态学、社会学、工程学和美学融为一体的系统性设计思维。城市设计不再是孤立的学科活动,而是跨越尺度的、面向长期韧性的集成性决策过程。本书期望成为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高等教育师生在面对复杂城市挑战时,进行深度反思和创新实践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涉及的概念和理论都相当宏观,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非常接地气。他并没有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来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生态规划理念阐释得通俗易懂。比如,在探讨城乡生态廊道建设时,书中引用了一个关于“绿色动脉”的比喻,将城市中的河流、绿地、公园等连接起来,形成生物迁徙和交流的通道,这让我立刻就明白了其核心意义。而且,书中对不同尺度下的生态规划策略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从小型的社区绿化到大型的区域生态修复,都提供了相应的规划思路和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参与式规划”的章节很感兴趣,它强调了在规划过程中,充分听取当地居民、利益相关者和专家的意见,共同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规划方案。这让我觉得,生态规划不应该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推行,而应该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互动过程。书中提供的各种参与式工具和方法,比如焦点小组讨论、社区工作坊等,都非常实用。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生态规划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颠覆了我之前对城乡规划的一些刻板印象。作者在书中揭示了许多隐藏在城市表面之下的生态问题,比如地下水的污染、土壤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等,这些问题往往在经济发展的光鲜外表下被忽视。书中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和数据支撑,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长远影响。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韧性城市”的探讨,它关注的是城市在面对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时,如何能够保持其功能和结构,并快速恢复。作者提出了一系列增强城市韧性的策略,包括多元化的能源供应、分散式的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互助网络等,这些都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此外,书中对“生态补偿”和“生态赔偿”机制的讨论,也引起了我的深思。如何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机制,来补偿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地区和个人,同时惩罚那些破坏生态的行为,这对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城乡生态规划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智慧。

评分

深入阅读这本书,我发现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城乡发展的新视角,不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而是将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书中对“绿色基础设施”的论述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将自然生态系统视为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探讨了如何通过优化绿地系统、湿地系统、河流系统等,来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雨水管理、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书中列举的案例中,有一个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和绿色屋顶,有效缓解了城市内涝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创造了更宜人的居住环境。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将自然视为一种“附加品”,而忽略了它本身就能为我们带来巨大的价值。书中对“循环经济”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构建低碳、高效的城乡发展模式。例如,书中提到的将农作物秸秆转化为生物质能源,或者将城市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和再利用,这些都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举措。这本书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和管理体系。

评分

初读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系统性”的强调。城乡生态规划并非孤立的技术操作,而是要将城乡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来理解和管理。书中详细剖除了城乡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以及这些流动的过程如何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作者运用了很多图表和模型来解释这些复杂的概念,虽然有些专业性,但配合文字的讲解,并不难理解。特别是关于“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分析,让我第一次直观地认识到我们对地球资源的消耗程度,以及我们在一个区域内所能承受的生态压力。书中的数据分析非常详实,通过对不同地区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土地利用等指标的量化,揭示了许多潜在的生态风险。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出的“紧凑型城市”理念,以及如何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挤压,这对于我们目前面临的城市蔓延问题,无疑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此外,书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也有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保护少数濒危物种,更是要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这本书让我明白,规划不仅仅是蓝图的绘制,更是对未来负责任的决策。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有吸引力,淡雅的绿色为主色调,配以抽象化的山峦和河流的线条,给人一种宁静而富有生命力的感觉。拿到手中,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印刷清晰,排版疏朗,阅读起来非常舒适。我之前对“城乡生态规划”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总觉得它只是一个专业术语,直到翻开这本书,才算真正触及了这个领域的门槛。书中一开始就详细阐述了城乡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从生态学原理出发,探讨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以及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破坏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规划技术,而是着重于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城乡发展每一个环节的宏观视角。书中列举了大量国内外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让我们看到了生态规划在实际应用中的巨大潜力,也引发了我对我们身边一些区域发展的思考。比如,书里提到的某个城市如何通过恢复湿地,不仅改善了水质,还成为了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本地的一些河流和湖泊,它们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获得新生,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作为景观点缀?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引导,让我对未来的城乡发展充满了希望,也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初步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