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

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第1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布赖恩·费根 著,方辉 译
图书标签:
  • 世界史
  • 史前史
  • 人类学
  • 考古学
  • 地球历史
  • 文明起源
  • 古人类学
  • 文化演变
  • 历史导论
  • 全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099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0581
包装:平装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4-02-2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是美国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布赖恩·费根的代表作,一本再版12次的史前考古学和人类学名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论述了现代人类的起源、迁徙,以及食物生产、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此次翻译出版的是第13版,吸收了世界史前史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与学术创见。并围绕关于人类自身的三个问题展开:人从何处而来?人从何时而来?人又是如何走进迄今二百万年的时空隧道的?

内容简介

  

  《地球人:世界史前史导论》每一章都插入了几处遗址,讲述有待进一步补充信息的关键遗址和重要发现,例如法国肖维岩洞壁画和20世纪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位于秘鲁沿海的西潘王。本书前面几章里有“测年”的板块,在合适的位置讲述主要的测年方法。本书一共有6个跨页地图、年代轴和说明,让读者对史前主要发展阶段有个总体印象。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探讨人类的起源,有时把它称为“古老的史前史”,指的是从远古人类到智人出现的阶段。内容包括近年来新发现的化石,以及英格兰南部的Boxgrove遗址。我们继续记录了认知领域或“后过程”考古的理论新进展,尤其是进化心理学和考古学融合的过程。第二部分(第四至七章)探讨了“大流散”的现象,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在冰河世纪晚期或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我们的叙述脉络是:西南亚—欧洲—欧亚大陆—美洲,很多读者都更喜欢这一逻辑顺序。第二部分有些篇幅讲述了对美洲大陆移民地进行的加速器质谱(AMS)放射性碳新的测年。第七章名为“强化和复杂化”,分析了非洲和澳大利亚,随后几章讲述了早期农民。
  第三部分描述了食物生产的起源。第八章着重讲述理论背景,后面五章探讨了世界各地的早期农业。这一版里面新增了部分内容介绍改良的AMS测年法及其广泛应用、可驯化动植物基因指纹鉴别方法,以及对稻米起源的全新研究。密西西比地区重要的新发现、北美洲东部复杂的农耕社会等课题在这一版里都将得到更多的篇幅。
  第四和第五部分探讨欧、亚、非三洲和美洲的早期文明,其中第十四章介绍了有关国家起源和崩溃的主要理论。随着考古工作者更多选择用田野数据支撑其理论,近年来考古学的纯理论化程度已经降低了。同时,对意识形态新的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为前工业化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第13版对埃及文明的起源、南亚和东南亚国家起源的关注有所增加。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古代文字进行解读和对玛雅国家政治纷争了解的增加,玛雅考古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我们记述了几个进步,但是限于篇幅,没有做深度探讨。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布赖恩·费根,世界著名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终身教授。曾出版《圣婴与文明兴衰:洪水、饥馑与帝王》《小冰河期》《法老王朝》《漫长的夏天》《古代文明七十谜团》《古代文明七十发明》等著作。他是最早开展气候环境与人类历史关系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

 

主译、审订者简介:

  方辉,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教授、博导,现任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等职,兼任美国夏威夷大学《亚太考古》(英文)杂志编委,中国殷商学会理事,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专业特长为中国青铜时代考古、考古学理论与方法和考古学史的研究。承担主要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考古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海岱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等6部,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5篇。

目录

前言/1作者按/1第一章 世界史前史概说/1第一篇 起源——700万年到4万年前第二章 人类起源(700万年到190万年前) /26第三章 匠人、直立人和智人(190万年至4万年前) /67第二篇 大流散(Diaspora):现代人类的扩散(从4.5万年前至现代)第四章 欧洲和欧亚(4万年前到公元前8000年) /112第五章 最早的美洲人(约公元前1.4万年至今) /141第六章 非洲人和大洋洲人(从4.5万年前到现代) /171第七章 强化和复杂化(从公元前1万年到当代) /189第三篇 最早的农人(约公元前1万年至近代)第八章 农业起源和动物驯化/210第九章 西南亚食物生产的起源/231第十章 欧洲最早的农人/245第十一章 埃及和热带非洲最早的农人/262第十二章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水稻、块茎类作物与航海/272第十三章 玉米的故事:美洲最早的农人/291……
探索古老文明的足迹:一部关于史前人类的深度研究 《远古的回响:人类起源与早期社会形态研究》 本书并非对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时间轴进行简单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尚未留下文字记载的漫长岁月。它是一部旨在揭示那些在数百万年间塑造了我们今日物种的根本性力量和关键转折点的著作。我们将深入探讨那些构成了“史前时代”的复杂图景,其内容聚焦于人类从早期猿类祖先分离出来,直到农业革命和文字产生前夜的全部历程。 第一部分:摇摆的开端——灵长类演化与人类谱系的分化 本部分将追溯生命之树上那个决定性的分支点。我们不会停留在简单罗列化石名称的层面,而是致力于分析驱动古人类演化的核心环境压力与生物适应性。 东非大裂谷的启示录: 详细考察数百万年前东非地区气候与生态的剧烈变化,如何迫使我们的祖先从树栖转向两足行走。我们将剖析“南方古猿”属(Australopithecus)的多样性及其适应策略,重点关注“能人”(Homo habilis)石器技术的萌芽及其对早期认知能力的暗示。 直立行走的革命: 对“直立人”(Homo erectus)的迁徙模式进行细致的地理学和考古学重建。研究他们如何掌握用火、制造更复杂的工具(阿舍利手斧),以及他们离开非洲大陆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我们将审视“直立人”在亚洲和欧洲不同环境中展现出的独特行为适应性。 智慧的火花:海德堡人与早期尼安德特人: 探讨古人类心智的飞跃。分析早期的狩猎策略、社会组织复杂性的增加,以及对环境资源的精细化管理。讨论早期语言能力的起源及其在群体协作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冰封的舞台——古老智人的兴衰与全球扩散 本部分聚焦于解剖学上的现代人——智人(Homo sapiens)的崛起,以及他们与其他古人类(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的互动与共存。 “走出非洲”的两次浪潮: 批判性地评估“近期非洲起源说”的最新证据,结合遗传学、古气候学和考古学数据,描绘现代人在欧亚大陆的扩散路径、时间点以及与早期居民的接触点。 冰河时代的生存艺术: 深入研究更新世晚期,尤其是在末次冰盛期,人类如何应对极端的低温环境。这包括对“穴居人”住所结构、保暖技术、驯养犬只的前身以及对大型猎物(如猛犸象、披毛犀)的专业化狩猎行为的分析。 符号思维的觉醒:洞穴艺术与早期宗教观念: 考察拉斯科、肖维等著名洞穴壁画的文化意义。我们超越“艺术即装饰”的简单论断,探讨这些图像如何反映出早期的宇宙观、仪式行为、社会地位的标记,以及对生死轮回的初步认知。对早期人骨埋葬习俗的分析,将为我们理解史前社会的精神生活提供直接的物证。 第三部分:定居的序曲——中石器时代与新旧石器时代的交替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时间轴推向农业革命的前夜,探讨人类社会结构在应对环境变化时发生的深刻变革。 中石器时代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考察在冰河期结束后,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分析如欧洲的“后冰期文化”、近东的“纳图夫文化”等群体如何通过微型石器技术(Microliths)和对小型、快速移动动物的利用,实现了更精细的资源管理。重点关注渔猎采集者在特定环境(如沿海或河流地带)发展出的高度专业化生存模式。 新石器革命的地理学与社会学: 细致辨析农业是如何在“新月沃地”独立起源的,以及其传播模式。本书将考察农业的引入对人口密度、定居模式、社会分层和性别角色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分析早期村落如加泰泰佩(Çatalhöyük)的复杂城市规划与社会组织,探讨“村落”与“城市”之间的模糊界限。 从工具到文明的过渡: 讨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出现的技术进步,例如陶器的发明、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早期冶金术的萌芽。这些变革如何为后续的文字产生、国家形成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还将审视早期私有观念的出现与社会不平等的萌芽。 本书特点: 本书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论证,融合了古人类学、考古地质学、分子遗传学和气候变率研究的最新成果。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感染力,旨在让读者如同亲历者一般,跟随这些远古先驱的足迹,感受他们在挑战中不断演化、最终塑造了今日人类文明的伟大历程。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创造力与无尽探索精神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文明的起点有了更为立体和多维度的认识。它不是那种单线条的、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而是努力去捕捉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圈在同一时间段内各自的发展脉络。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史前”这个概念的重新界定和探讨,它挑战了我们习惯性的时间观念,让我们意识到“文明”并非突然降临,而是一个漫长、渐进、充满偶然与必然交织的过程。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有力,但行文又不失文学性,读起来非常流畅。它成功地将人类学、考古学、地质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熔为一炉,提供了一个扎实的理论框架,帮助读者去理解那些我们常常忽略的,构成现代世界基石的早期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导论”这个词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它会过于肤浅。然而,事实证明,这本“导论”的扎实程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构建了一个极其坚固的知识地基,让你在领略了早期人类生活的风貌之后,能够清晰地看到后续历史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和关键转折点。它不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去思考“这意味着什么”。这种深层次的挖掘,让整本书的重量感和价值感都大大提升。它更像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参与到对人类共同祖先的伟大探索中去,看完之后,我对未来想要进一步深挖某个特定时期的兴趣点也变得更加明确了。

评分

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将这些视为孤立的事件,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对人类社会组织、信仰体系乃至基因层面的深远影响。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思考,那些早期智人是如何从狩猎采集的游牧状态,一步步过渡到定居农耕的复杂社会,其中的社会张力、资源管理和知识传承,都是极其精妙的议题。它提出的观点常常是发人深省的,甚至会让人反思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结构中,依然能看到那些史前痕迹的投射。这绝非一本供人消遣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思考,并准备好迎接一些颠覆既有认知的论断。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注设计也加分不少。对于一本涵盖如此广阔时间和地理范围的著作来说,视觉辅助材料至关重要。那些精心挑选的地图、遗址复原图以及工具演变示意图,极大地帮助我定位和理解复杂的历史地理背景。我以前在其他地方阅读相关主题时,常常因为概念抽象而感到迷失,但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得非常直观,几乎像是一个视觉向导,引导我穿越冰河期的高原,走过早期河流文明的河岸。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对读者学习体验的尊重,让原本严肃的学术内容变得更加平易近人,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人,也能很快上手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尘封已久的图书馆,里面摆满了世界各地文明的碎片。它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不像很多历史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遥远时代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你仿佛能听到古老部落的鼓声,感受到早期定居点生活的艰辛与不易。特别是对于那些早期人类迁徙和技术革新的描述,角度非常新颖,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以及“如何”——为什么人类选择了这条路,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那些看似不可能的障碍。我特别欣赏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的平衡把握,时不时会穿插一些考古发现的小故事,这些细节让原本抽象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心。

评分

国王曾经有过一次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给他生了七个孩子:六男一女,国王特别疼爱他们。婚礼之后,国王担心继母虐待孩子,更担心他们受到继母的伤害,于是就把他们送进森林中的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堡里居住。城堡位于密林深处,路极其难找,要不是有位女巫送给国王一个奇妙的线团儿,连他自己也休想找到。只要国王把线团儿在地上往前一抛,线团儿就会自己打开,为国王引路。国王经常去看望他心爱的孩子们,而王后发现国王经常不在身边,很是好奇,总想弄明白国王独自一个人到森林里干什么去了。她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国王的随从,这些人就向她泄漏了其中的秘密,还把能引路的线团儿也告诉了她。从此,王后便心神不宁,直到知道了国王收藏线团儿的地方之后,她才安下心来。随后,王后用白绸缝了几件小衬衫,她跟母亲学过巫术,就在每件衬衫里缝了一道符咒。一天,国王骑马狩猎去了,王后便带着这些小衬衫走进森林,用线团儿在前面给她引路。孩子们远远地看见有人来了,以为是自己亲爱的父亲来看望他们,个个欢天喜地,都跑着去迎接。就在这时,继母朝他们每人抛过去一件小衬衫。小衬衫一碰到他们的身体,眨眼之间他们就一个个地变成了天鹅,飞上天空,消失在远方。王后回到宫中,心花怒放,以为打发了这些继子女。谁知那个女孩并没有和她的兄长们一快儿跑出来迎接,而王后对此却一无所知。第二天,国王去看望这几个孩子,发现只有女儿一个人在城堡。“你哥哥们呢?”国王问道。“唉,别提了,亲爱的爸爸,”女儿回答说,“他们都走了,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啦!”接着,她告诉父亲,她从自己房间的小窗里看见,哥哥们都变成了天鹅,在森林的上空飞走了。说着她还把羽毛拿出来给父亲看,这些羽毛是他们掉在院子里的,是她拾回来的。国王悲痛欲绝,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是王后所为。他担心女儿也被从他身边夺走,就想带她回去,可女儿惧怕继母,恳求国王允许她在林中古堡里再呆一夜。

评分

京东图书杂志,发货迅速,价格尚可

评分

给朋友买的 希望他快快读 早日成功

评分

姑娘呢,下定决心不惜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哥哥们。夜幕降临时,她离开小屋,走进密林深处,爬到一棵树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便四处采集水马齿,开始缝衬衫。她不能和任何人说话,也没心思笑,所以就坐在那里,只顾低着头忙手里的活儿。

评分

梁武始命群儒,裁成大典。吉礼则明山宾,凶礼则严植之,军礼则陆琏,宾礼则贺瑁,嘉礼则司马褧。帝又命沈约、周舍、徐勉、何佟之等,咸在参详。陈武克平建业,多准梁旧,仍诏尚书左丞江德藻、员外散骑常侍沈洙、博士沈文阿、中书舍人刘师知等,或因行事,随时取舍。后齐则左仆射阳休之、度支尚书元修伯、鸿胪卿王晞、国子博士熊安生,在周则苏绰、户辩、宇文弼,并习于仪礼者也,平章国典,以为时用。高祖命牛弘、辛彦之等采梁及北齐《仪注》,以为五礼云。

评分

多人推荐,经典科普

评分

姑娘呢,下定决心不惜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哥哥们。夜幕降临时,她离开小屋,走进密林深处,爬到一棵树上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她便四处采集水马齿,开始缝衬衫。她不能和任何人说话,也没心思笑,所以就坐在那里,只顾低着头忙手里的活儿。

评分

国王曾经有过一次婚姻,他的第一个妻子给他生了七个孩子:六男一女,国王特别疼爱他们。婚礼之后,国王担心继母虐待孩子,更担心他们受到继母的伤害,于是就把他们送进森林中的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堡里居住。城堡位于密林深处,路极其难找,要不是有位女巫送给国王一个奇妙的线团儿,连他自己也休想找到。只要国王把线团儿在地上往前一抛,线团儿就会自己打开,为国王引路。国王经常去看望他心爱的孩子们,而王后发现国王经常不在身边,很是好奇,总想弄明白国王独自一个人到森林里干什么去了。她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国王的随从,这些人就向她泄漏了其中的秘密,还把能引路的线团儿也告诉了她。从此,王后便心神不宁,直到知道了国王收藏线团儿的地方之后,她才安下心来。随后,王后用白绸缝了几件小衬衫,她跟母亲学过巫术,就在每件衬衫里缝了一道符咒。一天,国王骑马狩猎去了,王后便带着这些小衬衫走进森林,用线团儿在前面给她引路。孩子们远远地看见有人来了,以为是自己亲爱的父亲来看望他们,个个欢天喜地,都跑着去迎接。就在这时,继母朝他们每人抛过去一件小衬衫。小衬衫一碰到他们的身体,眨眼之间他们就一个个地变成了天鹅,飞上天空,消失在远方。王后回到宫中,心花怒放,以为打发了这些继子女。谁知那个女孩并没有和她的兄长们一快儿跑出来迎接,而王后对此却一无所知。第二天,国王去看望这几个孩子,发现只有女儿一个人在城堡。“你哥哥们呢?”国王问道。“唉,别提了,亲爱的爸爸,”女儿回答说,“他们都走了,只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啦!”接着,她告诉父亲,她从自己房间的小窗里看见,哥哥们都变成了天鹅,在森林的上空飞走了。说着她还把羽毛拿出来给父亲看,这些羽毛是他们掉在院子里的,是她拾回来的。国王悲痛欲绝,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是王后所为。他担心女儿也被从他身边夺走,就想带她回去,可女儿惧怕继母,恳求国王允许她在林中古堡里再呆一夜。

评分

可怜的姑娘心想:“我在这里一天也不能再呆了,我要去寻找哥哥们。”夜幕降临时,她跑出城堡,径直朝密林中走去。她走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又一刻不停地走了一整天,直到累得筋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一步了,这才停下了脚步。就在这时,她看见一间猎人栖身的小屋,便走了进去,发现屋子里有六张小床,可她不敢躺在床上,于是就爬到一张床下,躺在了硬梆梆的地上,准备在那里过夜。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她忽然听见沙沙的声响,看见六只天鹅从窗口飞了进来。天鹅们飞落在地上,相互吹着气,吹掉了身上的全部羽毛,接着,它们的天鹅皮也像脱去衬衫一样从身上脱落了。这时,姑娘再看他们,发现原来是她的几个哥哥。她喜出望外,急忙从床下爬出来,她的哥哥们一见自己的小妹妹,也异常高兴。可是,他们高兴的时间却很短。“你说什么也不能呆在这儿,”他们对小妹妹说,“这可是个强盗出没的地方,要是他们回来发现了你,你就没命啦。”“你们难道不能保护我吗?”小妹妹问道。“不能啊,”他们回答说,“我们每天晚上只有一刻钟的时间可以脱掉天鹅皮,恢复人形,然后我们又要马上变成天鹅的呀。”小妹妹一听哭了起来,边哭边说:“难道你们就不能得救吗?”“唉,还是不成呵,”他们回答道,“那些条件实在是太苛刻啦!要整整六年啊,你既不许说话,也不许笑出声来,而且在这六年里,你还必须用水马齿草为我们缝六件小衬衫。只要你嘴里漏出一个字,一切努力就前功尽弃啦。”哥哥们话音刚落,一刻钟的时间就到了,他们又变成了天鹅,从窗口飞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