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港台繁体中文

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港台繁体中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昶甫(Tiger) 著
图书标签:
  • 文具
  • 生活美学
  • 文具控
  • 创意
  • 设计
  • 港台文化
  • 爱好
  • 手作
  • 日常
  • 文具收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平裝本
ISBN:9789578038592
商品编码:11247094933
出版时间:2013-04-15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文具病,學名「Stationeria」,由「鉛筆菌」、「鋼筆菌」、「手帳菌」、「紙膠帶菌」等菌種引起。
由於體質的關係,有人不容易受到感染,有人卻常掛病號,甚至一生都無法痊癒。

【精采內容】
出沒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文具,傳達了一種個人生活態度,也開啟了美好生活的想像。

賞玩一本手帳的泛黃色澤、以小刀細細削鉛筆、尋找心中的夢幻自動筆,用一種對品味的堅持,一點一滴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這是唯有文具生活家才懂的生活情趣。

在文具收藏中,我們封存記憶的溫度和永不褪色的經典之美。
在職人打造的文具裡,我們感受著手作的飽滿力度而心生喜悅。
在與文具店家的交流之間,我們與陌生人交換各自的生活美學,發覺文具本身就是一場溫暖的際遇。

多一點講究、多一點感受,在細節裡觸摸,在觸摸裡感動。追尋著屬於自己的夢幻逸品,讓無數的小日子變得更豐盛。

這是一部耽溺文具的病歷表,也是一本獻給美好文具的溫柔情書。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從文具生活開始出發。

【名家推薦】
◎毛家駿(「時常在這裡」里長)
◎米力(雜貨作家)
◎吳東龍(《東京設計誌》作者)
◎張維中(旅遊作家)
(按姓氏筆劃序排列)

【好評推薦】
吳東龍:「我在這本書裡,發現一塊新的日本文具地圖!」

目錄

◎1 文具病──打造自己的生活態度
◎2 diyi件收藏◎3 挑水果vs.挑文具◎4 自動鉛筆的獨特美◎5 無可取代的筆記本◎6 週末的文具店之夢◎7 週一下午的文具課◎8 吉卜力美術館的小發現◎9 文具出沒注意◎10 1%的不同◎11 我心目中的文具長青組◎12 螢光筆的標準◎13 樹木鉛筆◎14 用刀子削鉛筆才是王道◎15 用刀子削鉛筆才是王道 【攻略篇】◎16 超薄文具的魅力◎17 溫熱的筆記本◎18 文具設計思考◎19 金色之秋,收穫的街道◎20 為文具而生的空間──文房具Café◎21 【文具景點】 表參道的文具和雜貨◎22 旅人的秘密基地◎23 【文具景點】 中目黑漫遊◎24 文具收藏者的阿基里斯腱◎25 文具的溫度◎|附錄| 日本文具漫步地圖
作者資料
沈昶甫(Tiger)
文具生活家 沈昶甫 (Tiger)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自由譯者。

「文具是呈現想法的媒介,不認真看待不行 !」在抱持著這種態度以及對文具的熱情下,進行文具收藏與研究。從網站經營,乃至於透過雜誌專欄、演講以及出版,試圖傳遞文具為生活增添的品味內涵。2009年開始經營「文具病」網站,瀏覽人次至今已突破60萬人,臉書專頁粉絲人數也持續增加中。

「文具病」網站:www.stationeria.net
「文具病」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Stationeria
基本資料
作者:沈昶甫(Tiger)
出版社:平裝本
書系:iCON系列
出版日期:2013-04-15
ISBN:9789578038592
城邦書號:A1080059
規格:平裝 / 單色 / 176頁 / 14.8cm×21cm

纸墨之间,笔尖之上:文具的日常哲学与情感温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在追逐着最新的科技与最前沿的资讯,而那些承载着温度与记忆的日常物件,往往被我们匆匆忽略。本书并非聚焦于文具的收藏价值或设计美学,而是深入探讨文具如何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构建起我们日常生活的肌理,并成为我们情感表达的媒介。 第一部分:日常的秩序——文具与时间的刻度 我们的一天,常常从一支笔的握持感开始,到一张便签的撕下而告终。本书的开篇,旨在梳理文具在时间维度中的角色。 清晨的唤醒与规划: 想象一个清晨,阳光洒在书桌上,一张待办清单被摊开。这里记录的不是宏大的目标,而是关于一杯咖啡的温度、一封邮件的草稿,或者仅仅是今日需要完成的三件小事。我们探讨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计划工具”——笔记本的活页替换、日程本内页的布局选择,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专注力与执行效率。这不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教科书,而是关于如何通过这些物理媒介,建立起内在的秩序感。 工作中的停顿与沉思: 机械的键盘敲击声之外,总有需要停顿的时刻。可能是修正一个错误的笔误,在草稿纸上画下一个符号,或是在重要的合同边缘,用一支触感温润的钢笔签下名字。这种物理性的“停顿”与“印记”,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材质的纸张(如再生纸、道林纸的纤维感)与不同墨水(如浓淡变化、洇开的边缘)如何共同作用,为这些瞬间赋予不同的心理重量。重点在于,文具如何成为我们在信息洪流中,锚定心神的一块“礁石”。 傍晚的整理与反思: 当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笔袋的拉链被拉上,铅笔被送回笔筒。这个简单的动作,象征着对一天的总结与收束。我们关注的,是收纳的艺术——不仅仅是如何放置,更是收纳的过程如何帮助大脑进行“缓存清理”。那些被折叠的便利贴、被折痕标记的书页,它们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我们思考轨迹的物质残留。 第二部分:触感的语言——材料、工艺与感官连接 文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们提供的多重感官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视觉上的“好看”,而深入到触觉、听觉乃至嗅觉的层面。 纸张的温度: 纸张的厚度、纹理、纤维的密度,决定了它与笔尖接触时的“反馈”。我们不再讨论哪些纸张适合钢笔洇墨,而是探讨当手指摩挲过粗糙的牛皮纸,或是轻抚光滑的铜版纸时,我们内心产生的微妙情绪波动。这种触感上的“真实性”,是电子屏幕无法给予的慰藉。本书会尝试描绘不同纸张在光线下折射出的微小颗粒感,以及它如何承载着书写者的手温。 笔尖的对话: 钢笔的流畅、中性笔的稳定、铅笔的沙沙作响。每一种书写工具都有其独特的“声纹”和“阻尼感”。我们探讨的不是哪种笔写得“最好”,而是哪种工具最能与当下的心境产生共鸣。一支老式的圆珠笔,其轻微的阻力可能鼓励更为谨慎的措辞;而一支出水顺畅的走珠笔,则可能激发更奔放的思绪。这种“人机交互”(人与文具的交互)的细微差别,是本书着重探索的领域。 色彩的心理学: 书写工具中的色彩远不止于黑白红。从饱和度极高的荧光笔到低调内敛的灰蓝色墨水,色彩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本书将侧重于探讨,当我们在做笔记时,下意识地选择某种颜色,它背后隐藏的动机——是对信息的分类、对情绪的标记,还是对环境的适应。 第三部分:记忆的载体——文具与情感的联结 文具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更是时间流逝的见证者和情感的容器。 物之思:被使用的痕迹: 一本封面磨损、内页微微泛黄的笔记本,其价值不在于其品牌,而在于它所承载的“使用痕迹”。被汗水浸湿的边缘、被咖啡渍溅到的角落、被反复擦拭而变得光滑的封面——这些都是生命轨迹的无意记录。本书试图捕捉这些“不完美”之美,论证文具的价值在于其被赋予的“使用时间”,而非其被“珍藏时间”。 连接远方的信笺: 在即时通讯普及的时代,一封手写的信件,其分量不言而喻。我们探讨的,是挑选信纸、封口蜡、邮票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郑重的仪式。它要求书写者放慢速度,斟酌字句,这种“慢下来”的动作,使信息本身具有了超越内容的情感密度。 文具中的传承与回忆: 许多人珍藏着上一代人使用过的钢笔或印章。这些物件不仅是物品,更是家族记忆的载体。它们承载着逝者的笔迹、他们工作时的环境,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本书将审视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具,如何通过物理的接触,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 结语:重拾日常的仪式感 本书并非鼓励过度消费文具,而是倡导一种更细致、更有意识地使用我们身边每一个物件的态度。文具,作为连接思考与现实的桥梁,它们的存在提醒我们:最深刻的生活哲学,往往隐藏在最日常的细节之中。通过重新审视笔、纸、橡皮和尺子,我们得以重新校准自己的生活节奏,感受那份被科技快节奏所剥离的、扎根于物质世界的踏实与宁静。最终,我们探讨的是,如何让每一次书写、每一次记录,都成为一次对生活本身的温柔确认。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通常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市面上太多号称“生活美学”或“小物疗愈”的书籍,内容往往流于表面,充斥着过于精致的摆拍和空洞的口号。但《文具病》这个名字,自带一种坦诚的、甚至略带自嘲的色彩,这反而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病态”的迷恋转化为一种有深度、有哲思的表达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在“玩”文具的过程中,对时间、效率、创造力乃至人生哲学产生的一些独特见解。例如,当他选择用一支古典的蘸水笔而非高效的签字笔时,背后是否隐藏着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无声反抗?或者,他如何通过不同品牌的铅笔硬度变化,来比拟不同人际关系中的微妙张力?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的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透过文具的质地、色彩、声音,去解读更宏大的人类情感和存在状态。如果仅仅停留在“某某笔超好写”的推荐层面,那未免太过浪费了这个引人注目的书名所承载的潜力。

评分

这本《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的书名乍看之下,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执着与热爱。光是“文具病”这三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个对笔、纸、橡皮擦等日常用品有着非同一般情感的“患者”形象。我猜想,这本书应该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文具的种类、品牌或者使用技巧,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文具病”诊疗记录,记录了作者如何通过这些小物件来观察、感受和构建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文具,在作者的笔下,会不会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也许是某支钢笔的墨水流动轨迹,记录了某个重要决定的心路历程;又或许是一本笔记本的封面材质,触动了对某个季节的细腻回忆。我期待能从中看到那种近乎偏执的对细节的捕捉,那种将“物”与“情”紧密联结的叙事方式。如果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抽屉里那些蒙尘的文具,赋予它们新的意义,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唤醒了我们对日常美学的感知力。它应该会是一本让人捧在手里,细细摩挲,仿佛能感受到纸张纤维和笔尖温度的读物。

评分

从“港台繁体中文”这个标签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想必会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或许是那种细腻、讲究用词的书面语,与我们习惯的简体中文语境下的直白表达有所不同。这种语言的质感本身,可能就是作者“品文具”的一部分体验。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描述一支年代久远的圆珠笔时,所用的词汇会是多么的考究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形容词都像是精心挑选过的颜料,涂抹在一张洁白的稿纸上。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视角,很可能与日系或欧美文具文化有所区别,它根植于港台特有的文化土壤,可能融合了某种东方的含蓄美学和务实的工匠精神。或许,作者会探讨在那个资讯爆炸、电子设备主导的时代,实体文具如何扮演起“慢下来”的锚点,帮助人们重新建立与自我、与周遭环境的真实连接。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部关于“物”与“人”的微型社会学观察报告,只不过它的研究对象是那些被我们遗忘在角落里的铅笔刀和橡皮泥。

评分

作为一个读者,我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作者能否成功地将这种“癖好”转化为一种普世的情感共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对文具有着病态的迷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事物,或是茶道、或是模型、或是老唱片。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它就不再仅仅是写给“文具病患者”的内部交流指南,而是为所有拥有某种特定热情的人提供了一种方法论:如何从自己深爱的“物”中,提炼出构建自己生活秩序的哲学基石。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有一章专门讨论“理想的办公桌布局”或者“如何整理你的笔筒”,但这绝不会是重点,重点在于这种布局和整理的行为背后所代表的秩序感和掌控欲,是作者如何通过微小的物理空间,来应对外部世界的复杂与失控。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读完后,不仅想去买一支新的钢笔,更想重新审视自己是如何对待每一份收到的信件、每一次随手的涂鸦,那就说明这本书的深度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物品介绍,而触及到了关于“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像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流程图,暗示了作者的探索路径。从最初的单纯迷恋(愛),到后期的深度参与和创造(玩),最终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品,傳達)。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核心在于“傳達生活”这一目标。这意味着,文具不再是终点,而是一个中介。那么,作者究竟想通过这些工具传达出什么样的信息或情感?是关于“坚持手写的美好”?还是关于“如何对抗遗忘”的哲学思考?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个人经历——比如某次重要考试,某份未寄出的情书,某份深夜赶工的草稿——并将这些记忆与手中正在使用的文具进行对照,这本书的感染力将会大大增强。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内在的张力:工具的物质性与思想的非物质性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不应该只是对文具的赞美诗,而更应该是一部用文具的视角写就的个人成长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