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植物學》
ISBN:9789862623145
規格:平裝 / 256頁/ 17 x 23 cm /普通級/全彩印刷/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潘富俊
出版社:貓頭鷹
出版日期:2017/01/05
語言:繁體中文
跨界奇才「植物文學偵探」潘富俊2017又一傑作。
柳暗花明、滄海桑田、瓜田李下、胸有成竹、曇花一現,這些耳熟能詳的成語,有什麼共同點呢?薛濤箋、姚黃魏紫、東箭南金都是和植物有關的典故?「杏壇」代表學術教育界,據說典故來自孔子喜歡杏樹。「桑梓」成為故鄉的代稱則源自古代民宅四周多種植桑樹和梓樹。這些言簡意賅就能傳達曲折幽微意涵的成語典故,是悠久歷史淬鍊出的文字藝術與文化瑰寶。
成語典故或從歷史事件、詩詞名句,或自話本俗諺凝鍊而得,不只台灣、中國大陸,甚至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越南等國,也都有使用成語典故的習慣。十餘萬條成語、俗語及諺語中,含有植物的成語約有上千條。
本書特色
一、精選383則成語典故,理解植物特性,靈活運用
古人運用對植物的理解,觀察到的不同特性,發揮想像力,賦予豐富的意象。如「李代桃僵」源自植物遭受蟲害時,李樹往往比桃樹先被啃食的現象。「藕斷絲連」以植物特性象徵情意難捨不是極為貼切嗎?「青出於藍」描述從染料蓼藍萃取出顏色勝過母色的靛藍,也是先民得自日常生活的經驗。
二、40年鑽研、300幅精細攝影、上百幅古代植物圖譜,賞心悅目、輕鬆學習
作者精選109種植物,推敲古今對應名稱。舉例來說,「蘭」在成語中,通常指有香氣的澤蘭,而非現代人熟悉的蘭花。而「竹」,或指桂竹、毛竹、斑竹或箭竹,皆需根據成語典故的用意,才能推敲出確切的植物種類。作者四十年來兩岸多地上山下海累積的珍貴攝影,搭配篩選自古代精繪的植物圖譜,古今對照,相映成趣。
潘富俊是兩千年來第1位運用現代植物學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的跨界學者,讓科學印證文學的匠心有所本,賞析文學也能獲得扎實的科學知識。衷心期望讀者認識成語典故中植物的特性,可以更深刻領略古典文學的精華,進而開啟創作的泉源。
名人推薦
◎特邀黃秋芳(作家,專業讀書寫字的時間癡人)專文醉心推薦
作者簡介
潘富俊
左手文學,右手科學,在看似無關的兩個領域摸索潛行,編枝結草搭建起一座溝通文學與自然科學的鵲橋,為古典文學賞析增開了一扇視窗。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田野工作與古典文學都是他的zui愛。
台大森林研究所碩士、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學博士,歷任林業試驗所生物組組長、恆春研究中心(原恆春分所)主任。曾任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高醫大前身)生物系、福建閩江學院環境規畫系兼任教授,教授植物分類學、植物生態學等。現任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教授,開授景觀植物學、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
十多年前的文創思維,成功轉化台北植物園,從研究用植物園變身教學園及市民優質遊憩點,建立了「詩經植物區」「唐詩植物區」等,讓民眾在林木花草之中,悠哉吟哦古典詩文。著有《中國文學植物學》、《草木》、《福爾摩沙植物記》、《詩經植物圖鑑2.0版》、《楚辭植物圖鑑2.0版》、《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及《成語典故植物學》等。
相關著作
《楚辭植物圖鑑2.0版》
《紅樓夢植物圖鑑2.0版》
《詩經植物圖鑑(2.0版)》
《中國文學植物學(全新修訂版)》
《中國文學植物學》
《唐詩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成語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楚辭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詩經植物圖鑑(嘉惠學子版)》
推薦序/從塵埃裡開出花來/黃秋芳
自序/在古典裡映照科學之美
第1章/喬木類──如:木蘭舟、甘棠遺愛、柳暗花明、百步穿楊、松風水月等
第二章/灌木類——如:人面桃花、投桃報李、杏林春滿、望梅止渴、滄海桑田等
第三章/藤本植物——如:瓜田李下、匏瓜空懸、菟絲燕麥、茨棘之間等
第四章/竹及棕櫚類——如:罄竹難書、乘車戴笠、蒲扇價增等
第五章/雙子葉草本類——如:蘭艾難分、出水芙蓉、一芹之薇、蓼莪之思等
第六章/單子葉草本類——如:茅塞頓開、良莠不齊、未辨菽麥、荳蔻年華等
第七章/低等植物——如:芝艾俱焚、松羅共倚等
後記
學名索引
主要參考文獻
推薦序
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黃秋芳
典故是柔軟的生活,不是生硬的知識
我們不一定要知道成語、典故,沒有了這些,生活還是可以好好繼續。
只是,每上班、上學,睡覺、醒來,偶爾覺得無聊、寂寞,有種無從突破、整個人都被「困住了」的淡淡悲傷時,打開書,理解一點點成語、認識一些些典故,讓不同時空的一些人、一些事,成為話題、釀造記憶,形成丈量生活的嶄新依據,實在是有趣又有意思的事。
比如說,學生送我一對宜興杯,宜興就是古時候的陽羨,我們就這樣聊起〈陽羨書生〉。傳說,許彥挑著鵝籠穿過陽羨山路,遇見一位因為腳痛跌坐在地上的書生向他求援,可不可以讓他坐進籠子裡搭個便車呢?這是個多麼奇怪的問題啊!許彥還在發傻,書生已經鑽進籠子裡,咦?書生沒有縮小,鵝沒有驚嚇,籠子沒有變大,也沒有變重,這個發生在西元三百年前後的玄奇故事,換現代語氣來讀,應該有機會擠進像《盜墓筆記》、《鬼吹燈》這一類的暢銷書系裡吧?
如果拍成電影,一開場就很搞笑。接下來,許彥挑起鵝籠上路,直到中午才靠在大樹下休息,那書生從鵝籠子裡鑽出來,決定招待許彥吃個大餐。許彥當然得負責扮演目瞪口呆的啦啦隊小配角,看神祕又帥氣的大魔術師表演「荒郊野外吃大餐」這種讓人又驚奇又開心的大戲,只見他從嘴裡吐出銅盤,裝著各種世上罕見的美饌佳餚,接著又吐出個心愛的美女陪兩個人開心地大吃大喝,直到書生累了,就大方地躺下來,舒舒服服地睡起養生午覺。
美女看書生睡著了,也吐出個小祕書,和許彥一起說說笑笑。沒想到,書生翻了個身,好像要醒過來了,她急忙吐出一道錦屏遮住小祕書,想辦法安撫書生,為他拍拍背、唱唱搖籃歌,讓他好好再睡一會。這時,小祕書也想表演「吐人魔術」,果然又吐出一個很小很可愛的小姑娘,這三個人都很寂寞,所以特別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忽然,一聽見書生傳出即將醒來的聲音,小祕書急忙吞下小姑娘;錦屏後的美女也警覺地提早起身,吞了小祕書。這時,書生也起床了,他吞掉美女和整桌酒席盤碟,zui後才不好意思地向許彥道歉:「本來想小睡一下,沒想到睡這麼久,你一定很無聊吧?這樣好了,我把這個大銅盤送給你當紀念。」這個下午,好像只是許彥的一場大夢,只剩下這個大銅盤上刻記的「東漢永平三年」,權wei得好像做過古董鑑定。
在宜興杯裡注入茶水時,溫暖的煙氣,讓我們想起親朋好友間餽贈的牽戀。這些美好的記憶,如果融進更多一點點典故,從許彥和他的鵝,想起愛鵝的王羲之;從鵝這個字拆開來的「我」和「鳥」,聯想到「天空沒有侷限,我想要飛」的渴望,甚至延伸到「和我同飛」的浪漫期待;也可能因為這個人吃人、每個人藏著祕密,你不了解我、我也只能遠遠猜測你的荒涼世界,對照起眼前簡單平凡的小日子,更能發現各種值得我們珍惜的美麗。
一段又一段小典故,烘焙著各種關於生活的理解和聯想,像走過神祕花園,記憶夾在流光皺摺裡,有時對照、有時比較,還有更多握緊又鬆開的了悟。每一個日子的刻痕,像一顆又一顆小種子,黏附著生活土壤,有一些曾經以為珍惜的,靜靜消失了,有一些不經意的偶然,卻悄然種植在心裡,慢慢發了芽,這樣閱讀、寫字的過程,多好啊!
成語是連續的線,不是破碎的點
喜歡和孩子們一起,在成語、典故的異時空裡,發現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心志、毅力和典範。習慣在閱讀時建立起不同面向的立體視角,常拼貼著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離亂和奮鬥,這些時空人事,簡直就是成語典故的「大本營」。在白板上,列出「孟嘗君;馮諼」、「董卓;呂布」和「司馬懿」三個對照組,問一問孩子們認得誰?想透過各自分享的小典故,交錯成一場不是計畫得來的繁華,感覺自己也化身為陽羨書生,找一棵大樹,坐下來,輕輕一張口,吐出漫天錦繡,和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辦一場讓人驚奇的宴會。
沒想到,無論是收集天下英雄的「國際學舍」大老闆孟嘗君,還是曾經是孩子們心目中「天下第1」的呂布,這些人,孩子們誰都不認得了。也許課業壓力太大,或者是因為閱讀模式改變,孩子們對世界的理解更淺化了,有孩子開心地說:「其中有一個人,打破過水缸。」
啊,這孩子把司馬懿當做司馬光了。我們以前讀書,從范仲淹「斷虀畫粥」、歐陽修「畫荻識字」到司馬光「破缸救友」;從曹操「狼顧」短評、「死諸葛嚇跑活司馬」到「司馬昭之心」,總是一整面、一整面地認識「時空群組」,任何學習面的相交和碰撞,都將交會成美麗而充滿個性的「連續的線」。現代孩子在學習單和測驗卷的集體制約中,切碎了學習的整體脈絡,任何交會,都只剩下一個又一個「破碎的點」,所以,當我們循著時間線,深入介紹「雞鳴狗盜」、「長鋏歸去」、「焚債買義」、「狡兔三窟」和「高枕無憂」的小典故時,藏在「雞鳴狗盜」裡的微光,挑起孩子們恍然大悟的驚嘆:「噢,一隻雞和一隻狗的那個故事。」
對照「孟嘗君幸見馮諼」、「董卓知遇呂布」後,讓孩子們分組討論,為什麼司馬懿不能像孟嘗君、董卓般高枕無憂時,有人問起:「孔廟蓋於甚麼時候?」這時,我的反應也「跟上新時代」了,立刻反問:「你知道孔廟是為了紀念孔子,不是為了紀念孔明嗎?」
「真的嗎?」看著一雙又一雙亮晶晶的眼睛,我想起很久以前喜歡追著我問:「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的孩子們,多半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慢慢地,中高年級的孩子們也不知道諸葛亮就是孔明了,這時,忍不住對這些孩子又加問了一句:「諸葛亮和孔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在這個圖像興茂、字詞崩解的世代裡,能夠和這本彩色精印的《成語典故植物學》相遇,真是樁關於甜蜜生活的好消息!仿如參加陽羨書生大樹下的宴會,成語、典故,盛裝在這個美麗、豐富又時尚的魔法盤裡,變成活生生的語境。
身在其中,我們和這些樹、這些花、這些人、這些事糾纏在一起,隨著季節流轉,越來越深刻地連續成可以改變生命樣貌的線。從連天拔起的喬木,慢慢降低姿態,靠近灌木,柔軟成藤、竹、棕櫚,歷經雙子葉、單子葉的各種草本形印,而後收束在覆地依存的芝蘿,如張愛玲zui美的情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遇見「文學植物園」的大魔法師潘富俊,我們也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清簡地兜進大自然的神祕花園,感受天菁地潤、春華秋實。
翻著書頁,聯繫起文學與科學、古典與現代、遙遠的典故背景與真實的此時此地,這些花繁色豔,滋潤著我們,讓我們的每,新鮮燦亮,比「活得好好的」還要更好一點點,讓疲憊重複的現實,裝載著細細的歡愉,從塵埃裡開出花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纸张质感和排版风格,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需要细细品味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它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配色,不是那种浮夸的现代设计,而是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内敛气质。翻开书页,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和字体搭配得恰到好处,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大功夫的。光是看着这本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空间的气质都提升了不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有温度的工艺品。这种用心对待纸质书的态度,在现在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每次抚摸着它的封面和内页,都能感受到一种踏实可靠的阅读体验,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地去探索里面的世界。
评分从阅读感受上来说,这本书的书写风格非常具有“人情味”。它没有高高在上的学究腔调,而是像一位博学的老者,耐心地拉着你,用最亲切的语言讲述那些深藏在汉字背后的自然秘密。尤其是在描绘植物生长或典故发生时的场景时,文字充满了画面感和生命力,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和花草的味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引文和注释时的分寸感,既保证了学术的准确性,又不会因为过多的旁征博引而打断阅读的连贯性。这种恰到好处的节奏把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毫不费力,即便是相对冷门的知识点,也能被作者讲得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强烈的继续阅读下去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成语,背后往往隐藏着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敬畏之心。每读完一个单元,我都会忍不住望向窗外,试图在现实中的植物身上找到书中所描绘的影子,这种知行合一的体验非常宝贵。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和植物知识,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看待世界的一种角度——一个更加细腻、更加懂得连接古今、连接自然与人文的视角。这本书的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是并存的,值得反复翻阅,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来自于作者对细节的考究程度。我尝试着去对照几个我熟悉的典故,发现书中不仅准确地还原了历史背景,对于其中涉及的植物形态、生长环境,甚至是古人对它们的传统认知,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述。这绝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文化肌理之中。例如,对于某种特定植物的提及,作者会追溯到不同朝代文献中的描述差异,这种严谨的态度,足以让任何一个对考据有要求的读者感到满意。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作者是如何将植物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浪漫色彩完美融合的,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着实令人叹服。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安排,我发现作者在构建内容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叙事逻辑。它不像很多工具书那样生硬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将那些看似枯燥的典故和植物知识编织成了一张密实的网。每介绍一个成语,都会自然而然地引申出相关的植物背景,这种“故事性”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究“为什么这个典故会与这种植物联系起来”。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惊喜,就像解开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谜题。作者的笔触流畅且富有洞察力,总能在看似不经意的转折处,点出文化传承中的微妙之处,让人读后豁然开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因此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