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你好愛孩子,卻只生一個就不生了。
你好愛孩子,也好想辭職回家帶孩子,卻還是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
為什麼?
別人生不生孩子,關汪培珽何事。
別人回不回家帶孩子,更關她何事。
這是她的使命。
之前沒人把這些議題寫成一本書。
之後也很難會再出現。
想要說服人,什麼威脅、利誘都沒用。
除了感動。
感動,就像空氣,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沒有它,就沒有人生。
她只是希望自己的幸福感受,其他父母也能擁有。
即使它小得微不足道。
沒了感動,人生,還剩下什麼。
──姊姊和弟弟的下課時間不一樣,小朋友是二點四十,大孩子是三點二十。
那天到學校當愛心媽媽完畢,正好趕上姊姊回家的校車,媽媽搭便車之際,在一旁的販售機買了罐可樂。
其實,媽媽很少喝這種含糖飲料,只有偶而興起為之。姊姊也不喜歡氣泡的感覺,但那卻是弟弟的至愛。
校車開了,媽媽根本喝不完,但在車子上,只能丟也沒地方、喝也不是地尷尬拿著。
校車在山路間蜿蜒,偶而在一個轉彎處丟下個孩子,好似郵差投包裹,將媽媽心愛的禮物送到家。
我們是至後幾站,不經意又拿起可樂喝了一口的媽媽,卻被姊姊好似下一秒鐘就要出手阻止的緊張語調嚇到:
「不要──再喝了。」她不是不喜歡可樂嗎?
「快到家了,留給弟弟啦。」
手足之情,足以感動父母的人生。
【 你不生,誰該生呢?】
現代人,無事不以快速為目標。常常一味地追求速度的結果,就是忽略了
——人生到底應該怎麼過?
上一分鐘追著下一分鐘,今天追著明天,一歲追著兩歲,
國產車追著進口車,小房子追著大房子,副總經理追著總經理……
我們老是忘了人生重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那種——好愛孩子、好喜歡孩子、也願意養孩子的父母,
卻只生了一個孩子就不生了。
為什麼?
請不要得過且過,以為時間可以給你解答。
在生不生孩子這件事情上,當時間給你答案的同時,你可能也失去了機會。
「我的人生,到底希望有幾個孩子?」
訂個時間表,約好另一半,坐下來好好談清楚。或許,先別因為一時的困頓而急著做出決定。
想像一下未來,把時間拉長來看,答案可能更清楚——
從結婚到往後的五十年,在人生不同的階段中,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七十歲……
當你和另一半想起家裡的孩子,你希望浮出腦海的景象,是幾個孩子呢?
【 要生兩個孩子的18個理由 】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
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你根本不知道,孩子有多需要手足。
我,也不知道。
——直到姊姊七歲,弟弟五歲時。
我是那種糊里糊塗、沒想太多就生了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孩子還小時,我哪能想到「孩子需要手足」這麼不切實際的問題呢?
只要孩子有半天不吵嘴、不爭寵,我就該吃齋唸阿彌陀佛了,
哪還有閒情逸致去考慮什麼相親相愛、手足之情。
我的兩個孩子年紀差了兩歲半,
也就是說,當第1個孩子快兩歲時,我就懷了第二個孩子。
可是在當時,我能從生活中察覺到「孩子需要伴」嗎?
完全不會。
因為孩子太小,父母很容易就誤會一件事——以為孩子有父母的陪伴就足夠了。
這種以為,就是整件事情可怕的地方。
【 你願意,辭職回家帶孩子嗎?】
一個三歲、一個一歲的孩子,能有媽媽的陪伴,是幸福的事。誰至幸福?
你以為我說的是孩子嗎?不,是媽媽至幸福。
「為孩子辭去工作,當個家庭主婦,這樣的犧牲你甘願嗎?」
犧牲?甘願?
啊哈,老天也沒事先告訴我──
我的人生,是從「回家帶孩子」才真正開始。
做學生時,努力讀書求好成績;當員工時,工作積極求好前途。
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做,我並不清楚,好像是大家都覺得這樣做才對,所以我也這樣做。
這些努力為了誰?出發點應該是為自己吧。
至少沒聽過準備考試的莘莘學子會說,用功是為了將來的孩子吧。
為了自己?我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直到我辭職回家帶孩子——
我才發覺,我的人生,真正活了起來。
這是一本百年大計之書。
它關係你的幸福指數,也關係整個國家的幸福指數。
生兩個孩子,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自己的幸福。
辭職回家帶孩子,也是。
人生至美的時光,就是那段日子。
内容简介:
汪培珽
短髮,戴眼鏡。
會開車,不上路,樂於輕鬆當乘客。
喜歡打開天窗說亮話,不打小孩。
每天游泳,每天寫字。
擅長把道理講清楚,生氣早上被亮醒。
願望是:放下一切,專心陪小孩。
2009-2014連續六年博客來年度十大暢銷華文作家
十二部作品,翻譯九本故事書,兩岸三地,突破兩百刷
你可以不相信汪培珽說的
但是你不可以部相信他們說的──
她的書,是先生頭一遭買回家送我的書。
我希望可以每個月出一本書當成月刊的作者
情緒不平靜時,老師的書是「仙丹」,是「充電器」。
她讓產後憂鬱症的我,重新感受到教養孩子的快樂。
讓我決心請育嬰假,回家照顧孩子的人。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是這輩子影響我的一本書。
她讓多少父母突然醒悟:自己的孩子原來這麼可愛。
她的書將帶領你走向本來就可以擁有的幸福。
買她的書當傳家寶吧。因為你的孩子還會有孩子……
如果沒有她,我還在用如同流氓的方式教育我兒子。
認識她的收穫是:做父母的會更愛小孩。
老公會跟我搶著看的書。
你內心本來就有的教養直覺,汪培珽有喚醒它的獨步武功。
幼稚園老師問我孩子怎麼帶得這麼好,我說,你去問汪培珽吧。
六年內出版了十一部作品,本本暢銷,僅僅台灣,突破一百二十刷。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父母的保存期限,只有10年》《管教啊,管教》《金湯匙裡的毒藥》《孩子知道你愛他嗎》 《別在半夜喊媽媽》 《不可以交男朋友的100個理由》 《真的放手讓你飛》《偷偷愛著你》
代表作《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目前有大陸簡體版、韓文版。
2010《管教啊,管教》榮獲四項榮譽:誠品【人文科學類排行榜】第1
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博客來【全國總銷售排行榜】第十六名
台北國際書展.入圍非小說類大獎
五年前隨先生工作移居香港,目前在《明報》和《明報週刊》設有專欄。
汪培珽.愛孩子也愛自己的七堂課.
初读之下,我立刻被作者那种极其接地气且充满智慧的叙事腔调所吸引。她似乎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为人父母后,那些藏在甜蜜外表下的狼狈与挣扎。文字里流淌着的不是完美家庭的样板戏,而是两个成年人在育儿这场“没有剧本的真人秀”中,如何摸爬滚打、互相扶持又彼此折磨的真实写照。我特别欣赏其中对“辞职”这个决定的剖析,它远超出了简单的经济考量或社会标签,而深入到了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书中对日常琐事的描摹细致入微,比如清晨抢占卫生间的时间大战,或者在深夜辅导功课时差点失控的瞬间,这些细节像一面镜子,精准地映照出我们自己生活中那些不愿对外人道的瞬间。读着读着,我常常会忍不住笑出声来,那是一种“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的释然,随后又陷入沉思,思考这种看似平凡的日常,如何塑造了我们和伴侣、以及孩子之间的深层连接。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作者的文字功力也着实令人称道。她的笔法是灵动而富有弹性的,时而诙谐幽默,能让你在捧腹大笑中获得片刻喘息;时而又忽然转入一种深沉的哲思,让你的思绪被拽入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之中。叙事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张弛有度,不会让人感到疲劳,反而像听一位多年老友在茶余饭后,娓娓道来他们家里的那些惊心动魄的“小事件”。我尤其喜欢她对配角(比如祖辈、朋友)的刻画,他们如同镶嵌在主角生活中的各种棱镜,从不同角度反射出“两个孩子”这个核心家庭所面临的社会压力与情感支持系统。这种多维度的叙事结构,使得整个故事丰满而不单薄,充满了生机与层次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选择”及其后果的坦诚探讨。它没有提供任何轻松的答案,而是将选择的重量原原本本地摆在了读者面前。当故事的主角们面对“为了孩子放弃个人事业”这个沉重议题时,那种内心的撕扯感,那种在责任与自我之间拉锯的痛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打破了传统上对“好父母”的单一化想象,承认了牺牲背后的失落感,同时也肯定了从中汲取的全新力量。我感觉作者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在解构“幸福家庭”的迷思。它不是在推销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在邀请读者,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灰色地带和权衡取舍。这种深度和广度,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育儿读物,更像是一部探讨当代中年危机的社会观察报告。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久违的踏实感。这种踏实并非源于找到了完美的育儿秘籍,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自我接纳。这本书没有强迫我成为一个“完美妈妈/爸爸”,它只是温柔而坚定地告诉我:你看,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矛盾和不完美,而我们都在努力地去爱、去适应、去成长。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那就是理解和共鸣的力量。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剂强心针,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挑战,不再惧怕那些“如果当初做了不同选择”的假设。它教会我,生活中的每一步,即便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日常,都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值得被认真对待的故事性。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味,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新阅读的“心灵地图”。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带着点复古又夹杂着现代幽默感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停下了翻阅的脚步。我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在一家装修风格很别致的独立书店里偶然瞥见它的,当时心里就有一种“这可能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书”的预感。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强烈的戏剧冲突感,让人忍不住想探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番啼笑皆非的生活图景。那种仿佛直击灵魂深处的拷问:“你愿意辞职回家带孩子吗?”——它不仅仅是问向书中的主角,更像是直接抛向每一个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父母。我当时就想,这绝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式育儿指南,它一定充满了真实、未经修饰的情感和生活细节的碰撞。那种阅读前的期待感,就像是准备好迎接一场关于亲密关系、职业选择和自我牺牲的深度对话,让人心头既紧张又兴奋,迫不及待想翻开第一页,看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编织出这个关于“生了两个孩子”后的复杂世界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