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港颱繁體中文

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港颱繁體中文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瀋昶甫(Tiger) 著
圖書標籤:
  • 文具
  • 生活美學
  • 文具控
  • 創意
  • 設計
  • 港颱文化
  • 愛好
  • 手作
  • 日常
  • 文具收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平裝本
ISBN:9789578038592
商品編碼:11247094933
齣版時間:2013-04-15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文具病,學名「Stationeria」,由「鉛筆菌」、「鋼筆菌」、「手帳菌」、「紙膠帶菌」等菌種引起。
由於體質的關係,有人不容易受到感染,有人卻常掛病號,甚至一生都無法痊癒。

【精采內容】
齣沒在日常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文具,傳達瞭一種個人生活態度,也開啟瞭美好生活的想像。

賞玩一本手帳的泛黃色澤、以小刀細細削鉛筆、尋找心中的夢幻自動筆,用一種對品味的堅持,一點一滴打造獨特的個人風格──這是唯有文具生活傢纔懂的生活情趣。

在文具收藏中,我們封存記憶的溫度和永不褪色的經典之美。
在職人打造的文具裡,我們感受著手作的飽滿力度而心生喜悅。
在與文具店傢的交流之間,我們與陌生人交換各自的生活美學,發覺文具本身就是一場溫暖的際遇。

多一點講究、多一點感受,在細節裡觸摸,在觸摸裡感動。追尋著屬於自己的夢幻逸品,讓無數的小日子變得更豐盛。

這是一部耽溺文具的病歷錶,也是一本獻給美好文具的溫柔情書。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從文具生活開始齣發。

【名傢推薦】
◎毛傢駿(「時常在這裡」裏長)
◎米力(雜貨作傢)
◎吳東龍(《東京設計誌》作者)
◎張維中(旅遊作傢)
(按姓氏筆劃序排列)

【好評推薦】
吳東龍:「我在這本書裡,發現一塊新的日本文具地圖!」

目錄

◎1 文具病──打造自己的生活態度
◎2 diyi件收藏◎3 挑水果vs.挑文具◎4 自動鉛筆的獨特美◎5 無可取代的筆記本◎6 週末的文具店之夢◎7 週一下午的文具課◎8 吉蔔力美術館的小發現◎9 文具齣沒注意◎10 1%的不同◎11 我心目中的文具長青組◎12 螢光筆的標準◎13 樹木鉛筆◎14 用刀子削鉛筆纔是王道◎15 用刀子削鉛筆纔是王道 【攻略篇】◎16 超薄文具的魅力◎17 溫熱的筆記本◎18 文具設計思考◎19 金色之鞦,收穫的街道◎20 為文具而生的空間──文房具Café◎21 【文具景點】 錶參道的文具和雜貨◎22 旅人的秘密基地◎23 【文具景點】 中目黑漫遊◎24 文具收藏者的阿基裏斯腱◎25 文具的溫度◎|附錄| 日本文具漫步地圖
作者資料
瀋昶甫(Tiger)
文具生活傢 瀋昶甫 (Tiger)
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博士班候選人、自由譯者。

「文具是呈現想法的媒介,不認真看待不行 !」在抱持著這種態度以及對文具的熱情下,進行文具收藏與研究。從網站經營,乃至於透過雜誌專欄、演講以及齣版,試圖傳遞文具為生活增添的品味內涵。2009年開始經營「文具病」網站,瀏覽人次至今已突破60萬人,臉書專頁粉絲人數也持續增加中。

「文具病」網站:www.stationeria.net
「文具病」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Stationeria
基本資料
作者:瀋昶甫(Tiger)
齣版社:平裝本
書係:iCON係列
齣版日期:2013-04-15
ISBN:9789578038592
城邦書號:A1080059
規格:平裝 / 單色 / 176頁 / 14.8cm×21cm

紙墨之間,筆尖之上:文具的日常哲學與情感溫度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總在追逐著最新的科技與最前沿的資訊,而那些承載著溫度與記憶的日常物件,往往被我們匆匆忽略。本書並非聚焦於文具的收藏價值或設計美學,而是深入探討文具如何以其獨特的存在方式,構建起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並成為我們情感錶達的媒介。 第一部分:日常的秩序——文具與時間的刻度 我們的一天,常常從一支筆的握持感開始,到一張便簽的撕下而告終。本書的開篇,旨在梳理文具在時間維度中的角色。 清晨的喚醒與規劃: 想象一個清晨,陽光灑在書桌上,一張待辦清單被攤開。這裏記錄的不是宏大的目標,而是關於一杯咖啡的溫度、一封郵件的草稿,或者僅僅是今日需要完成的三件小事。我們探討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計劃工具”——筆記本的活頁替換、日程本內頁的布局選擇,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專注力與執行效率。這不是一本關於時間管理的教科書,而是關於如何通過這些物理媒介,建立起內在的秩序感。 工作中的停頓與沉思: 機械的鍵盤敲擊聲之外,總有需要停頓的時刻。可能是修正一個錯誤的筆誤,在草稿紙上畫下一個符號,或是在重要的閤同邊緣,用一支觸感溫潤的鋼筆簽下名字。這種物理性的“停頓”與“印記”,本身就是一種儀式。我們將深入分析不同材質的紙張(如再生紙、道林紙的縴維感)與不同墨水(如濃淡變化、洇開的邊緣)如何共同作用,為這些瞬間賦予不同的心理重量。重點在於,文具如何成為我們在信息洪流中,錨定心神的一塊“礁石”。 傍晚的整理與反思: 當一天的工作接近尾聲,筆袋的拉鏈被拉上,鉛筆被送迴筆筒。這個簡單的動作,象徵著對一天的總結與收束。我們關注的,是收納的藝術——不僅僅是如何放置,更是收納的過程如何幫助大腦進行“緩存清理”。那些被摺疊的便利貼、被摺痕標記的書頁,它們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我們思考軌跡的物質殘留。 第二部分:觸感的語言——材料、工藝與感官連接 文具的魅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們提供的多重感官體驗。這種體驗超越瞭視覺上的“好看”,而深入到觸覺、聽覺乃至嗅覺的層麵。 紙張的溫度: 紙張的厚度、紋理、縴維的密度,決定瞭它與筆尖接觸時的“反饋”。我們不再討論哪些紙張適閤鋼筆洇墨,而是探討當手指摩挲過粗糙的牛皮紙,或是輕撫光滑的銅版紙時,我們內心産生的微妙情緒波動。這種觸感上的“真實性”,是電子屏幕無法給予的慰藉。本書會嘗試描繪不同紙張在光綫下摺射齣的微小顆粒感,以及它如何承載著書寫者的手溫。 筆尖的對話: 鋼筆的流暢、中性筆的穩定、鉛筆的沙沙作響。每一種書寫工具都有其獨特的“聲紋”和“阻尼感”。我們探討的不是哪種筆寫得“最好”,而是哪種工具最能與當下的心境産生共鳴。一支老式的圓珠筆,其輕微的阻力可能鼓勵更為謹慎的措辭;而一支齣水順暢的走珠筆,則可能激發更奔放的思緒。這種“人機交互”(人與文具的交互)的細微差彆,是本書著重探索的領域。 色彩的心理學: 書寫工具中的色彩遠不止於黑白紅。從飽和度極高的熒光筆到低調內斂的灰藍色墨水,色彩的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非語言的錶達。本書將側重於探討,當我們在做筆記時,下意識地選擇某種顔色,它背後隱藏的動機——是對信息的分類、對情緒的標記,還是對環境的適應。 第三部分:記憶的載體——文具與情感的聯結 文具不僅僅是工具,它們更是時間流逝的見證者和情感的容器。 物之思:被使用的痕跡: 一本封麵磨損、內頁微微泛黃的筆記本,其價值不在於其品牌,而在於它所承載的“使用痕跡”。被汗水浸濕的邊緣、被咖啡漬濺到的角落、被反復擦拭而變得光滑的封麵——這些都是生命軌跡的無意記錄。本書試圖捕捉這些“不完美”之美,論證文具的價值在於其被賦予的“使用時間”,而非其被“珍藏時間”。 連接遠方的信箋: 在即時通訊普及的時代,一封手寫的信件,其分量不言而喻。我們探討的,是挑選信紙、封口蠟、郵票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鄭重的儀式。它要求書寫者放慢速度,斟酌字句,這種“慢下來”的動作,使信息本身具有瞭超越內容的情感密度。 文具中的傳承與迴憶: 許多人珍藏著上一代人使用過的鋼筆或印章。這些物件不僅是物品,更是傢族記憶的載體。它們承載著逝者的筆跡、他們工作時的環境,以及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本書將審視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具,如何通過物理的接觸,搭建起跨越時空的對話。 結語:重拾日常的儀式感 本書並非鼓勵過度消費文具,而是倡導一種更細緻、更有意識地使用我們身邊每一個物件的態度。文具,作為連接思考與現實的橋梁,它們的存在提醒我們:最深刻的生活哲學,往往隱藏在最日常的細節之中。通過重新審視筆、紙、橡皮和尺子,我們得以重新校準自己的生活節奏,感受那份被科技快節奏所剝離的、紮根於物質世界的踏實與寜靜。最終,我們探討的是,如何讓每一次書寫、每一次記錄,都成為一次對生活本身的溫柔確認。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港颱繁體中文”這個標簽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想必會帶有一種獨特的韻味,或許是那種細膩、講究用詞的書麵語,與我們習慣的簡體中文語境下的直白錶達有所不同。這種語言的質感本身,可能就是作者“品文具”的一部分體驗。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描述一支年代久遠的圓珠筆時,所用的詞匯會是多麼的考究和富有畫麵感,每一個形容詞都像是精心挑選過的顔料,塗抹在一張潔白的稿紙上。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視角,很可能與日係或歐美文具文化有所區彆,它根植於港颱特有的文化土壤,可能融閤瞭某種東方的含蓄美學和務實的工匠精神。或許,作者會探討在那個資訊爆炸、電子設備主導的時代,實體文具如何扮演起“慢下來”的錨點,幫助人們重新建立與自我、與周遭環境的真實連接。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部關於“物”與“人”的微型社會學觀察報告,隻不過它的研究對象是那些被我們遺忘在角落裏的鉛筆刀和橡皮泥。

評分

這本《文具病-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的書名乍看之下,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執著與熱愛。光是“文具病”這三個字,就足以勾勒齣一個對筆、紙、橡皮擦等日常用品有著非同一般情感的“患者”形象。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文具的種類、品牌或者使用技巧,它更像是一本私人的“文具病”診療記錄,記錄瞭作者如何通過這些小物件來觀察、感受和構建自己的生活。想象一下,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文具,在作者的筆下,會不會煥發齣全新的生命力?也許是某支鋼筆的墨水流動軌跡,記錄瞭某個重要決定的心路曆程;又或許是一本筆記本的封麵材質,觸動瞭對某個季節的細膩迴憶。我期待能從中看到那種近乎偏執的對細節的捕捉,那種將“物”與“情”緊密聯結的敘事方式。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抽屜裏那些濛塵的文具,賦予它們新的意義,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喚醒瞭我們對日常美學的感知力。它應該會是一本讓人捧在手裏,細細摩挲,仿佛能感受到紙張縴維和筆尖溫度的讀物。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題材的書籍通常是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市麵上太多號稱“生活美學”或“小物療愈”的書籍,內容往往流於錶麵,充斥著過於精緻的擺拍和空洞的口號。但《文具病》這個名字,自帶一種坦誠的、甚至略帶自嘲的色彩,這反而激發瞭我的好奇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病態”的迷戀轉化為一種有深度、有哲思的錶達的?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在“玩”文具的過程中,對時間、效率、創造力乃至人生哲學産生的一些獨特見解。例如,當他選擇用一支古典的蘸水筆而非高效的簽字筆時,背後是否隱藏著對現代快節奏生活的一種無聲反抗?或者,他如何通過不同品牌的鉛筆硬度變化,來比擬不同人際關係中的微妙張力?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的是一種觀察世界的全新濾鏡——透過文具的質地、色彩、聲音,去解讀更宏大的人類情感和存在狀態。如果僅僅停留在“某某筆超好寫”的推薦層麵,那未免太過浪費瞭這個引人注目的書名所承載的潛力。

評分

作為一個讀者,我關注的焦點往往在於作者能否成功地將這種“癖好”轉化為一種普世的情感共鳴。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對文具有著病態的迷戀,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事物,或是茶道、或是模型、或是老唱片。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它就不再僅僅是寫給“文具病患者”的內部交流指南,而是為所有擁有某種特定熱情的人提供瞭一種方法論:如何從自己深愛的“物”中,提煉齣構建自己生活秩序的哲學基石。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有一章專門討論“理想的辦公桌布局”或者“如何整理你的筆筒”,但這絕不會是重點,重點在於這種布局和整理的行為背後所代錶的秩序感和掌控欲,是作者如何通過微小的物理空間,來應對外部世界的復雜與失控。如果這本書能讓我讀完後,不僅想去買一支新的鋼筆,更想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對待每一份收到的信件、每一次隨手的塗鴉,那就說明這本書的深度已經超越瞭單純的物品介紹,而觸及到瞭關於“存在”的更深層次的關懷。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愛文具,玩文具,品文具,以文具傳達生活”,像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流程圖,暗示瞭作者的探索路徑。從最初的單純迷戀(愛),到後期的深度參與和創造(玩),最終升華為一種生活態度(品,傳達)。我猜測,這本書的價值核心在於“傳達生活”這一目標。這意味著,文具不再是終點,而是一個中介。那麼,作者究竟想通過這些工具傳達齣什麼樣的信息或情感?是關於“堅持手寫的美好”?還是關於“如何對抗遺忘”的哲學思考?如果作者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個人經曆——比如某次重要考試,某份未寄齣的情書,某份深夜趕工的草稿——並將這些記憶與手中正在使用的文具進行對照,這本書的感染力將會大大增強。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內在的張力:工具的物質性與思想的非物質性之間的碰撞與融閤。這本書不應該隻是對文具的贊美詩,而更應該是一部用文具的視角寫就的個人成長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