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文献的运用和引用上,展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从其脚注和尾注的密度就可以窥见一斑。我随便翻阅了几个章节,脚注部分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些脚注不仅标明了引用的原始文献出处,很多时候还附带着作者对该文献版本优劣的简短评论,或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要回顾与辨析。这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主题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资源库。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普及读物那样,将注释简单化或直接省略,而是将注释本身构建成了一个辅助阅读和研究的体系。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对一些冷僻的地方志、散佚的奏折集有特别的偏好,这使得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结论,在新的文献面前被小心翼翼地重新审视。这种对基础研究的扎实投入,让整本书的结论都建立在一个坚实的地基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二手解读的“空中楼阁”里。即便只是偶尔浏览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释,也能感受到作者为了确保论点的准确性,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隶书字体,乍一看就给人一种厚重、严谨的历史学著作之感。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与其他那些花花绿绿的畅销书相比,显得格外沉稳。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处理得很好,不是那种亮得刺眼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米黄色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不会太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粘合度,翻阅时能感觉到制作者的用心。不过,这种偏向传统的装帧风格,可能对追求轻薄便携的读者来说,会觉得有点“老派”。但对于我这种喜欢捧着一本实体书,感受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香气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已经成功了一半。它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建立了一种与传统史学对话的姿态,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有了一种敬畏感,仿佛手里握着的不是一般的读物,而是一份需要认真对待的学术文献。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也为它增添了不少收藏价值。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重型”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躺在沙发上轻松消遣的读物,而更适合在安静的书桌前,配上一杯浓茶,并且时常需要停下来查阅地图或背景资料。坦率地说,它的门槛略高,对于历史初学者来说,其中包含的大量专业术语和对特定历史时期背景的假设性前提,可能会构成初期的阅读障碍。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适应作者的节奏和用词习惯。然而,一旦跨过这个初始的适应期,这本书带来的学术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了你原有的认知框架,迫使你从不同的维度去重新审视那些看似已经被盖棺定论的历史事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告知了什么“新知识”,而是学会了一种看待历史的“新方式”——一种更加审慎、更加注重细节和语境的方法论。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时常回味的工具书式的史学著作,它的价值在于启发思考,而非简单地提供答案。
评分该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凝练,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使用华丽的辞藻和过度的感情色彩,力求达到一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叙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克制感。他不会在关键的史料旁边直接给出定论性的判断,而是倾向于将原始的文本、出土的碑刻或当事人的日记碎片并置,然后留出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消化、去揣摩其中的意味。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让读者仿佛也参与到了历史的解读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观点。这种风格的挑战性在于,如果读者没有耐下性子去细读那些看似平淡的论述,很容易错过作者精心设计的暗示和反转。我感觉这更像是一部高级的侦探小说,证据链条需要读者自己去拼凑,去验证。这种对史料的尊重和对读者智识的信任,使得整本书的学术厚度得以保障,也让那些真正热爱历史研究的人,能够从中找到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的切入点。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跳跃,但深入阅读后,我体会到了一种精心设计的“碎片化叙事”结构。它不像传统通史那样按时间线索机械地推进,而是将不同的历史侧面,如某一特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变迁、特定阶层的生活风俗变迁,甚至是某个被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轨迹,以相对独立的小单元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长篇大论可能带来的枯燥感。每一个单元都像一颗精心打磨过的宝石,独立存在却又隐隐与其他单元产生共鸣。比如,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宋代城市商业税收体系的分析,作者没有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一个具体案例,通过对几张模糊不清的档案残片的解读,重建了当时一个小小市集的税收流程,这种微观切入宏大叙事的笔法,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以触摸到的具体事件。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但同时,它也给予了那些对特定领域有深入兴趣的读者极大的自由度,可以直接挑选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而无需从头啃起,非常适合碎片化时间的利用。
评分蔡尚思的学术研究很有特色,水平高,而且观点新颖,自成一家。
评分一
评分周汝昌(一九一八年出生):天津人。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著名红学家,中华文化研究专家,书法家和诗人。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美国鲁斯学人,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有七十多部著作问世,分别为《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恭王府考》、《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我与胡适先生》、《千秋一寸心》、《永字八法》等。《曹雪芹传》由美国、日本分別翻译出版。我怎么会和《红楼梦》缔结了文缘?不可思议。也许这并非"文"缘,而是"灵性已通"的感悟之缘,亦未可知。因为在中华文化上讲,聪颖智慧之更高层,还有精神交流的天人合一之事理,这在我们叫做感悟,曹雪芹采纳了晋代艺术大师顾恺之的用语,叫做"通灵",也即是交感而悟知的意思。人的精神活动,有此一义,并不玄虚,更非神秘。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别,最要者就是赋有一种灵性--就是能感能悟的能力。此能力与智与慧不无关联,但不等同;比如有人"智商"很高,记忆力特强,推理逻辑极周密……他会成为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但不一定都能有"灵性",感悟性较差,这种例子所在皆有,普通现象也。
评分经典经典!!!!!!!!
评分20世纪中外史学的交流,是同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流有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具体的社会内容,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鸦片战争期間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破中国国门,当时中国对西方文化是一种被迫的接受,那么在20世纪更多的则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企图借助外来的文化解决中国文化发展或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20世纪中外史学交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种交流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史界革命”和“新史学”;“五四”之后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在火热的斗争中锻炼成长;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进一步发展壮大,以及“左”倾思潮影响下,在某些方面出现了简单化、概念化倾向;“文革”后中国史学拨乱反正,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和汲取外国史学的积极成果,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走向世界。
评分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一
评分周汝昌(一九一八年出生):天津人。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著名红学家,中华文化研究专家,书法家和诗人。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美国鲁斯学人,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有七十多部著作问世,分别为《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恭王府考》、《石头记会真》、《周汝昌校订评点石头记》、(我与胡适先生》、《千秋一寸心》、《永字八法》等。《曹雪芹传》由美国、日本分別翻译出版。我怎么会和《红楼梦》缔结了文缘?不可思议。也许这并非"文"缘,而是"灵性已通"的感悟之缘,亦未可知。因为在中华文化上讲,聪颖智慧之更高层,还有精神交流的天人合一之事理,这在我们叫做感悟,曹雪芹采纳了晋代艺术大师顾恺之的用语,叫做"通灵",也即是交感而悟知的意思。人的精神活动,有此一义,并不玄虚,更非神秘。人之所以与其他动物有别,最要者就是赋有一种灵性--就是能感能悟的能力。此能力与智与慧不无关联,但不等同;比如有人"智商"很高,记忆力特强,推理逻辑极周密……他会成为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但不一定都能有"灵性",感悟性较差,这种例子所在皆有,普通现象也。
评分这书是平装,又博又贵,相当不值了。京东活动一次不去一次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