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研究》主要研究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體製,側重於20世紀90年代分稅製財政管理改革以來的有關內容。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研究》分四篇,一篇為理論與比較,介紹瞭相關文獻與研究綜述,比較分析瞭發達國傢地方經濟發展中財政分權狀況。第二篇為事實與檢驗,主要內容包括中國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發展與演進,財政分權與經濟發展:省際間比較,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以吉林省為例的分析與檢驗。第三篇為分析與研判,主要內容包括財政分權與分配差異:因患寡而不均,財政生態與地方政府行為:利益驅動下的政策選擇,激勵的悖論:分權化對企業的經濟影響。第四篇為發展與完善,主要內容包括完善的路徑,研究拓展。
內容簡介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研究》是一部對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財政體製進行研究的著作,側重於20世紀90年代分稅製財政管理改革以來的有關內容。在此階段,中央、省級以下地方政府進行財政分權體製改革,取得瞭較為理想的政策性效果。財政分權體製改革作為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變量,在提高公共産品和服務的供給效率方麵成績顯著。
但是,現階段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已經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從改革的進度看,財政分權體製改革滯後於經濟高速增長,導緻中央與地方、地方與地方之間諸多發展不均衡。從改革的績效看,財政分權體製具有多重激勵,不僅要關注於效率,還要關注於公平,尤其是財權和事權不匹配導緻的利益選擇;不僅要有利於保持穩定、持續的經濟增長,還要麵對地方政府諸多自利性行為導緻的社會經濟矛盾,現有財政體製在上述方麵差強人意。
客觀評價中國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並存。當前亟待正視的事實在於,一方麵,財政分權體製改革在關注效率的同時忽視瞭公平,追求高增長付齣高成本,經濟增長中福利短缺和分配機製齣現“短闆”;另一方麵,各級政府激勵有餘而監管不足,尤其是個彆地方官員為瞭實現個人晉升,利用財政權力為政治晉升做鋪墊,甚至産生瞭貪腐、尋租等社會性問題。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文庫:中國經濟發展中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研究》從學術視角就這一主題做一些研究。
作者簡介
邵學峰,男,1971年2月生,經濟學博士,現就職於吉林大學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吉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牛導師、財政係副主任。豐要研究方嚮和興趣是製度經濟學、製度與經濟行為、財政理論與政策。任教以來,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財政研究》等權威學術期刊發錶論文近50篇,其中有7篇被“人大復印資料”、《經濟研究參考》等轉載,齣版專著或編著6部,獲得省級以上奬勵2項,主持或參與各類科研課題纍計17項。先後赴颱灣政治大學研訪(2006)、德國Flensburg University項目閤作(2007)、美國Flonsbury University訪問學者並受聘為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職務(2011-2012)。
張在茂,男,1969年12月生,經濟學博士,現就職於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國資辦,主任、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嚮和興趣是外國財政理論、財政理論與實踐。先後發錶論文近10篇。具有豐富的社會實踐工作經驗,先後在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府采購中心、財政局擔任過主要領導職務。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論
第一篇 理論與比較
第一章 文獻與研究綜述
第一節 傳統財政分權理論緣起
一 公共産品供給“市場解”二爭論的齣發點
二 蒂伯特模型二理想假設下地方性公共産品供給
三 奧茨的財政分權理論與發展
四 傳統財政理論的啓示
第二節 財政分權理論的深化
一 地方經濟發展中的公共政策選擇
二 預算約束與財政分權
第三節 財政分權與地方經濟發展
一 公共産品供給與財政分權治理
二 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二觀點評述
三 財政分權改革以來地方收入差距分析
四 均衡發展二財政職能與分權化治理
第二章 發達國傢地方經濟發展中財政分權比較分析
第一節 美國財政分權體製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 美國政府間財政關係分析
二 美國政府問事權劃分與地方財政支齣分析
三 美國地方財政收入來源結構分析
四 美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體係分析
第二節 德國財政分權體製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 德國政府問財政關係分析
二 德國政府間事權劃分與地方財政支齣分析
三 德國地方財政收入來源結構分析
四 德國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體係分析
第三節 日本財政分權體製在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一 日本政府間財政關係分析
二 日本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政支齣分析
三 日本地方政府收入來源結構分析
四 日本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體係分析
第四節 發達國傢財政分權體製與地方經濟發展
一 發這國傢財政分權體製比較分析
二 地方經濟均衡發展中的財政作用
第二篇 事實與檢驗
第三章 中國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發展與演進
第一節 計劃經濟下財政管理體製
一 高度集中的財政管理體製
二 財政集權管理睏境二分權化改革誘因
三 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的初始模式
第二節 漸進式分權二財政管理體製轉變
一 改革開放初期的財政管理體製
二 以兩步“利改稅”為起點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
三 1994年之後的財政分權體製改革
四 橫嚮分權二雙重管理職能的分離
第三節 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的內生邏輯
一 從計劃到市場二財政分權內生性及利益調整
二 財政分權體製改革目標
三 基於公共産品供給的規範分析二一個歸納
第四章 財政分權與經濟發展二省際比較
第一節 分權化改革的效率與公平
第二節 經濟增長、分配差異與財政收支二特徵性事實
第三節 模型和數據
一 模型和變量說明
二 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三 數據采源
第四節 分析與檢驗Ⅰ二財政分權對縣(市)經濟增長的貢獻
第五節 分析與檢驗Ⅱ二財政分權擴大瞭縣(市)分配差距嗎?
第六節 幾點啓示
第五章 財政分權與經濟增長二以吉林省為例
第一節 財政分權與地方政策
一 經濟發展戰略與財政分權改革
二 地方政府“經紀人”、政府代理人和雙重激勵
第二節 財政分權與地方經濟增長
——以吉林省為例
一 假設前提
二 模型設計
三 數據來源
四 實證分析與檢驗
五 財政分權促進瞭經濟增長嗎?
第三節 財政分權改革後地方政策偏好分析
一 財政分權體製下的激勵方式
二 地方政府偏好的製度性成因
三 財政分權的效果二一種視角
第三篇 分析與研判
第六章 財政分權與分配差異二因患寡而不均
第一節 財政政策與政府間財政關係分析
一 財政政策職能與調控效率
二 財政分權過程中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係
三 地方經濟均衡發展與財政政策選擇
第二節 財政分權促進地方經濟均衡發展的實證分析
一 模型設計
二 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三 實證分析及檢驗結果
第三節 地方經濟發展中財政分權體製評析
一 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財政分權體製誘因
二 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影響
三 均衡發展的財政管理
第七章 財政生態與地方政府行為二利益驅動下的政策選擇
第一節 分權下的財政生態解讀
一 基於機械論思想的財政生態
二 分權治理對財政生態的社會經濟影響
三 優化財政生態的分權治理預期
第二節 政策鎖定與解鎖
一 分權改革的政策鎖定與利益獲取
二 財政體製改革二“熨平”利益矛盾
第三節 發展抑或控製二預算管理的糾結
一 各級政府財政預算改革睏境
二 各級政府預算管理與改革現狀
三 財政預算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
四 財政分權體製下的預算管理創新
第四節 總結
第八章 激勵的悖論二分權化對企業的經濟影響
第一節 分權化改革下國有資産“流失的悲劇”
一 公地經濟與“流失的悲劇”
二 國有資産流失的主要錶現形式
三 所有者主體缺位二國有資産流失的製度成因
第二節 非經營性國有資産二主體缺位
一 非經營性國有資産的基本狀況和特點
二 非經營性國有資産管理的現實問題
三 原因剖析
四 分權改革下的治理缺失
第四篇 發展與完善
第九章 完善的路徑
第一節 麵嚮和諧的財政分權改革
一 思考的標準和尺度
二 基本的目標
第二節 嚮改革方嚮邁進
一 對政策的修繕
二 路徑選擇
第三節 配套機製
一 産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 融資結構與融資渠道的優化與拓寬
三 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設與完善
第十章 研究拓展
總的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提高本轄區企業生産能力,擴大基礎設施投資為生産提供更多的長期保障,完善生産硬環境和改善經營軟環境,努力提高産業化水平,以此來獲取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地方政府經濟活動在一定程度上符閤理性原則。自利導緻經濟決策符閤理性選擇,理性的“經紀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因此理性的經濟行為也可以産生優化的行為選擇。一方麵,從經濟決策分析,符閤成本一收益原則,選擇能夠帶來較大滿足的方案,當麵臨可供選擇的一係列方案的時候,則選擇最小的經濟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政府的公共支齣決策所采用的成本一收益評估方式符閤理性選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麵,從政府官僚的角度研究,他們可能利用技術優勢和所掌握的信息資源,為瞭把握更多的政治資源或者來自晉升的需要而隱匿所掌握的信息,“哄騙公民投票贊成比原來更高的預算水平”(Rosen,2005)。滿足個人利益需求甚至“尋租”。當然,如果以這種路徑思考,地方政府經濟活動則會變成精密的計算過程,其行為也成為“快樂與痛苦的微積分”(許純禎,2000)。而以交易成本理論衡量,由於信息不充分和決策不完全,地方政府經濟行為充其量僅存在有限理性。地方政府雖然與中央政府相比具有信息優勢,但是,這種信息優勢僅僅是相對動態的。任何規模的地方都存在數量不等的與其相比規模較小的政府,而理想化的完全信息對稱僅存在於轄區內公共産品供給與稅收相對等的林達爾均衡狀態。“地方政府規模小型化而帶來的福利收益和隨之增加的成本之間存在著某種替代權衡關係……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確切地知道(地方政府規模增加所帶來的)收益與損失之間的相對量”(斯蒂芬·貝利,2006)。
在分權體製框架下保持和提高地方政府轄區內的競爭能力和促進地方經濟增長,符閤地方政府和政府代理人(政客和官僚)及幕後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Qian(1998)等的研究錶明財政分權有利於地方政府促進本地區經濟增長,通過硬化預算約束為地方政府提供較好的經濟激勵。然而,經濟分權還不足以構成地方政府經濟發展的全部激勵(王永欽等,2007)。對於發展中國傢,尤其是中國特殊的政治激勵也同樣發揮著激勵效果。從這一點看,中國特色的財政分權具有區彆於其他國傢的激勵形式。
……
前言/序言
圖書簡介: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區域發展與協調戰略研究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工業化進程的復雜性、階段性特徵及其對區域發展格局産生的深刻影響。在這一波瀾壯闊的經濟轉型期,不同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曆史發展路徑以及政策導嚮的差異,共同塑造瞭當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既有高速增長又有顯著失衡的獨特圖景。本書旨在超越單純的經濟增長敘事,聚焦於工業化如何重塑瞭空間結構,並探討實現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區域協調發展的內在邏輯與有效路徑。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開對該議題的係統性研究。 第一部分:工業化驅動下的空間重構與區域分化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引擎如何驅動瞭全國範圍內的空間重構。我們首先梳理瞭中國工業化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典型特徵,特彆是“引進來”與“走齣去”戰略在不同區域的實施效果的差異性。 核心議題包括: 要素流動與集聚效應: 詳細分析瞭資本、勞動力和技術等關鍵生産要素在沿海與內陸、城市群與鄉村地區之間的流動模式。本書通過計量分析揭示瞭市場機製與行政乾預共同作用下,要素集聚所導緻的“馬太效應”——優勢區域通過規模經濟和外部性獲得瞭加速發展,而其他區域則麵臨資源虹吸效應的挑戰。 工業布局的演變: 考察瞭國傢主導的産業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行為如何共同決定瞭特定工業部門的空間布局。本書對比瞭勞動密集型産業、技術密集型産業在不同地理單元的集聚規律,並評估瞭這種布局對區域專業化水平和産業鏈完整性的長期影響。 區域發展極的形成與擴散機製: 辨析瞭當前中國主要的經濟增長極(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的形成機理。研究不僅關注瞭核心極的內部增長動力,更著重分析瞭這些增長極如何通過輻射、溢齣效應帶動周邊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以及在何種條件下溢齣效應會衰減或産生“擠齣效應”。 第二部分:區域發展的內在約束與結構性矛盾 在承認工業化巨大成就的同時,本部分深入挖掘瞭製約中國區域均衡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這些矛盾是理解當前發展睏境的關鍵。 重點探討以下方麵: 基礎設施的非均衡投資: 分析瞭交通、能源和信息網絡等基礎設施在不同區域的投入強度與質量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固化瞭區域間的經濟聯係成本和貿易壁壘。本書特彆關注瞭“鐵公基”投資在不同區域實現邊際效益遞減或遞增的臨界點問題。 要素市場分割與行政壁壘: 盡管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但戶籍製度、土地使用權限製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等行政性壁壘,依然在不同程度上阻礙瞭勞動力、資本和土地等要素在區域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從而扭麯瞭正常的比較優勢形成。 産業升級與代際承接的錯位: 研究瞭沿海發達地區嚮中西部地區産業轉移過程中齣現“卡脖子”現象的根源。部分中西部地區在承接傳統産業時,未能有效積纍資本和技術,導緻産業升級的動力不足,形成瞭“接不住”或“接瞭也低端”的睏境。 第三部分:國傢區域協調戰略的演進與評估 本部分聚焦於國傢層麵為應對區域失衡所推齣的一係列宏觀戰略和政策工具,並對其有效性進行瞭批判性評估。 主要內容包括: 自上而下的戰略框架: 係統梳理瞭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傢級戰略的內在邏輯、時間脈絡和空間重點。本書側重分析瞭不同戰略在資源配置、財政轉移支付和産業引導方麵的側重點變化。 財政轉移支付的再設計: 詳細分析瞭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轉移支付結構,包括一般性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的比例、目標和績效評估體係。研究認為,單純的“輸血式”轉移支付在刺激內生增長動力方麵效果有限,必須與區域的製度改革和能力建設掛鈎。 區域一體化與跨區域閤作機製: 考察瞭區域發展戰略從關注“區域平衡”嚮注重“區域閤作與一體化”轉變的趨勢。分析瞭城市群內部的協同發展機製(如規劃對接、市場一體化)在打破行政區劃壁壘中的潛力與挑戰。 第四部分:邁嚮高質量與包容性發展的區域新範式 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本書最後一部分著眼於未來,探討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如何構建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區域發展新範式。 核心建議和展望在於: “雙嚮奔赴”的要素流動: 倡導構建既能吸引要素嚮高效率地區集聚,又能保障欠發達地區獲得閤理要素迴報的激勵機製。這要求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特彆是農村土地製度和戶籍製度的協同鬆綁。 創新驅動的區域動力轉換: 強調區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應從要素投入轉嚮全要素生産率(TFP)的提升。研究瞭如何通過建立跨區域的科技創新閤作平颱和人纔共享機製,打破地域限製,實現創新資源的有效配置。 生態約束下的差異化發展: 將環境承載力納入區域規劃的核心考量。提齣應根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製定差異化的産業發展紅綫,避免“生態換增長”的舊有模式,實現綠色工業化的區域路徑選擇。 提升區域治理的協同能力: 強調解決區域矛盾需要超越傳統的行政權力博弈,構建跨行政層級的、以公共利益為導嚮的區域閤作治理體係,確保國傢戰略在基層得到有效執行和協同推進。 本書為政策製定者、區域經濟研究者和關注中國工業化轉型經驗的學者,提供瞭係統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實證依據。它力求揭示中國區域發展背後的復雜動力學,並探索在新的發展階段實現更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