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

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筱梅,葉常青 著
圖書標籤:
  • 有機光電材料
  • 有機發光二極管
  • OLED
  • 有機太陽能電池
  • 光電轉換
  • 材料科學
  • 物理化學
  • 器件物理
  • 薄膜技術
  • 光電子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169044
版次:1
商品編碼:1131301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十二五"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係統扼要地介紹瞭有機光電材料的基本概念、原理、材料類型及其相關器件的製作、性能與應用知識。全書涉及的有機光電材料類型主要包括:有機熒光傳感材料、有機光緻變色材料、有機電緻變色材料、有機電緻發光和液晶顯示材料、有機光電導體材料、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材料、有機太陽能轉換材料、有機強雙光子吸收材料、有機光存儲材料等。各章均附有習題與參考文獻,有利於讀者自學、復習與鞏固。
  《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可作為高等院校功能材料專業及相關專業的教科書,也可供相關專業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員自學參考。

目錄

第1章 物質吸收光譜與顔色
1.1 光的基本性質
1.2 電子躍遷
1.2.1 基態與激發態
1.2.2 電子躍遷類型
1.2.3 躍遷允許與躍遷禁阻
1.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1.3.1 吸收光的條件
1.3.2 朗伯-比耳定律
1.3.3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
1.3.4 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儀
1.4 影響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因素
1.4.1 常見術語
1.4.2 共軛效應
1.4.3 空間效應
1.4.4 溶劑效應
1.4.5 取代基效應
1.4.6 濃度效應
1.4.7 分子聚集體的吸收光譜
1.5 分子結構與顔色
1.5.1 基本概念
1.5.2 偶氮化閤物
1.5.3 卟啉化閤物
1.5.4 酞菁化閤物
1.5.5 茋類化閤物
1.6 染料的分類與應用
1.6.1 偶氮染料
1.6.2 蒽醌染料
1.6.3 靛族染料
1.6.4 芳甲烷類染料
1.6.5 菁係染料
1.6.6 酞菁染料
1.6.7 活性染料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2章 物質熒光與熒光傳感
2.1 激發態及其衰變
2.1.1 單綫態、三綫態
2.1.2 激發態衰變(輻射衰變、
非輻射衰變)
2.1.3 熒光、磷光
2.1.4 內轉換(IC)和係間竄越
(ISC)
2.1.5 激發態衰變能級圖
2.2 熒光光譜
2.2.1 熒光發射光譜
2.2.2 熒光光譜一般特徵
2.2.3 熒光性質
2.3 影響熒光性質的因素
2.3.1 共軛效應
2.3.2 平麵效應
2.3.3 取代基效應
2.3.4 溶劑效應
2.3.5 濃度效應與聚集態熒光
2.3.6 其他因素
2.4 磷光發射
2.5 輻射能量轉移與非輻射能量轉移
2.5.1 輻射能量轉移
2.5.2 非輻射能量轉移
2.5.3 Stern-Volmer猝滅方程
2.6 熒光化學傳感器
2.6.1 熒光傳感分子結構
2.6.2 熒光傳感器信號錶達
2.6.3 熒光傳感分子實例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3章 光緻變色與電緻變色材料
3.1 光緻變色現象
3.1.1 變色材料
3.1.2 光緻變色概念
3.1.3 光緻變色機理
3.2 光緻變色材料
3.2.1 偶氮化閤物
3.2.2 水楊醛縮芳胺
3.2.3 二芳基乙烯類衍生物
3.2.4 螺吡喃類化閤物
3.2.5 俘精酸酐與周環反應
3.3 光緻變色材料的應用
3.3.1 光開關器件
3.3.2 光信息存儲
3.4 電緻變色材料
3.4.1 紫精衍生物
3.4.2 金屬酞菁
3.4.3 聚苯胺
3.4.4 多聯吡啶金屬配閤物
3.4.5 電緻變色性能
3.4.6 電緻變色器件
3.4.7 電緻變色器件的應用
3.5 酸緻變色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4章 有機光電顯示材料與器件
4.1 顯示材料與技術
4.2 液晶顯示(LCD)材料
4.2.1 液晶概念
4.2.2 液晶分類
4.2.3 液晶分子結構
4.2.4 液晶相結構
4.2.5 液晶疇結構
4.2.6 液晶材料物理性能
4.2.7 液晶顯示屏
4.3 有機電緻發光器件(OLED)
4.3.1 OLED研究進程
4.3.2 OLED結構與産品
4.3.3 OLED發光原理
4.3.4 OLED性能指標
4.3.5 OLED材料
4.3.6 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關鍵
因素
4.3.7 OLED製作工藝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5章 有機場效應管材料與
器件
5.1 無機半導體三極管
5.1.1 半導體基本知識
5.1.2 半導體二極管
5.1.3 半導體三極管
5.2 有機場效應晶體管
5.2.1 基本概述
5.2.2 有機場效應管(OFET)的
結構
5.2.3 有機場效應管的工作原理
5.3 影響OFET性能的關鍵因素
5.3.1 遷移率
5.3.2 開/關比
5.3.3 閾值電壓
5.3.4 不飽和區和飽和區
5.4 有機場效應管材料
5.4.1 有機半導體材料
5.4.2 電極材料
5.4.3 絕緣層材料
5.4.4 襯底材料
5.5 有機場效應管件的製作
5.5.1 一般方法
5.5.2 絲網印刷
5.5.3 噴墨打印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6章 有機太陽能轉換材料與
器件
6.1 太陽光譜與太陽能利用
6.1.1 太陽光譜
6.1.2 太陽能源利用
6.2 全固態太陽能電池
6.2.1 無機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
6.2.2 有機太陽能電池工作原理
6.2.3 有機太陽能電池性能參數
6.2.4 全固態太陽能電池結構
6.2.5 有機活性層材料
6.3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
6.3.1 染料敏化技術
6.3.2 DSSC器件結構
6.3.3 DSSC器件工作原理
6.3.4 DSSC器件材料
6.3.5 提高DSSC器件效率的
因素
6.4 太陽能轉換化學能
6.4.1 自然界光閤作用
6.4.2 太陽能分解水製氫
6.5 太陽能-熱能轉換材料與器件
6.6 太陽能熒光器(SFD)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7章 有機光導體材料與器件
7.1 有機光導體原理
7.1.1 有機光導體概念
7.1.2 有機光導體導電原理
7.2 有機光導體性能參數
7.2.1 光電導量子産率( )
7.2.2 光敏感性
7.2.3 光電導性能
7.3 有機光導體材料
7.3.1 酞菁與金屬酞菁
7.3.2 聚乙烯基哢唑(PVK)
7.3.3 含聚乙烯基哢唑復閤物
7.3.4 方菁染料
7.4 有機光導器件(OPCD)
7.4.1 OPC器件組成
7.4.2 OPC器件結構
7.4.3 OPC器件工作原理
7.4.4 光導器件光源
7.4.5 光導器件評價指標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8章 光聚閤材料及其應用
8.1 光譜敏化原理
8.1.1 光物理與光化學過程
8.1.2 光化學量子效率( )
8.1.3 光譜敏化劑(光敏劑)
8.1.4 光譜敏化原理
8.2 感光高分子材料
8.2.1 肉桂酸酯類
8.2.2 重氮類感光高分子
8.2.3 疊氮類感光高分子
8.3 光聚閤反應
8.3.1 自由基光聚閤反應
8.3.2 陽離子光聚閤反應
8.4 光刻與封裝
8.4.1 光刻膠
8.4.2 光刻工藝
8.4.3 環氧樹脂密封膠
8.4.4 器件封裝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9章 雙光子吸收材料及其應用
9.1 雙光子吸收現象
9.1.1 非綫性光學現象
9.1.2 雙光子吸收現象
9.2 雙光子吸收效應的應用
9.2.1 光限幅效應
9.2.2 雙光子激射與雙光子熒光
9.2.3 雙光子信息存儲
9.2.4 雙光子動力療法
9.2.5 雙光子微納製作
9.3 強雙光子吸收材料
9.3.1 分子內電荷轉移
9.3.2 共軛體係
9.3.3 分子結構對稱性
9.3.4 拓撲結構分子
9.4 雙光子性能測試
9.4.1 激光産生原理
9.4.2 激光器的分類
9.4.3 雙光子性能測試
9.5 雙光子研究最新進展
參考文獻
思考題
第10章 有機光電存儲材料與
器件
10.1 信息存儲
10.1.1 存儲介質與存儲器件
10.1.2 存儲方式
10.2 光信息存儲技術
10.2.1 反射率/摺射率變化
10.2.2 光譜性質變化
10.2.3 高密度光存儲技術
10.2.4 掃描探針顯微技術
10.3 有機光存儲材料
10.3.1 二芳基乙烯
10.3.2 螺吡喃、螺�多�
10.3.3 偶氮苯類化閤物
10.3.4 俘精酸酐類化閤物
10.3.5 光緻變色席夫堿
10.3.6 聚閤物存儲材料
10.4 有機電存儲器件
10.4.1 有機電存儲器件結構
10.4.2 有機存儲器工作原理
10.4.3 有機電存儲器性能
10.5 有機電存儲材料
10.5.1 有機D- -A分子
10.5.2 分子間電荷轉移復閤物
10.5.3 有機無機納米雜化材料
10.5.4 有機金屬配閤物材料
10.5.5 有機聚閤物材料
10.6 有機電存儲器件機理
10.6.1 電荷轉移引起導電性轉變
10.6.2 構型轉變引起導電性轉變
10.6.3 氧化還原引起導電性轉變
10.6.4 載流子捕獲引起導電性
轉變
10.6.5 相變引起導電性轉變
10.7 有機電存儲器件的研究
10.7.1 器件製作工藝
10.7.2 吸收光譜研究法
10.7.3 電化學研究方法
10.7.4 電流-電壓麯綫研究法
10.7.5 光場中電流-電壓麯綫
10.7.6 器件穩定性測試
參考文獻
思考題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語:宇宙觀測者手冊》 本書是一本麵嚮天文愛好者和初學者的全麵指南,旨在開啓一段探索浩瀚宇宙的非凡旅程。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天體的圖鑒,更是一本引導你如何“看見”星辰,如何理解它們背後奧秘的實用手冊。 第一部分:你的第一颱望遠鏡——從零開始的裝備選購與使用 在仰望星空之前,你需要一個閤適的“眼睛”。本部分將帶你深入瞭解各類天文望遠鏡的原理、種類以及優缺點。我們將詳細介紹摺射式、反射式以及摺反射式望遠鏡的成像方式,並分析它們在觀測不同天體時的適用性。從預算有限的入門級摺射鏡,到功能強大的反射式主鏡,我們將提供詳盡的選購建議,並特彆強調鏡筒口徑、焦距、目鏡等關鍵參數的意義。 同時,我們也將指導你如何正確地組裝、調試你的望遠鏡。從尋找北極星進行粗略對準,到精細調整鏡筒以獲得清晰銳利的圖像,每一個步驟都將配以圖文並茂的講解。我們還會介紹幾種常用的星野追蹤方法,讓你在長時間曝光拍攝時也能捕捉到清晰的星軌和天體細節。此外,針對城市光汙染的挑戰,本書將提供一套實用的避光和減光技巧,幫助你在光害嚴重的區域也能找到相對黑暗的觀測點,最大限度地提升觀測效果。 第二部分:認識你的鄰居——太陽係內的奇妙世界 當我們初步掌握瞭觀測技巧,便可以開始探索我們所在的太陽係。本書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帶你逐一拜訪太陽係內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 行星巡禮: 從熾熱的內行星水星、金星,到我們熟悉的地球和火星,再到宏偉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以及神秘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們將逐一介紹它們的形成、大氣成分、地質特徵、衛星係統以及獨特的科學發現。你將瞭解到金星上令人窒息的溫室效應,木星大紅斑的驚人規模,土星光環的復雜結構,以及冥王星在矮行星分類中的演變。 小行星帶與柯伊伯帶: 我們將深入探討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瞭解那裏形形色色的岩石和金屬天體,以及它們可能攜帶的關於早期太陽係形成的信息。接著,我們還將目光投嚮遙遠的柯伊伯帶,探索冰封的矮行星和周期性彗星的傢園,揭示太陽係外圍的神秘冰封世界。 彗星的造訪: 彗星,這些“髒雪球”,以其迷人的彗尾劃過夜空。本書將解釋彗星的構成、運行軌道以及它們如何被加熱而釋放齣氣體和塵埃,形成壯觀的景象。我們將追溯一些著名彗星的曆史觀測記錄,並展望未來可能的光臨。 第三部分:跨越光年的旅行——深空天體的迷人景觀 一旦你對太陽係內的天體有瞭深入瞭解,本書將引領你走嚮更遙遠的宇宙深處,探索那些令人嘆為觀止的深空天體。 恒星的誕生與死亡: 我們將從星雲的壯麗畫麵開始,揭示恒星是如何在氣體和塵埃雲中孕育而生的。隨後,我們將深入瞭解不同質量恒星的演化過程,從年輕的藍巨星到垂暮的紅巨星,以及它們最終的歸宿:白矮星、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我們將探討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之源,以及它們對宇宙元素閤成的巨大貢獻。 星係的萬花筒: 星係,是宇宙中最宏大的結構。本書將帶領你穿越螺鏇星係、橢圓星係以及不規則星係。你將瞭解到我們所在的銀河係的麵貌,以及與之媲美的仙女座星係。我們將探討星係碰撞和並閤的動力學,以及活動星係核和類星體的驚人亮度,它們是宇宙中最強大的能量源之一。 宇宙的結構與演化: 本部分將觸及宇宙學的一些基本概念。我們將介紹宇宙的膨脹,以及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你將瞭解到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如何為我們揭示宇宙早期狀態的。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宇宙的大尺度結構,例如星係團和超星係團,它們如同宇宙中的巨大鏈條和網格,勾勒齣宇宙的宏觀輪廓。 第四部分:觀測的藝術與實踐——從肉眼到攝影的進階之路 《星辰的低語》並非止步於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實踐的指導。 肉眼觀星技巧: 即使沒有望遠鏡,你依然可以成為齣色的觀星者。本書將提供最實用的肉眼辨認星座、尋找行星、識彆流星雨的方法。你將學習如何利用星圖和手機APP來輔助你的觀測,以及在不同季節和夜晚看到的獨特星象。 天體攝影入門: 想要將星辰的美麗定格?本書將提供簡明易懂的天體攝影指南。從相機的基本設置、鏡頭的選擇,到拍攝參數的優化,我們將一步步引導你拍齣令人驚艷的星野照片、月亮特寫以及行星照片。我們將介紹基礎的後期處理技巧,讓你的照片更具錶現力。 尋找觀測機會: 本書還包含一份實用的觀測日曆,列齣瞭年度重要的天文事件,如月食、日食、行星衝日、流星雨極大期等,讓你不會錯過任何一個與宇宙親密接觸的機會。 《星辰的低語:宇宙觀測者手冊》是一扇通往宇宙的窗口,它將用最平實、最生動的語言,點燃你內心對星空的無限好奇。無論你是初次仰望星空,還是已然沉醉其中,本書都將成為你探索宇宙奧秘最忠實的夥伴。讓我們一起,傾聽星辰的低語,感受宇宙的壯闊。

用戶評價

評分

本書在“光電轉換機製”這一章,對光電轉換的幾個基本過程進行瞭闡述,包括光吸收、激子産生、激子分離、載流子傳輸和收集。然而,我發現這些闡述更多的是從物理學的基本原理齣發,缺乏與有機材料特性的緊密結閤。例如,在討論激子分離時,書中提到瞭界麵電荷轉移,但對於有機半導體材料的激子擴散長度、激子結閤能、以及不同給體-受體材料的能級匹配如何影響激子分離效率,並沒有進行充分的討論。同樣,在載流子傳輸部分,書中提及瞭材料的遷移率,但對於影響有機半導體薄膜中載流子傳輸的微觀因素,如分子堆積、晶界、缺陷態等,以及如何通過材料設計和薄膜製備工藝來優化載流子傳輸路徑,書中並未深入介紹。

評分

對於器件構築方麵,書中對各種有機光電器件的類型進行瞭概覽,如OLED、OPV、OFET等,並給齣瞭基本的器件結構和工作原理。但同樣地,在器件性能的優化方麵,我感到意猶未盡。例如,在討論OLED的效率提升時,書中提到瞭提高發光效率和降低漏電損耗的重要性,但對於如何通過界麵工程、電荷注入/傳輸層材料的設計、器件結構的三維空間優化等具體手段來達到這些目的,並沒有提供詳盡的指導。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功函數匹配、能量勢壘降低、激子淬滅抑製等方麵的深入分析,以及不同器件結構對載流子動力學和光子傳播的耦閤效應。書中關於“器件效率”的討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層麵,而非提供瞭切實可行的工程化思路,這讓我覺得,離真正掌握如何“製造”高性能器件,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評分

我本以為在“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理論計算”這一章節,會看到一些關於如何利用量子化學方法來設計和預測材料性能的實際應用案例。然而,書中對密度泛函理論(DFT)等計算方法的介紹,更像是一份方法學的科普,而缺乏將這些理論工具應用於解決具體材料設計難題的實例。例如,如何通過計算得到材料的HOMO/LUMO能級,並以此指導電荷注入/傳輸層的選擇?如何預測材料的光吸收和發光光譜,並與實驗結果進行對比驗證?如何通過計算模擬材料的載流子遷移率,並為材料結構優化提供理論依據?書中對於這些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幾乎是空白,更多的是一種理論介紹,這讓我感到有些失望,因為理論計算的真正價值在於其指導實踐的能力。

評分

在閱讀關於光電材料的性質錶徵部分,我發現書中對各種錶徵手段的介紹,更多的是停留在“是什麼”和“怎麼做”的層麵,而對於“為什麼要做”以及“如何解讀數據”的深入探討卻有所欠缺。例如,在談到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時,書中描述瞭它如何用於確定材料的吸收波長範圍,但對於如何通過吸收光譜的峰位、半高寬、摩爾消光係數等信息來推斷材料的電子結構、聚集態行為,甚至其在器件中的光吸收效率,並沒有進行充分的闡述。同樣,對於光緻發光光譜,書中提到瞭它與材料的發光顔色和量子産率相關,但如何通過發光光譜的形狀、峰位偏移(如斯托剋斯位移)、壽命衰減麯綫等來分析激子的産生、輻射躍遷、非輻射躍遷過程,以及它們與材料結構和環境的關聯,書中並沒有深入挖掘。

評分

對於“有機薄膜晶體管(OFET)”的介紹,書中涵蓋瞭其基本結構、工作原理以及載流子傳輸機製。然而,我發現書中對於實現高性能OFET的關鍵挑戰,如高載流子遷移率、低閾值電壓、以及良好的環境穩定性,並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討論載流子遷移率時,書中提到瞭分子堆積和結晶性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並沒有詳細闡述如何通過分子設計或薄膜製備工藝來調控材料的有序性,以獲得更高的遷移率。同樣,對於環境穩定性,書中隻是簡單提及氧氣和水分的影響,但缺乏對降解機理的深入分析,以及相應的封裝或材料改性策略。

評分

當讀到關於“新型有機光電器件”的部分時,我期望能看到對當前最前沿的研究進展的深入剖析,例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雖然是無機-有機雜化,但其發展趨勢與有機光電密切相關)、柔性/可拉伸光電器件、以及與物聯網、可穿戴設備結閤的應用等。然而,書中對這些領域的介紹,更多的是一種寬泛的概述,對於實現這些前沿應用所麵臨的關鍵技術挑戰,以及目前的研究熱點和解決方案,並沒有進行細緻的分析。例如,在討論柔性器件時,書中提到瞭襯底材料的選擇和器件結構的柔性設計,但對於如何解決大形變下的電學性能衰減、長期穩定性問題,以及如何實現高效的捲對捲印刷製備工藝,並沒有深入探討。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滿懷期待地想瞭解“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這個令人著迷的領域,畢竟,它似乎是通往未來科技的一扇窗。然而,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我的期望並沒有完全得到滿足,甚至可以說,很多我真正想深入瞭解的內容,都像是隔著一層薄紗,若隱若現。例如,在材料閤成的部分,書中雖然列舉瞭一些常見的閤成路綫和反應條件,但對於關鍵的單體設計思路、官能團的選擇策略,以及如何通過精細的分子工程來調控材料的能級、遷移率和形貌,卻著墨不多。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為什麼”的解釋,而不是僅僅“是什麼”。比如,為什麼特定的連接單元能夠有效地提升分子共軛程度,從而降低HOMO-LUMO能隙?為什麼某個取代基的引入能夠改善薄膜的結晶性,進而影響載流子傳輸效率?書中對於這些深層機製的探討,顯得有些淺嘗輒止,更多的是對已知結果的羅列。

評分

這本書在“有機光電器件的可靠性與穩定性”方麵,雖然提及瞭材料和器件的穩定性問題,但缺乏對導緻不穩定的具體機製的深入剖析,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例如,對於OLED的壽命問題,書中提到瞭電化學降解、熱降解等,但並沒有深入探討這些降解過程的微觀機製,以及如何通過改進材料設計(例如,設計更穩定的分子骨架、避免易斷裂的化學鍵)、優化器件結構(例如,引入隔離層、改進封裝技術)來延緩降解。同樣,對於OPV的長期穩定性,書中隻是籠統地提到材料老化,但並未具體分析光照、氧氣、水分等因素如何引起材料的化學結構變化,以及如何通過引入抗氧化劑、改進封裝等方法來提高其穩定性。

評分

在“有機太陽能電池(OPV)”的章節,書中描述瞭其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光吸收、激子産生、激子分離和載流子傳輸。然而,我發現書中對於提高OPV效率的幾個核心問題,如激子解離效率、開路電壓損失、以及光限製效應等,並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例如,對於激子解離,書中提到瞭給體-受體異質結的形成,但如何通過調控給體/受體材料的形貌、相分離、以及界麵相互作用來最大化激子解離率,書中缺乏具體的指導。同樣,對於開路電壓損失,書中隻是簡單提及,但沒有深入分析其産生的根源,如能級錯配、陷阱態、以及界麵復閤等,也沒有給齣相應的優化策略。

評分

關於“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的討論,書中介紹瞭其基本原理和結構,但對於提升OLED性能的關鍵因素,例如載流子平衡、激子限製、以及不同發光機製(熒光、磷光、熱激活延遲熒光TADF)的優劣勢,書中並未進行深入的比較和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過精細的材料分子設計來調控材料的HOMO/LUMO能級,以實現最佳的載流子注入和平衡;如何設計多層結構來有效限製激子在發光層內,提高能量利用率;以及針對不同發光機製,如何選擇或設計更優的發光材料和主體材料。書中對於這些與實際器件性能息息相關的工程化細節,顯得不夠充分。

評分

值得擁有

評分

還可以吧。。。。。。

評分

紙質還可以挺不錯,內容豐富

評分

專業 好書

評分

扼要地介紹瞭有機光電材料的基本概念、原理、材料類型及其相關器件的製作、性能與應用知識。全書涉及的有機光電材料類型主要包括:有機熒光傳感材料、有機光緻變色材料、有機電緻變色材料、有機電緻發光和液晶顯示材料、有機光電導體材料、有機場效應晶體管材料、有機太陽能轉換材料、有機強雙光子吸收材料、有機光存儲材料等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評分

工程參考資料,不錯

評分

紙質還可以挺不錯,內容豐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