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筱梅,叶常青 著
图书标签:
  • 有机光电材料
  • 有机发光二极管
  • OLED
  • 有机太阳能电池
  • 光电转换
  • 材料科学
  • 物理化学
  • 器件物理
  • 薄膜技术
  • 光电子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690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301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系统扼要地介绍了有机光电材料的基本概念、原理、材料类型及其相关器件的制作、性能与应用知识。全书涉及的有机光电材料类型主要包括:有机荧光传感材料、有机光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有机电致发光和液晶显示材料、有机光电导体材料、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材料、有机太阳能转换材料、有机强双光子吸收材料、有机光存储材料等。各章均附有习题与参考文献,有利于读者自学、复习与巩固。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可作为高等院校功能材料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科研人员自学参考。

目录

第1章 物质吸收光谱与颜色
1.1 光的基本性质
1.2 电子跃迁
1.2.1 基态与激发态
1.2.2 电子跃迁类型
1.2.3 跃迁允许与跃迁禁阻
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3.1 吸收光的条件
1.3.2 朗伯-比耳定律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
1.4 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因素
1.4.1 常见术语
1.4.2 共轭效应
1.4.3 空间效应
1.4.4 溶剂效应
1.4.5 取代基效应
1.4.6 浓度效应
1.4.7 分子聚集体的吸收光谱
1.5 分子结构与颜色
1.5.1 基本概念
1.5.2 偶氮化合物
1.5.3 卟啉化合物
1.5.4 酞菁化合物
1.5.5 茋类化合物
1.6 染料的分类与应用
1.6.1 偶氮染料
1.6.2 蒽醌染料
1.6.3 靛族染料
1.6.4 芳甲烷类染料
1.6.5 菁系染料
1.6.6 酞菁染料
1.6.7 活性染料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2章 物质荧光与荧光传感
2.1 激发态及其衰变
2.1.1 单线态、三线态
2.1.2 激发态衰变(辐射衰变、
非辐射衰变)
2.1.3 荧光、磷光
2.1.4 内转换(IC)和系间窜越
(ISC)
2.1.5 激发态衰变能级图
2.2 荧光光谱
2.2.1 荧光发射光谱
2.2.2 荧光光谱一般特征
2.2.3 荧光性质
2.3 影响荧光性质的因素
2.3.1 共轭效应
2.3.2 平面效应
2.3.3 取代基效应
2.3.4 溶剂效应
2.3.5 浓度效应与聚集态荧光
2.3.6 其他因素
2.4 磷光发射
2.5 辐射能量转移与非辐射能量转移
2.5.1 辐射能量转移
2.5.2 非辐射能量转移
2.5.3 Stern-Volmer猝灭方程
2.6 荧光化学传感器
2.6.1 荧光传感分子结构
2.6.2 荧光传感器信号表达
2.6.3 荧光传感分子实例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3章 光致变色与电致变色材料
3.1 光致变色现象
3.1.1 变色材料
3.1.2 光致变色概念
3.1.3 光致变色机理
3.2 光致变色材料
3.2.1 偶氮化合物
3.2.2 水杨醛缩芳胺
3.2.3 二芳基乙烯类衍生物
3.2.4 螺吡喃类化合物
3.2.5 俘精酸酐与周环反应
3.3 光致变色材料的应用
3.3.1 光开关器件
3.3.2 光信息存储
3.4 电致变色材料
3.4.1 紫精衍生物
3.4.2 金属酞菁
3.4.3 聚苯胺
3.4.4 多联吡啶金属配合物
3.4.5 电致变色性能
3.4.6 电致变色器件
3.4.7 电致变色器件的应用
3.5 酸致变色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4章 有机光电显示材料与器件
4.1 显示材料与技术
4.2 液晶显示(LCD)材料
4.2.1 液晶概念
4.2.2 液晶分类
4.2.3 液晶分子结构
4.2.4 液晶相结构
4.2.5 液晶畴结构
4.2.6 液晶材料物理性能
4.2.7 液晶显示屏
4.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4.3.1 OLED研究进程
4.3.2 OLED结构与产品
4.3.3 OLED发光原理
4.3.4 OLED性能指标
4.3.5 OLED材料
4.3.6 提高OLED器件性能的关键
因素
4.3.7 OLED制作工艺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5章 有机场效应管材料与
器件
5.1 无机半导体三极管
5.1.1 半导体基本知识
5.1.2 半导体二极管
5.1.3 半导体三极管
5.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
5.2.1 基本概述
5.2.2 有机场效应管(OFET)的
结构
5.2.3 有机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
5.3 影响OFET性能的关键因素
5.3.1 迁移率
5.3.2 开/关比
5.3.3 阈值电压
5.3.4 不饱和区和饱和区
5.4 有机场效应管材料
5.4.1 有机半导体材料
5.4.2 电极材料
5.4.3 绝缘层材料
5.4.4 衬底材料
5.5 有机场效应管件的制作
5.5.1 一般方法
5.5.2 丝网印刷
5.5.3 喷墨打印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6章 有机太阳能转换材料与
器件
6.1 太阳光谱与太阳能利用
6.1.1 太阳光谱
6.1.2 太阳能源利用
6.2 全固态太阳能电池
6.2.1 无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6.2.2 有机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
6.2.3 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参数
6.2.4 全固态太阳能电池结构
6.2.5 有机活性层材料
6.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
6.3.1 染料敏化技术
6.3.2 DSSC器件结构
6.3.3 DSSC器件工作原理
6.3.4 DSSC器件材料
6.3.5 提高DSSC器件效率的
因素
6.4 太阳能转换化学能
6.4.1 自然界光合作用
6.4.2 太阳能分解水制氢
6.5 太阳能-热能转换材料与器件
6.6 太阳能荧光器(SFD)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7章 有机光导体材料与器件
7.1 有机光导体原理
7.1.1 有机光导体概念
7.1.2 有机光导体导电原理
7.2 有机光导体性能参数
7.2.1 光电导量子产率( )
7.2.2 光敏感性
7.2.3 光电导性能
7.3 有机光导体材料
7.3.1 酞菁与金属酞菁
7.3.2 聚乙烯基咔唑(PVK)
7.3.3 含聚乙烯基咔唑复合物
7.3.4 方菁染料
7.4 有机光导器件(OPCD)
7.4.1 OPC器件组成
7.4.2 OPC器件结构
7.4.3 OPC器件工作原理
7.4.4 光导器件光源
7.4.5 光导器件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8章 光聚合材料及其应用
8.1 光谱敏化原理
8.1.1 光物理与光化学过程
8.1.2 光化学量子效率( )
8.1.3 光谱敏化剂(光敏剂)
8.1.4 光谱敏化原理
8.2 感光高分子材料
8.2.1 肉桂酸酯类
8.2.2 重氮类感光高分子
8.2.3 叠氮类感光高分子
8.3 光聚合反应
8.3.1 自由基光聚合反应
8.3.2 阳离子光聚合反应
8.4 光刻与封装
8.4.1 光刻胶
8.4.2 光刻工艺
8.4.3 环氧树脂密封胶
8.4.4 器件封装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9章 双光子吸收材料及其应用
9.1 双光子吸收现象
9.1.1 非线性光学现象
9.1.2 双光子吸收现象
9.2 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应用
9.2.1 光限幅效应
9.2.2 双光子激射与双光子荧光
9.2.3 双光子信息存储
9.2.4 双光子动力疗法
9.2.5 双光子微纳制作
9.3 强双光子吸收材料
9.3.1 分子内电荷转移
9.3.2 共轭体系
9.3.3 分子结构对称性
9.3.4 拓扑结构分子
9.4 双光子性能测试
9.4.1 激光产生原理
9.4.2 激光器的分类
9.4.3 双光子性能测试
9.5 双光子研究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思考题
第10章 有机光电存储材料与
器件
10.1 信息存储
10.1.1 存储介质与存储器件
10.1.2 存储方式
10.2 光信息存储技术
10.2.1 反射率/折射率变化
10.2.2 光谱性质变化
10.2.3 高密度光存储技术
10.2.4 扫描探针显微技术
10.3 有机光存储材料
10.3.1 二芳基乙烯
10.3.2 螺吡喃、螺�多�
10.3.3 偶氮苯类化合物
10.3.4 俘精酸酐类化合物
10.3.5 光致变色席夫碱
10.3.6 聚合物存储材料
10.4 有机电存储器件
10.4.1 有机电存储器件结构
10.4.2 有机存储器工作原理
10.4.3 有机电存储器性能
10.5 有机电存储材料
10.5.1 有机D- -A分子
10.5.2 分子间电荷转移复合物
10.5.3 有机无机纳米杂化材料
10.5.4 有机金属配合物材料
10.5.5 有机聚合物材料
10.6 有机电存储器件机理
10.6.1 电荷转移引起导电性转变
10.6.2 构型转变引起导电性转变
10.6.3 氧化还原引起导电性转变
10.6.4 载流子捕获引起导电性
转变
10.6.5 相变引起导电性转变
10.7 有机电存储器件的研究
10.7.1 器件制作工艺
10.7.2 吸收光谱研究法
10.7.3 电化学研究方法
10.7.4 电流-电压曲线研究法
10.7.5 光场中电流-电压曲线
10.7.6 器件稳定性测试
参考文献
思考题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语:宇宙观测者手册》 本书是一本面向天文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全面指南,旨在开启一段探索浩瀚宇宙的非凡旅程。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天体的图鉴,更是一本引导你如何“看见”星辰,如何理解它们背后奥秘的实用手册。 第一部分:你的第一台望远镜——从零开始的装备选购与使用 在仰望星空之前,你需要一个合适的“眼睛”。本部分将带你深入了解各类天文望远镜的原理、种类以及优缺点。我们将详细介绍折射式、反射式以及折反射式望远镜的成像方式,并分析它们在观测不同天体时的适用性。从预算有限的入门级折射镜,到功能强大的反射式主镜,我们将提供详尽的选购建议,并特别强调镜筒口径、焦距、目镜等关键参数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将指导你如何正确地组装、调试你的望远镜。从寻找北极星进行粗略对准,到精细调整镜筒以获得清晰锐利的图像,每一个步骤都将配以图文并茂的讲解。我们还会介绍几种常用的星野追踪方法,让你在长时间曝光拍摄时也能捕捉到清晰的星轨和天体细节。此外,针对城市光污染的挑战,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避光和减光技巧,帮助你在光害严重的区域也能找到相对黑暗的观测点,最大限度地提升观测效果。 第二部分:认识你的邻居——太阳系内的奇妙世界 当我们初步掌握了观测技巧,便可以开始探索我们所在的太阳系。本书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带你逐一拜访太阳系内的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和彗星。 行星巡礼: 从炽热的内行星水星、金星,到我们熟悉的地球和火星,再到宏伟的巨行星木星和土星,以及神秘的冰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我们将逐一介绍它们的形成、大气成分、地质特征、卫星系统以及独特的科学发现。你将了解到金星上令人窒息的温室效应,木星大红斑的惊人规模,土星光环的复杂结构,以及冥王星在矮行星分类中的演变。 小行星带与柯伊伯带: 我们将深入探讨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了解那里形形色色的岩石和金属天体,以及它们可能携带的关于早期太阳系形成的信息。接着,我们还将目光投向遥远的柯伊伯带,探索冰封的矮行星和周期性彗星的家园,揭示太阳系外围的神秘冰封世界。 彗星的造访: 彗星,这些“脏雪球”,以其迷人的彗尾划过夜空。本书将解释彗星的构成、运行轨道以及它们如何被加热而释放出气体和尘埃,形成壮观的景象。我们将追溯一些著名彗星的历史观测记录,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光临。 第三部分:跨越光年的旅行——深空天体的迷人景观 一旦你对太阳系内的天体有了深入了解,本书将引领你走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探索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深空天体。 恒星的诞生与死亡: 我们将从星云的壮丽画面开始,揭示恒星是如何在气体和尘埃云中孕育而生的。随后,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从年轻的蓝巨星到垂暮的红巨星,以及它们最终的归宿:白矮星、中子星,甚至是黑洞。我们将探讨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之源,以及它们对宇宙元素合成的巨大贡献。 星系的万花筒: 星系,是宇宙中最宏大的结构。本书将带领你穿越螺旋星系、椭圆星系以及不规则星系。你将了解到我们所在的银河系的面貌,以及与之媲美的仙女座星系。我们将探讨星系碰撞和并合的动力学,以及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惊人亮度,它们是宇宙中最强大的能量源之一。 宇宙的结构与演化: 本部分将触及宇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我们将介绍宇宙的膨胀,以及暗物质和暗能量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你将了解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如何为我们揭示宇宙早期状态的。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例如星系团和超星系团,它们如同宇宙中的巨大链条和网格,勾勒出宇宙的宏观轮廓。 第四部分:观测的艺术与实践——从肉眼到摄影的进阶之路 《星辰的低语》并非止步于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的指导。 肉眼观星技巧: 即使没有望远镜,你依然可以成为出色的观星者。本书将提供最实用的肉眼辨认星座、寻找行星、识别流星雨的方法。你将学习如何利用星图和手机APP来辅助你的观测,以及在不同季节和夜晚看到的独特星象。 天体摄影入门: 想要将星辰的美丽定格?本书将提供简明易懂的天体摄影指南。从相机的基本设置、镜头的选择,到拍摄参数的优化,我们将一步步引导你拍出令人惊艳的星野照片、月亮特写以及行星照片。我们将介绍基础的后期处理技巧,让你的照片更具表现力。 寻找观测机会: 本书还包含一份实用的观测日历,列出了年度重要的天文事件,如月食、日食、行星冲日、流星雨极大期等,让你不会错过任何一个与宇宙亲密接触的机会。 《星辰的低语:宇宙观测者手册》是一扇通往宇宙的窗口,它将用最平实、最生动的语言,点燃你内心对星空的无限好奇。无论你是初次仰望星空,还是已然沉醉其中,本书都将成为你探索宇宙奥秘最忠实的伙伴。让我们一起,倾听星辰的低语,感受宇宙的壮阔。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在“光电转换机制”这一章,对光电转换的几个基本过程进行了阐述,包括光吸收、激子产生、激子分离、载流子传输和收集。然而,我发现这些阐述更多的是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缺乏与有机材料特性的紧密结合。例如,在讨论激子分离时,书中提到了界面电荷转移,但对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子扩散长度、激子结合能、以及不同给体-受体材料的能级匹配如何影响激子分离效率,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同样,在载流子传输部分,书中提及了材料的迁移率,但对于影响有机半导体薄膜中载流子传输的微观因素,如分子堆积、晶界、缺陷态等,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薄膜制备工艺来优化载流子传输路径,书中并未深入介绍。

评分

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的章节,书中描述了其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光吸收、激子产生、激子分离和载流子传输。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于提高OPV效率的几个核心问题,如激子解离效率、开路电压损失、以及光限制效应等,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对于激子解离,书中提到了给体-受体异质结的形成,但如何通过调控给体/受体材料的形貌、相分离、以及界面相互作用来最大化激子解离率,书中缺乏具体的指导。同样,对于开路电压损失,书中只是简单提及,但没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如能级错配、陷阱态、以及界面复合等,也没有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评分

对于器件构筑方面,书中对各种有机光电器件的类型进行了概览,如OLED、OPV、OFET等,并给出了基本的器件结构和工作原理。但同样地,在器件性能的优化方面,我感到意犹未尽。例如,在讨论OLED的效率提升时,书中提到了提高发光效率和降低漏电损耗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通过界面工程、电荷注入/传输层材料的设计、器件结构的三维空间优化等具体手段来达到这些目的,并没有提供详尽的指导。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功函数匹配、能量势垒降低、激子淬灭抑制等方面的深入分析,以及不同器件结构对载流子动力学和光子传播的耦合效应。书中关于“器件效率”的讨论,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非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程化思路,这让我觉得,离真正掌握如何“制造”高性能器件,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评分

关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讨论,书中介绍了其基本原理和结构,但对于提升OLED性能的关键因素,例如载流子平衡、激子限制、以及不同发光机制(荧光、磷光、热激活延迟荧光TADF)的优劣势,书中并未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精细的材料分子设计来调控材料的HOMO/LUMO能级,以实现最佳的载流子注入和平衡;如何设计多层结构来有效限制激子在发光层内,提高能量利用率;以及针对不同发光机制,如何选择或设计更优的发光材料和主体材料。书中对于这些与实际器件性能息息相关的工程化细节,显得不够充分。

评分

对于“有机薄膜晶体管(OFET)”的介绍,书中涵盖了其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载流子传输机制。然而,我发现书中对于实现高性能OFET的关键挑战,如高载流子迁移率、低阈值电压、以及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在讨论载流子迁移率时,书中提到了分子堆积和结晶性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并没有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分子设计或薄膜制备工艺来调控材料的有序性,以获得更高的迁移率。同样,对于环境稳定性,书中只是简单提及氧气和水分的影响,但缺乏对降解机理的深入分析,以及相应的封装或材料改性策略。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满怀期待地想了解“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这个令人着迷的领域,毕竟,它似乎是通往未来科技的一扇窗。然而,读完之后,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期望并没有完全得到满足,甚至可以说,很多我真正想深入了解的内容,都像是隔着一层薄纱,若隐若现。例如,在材料合成的部分,书中虽然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合成路线和反应条件,但对于关键的单体设计思路、官能团的选择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精细的分子工程来调控材料的能级、迁移率和形貌,却着墨不多。我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为什么”的解释,而不是仅仅“是什么”。比如,为什么特定的连接单元能够有效地提升分子共轭程度,从而降低HOMO-LUMO能隙?为什么某个取代基的引入能够改善薄膜的结晶性,进而影响载流子传输效率?书中对于这些深层机制的探讨,显得有些浅尝辄止,更多的是对已知结果的罗列。

评分

当读到关于“新型有机光电器件”的部分时,我期望能看到对当前最前沿的研究进展的深入剖析,例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虽然是无机-有机杂化,但其发展趋势与有机光电密切相关)、柔性/可拉伸光电器件、以及与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结合的应用等。然而,书中对这些领域的介绍,更多的是一种宽泛的概述,对于实现这些前沿应用所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和解决方案,并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在讨论柔性器件时,书中提到了衬底材料的选择和器件结构的柔性设计,但对于如何解决大形变下的电学性能衰减、长期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实现高效的卷对卷印刷制备工艺,并没有深入探讨。

评分

我本以为在“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理论计算”这一章节,会看到一些关于如何利用量子化学方法来设计和预测材料性能的实际应用案例。然而,书中对密度泛函理论(DFT)等计算方法的介绍,更像是一份方法学的科普,而缺乏将这些理论工具应用于解决具体材料设计难题的实例。例如,如何通过计算得到材料的HOMO/LUMO能级,并以此指导电荷注入/传输层的选择?如何预测材料的光吸收和发光光谱,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如何通过计算模拟材料的载流子迁移率,并为材料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书中对于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几乎是空白,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介绍,这让我感到有些失望,因为理论计算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指导实践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在“有机光电器件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方面,虽然提及了材料和器件的稳定性问题,但缺乏对导致不稳定的具体机制的深入剖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对于OLED的寿命问题,书中提到了电化学降解、热降解等,但并没有深入探讨这些降解过程的微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改进材料设计(例如,设计更稳定的分子骨架、避免易断裂的化学键)、优化器件结构(例如,引入隔离层、改进封装技术)来延缓降解。同样,对于OPV的长期稳定性,书中只是笼统地提到材料老化,但并未具体分析光照、氧气、水分等因素如何引起材料的化学结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引入抗氧化剂、改进封装等方法来提高其稳定性。

评分

在阅读关于光电材料的性质表征部分,我发现书中对各种表征手段的介绍,更多的是停留在“是什么”和“怎么做”的层面,而对于“为什么要做”以及“如何解读数据”的深入探讨却有所欠缺。例如,在谈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时,书中描述了它如何用于确定材料的吸收波长范围,但对于如何通过吸收光谱的峰位、半高宽、摩尔消光系数等信息来推断材料的电子结构、聚集态行为,甚至其在器件中的光吸收效率,并没有进行充分的阐述。同样,对于光致发光光谱,书中提到了它与材料的发光颜色和量子产率相关,但如何通过发光光谱的形状、峰位偏移(如斯托克斯位移)、寿命衰减曲线等来分析激子的产生、辐射跃迁、非辐射跃迁过程,以及它们与材料结构和环境的关联,书中并没有深入挖掘。

评分

不错!

评分

值得拥有

评分

不错 很全面 适合想初步了解的人

评分

书不错,还可以,不错,好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教材还不错,就是物流的速度值得吐槽呀

评分

。。。。。。。。。。。。。。。。。。。。。。。。。。。。。。。。。。。。。。。。。。。。。。

评分

还可以吧,内容相对少了点。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