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心理科学文库: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创刊以来和我国1981年至2010年期间的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以揭示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家调查法和演绎推理法深入探讨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问题域、学科功能、研究方法、内容体系、理论基础及专业教育等,初步建构我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理论体系,以促进临床运动心理学在我国的创建与发展。
作者简介
刘丽(1967-),女,汉族,山西省霍州人。1986年至1993年就读于山西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与硕士学位(专业为教育心理学)。2008年至2012年就读于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体育运动心理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0年为中科院心理所访问学者。2000至2004年参加Alf Gerlach主持的德中心理治疗研究院的精神分析治疗师连续培训,2006至2007年参加Johnbanmen主持的萨提亚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2003年成为国内首批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师,2008年成为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首批注册心理师(X-08-035)。
1993年起任教于山西大学教育系,先后主讲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兼职于山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现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山西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山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山西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山西省心理学会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已主持并完成省级研究项目9项,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研。已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3篇。
内页插图
目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建构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必要性
1.3 建构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的可行性
1.4 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现状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内容分析法
2.3 问卷调查法
2.4 演绎推理法
3 《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论文的内容分析
3.1 论文基本情况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建议
3.5 小结
4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论文的内容分析
4.1 论文基本情况
4.2 研究内容
4.3 研究方法
4.4 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建议
4.5 小结
5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5.1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5.2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发展阶段的划分
5.3 建议
5.4 小结
6 中国专家学者对临床运动心理学学科理论的意见
6.1 学科性质
6.2 研究对象
6.3 内容体系
6.4 理论基础
6.5 研究方法
6.6 专业教育
6.7 小结
7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7.1 学科性质
7.2 研究问题域
7.3 学科功能
7.4 研究方法
7.5 内容体系
7.6 理论建构
7.7 专业教育
7.8 局限与展望
7.9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文献分析编码手册
附件2:《临床运动心理学杂志》论文取样目录
附件3: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论文取样目录
附件4:《专家调查问卷》
后记
精彩书摘
7.1.2.2 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学科任务
从学科任务看,临床运动心理学是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边缘学科,也就是说,它既是一门基础理论学科,更是一门指导实践的应用学科。
临床运动心理学承担着揭示体育运动情境中运动者心理问题的本质、机制和发展变化规律,并探明解决运动者心理问题途径的理论任务,即要解释运动者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和发展变化的,以及怎样才能有效解决其心理问题。完成该任务包括提出运动者心理问题的病因学假设模型并检验与修正模型。在这个意义上,临床运动心理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相对而言,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基础理论学科主要足从正常人心理的发展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而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则是从有心理问题的运动者人手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体育运动事业的竞争性极其强烈,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面临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心理活动更能集中体现与反映心理问题产牛发展的规律,对它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寓对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促进心理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临床运动心理学更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临床运动心理学不仅通过研究创造和丰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它更善于应用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发展各种有效的心理评估、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保证临床运动心理学实践高效率地进行,为存在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功能、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受到影响的运动者提供服务,有效预防和治疗运动者的心理疾病,切实改善运动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促进其心身健康、幸福和运动潜能的实现。
7.1.2.3 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既表现为生物的存在物,又表现为社会的存在物,还表现为思维的存在物;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仅采用实验、测验、统计等自然科学方法,也使用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还使用人文学科的整体思辨方法。这使得临床运动心理学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性质①。本文第六部分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80%的专家学者认同此种观点。
临床运动心理学是自然科学。首先,从研究内容上讲,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运动者的心理是一种生物的存在物,具有自然性。人是自然的物质实体,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生物学因素相联系。
……
前言/序言
科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内容不断由简单粗略变为复杂精细,具体表现为各学科范围和内容不断细分、扩展和延伸。渐渐地,各学科扩展延伸部分将产生交叉与融合,而在交叉与融合地带,新的边缘学科就会应运而生。新边缘学科建构的条件是:(1)社会实践迫切需要新的边缘学科,为其建构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2)两门及两门以上学科产生广泛的交叉与融合;(3)新边缘学科研究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理论概括时机已经成熟。
学者们主要通过内外两个标准来衡量一门学科的发展状况,其中,内在标准由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构成;外在标准由学科教育、学术研究组织和学术期刊等构成。欧阳忠明(2011)将学科的自立标准分为学科水平维度和学科发展维度,并根据学科的内外标准的发展水平将学科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其中,萌芽期只是明确了研究对象,且刚刚出现早期研究者与专业教育;而发展期具有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专业教育盛行,学术共同体开始出现;而成熟期则具有了独特的研究对象、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专业教育得到普及,学术共同体壮大①。
临床运动心理学(Clinical Sport Psychology)是由临床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心理学分支学科,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萌芽于美国,本世纪初迅速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正在向其它国家扩展,逐步走向成熟,具备了学科理论体系建构的基本条件。
1.1 研究背景
1.1.1 临床心理学的诞生及发展
临床心理学是提供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心理学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一门学科②。临床心理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相当成熟。Lightner Witmer于1896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开设了第一个心理诊所,1907年创办了第一份专业期刊《心理学临床》(The Psychological Clinic),提出了临床心理学的概念,开设了临床心理学课程,创立了临床心理学。1919年,美国心理协会(APA)设立了临床心理学分会。1931年,该分会成立了训练标准委员会。1936年,Louttit出版了第一本临床心理学课本。1937年,临床心理学权威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后更名为《咨询与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临床心理学作为一个职业真正成长起来。1947年,美国建立了临床心理工作执业资格认证制度。1949年,Boulder会议确立了临床心理学家的“科学家——实践家”训练模式。1953年,APA颁布了《伦理规范》,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制定了职业道德准则,进一步规范了临床心理学①。1995年APA循证心理治疗诞生,制定了实证心理治疗有效性的标准,后来进行了修订,最终于2005年形成更加完善和成熟的心理治疗有效性实证支持标准②。
临床心理学早期关注的是儿童学习和教育领域的问题。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临床运动心理学开始关注军人的心理评估创伤治疗,以及战争对普通公民造成的压力与战争创伤的处理。1963年后,美国开始大力发展功能全面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临床心理学也因此开始关注大众心理健康问题,其研究与服务的对象.范围、内容不断扩大,至今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职业领域。
现代竞技运动的竞争日益加剧,使教练员、运动员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对运动员的竞赛表现、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一些教练员、运动员因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与疾病,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运动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临床心理学界的高度关注,许多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学者自觉向运动心理学靠拢,开始从事对运动人群的研究、咨询与治疗。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探索身心融合的奥秘,重塑运动参与的体验 在日益关注身心健康的今天,运动不再仅仅是体能的挑战,更承载着丰富的心理维度。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运动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优化运动体验,促进个体乃至群体的心理健康与发展。本书,《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正是这场深刻探索的里程碑式著作,它系统地梳理、整合并创新性地构建了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价值,首先在于其立足中国本土,放眼国际前沿的独特视角。运动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已发展多年,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尤其是在临床层面的应用,需要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心理需求相结合。作者团队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身心和谐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并将其与现代运动心理学的核心理念相融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基石。同时,本书也广泛吸纳了国际上在运动技能学习、运动表现提升、运动损伤心理康复、运动与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通过批判性的吸收与创新性的转化,构建了一个既具普适性又不失本土关怀的理论体系。 本书的核心贡献,在于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在以往的研究中,运动心理学往往分散在体育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学科之下,缺乏一个统一、完整的理论框架。本书则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它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论体系。 宏观层面:本书阐述了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脉络、学科定位及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战略意义。它强调了运动作为一种重要的健康干预手段,其心理学作用不容忽视,并在心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与康复、特殊人群心理关怀等方面,指出了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广阔应用前景。 中观层面:本书深入剖析了运动行为的心理动力学。它不仅关注个体在运动中的动机、情绪、认知等基本心理过程,更深入探讨了这些过程如何受到环境、社会互动、文化因素以及个体特质的影响。例如,在运动动机方面,本书区分了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探讨了荣誉感、集体荣誉、家庭责任等特有动机因素在驱动个体参与运动中的作用。在运动情绪方面,本书不仅分析了积极情绪(如愉悦、兴奋)与运动表现的关系,更关注了消极情绪(如焦虑、恐惧、沮丧)的产生机制及其对运动参与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 微观层面:本书聚焦于临床应用,重点构建了针对不同运动情境和人群的心理干预模型。这包括: 运动技能学习与表现提升:本书探讨了认知心理学在运动技能学习中的应用,如注意力分配、信息加工、记忆策略等,并结合运动训练的特点,提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运动表现的心理训练方法,如可视化训练、目标设定、自我对话等。 运动损伤的心理康复:运动损伤不仅是生理上的打击,更是对运动员心理的巨大挑战。本书系统分析了运动损伤后可能出现的抑郁、焦虑、恐惧、失落感等心理反应,并提出了一套包含认知行为疗法、接纳承诺疗法、正念减压等多种心理疗法的综合性康复方案,旨在帮助运动员克服心理障碍,重拾运动信心,顺利回归赛场。 运动与心理健康促进:本书阐述了运动在预防和缓解抑郁、焦虑、压力等常见心理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并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群,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运动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例如,针对青少年,强调了运动在培养自信心、社会交往能力和应对压力的作用;针对老年人,则关注运动在延缓认知衰退、改善情绪、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价值。 特殊人群的运动心理支持:本书还拓展了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应用范围,关注了特殊人群的运动心理需求,如残障人士、慢性疾病患者、退役运动员等。针对这些群体,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运动来改善他们的身心状态,提高生活自主性和幸福感,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支持策略。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作者团队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更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理论进行了生动的阐释和验证。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心理干预技术在实际运动场景中的应用,以及这些干预措施所取得的效果。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研究路径,使得本书的理论体系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读者不仅能够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更能从中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创新。作者团队在整合文献研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求从多个维度、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释运动心理现象。例如,在进行运动损伤心理康复研究时,既运用了心理量表来评估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变化,也通过深度访谈来了解运动员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从而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结果。 《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的出版,标志着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为心理学、体育学、医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研究平台,更为广大运动爱好者、运动员、教练员、心理咨询师、医疗专业人士等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通过学习和应用本书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运动与身心的关系,更科学、更有效地利用运动来促进身心健康,提升生活品质。 总而言之,本书是一部集理论深度、实践价值、创新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开创性著作。它不仅为中国临床运动心理学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更将有力地推动运动心理学在促进全民身心健康,构建健康中国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运动心理学的深入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运动的潜能,实现身心的高度和谐,从而拥抱更加积极、健康、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