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心理学会 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学科发展
  • 报告
  • 2012-2013
  • 学术研究
  • 社会科学
  • 教育
  • 趋势分析
  • 中国心理学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652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53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科发展研究报告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由中国心理学会编著,介绍了心理学学科发展情况,并对本学科的进展做了全面而准确的总结。学会对所负责的学科发展研究初稿进行研讨及学术交流后,为研究成果的最后完成提出实质性修改意见和建议。整套丛书的特点:一,确保专业性,注重研究工作的质量,确保研究报告为反映各学科发展情况的具有专业性的指导性丛书;二,体现前瞻性,学科涉及面较大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应注重体现新热点、前瞻和重大学术进展;三,将2007年第四季度学科发展的内容纳入进去,做到严谨、完整;四,时效性好;五,整体性强。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 韩启德
前言 .. 中国心理学会
综合报告
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因素
一、主要研究进展
二、国内外研究比较
参考文献
专题报告
感知觉研究进展
学习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展
认知计算模型研究进展
生命之危与健康之路 ——亚健康研究进展
面向长期航天作业环境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实验技术、实验设备及实验平台的研究进展
ABSTRACTS IN ENGLISH
Comprehensive Report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ind and Behavior
Reports on Special Topics
Advances in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Research
Recent Advances in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Learning in China
Advances in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Human Cognition in China
Progress on Sub-health in China
Psychosocial Issues in Long-term Spaceflights: Developments in China
Progress of Techniques, Instruments and Experimental Platform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索引


2012-2013心理学学科发展报告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概览与发展趋势 1.1 2012-2013年度学科发展宏观视角 全球心理学研究前沿回顾 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导向 学科交叉融合的日益显著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对心理学研究的赋能 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1.2 2012-2013年度学科发展量化分析 科研成果发表数量与质量变化趋势 基金项目立项与支持情况分析 高水平学术期刊收录情况 学术会议与交流活动数量及影响力 人才培养与引进情况统计 1.3 2012-2013年度学科发展热点与焦点 社会心理学:集体行为、社会认同与跨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认知心理学:语言加工、记忆机制与决策模式的探索 发展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老龄化社会心理适应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精神疾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心理治疗的实证化 脑科学与心理学的融合:神经心理学、计算神经科学的应用 第二部分:主要分支学科发展报告 2.1 认知心理学 2.1.1 语言加工与认知 新一代语言模型在心理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模态信息处理与语言理解的交互 语言习得与认知发展的关联性研究 大脑在语言信息编码与解码中的神经机制 2.1.2 记忆与遗忘 情景记忆的编码、存储与提取过程的新发现 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遗忘的生理与认知机制探索 记忆的重构性与虚假记忆的形成 2.1.3 注意力与执行功能 注意力的定向、选择与控制机制 执行功能的认知神经基础与发展 注意力和执行功能在复杂认知任务中的作用 多任务处理的认知负荷与效率 2.1.4 决策与判断 启发式与偏差在决策中的作用 风险决策与不确定性下的判断 具身认知与决策过程的联系 计算模型在模拟决策过程中的应用 2.2 社会心理学 2.2.1 社会认知与归因 社会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的形成与消解 他者认知与人际互动中的归因偏差 自我概念与社会身份的构建 集体归因与群体决策 2.2.2 群体动力与社会影响 群体规范、从众与服从现象的心理机制 领导力模型与群体效能 社会网络分析在理解群体行为中的应用 群体凝聚力与冲突管理 2.2.3 跨文化心理学 文化对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 价值观、信仰与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流与理解中的心理挑战 2.2.4 互联网与社会心理 网络行为的心理特征与规律 虚拟社群的形成与互动 网络欺凌、信息茧房与社会极化 社交媒体对个体社会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影响 2.3 发展心理学 2.3.1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 早期依恋关系对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 儿童语言、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探索与风险行为 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2.3.2 成人心理发展与老龄化 成年早期职业发展与亲密关系 中年危机与人生意义的追寻 老年期认知功能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 2.3.3 核心家庭与亲子关系 家庭结构与功能对儿童发展的模式 代际关系与家庭支持系统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与影响 家庭变故(如离婚、重组)对个体的影响 2.4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4.1 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学研究 认知行为疗法(CBT)、辩证行为疗法(DBT)等实证化治疗模式的应用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合应用 早期干预与预防策略 2.4.2 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 人本主义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等传统疗法的创新与发展 家庭治疗与伴侣治疗的家庭系统观 正念与冥想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叙事疗法与存在主义疗法 2.4.3 心理测量与评估 人格、智力、情绪等心理特质的测量工具开发与应用 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更新与心理评估的整合 大数据在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前景 文化敏感性与跨文化心理测量 2.4.4 心理健康促进与危机干预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管理 灾难与危机事件后的心理援助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2.5 脑科学与心理学交叉领域 2.5.1 神经心理学 脑损伤对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影响 特定脑区的结构与功能与心理过程的关系 神经心理疾病的评估与康复 2.5.2 计算神经科学 利用计算模型模拟大脑信息处理过程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脑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脑成像数据(fMRI, EEG)的分析与解读 2.5.3 情感神经科学 情绪的产生、加工与调节的神经机制 情绪与认知、动机的相互作用 情绪障碍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2.5.4 认知神经科学 感知、注意、记忆、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 脑电图(EEG)、脑磁图(MEG)等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 脑可塑性与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 第三部分:研究方法与技术进展 3.1 传统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发展 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的严谨性提升 问卷调查法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与优化 访谈法与案例研究法的深度挖掘 行为观察法的精细化与客观性 3.2 新型研究技术的引入与应用 3.2.1 脑成像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在探测大脑活动中的新进展 脑电图(EEG)与脑磁图(MEG)在时间分辨率上的优势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在分子神经成像中的应用 扩散张量成像(DTI)在研究脑白质纤维束中的贡献 3.2.2 生理信号测量 眼动追踪技术在研究视觉信息加工中的应用 皮肤电导反应(GSR)、心率(HR)在情绪反应测量中的作用 肌电图(EMG)在运动控制与情感表达研究中的应用 3.2.3 基因与神经科学技术 基因与心理行为的关联研究 光遗传学与化学遗传学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 神经递质检测与调控技术 3.2.4 计算方法与大数据分析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心理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自然语言处理(NLP)在文本数据分析中的突破 社交媒体与网络行为数据的分析策略 模拟建模与计算心理学 第四部分: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4.1 理论创新与学科整合 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理论的融通与发展 应对“概念模糊”与“测量不精确”的挑战 4.2 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提高研究的可重复性与科学严谨性 有效利用新兴技术,解决复杂心理学问题 关注研究伦理与数据隐私保护 4.3 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优化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心理学国际影响力 促进青年学者成长,营造积极的学术生态 4.4 心理学应用与社会服务 深化心理学在教育、医疗、司法、商业等领域的应用 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有效性 应对社会转型期带来的新型心理挑战 4.5 未来研究方向 脑-心-行为一体化研究 社会心理学与大数据融合 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研究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的协同发展 发展心理学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结语 2012-2013年是心理学学科发展历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外研究者们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创新的技术,深入探索人类心灵的奥秘,并在理论、方法和应用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报告旨在对这一时期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启示。 (本报告内容为对2012-2013年度心理学学科发展趋势、主要分支学科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技术创新、以及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的概括性总结,具体内容请参照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献与研究成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我拿到手的时候,内心是抱着一丝期待和一丝忐忑的。2012-2013,这两年,在我个人经历中,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恰好与书名的时间跨度吻合,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联系感,似乎这本书能勾勒出那个时期我对心理学世界的初步印象,或者说,它可能记录了我当时对这个领域模糊而又渴望的认知。但同时,我也担心,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报告中所阐述的学术脉络和前沿动态。心理学,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关于情绪、行为的解释,更是一种理解人类自身复杂性的工具。而一份学科发展报告,更是承载着对这个工具的精进与创新的记录。我希望它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在这看似平静的两年里,心理学领域究竟发生了哪些值得关注的变革,有哪些新的理论在萌芽,有哪些研究在深入。同时,我也期待它能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和成果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堂奥,不至于在晦涩的学术语言中迷失方向。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理解是兴趣持续的基石。这本书,能否成为我理解心理学演进的敲门砖,我拭目以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希望跟上心理学发展步伐的普通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宝贵的契机。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在浩瀚的星空中寻找北极星,它能指引我们认识当前的位置,并规划未来的方向。2012-2013年,这个时间段在我脑海中勾勒出的是一个充满探索和变革的时代,尤其是在心理学这个与人类内心世界息息相关的领域。我期待这份报告能够为我揭示出,在那两年间,心理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是什么?是关于人类情感的机制?还是关于学习和记忆的奥秘?亦或是对社会行为的深度剖析?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能够引发我思考,甚至改变我认知的内容。如果报告中能够引用一些权威学者的观点,或者介绍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哪怕是用相对浅显的语言进行解释,我都会感到非常满足。毕竟,作为一名非专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报告能否让我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能否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欲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那段时期的心理学迷宫,让我对这个学科有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生动的认识。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份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严谨的追求。2012-2013年,这两个年份在我的记忆中,或许是社会变迁的节点,也或许是个人成长的印记,而将它们与“心理学学科发展”结合起来,则赋予了这段时间一种特殊的学术意义。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短短的两年里,心理学界有哪些重要的理论得到巩固和发展,又有哪些新兴的研究方向开始崭露头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为我勾勒出这段时期心理学领域的版图。是认知科学的探索达到了新的高度?还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了颠覆性的发现?抑或是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方法得到了革新?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像一位细致的观察者,捕捉到那些细微而关键的变化,并将其有条理地呈现出来。如果报告中能够包含对具体研究的深入解读,比如某个经典实验的最新进展,或者某个理论模型的修正,那我将感到无比欣喜。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近十年前心理学的发展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心理学研究的格局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性。淡雅的色调,配合着严谨的字体,营造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氛围。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这种熟悉的味道总是能让我瞬间进入一种专注的状态。我尤其喜欢那种带有目录索引和索引页的书,它们能够极大地提高阅读效率,让我能够快速定位到我感兴趣的内容。这份报告,从它的名字来看,应该是对2012-2013年这段时期心理学领域发展情况的一个梳理和总结。我个人对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比较感兴趣,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在这两个分支领域中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当然,我也很乐意去了解一些我不太熟悉的领域,比如神经心理学或者社会心理学,因为它们都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复杂性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关于最新研究成果的介绍,以及一些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如果报告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研究数据的展示,那就更好了,这样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的实际应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清晰、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心理学发展图景。

评分

对于这样一份聚焦于特定时间段的学科发展报告,我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信息的前沿性和系统性上。2012-2013年,虽然距离现在并不算遥远,但在日新月异的心理学领域,这两年也足以孕育出不少重要的学术突破和理论修正。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心理学研究的脉搏,究竟是哪些理论成为了新的焦点,哪些研究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以及在哪些具体的研究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时间线索,让我能够梳理出这段时期心理学发展的逻辑链条,看到不同分支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份报告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能够通过深入的分析,揭示出这些发展背后的驱动力,比如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亦或是新一代研究者的视角转变。如果报告中能包含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研究的详细介绍,甚至是对一些争议性理论的讨论,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我希望它能让我对过去两年心理学的面貌有一个立体而深刻的认知,为我今后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